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徐余达的赈灾之策
二十位才子的佳作,在众人跟前轮番传阅,取其优,选出十位,分坐两排,开始辩论。
其中最为出众的一人,十**岁的样子,叫徐余达,是太尉夏无季推荐的人选。
传闻徐余达是智星出现的那年出生的,一年前来到京城看望自己的叔父。
徐余达不好仕途,所以并没有参加去年的科举,也是夏无季无意中发现他的才能,经过多次劝,开导,才答应来参加这一次鱼鹿宴。
大家都知道,徐余达是夏无季的远房外甥,这次宴会他才是主角,其他人不过是配角。
而徐余达也确实有些偏才,八股文写的不怎么样,诗词歌赋确实一绝。
加上写的一好字,又师承名门,想法奇特,人也极其俊美,当着皇帝和各位大臣的面,丝毫不漏胆怯,行为举止,落落大方,一时间占尽风头。
徐余达站起来道:“要解决褚城旱灾,关键点就在于筹备足够多的粮草,要想储备足够多的粮草,首先需要朝廷救济,其次就是民间赞助。”
夏无季问道:“我们行兵打仗尚且还遇见过饥荒,饿肚子时候也有向当地富户请求过救济,有的人大方,有的人气,遇见气的人,要怎么办?“
两个人一唱一和,徐余达继续道:“为什么一定要去求富户救济呢,自古无商不奸,作为褚城太守,控制不住褚城的粮价,跟咸鱼有什么区别,褚城旱灾必定会有宵之人趁发国难财,对于这些宵之人,完全不用下留情,那么我趁哄抬物价,吸引别的地方的粮商前来贩卖粮食,有何不可呢?。”
皇帝问道:“如何吸引?“
面对着皇帝,徐余达拱行礼:“褚城是个大城,肯定有一二十家大户有余粮啊,我就先以官府的名义,市场价收购他们中的余粮,然后屯起来,对外宣称,救济粮用完了,在大肆的哄抬物价,吸引别的地方的粮商千里迢迢把粮食运过来,这不就省下来我出去采购粮食的运费了吗?”
丞相反驳道:“不过商人千里迢迢把粮食运过来,肯定会把运费加在粮价里面,变相的这笔运费就是受苦受难的百姓来出了,无奸不商,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
徐余达继续道:“我趁把他们吸引过来,等粮食达到超饱和的地步了,能撑个两三年了,这个时候,粮食多,远远超过吃的人了,价钱可不就回落了吗?”
治粟内史张大人,负责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对粮草价格及其敏锐,好奇的问道:“粮食并不在你中,你如何控制粮食的价格回落呢?如果那些粮商死扛着不卖,或者宁愿亏本也要把粮食运回去,你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吗?”
徐余达一脸的自信道:“身为太守,如果在自己的地盘上还控制不了粮食价格,我还当什么太守啊,有的是办法让他们低价出售粮草,蛇打七寸,士农工商,想要控制他们还不容易,一纸禁令,就能控制他们出行的脚,一辈子困在褚城,不得出入。”
治粟内史张大人继续问道:“你打算怎么操作?”
徐余达笑着道:”我里不是提前屯了一部分粮食吗,这个时候粮食价格肯定高出我当初收购粮食时候好几倍,这个时候我以稍低市场价格卖给那些粮食贩,在找几个托高价买他们的粮食,还不上钩,乖乖的把带来的钱交给我,等把他们中的存款消耗干净,他们没有了钱,就没有钱租场地存放粮食,这个时候我以缉拿盗贼为由,大关城门,耗光他们最后一根稻草,没有钱租借场地,粮食又卖不出去,换不来钱,还不以极低的价格把粮食尽快转,挣盘缠回老家,这个时候,我在以更低的价格买回来,问题不就解决了。“
徐余达的想法确实很新异,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出这样奇特的赈灾方法,引得场上一阵好评,唯独丞相不敢苟同,明显还是太年轻,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吸力,赈灾之策漏洞百出。
丞相是文官,虽然是文官之首,却不敢与武官之首的夏无季争锋,夏无季的嫡长姐是太后,大女儿是皇后,丞相虽然不苟同,也没有反驳,保持着沉默。
夏无季见外甥占尽风头,欢喜不言而喻。
勤王爷带头鼓掌,瑾王爷一个笑容都没有,夏无季见状心里沉了沉。
勤王爷的母亲曾经是太后的贴身婢女,一次意外,有了他,后来勤王爷的母亲去世,一直留在太后身边。
瑾王爷成年,立府之后,就跟着瑾王爷一起出宫。
勤王爷跟景儿侯爷一般大,身边只有一个冷冰冰的兄长,平时根本没有会入宫,母亲身份卑贱,夏无季是不承认这个外甥的。
勤王爷很孤独,希望得到亲人的注意,努力讨好身边的所有人。
知道舅舅不喜欢景儿侯爷他们一家,故意挑衅道:“怎么样,你们家的那两个人,连人家的指都比不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