第37章 小锅米线

A+A-

    夜色渐深, 许笳的眸色同眼前这一切坠入远处更沉的夜。

    周鸥后面想句什么,远处天空窜起来礼炮的刺眼火光,一岔, 妇女主任脸上一晃而过几缕顾虑的颜色, 只对许笳重复着明天带新晾晒的笋干让张婶烧腊肉,便启动了车子, 驰过许笳身边。

    焰火炸在当空,淌下丝丝缕缕或金或红的银瀑,等许笳从后街这里回到拱桥对面的家,隔着一排排水杉树 * 看,这场热闹的表演才最终谢幕。

    最近吃辣有点多, 鼻子里面干干的,暮春将尽,天气是一天比一天暖。卸掉了淡妆后,许笳到后院轧了桶水,这眼井挖得深, 水质很好, 生喝也没问题, 带着甘甜。

    许笳舀了一瓢, 她是第一次这样喝水,葫芦水瓢轻飘飘浮在手上, 甜滋滋的井水滑入喉咙, 好喝。

    脸盆就坐在旁边颇具年代气息的洗脸架子上, 她爽快地拿井水洗了脸,涂面霜的时候,感觉脸上皮肤每一个毛孔都舒张开了,紧绷光洁, 清清爽爽,比敷面膜的效果还要好。

    弄完这一切,已经过了七点。回到房间换好衣服,许笳拿了手机、钥匙串,准备到外面去找吃的。

    张菊英城里的家有事,她半下午就走了,晚饭食堂没的吃。这段时间都是无辣不欢,她想吃点清淡口的。

    后院的门出去,折转身往右边走,没几步就到主街。踏过铺着煤渣的路,许笳用了不到五分钟,就找到了一家她想进的店。

    是一家米粉店,在街对面,大众浴池的斜对面。

    招牌写着云南过桥米线,进去看,米粉和面条都是主。武陵人喜欢吃米做的东西,这和关中地区老百姓日常饮食差别较大。

    许笳面食吃惯了,又是为的米粉才进来。老板见给食客推荐的似乎不被接受,笑着挠了挠头。

    “姑娘,招牌米粉咋样?里面样分多,鲜豆芽、魔芋丝、豆皮,还有手丸子,姜蒜和辣椒要的对吧?”

    许笳已经坐下,她对着后厨的窗户:“煮一份清淡的就好,不要蒜。”

    老板放下蓝色半截帘子,在里面忙活起来。很快,端上来热乎乎的黑色砂锅。

    “心烫。”老板松开夹子,放好隔热垫,碗筷悉数摆好,贴心地服务道。

    现煮的锅米线,蔬菜都挺新鲜,这个时节的莴笋最好吃,微微一烫吃起来脆脆嫩嫩。

    米线也地道,不是那种掺杂了其他淀粉轧出来的低质粉,有劲道,不涩喉咙。

    吃到一半,来吃饭的人陆陆续续将店塞满。许笳拿起勺子喝汤,听到背后的一张桌子传来闲谈。

    “这炮仗一炸,就得掏口袋送礼。”

    “谁不是呢,下午带孙女来街上买衣裳,又花去几白块。现在的钱不当钱哟,不如我们那个年代瓷实。 ”

    “再不瓷实也得花在人情送往上面。”一个婆子的声音尖尖细细地继续:“这魏家屯的老魏总明儿过六十大寿,英子她妈,你算几个数?”

    “还能几个数,桂兰在我孙女满月酒席上写几个数,我就还给她几个数。”一个稍微年轻点的婆婆叹了口气道,“这晚上回家就翻礼单瞅一眼,英子给寄的钱这个月快花光喽。”

    许笳吃完米线,微信买完单,那两个婆子还在唠,无非就是叹乡下红白喜事、满月学酒之类的人情送往每年的花销。

    许笳听了个数字,着实惊了一跳。像 * 正在聊天的这两个婆婆,年龄大概六十左右,一家一户每年花在这方面的钱少算也有四五千块。

    这对年平均收入不足两千块的武陵村民来,实在是一笔不的开支。

    许笳对农村人情送往这档子风俗习气也有所耳闻。听,武陵每个地方的约定礼金还各不相同,白事基本一致,关系一般的一两百。

    红案流水席,像邻居这类关系浅的一般送两百,家族内部至少一千走起。

    至于谁家老人过寿,礼金比红事还要能收到钱。一来村子大,二来大家关系都是明面上的,不近不远,在亲戚之外的关系就能进来一大笔礼金,家族内部更不用。

    许笳略微估算了下,三十桌的寿宴。按武陵当地标准,每桌席面七百块,主人花两万席面钱,酒水饮料满满算五千块,能净落四五万块。

    这项收入在武陵这样的山村,是普通一户村民全家一年的收入还不止。至于那些贫困家庭,办不起寿宴另,更难以想象能靠有这可观的进项。

    贫穷限制了想象,不仅仅是一句梗。更是现实,在这个世界的任何角落,类似的鸿沟随处可见,这片土地亦然。

    但也是在这片土地上,掌舵的建设者们努力缩着这种差距,弱者的声音被听到,强者有更大的能力扶济暂时处于落后位置的弱者。

    向上的通道依然敞开着,向那些有决心,有信念,肯奋斗的人们敞开着,并且将会永远地敞开。

    许笳眼眸清澈,豪情和信念激荡心间。风起于微萍,这些习气旧俗,需要更清新的风去拂动,拂去陈腐印记,露出质朴天然。

    -

    次日中午,许笳处理完手头的工作,揉着太阳穴站起来,办公室门口走过去两个人,将要越过枣红色门洞的时候,骆书记的脑袋探进来,同许笳招呼。

    许笳赶紧放下手中的咖啡杯,回应骆书记关怀的眼神,走到门外面,想问问书记昨天去医院的事,见支书肖长乐抱着枸杞红枣茶一脸微笑地看着她,许笳将话咽下喉咙。

    “周游最近不在,许就辛苦你一下,要是手里面的活实在忙不过来,我去搬救兵。”骆书记半开玩笑地。

    她和骆书记都明白,这个时候正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时期,每个包村扶贫大队只有人不够的,没有多出来的人力。这话是为了调节气氛,振作精神。

    许笳不自觉地就挺直了背,精神饱满地:“指挥部最近下达的指令任务已经忙的差不多了。周游昨天发消息给我,算给他妈请护工帮忙照看,马上也会到岗。书记不用担心,我们这边的进度只会快,不会慢。”

    骆书记满意地点头道:“周游也跟我讲了”,沉吟了片刻后,看了眼旁边的肖长乐,“等他来了,咱们就尽快确认贫困户最终评定结果名单吧。”

    “支书,村上的干部们都叫得来对吗?”骆书记问 * 旁边正喝水的人。

    “叫的来,叫的来。”肖长乐呛了口水,拍着胸膛包票。

    贫困户名单既要公示,村两委的所有干部还必须聚在一起开一场见证会。会议的内容白了,一般都是各个组互相扯皮吵架,都想自己的组多分到几个贫困户名额。

    按理来,现如今是扶贫关键时期,大家都希望尽快脱贫,各个村大队、组都希望各自治理的区域内能摘帽的摘帽。可大家也知道,摘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今年摘了帽,明年因为种种原因,又陷入了贫困。

    倒不如多争几个名额,为贫困户着想是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则这些组的组长们,他们不靠每个月几百块的村委办公经费。

    他们大都在附近市县做活,就许笳知道的,武陵村第二组,也就是村委会驻地这个组,组长就长年在山阴县城做工,靠泥瓦匠的手艺,行情好的时候,每个月能赚将近一万块。

    这收入,比大城市的一般的白领们还高。就是辛苦,淌的尽管是汗水,但拿在手里的钱是实实在在的,可就想着一门心思赚钱,至于村委会召集他们开会之类的事,能找借口推就推了。

    又没误工费,大多数时候连饭也不管,能将他们召齐,难度系数不亚于大字不识的老汉造火箭飞天。

    肖长乐就是这样,他要的是面子上过得去,大家一团和气,客客气气。

    “那就好,到时候还得麻烦支书通知到位。”骆书记笑容可掬地道。

    肖长乐眯着细长的眼睛,量面前的许笳,茶杯举了举对骆锦荣:“骆书记,这许副科长明儿是不是也得去吃席呀?”

    骆书记表情些许意外,扫了眼许笳,对肖长乐:“魏义海过六十大寿,许和他八竿子不着的关系,去了吃白席吗?”

    骆锦荣完,笑起来,肖长乐并不算顺着骆书记指的食堂方向走,他抵在柱子那里,笑得比较夸张。

    “许副科长怎么就和老魏总没关系?”肖长乐的眸光穿透手中的玻璃保温杯,眸色里落入枸杞的红,意味深长地:“魏总和老魏总尽管撕破脸,可他们还是血亲关系的伯侄,许副科长最近又和魏总走得近,咋就能八竿子不着的关系呢?”

    这话当然是给许笳听的。

    上上回,在槐树底下,她替贾桂兰出头,让魏义海在村民们面前吃瘪;上回在对面的两层洋楼前面,她间接地导致了魏义海和魏卓然闹翻。要有关系,那也只能被称作‘见了面眼红’的关系。

    在许笳眼里,还远远不到‘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的关系,她是来扶贫的,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制造一些矛盾,但出发点也是为了解决横亘在这里的突出矛盾。

    就是不知道,在魏义海眼里,会怎样看待肖长乐口中所的这种关系。

    许笳笑了笑,不等骆书记开口,她莞尔一 * 笑:“支书的不错,我正算明儿去给老魏总祝寿呢。你看,像我这个身份的,带什么去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