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瀚海阑干百丈冰(五)

A+A-

    “钦安惨案......”

    贺为章唇间嗫嚅,迟缓地复刻着似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事实,“乃秋千顷与杨大勇二人心存绥靖之念,倭寇临城时不敢抵抗,末了见势不好,又携城防图欲降贼寇......”

    心虚的话音渐低,牢房内一片阒然,唯见气窗投下的三缕光柱缓缓有致地移动。

    “真的吗?”

    有顷,封璘的诘问不轻不重地响起,却成压在贺为章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胆怯地不敢应声。

    “隆康元年正月,新旧岁之交,杨大勇上任第二日,下令封锁沿海三处民港,以为抵御倭寇做准备。其时,数十条走私的商船未能及时入港,在海上延停半月,一些鲜食货物折损泰半,当中就有专治哮喘的蝙蝠粉。”

    听到这里,贺为章仿佛无意识地抽动了一下脸颊。

    封璘继续道:“钦安惨案前一月,贺家为刚满两岁的儿办了葬礼,动静不大,几乎没多少人知道。时任钦安县令的杨大勇着家仆送去帛金,却被你连人带银两一道驱赶了出来。”

    他低头审视那张只剩下面皮的脸,从层层叠叠的褶皱间看清了切骨的仇恨,一字一字道:“据当日的仵作,贺家幼子胎里带来的不足,生有哮喘之疾。那被拦在港口之外的商船上,载的正是他急等救命的药材。”

    至此,贺为章像头愤怒已极的雄狮,骤然暴起,又很快跌落在地:“是,是!杨大勇害死了我儿子!亭子才两岁,刚学会喊爹,发作的时候脸涨得青紫,喉咙里断断续续叫着的是爹,爹......我眼睁睁看着他在怀里绝了呼吸,我,我什么都做不了......”

    “所以你把这笔账记在杨大勇头上,在他出城求援之时,偷偷把布防图塞进他的褡裢,跟着又出首告发县令通敌,”封璘顿了顿,洞察秋毫,“是也不是?”

    贺为章想起幼子的死,恨声哽咽。

    沧浪没有想到当年之事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惨烈的缘由。天地不仁,兴亡皆以百姓苦,沧浪转向杨大智,只见他脸上也是一样的喑惘。

    贺为章抹了把泪,伸颈道:“便是我儿不死,我也不能教他如愿。海防一固,民间私船没法进出,像蝙蝠粉这种昂贵药材,从官市走,哪里是寻常百姓用得起的?杨大勇必须死,上头的人大概也这么想,所以找到了我。”

    “上头的人?”封璘问:“桑籍吗?”

    贺为章微微仰首,语气有些诧异:“王爷竟然不知道?三年前授意我做这些的可不止一个兵部尚书而已。”

    平地起风,封璘的袍袖被吹开,他似有所感:“是高无咎。”

    贺为章低笑一声,:“自然,国舅爷费尽心思折腾这一出,并不只为了料理一个微末县令。彼时,首辅胡静斋的爱徒秋千顷受贬为太仓卫指挥佥事,刚好也押解粮草到了钦安县城。栽赃杨大勇、牵连秋千顷,顺道让胡首辅在朝吃个挂落,他这一计,杀心重得很呐。”

    封璘俯首,如一口绣春刀贯穿瞳孔内,宝光森森,锐芒直指人心:“你们好大的胆子,就不怕先帝认真追究吗?”

    “先帝不会。”贺为章自知难活,回答也愈发坦然:“这桩公案原本就是纰漏百出,但凡有人肯过问一句,秋、杨二人也不至于沉冤至今。可是王爷您看,过去的三年大晏朝堂可曾传过半点风声?”

    封璘警醒:“你什么意思?”

    *

    出得牢狱大门,沧浪脚底仍是虚浮的,如同行走云端。

    “先帝对三年前的冤情心知肚明,他什么都知道。可当时倭寇进逼甚紧,军粮告阙,秋千顷押解至前线的那批粮草里,无端填充进了许多霉物。情势紧张,再从他处调运粮食已然鞭长莫及,唯一的法子,便是从高府在钦安附近的子粒田里借粮。”

    沧浪茫然抬头看这青天朗日,天地澄明间犹有乱埃飞卷。

    “只是死了一个杨大勇,冤了一个秋千顷,装聋作哑而已,就能换来救急的粮草,消解那场兵燹之祸。在先帝眼中,这根本连取舍都算不上。”

    而是理所应当。

    杨大智押着人从身旁经过,带着牢狱里独有的朽烂气息。沧浪将目光移开一寸,望向高立两层石阶的封璘。

    无论如何,他和自己一样,都曾是先帝抛弃的一枚棋子。“搜剿平山窟,带我同去。”沧浪用平静的口吻请求道。

    封璘垂眸,眉目萧朗处藏着感同身受的悲悯,只需一个回望就表明了他的懂得:“好。”

    “我想看看,用秋千顷毕生清誉换来的,究竟是笔怎样的财富。”

    *

    贺为章能写入奏报的罪名只有聚伙闹事一条,圣人将裁断的权力交予兖王,当是对他受尽千夫所指的补偿。而这份补偿的实质不在于贺氏的贱命,而是他身后留下的万贯家财。

    用以折奉的胡椒苏木,总得想办法收回来,封璘想都不想就在请银的本子上批了花押——贺为章鼓动闽州商会暗中使绊,这报应合该落在他自个的头上。

    平山窟傍山而建,名为窟穴,实则是贺家向山中深掘的一处钱库,专防来自海上倭寇的劫掠。

    圆形寨墙四面环筑,一条进深百米的长廊纵贯头尾,两侧石壁危耸,每道暗门背后都是一间堆金积玉的库房,里面装着贺为章致仕以来经营走私贸易的所得。从兖王带人进入以后,其间的银块交撞声里混杂着算盘珠响,直到金乌西坠,竟是半日没有停歇过。

    沧浪不大高兴,封璘也看出来了,没有强留他在身边,只叮嘱辽无极把先生护好。

    殿下还有正事要办。

    “还坐得住?”

    贺为章摸了把面颊重新丰满起的血肉,苦涩一笑:“离死只差一哆嗦,坐不住也得坐住。人嘛,是生是死,总归要有个人样。”

    封璘细细品茶,头也不抬道:“你有话对我讲。”

    贺为章侧耳听着门外运银车碾过马条石的辘辘声,神色间看不出多少留恋。停了有顷,他缓声道:“闽州倭患,历经两代君主前后数十年,越越凶,王爷以为只是几个岛夷贼的事吗?”

    封璘拨茶的动作一顿,神色不改地抬起头,投去询问的眼神。

    “庆元三十三年,朝廷有令,片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商人绝了营生,只好转而为寇,倭夷之蠢蠢者,大多是走投无路的沿海私商。还不仅于此——”

    贺为章像是体力不支地缓靠向椅背,声调却布满了钩与角,“海禁之后物价倍涨,有些货在官市上的价格是黑市的十倍百倍不止,民众早已苦不堪言。譬如我儿,虽因杨大勇的闭港令而死,可归根结底亦受海禁之害。民有积怨不得发,又必须倚仗私商的廉价货物度日,御敌时如何能全力以赴?”

    封璘若有所思:“你的意思,解决倭患的关键之举不在加固海防,而在解除海禁?”

    闻言,贺为章空洞的眼中有光忽微:“王爷英明。”

    “可,”封璘话锋一转,“海禁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莫非你要本王背祖制而行?”

    “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1】”贺为章语气陡扬,“祖制若不合理,当背则背。”

    封璘垂下眼睑,表情都教灯影遮住了,唯余发间一串珠红耀动着刿目光泽。

    良久,他在阴翳里发出一声轻笑:“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贺为章,看来你的几年圣贤书没有白读,若还在仕途,经世致用四个字会是你最好的考语。只一点我很好奇,为什么是本王?”

    贺为章手扶着椅背,吃力地坐直身:“今日之大晏,太多尸位素餐之人,明知根子烂在哪儿,却不敢也不愿出来。王爷与他们不同,京城那个四方樊笼没能驯狼为犬,破顽瘴清痼疾,所需不过您这身狼性。”

    封璘缓缓倾身,手摁在黄花梨的桌面上,眸子净硬一如古木,“你既知本王是狼非犬,又怎不知狼血本凉。你儿子死了,与我何干,本王凭什么要为你的不甘心赴险如夷?”

    他把话得十分绝情,贺为章当下也不恼,手指轻叩桌沿,一下一下,像是在思考什么。倏尔停住,粗喘里透露出几分强弩之末的力竭。

    “王爷当真不肯吗?”

    眼梢也不略动,封璘置若罔闻。

    抵暮,蔽日的浮云直压陇丘,海风呼啸。一排排巨浪汹涌拍岸,如同无数只海兽挣脱了牢笼,轰然着叫嚣着欲使天倾地倒。

    外头的喧杂声不知何时停了,突地,贺为章一把将茶盏拂落在地。

    他早已没有力气动弹,只能抬手狠命地把椅背拍响:“是我眼瞎,痴心妄想!可叹这江山百年,到如今只剩下一群得过且过的守成之主!贺某便是家财散尽,将银两扔到海里沉底,也决计不用来做封死国门的一块板!”

    几声短促的惨呼后,跟着又传来肉体仆地的沉闷声。数条黑影鬼魅般浮壁而出,将封璘团团围在其中。

    “动手!”

    作者有话:

    【1】《鼓吹铙歌十五首?其十二?上邪篇》

    关于倭寇起源海禁的观点,可以参考《明史十二讲》有关内容,感觉历史的思辨性还是很强的。都看到这里啦,留点评论呗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