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年代女配文04
联欢会过后大伙为开学做好各种准备。很快众人挥泪登上前往各地学校的火车。
离开前大家约好要经常写信。如果可以最好互相告知学校的公共电话。以后节假日也要一块回农场聚会。
陈沐盼和杨秀梅等人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涯。
彼时私下做生意是违法的倒爷。再者陈沐盼计划用知识建设农场,需要专心学习。但承包土地又需要钱。
因此四年间陈沐盼将每月农场工资攒下来,努力学习拿奖学金,通过自身优秀进入学校研究所,挣工资。
杨秀梅不知道陈沐盼的未来计划,但见陈沐盼这么努力,也不甘落后。
四年毕业后,学校还因此一再挽留过她们。
毕业后的各地众人欢天喜地地收拾行李准备回农场,却当头迎来噩耗——
“沐盼、秀梅同志,农场解散了。我们怎么办?”蒋萍艰涩的声音从听筒传过来。
这是陈沐盼和杨秀梅几天来接通或拨通的第二百二十九个电话。长途电话费很贵,但此刻是特殊情况。
她们站在学校公共电话厅里,听着电话里的声音。
电话厅外阳光晃眼,还有一株开得正好的栀子花。
她们重复着第二百九十九次同样的答话:她们算承包土地,重建农场。
蒋萍闻言,呼吸一滞。
陈沐盼问:“蒋萍同志,愿意和我们一起吗?联手创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农场。”
蒋萍停顿片刻:“我……”
陈沐盼捏紧了话筒。
杨秀梅忍不住凑近耳朵,捏紧手中的本本。
本本上写着二百三十一个名字。有的后面着勾,有的后面画着圈。
“愿意。我这就去买火车炮,你们在农场等着我。”
蒋萍如释重负的爽朗声音传出来。
“太棒啦。我们等你。”陈沐盼撂下电话,看杨秀梅,“所有人通知完毕。我们也快买车票回农场吧。”
“嗯!加上蒋萍,共一百六十三人同意,其他人在考虑。”杨秀梅轻快地在本本上蒋萍的名字后了个勾。
她们知道考虑的人多半是不会回农场了。但一百六十多个接受过专业农业各方面教育,还有过农场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一定会将农场顺利重建,蓬勃发展。
黄昏,农场。
曾经的农场负责人刘春芳,沮丧着脸蹲在田埂上。
她到现在也不接受:好好的农场,怎么散就散?
几个员工拄着锄头,站在她身边:“这地呀,能要的都要出去了。剩下的地难道就这么荒着?”
“我不想租。手里没钱不,我这岁数大了,体力只能做做杂活,种地不行喽。”
“农场不挺好的吗?每月发工资,不用管灾年还是好年。怎么就突然变回去了?”
“我也不明白。”刘春芳叹气摇头,“活没少干,地里东西长得也不赖,圈里猪也挺肥。怎么就亏损呢?”
员工们担心:“主任?”
刘春芳揉把脸,从地上站起来:“没事,大家伙把东西收拾收拾,都回家吧。”
刘春芳最后看一眼六七月份瓜果丰硕的农场,转身抬步就要离开……
“刘姨!”清脆的女声从刘春芳背后响起。
“沐盼同志?”刘春芳惊喜回头,眼珠差点瞪出来。
她以为会看到陈沐盼一个人。没想到看到一大群,每个人的脸庞都那么熟悉。
夕阳下,陈沐盼展开双臂,示意刘春芳看自己和自己身后的一百六十多人。
陈沐盼:“我们回来了。一起承包土地重建农场。”
杨秀梅握拳:“四年前,我们就好会回来的。”
蒋萍等人也在后面:“刘姨您放心。我们一定能做到的。”
刘姨眼眶微微湿润:“好好好,你们都是好孩子。”
当夜,众人回到原本居住的宿舍。
新的未知的未来,令所有人无法安睡。她们就像回到四年前的高考前夜。
只是这次,她们面对的是另一场人生的考试。
蒋萍翻身问对铺的陈沐盼和杨秀梅:“睡了没?你们其他人还会来吗?”
完,觉得自己问了傻话:“没事,睡吧。”
陈沐盼闭眼胡吹:“水浒一百零八将都能将大宋江山搅得天翻地覆。我们一百六十多个人,还搞不定农场?”
杨秀梅应声:“肯定能。同志们不要自暴自弃。做不成李逵,还做不成李鬼吗?”
宿舍众人乐起来:“一边去。你才是李鬼,我可不是李鬼。谁要当李鬼呀。”
众人心中的那点忐忑在笑声中彻底消弭。第二天一早众人充满元气地起床。
没等她们走出宿舍,外面就传来声音。
众人探头一看,惊呼:“你们来了?”
一群女同志拎着行李,与众人拥抱:“我们经过深思熟虑的考虑。决定来和我们志同道合的同志,一块重建农场,创建属于我们共同的事业。”
随后又陆陆续续回来一些人。当年二百三十一人共同考上大学的人,竟然回来了二百二十九人!
其中没有来的两人,据是因为生孩子结婚。她们家为她们安排好了新工作。
最令陈沐盼意外的是牛大菊竟然也来了。
陈沐盼震惊脸:“大菊同志不是学妇产科的吗?”
牛大菊捶她:“怎么?农场里的人不生病,农场里不需要卫生所?”
陈沐盼顺毛撸:“没有,你能来我们都很高兴。”
杨秀梅揽住两人胳膊:“好啦。我们和刘姨约好的,今天办理土地承包。”
有了刘姨的帮助,和大家的一同努力,农场剩余土地的承包文件很快办好了。
大太阳地儿,鸟鸣虫声不断。陈沐盼、杨秀梅、蒋萍、刘姨等人扣着草帽,开始考察、规划农场各处。
她们先来到农场后山,这有一片营养不良的桃园。
刘姨捏绿桃子:“你们瞧瞧根本不行。长不起来。”
陈沐盼咬一口,酸得呲牙咧嘴:“秀梅你怎么看?”
杨秀梅掰断一根树枝,趴地上抓起把土:“气候是适合种果树的,但是这土地不行。得先把土壤的营养弄起来。
这块地先种黄豆,黄豆不收割,整片捣碎埋土里,两三年后土里营养就够了。
这一片桃树也能够变得非常壮硕,结出来的桃子自然也就健康好吃。”
杨秀梅最后振奋总结:“只要三年,我们绝对可以吃上美味的桃子啦。”
三年三年三年……
陈沐盼等人斜眼瞅杨秀梅:那可真是好棒棒呢。
陈沐盼是学养殖的,也来了精神:“果园可以同时养鸡。只要控制好密度,可以获得肉质紧实的笨鸡。
比笼养鸡好吃,到时候还可以宣传笨鸡笨鸡蛋。
当然鸡瘟很容易发生,我们一定要定期做检查。”
杨秀梅赞成:“嗯。粪便正好可以为果园施肥。”
蒋萍也提出自己专业的问题:“种桃子养鸡是挺好,可你们想如何销售?
桃子不容易运输,稍晚几天就会烂在路上。
鸡肉鸡蛋又卖给谁?现在肉票数量有限。人均食肉量也没有太大的购买需求。”
陈沐盼举起手里的桃子:“两三年盘活一片桃树。不如换上其他更容易储存的水果。比如橘子橙子?”
杨秀梅点头:“完全可以,但种类得仔细挑选。”
陈沐盼:“至于鸡……先培育少量的。可以自己吃。过年的时候,也可以冷冻,运到其他城市售卖。”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肉类的需求会变大,对健康笨鸡笨鸡蛋的追求会变大。
很快众人来到猪圈。
刘姨指着里面挺肥的猪:“你们看咱们这猪养的多好,肥肥胖胖的。可就是卖不动。收猪的都不来。”
杨秀梅、蒋萍等人掩鼻,围站在猪圈周围。
陈沐盼抓起袋中干净的饲料,塞一口嚼了嚼。
杨秀梅等人:“……”
陈沐盼穿着水靴,在众人的惊呼中,直接跳进猪圈徒手抓起一只肥猪。
在猪妈妈的追杀中,陈沐盼又灵活地跳出猪圈。
陈沐盼抱着猪,从牙齿检查到猪蹄:“别看都是白皮猪,种类也有差距。
肉没异味儿肥瘦适当。不光要严格控制住饲料种类,还要照顾猪们的健康。
对了,这只公猪怎么还没骟?大了再骟不好吃。”
陈沐盼双手抓着猪的四蹄儿,将它翻过来,盯。
杨秀梅等人,盯。
猪:哼唧,猪不要面子的啦?
挣扎嚎叫。
陈沐盼将猪扔回猪圈,猪哼哼唧唧钻进猪妈妈的肚皮下,求安慰。
陈沐盼指着猪圈后的空地:“这里很适合做鱼塘,正好和猪圈形成生态圈。
但建鱼塘花费大,购买鱼苗需要渠道。暂不考虑。”
众人最后来到土豆、红薯和玉米等主食农作物处。
杨秀梅仔仔细细查看一遍农作物:“这些地方没有大问题。在作物的种类上,我们可以进行优化。
比如提高玉米甜度,让红薯含水量少淀粉量高。”
陈沐盼赞同:“各处都是个体农家、集体农场。同等价格、同等产量的情况下,味道好肯定有优势。”
陈沐盼完看向蒋萍:“最后所有指向销售。
我的计划是日后开属于我们自己的食品加工厂、冷鲜超市,形成闭合商业链。
可惜,目前不论是人均消费水平,还是农场自身的能力,都达不到目标。
我们前两三年要完成农场更新,不会盈利太多。
目前,我们需要争取更多的销售渠道和合作。”
蒋萍等四人举手:“沐盼同志,这是我们的专业。交给我们吧,明天就去做。”
刘姨出声:“我们农场以前也有一些合作。看在我的面子上,也许还能继续。”
陈沐盼惊喜:“刘姨果然是刘姨。我们就两手抓。”
无论个体农户还是农场,通常都是等各城市的批发商来收购。批发商再卖给各农贸市场的个体商户。
当然也有农民直接进城卖菜的,菜的数量比较少。
所以蒋萍等人去联系的,主要是各城市的批发商。
与此同时,陈沐盼不仅研究怎么把鸡养好猪养胖,还开始招聘农场新员工。
农场解散土地搞承包。之前农场里的员工选择回家种地,有些知青选择回城找工作。
新农场重新开始,自然也就需要新员工。
陈沐盼优先招收农村女性和城里需要工作的女性。
新农场开始重建,当然在过程中肯定有困难。
比如,新农场建立员工守则改变。一些农场旧员工无法适应带头闹事。
比如,养在果园的鸡,果然有几次差点发生鸡瘟,幸亏及时阻断和处理。
比如……
三年后,后山的橙林结出又甜又大的橙子。
果鸡好吃猪肉好吃,地里的玉米土豆红薯也好吃。
所有动植物物种翻新完成,成熟丰收。只等卖出去,收获反馈,响名声。
只要这些优秀的产品流入市场。陈沐盼她们的新农场会脱颖而出,不再是与其他农场没区别的普通农场。
陈沐盼望着一筐筐的甜橙,一袋袋的红薯地瓜。
双眼变成金币状,三年的辛苦终于要得到收获啦。
连锁农场,食品加工厂,冷鲜超市,近在眼前。
杨秀梅捧着橘子,超开心:“我敢肯定,我这橙子是市面上最甜、汁最多的。”
陈沐盼拍拍她的头:“秀梅同志果然非常优秀。”
两人正着,刘姨、蒋萍愁眉苦脸走进来。
她们身后还跟着几个愤愤不平的人:“合作了两年,怎么变卦就变卦。”
“改主意至少提前通知吧?按往年数量准备好了,忽然撂挑子,太不负责任。”
杨秀梅脸色凝重:“到底怎么回事?”
刘姨苦巴脸:“这次是姨对不住你们。都是我的老朋友。他们宁肯负违约金,也要更换合作农场。”
蒋萍跟着:“城里两家批发商也一样。这可怎么办?好好的作物就要……这么烂仓库里……”
陈沐盼拍拍刘姨的肩:“刘姨你们别自责,做生意看利益不看情分的。
跟我具体情况。
他们为什么更换合作农场?是因为其他农场作物好,还是价格便宜?还是其他的什么?”
蒋萍抢答:“我知道。就是便宜,品相很差。
这些批发商都是黑心资本家,用便宜的价格进货,用和以前一样的价格卖给农贸市场零售商。
这中间的价格差,可不是得让他们赚很多。”
陈沐盼听着她的话,眉毛舒展,眼睛慢慢亮起来。
蒋萍:“怎么还笑呢?
杨秀梅:“沐盼同志这是拥有乐观精神……”
不行,编不下去了。
陈沐盼此刻只想仰天大笑三声。
她笑嘻嘻地揽住两人肩膀:“正所谓福祸相依。这是我们最好的时机。
只要运作好,我们就可以取代本地批发商。一举成为农场直销的供应商。
‘没有中间商挣差价’的台词儿可以用起来。”
陈沐盼兴奋:“批发商是进货再卖,肯定需要提价。
所以,他们再便宜能够便宜过我们吗?
以前我们需要中转商,因为我们没钱没办法完成运输环节,现在不一样。”
杨秀梅、蒋萍等人跟着仰天大笑,畅想挤走批发商,垄断农贸市场的美好未来。
陈沐盼双手捧脸:“我们的特色果鸡也可以顺便宣传一下,无污染传统笨鸡。
如果需求量大,我们可以增加养殖数量。”
城内农贸市场。
离开的顾客嘟嘟囔囔:“最近市场是怎么回事?是今年农作物长势不好吗?
连买个橙子都找不到比鸡蛋大的,哎。”
姜慧富挂着早已僵硬的热情笑脸,无奈地看着顾客摇头走开。
她挥手碾开苍蝇,绝望地看着摊位上蔫吧的货物。
城里两家批发商,上的都是这种品相不好的货物。品相差卖得慢,卖不出品相就越差,形成恶性循环。
姜慧富只好和周围摊主一样,降低价格。
可这样,再扣除摊位租费,根本没挣多少钱。
“大姐,听过‘农场直销’‘没有中间商挣差价’吗?”
陈沐盼一手拎篮子,一手拿着印好的宣传单。地鼠一样从摊位前冒出来。
不等姜慧富话,陈沐盼将篮子里的作物,塞到姜慧富眼前:“每种作物品相更好,味道更棒,价格更低。
每天早上直接从农场摘下来,送到您的摊位上。
采购五百块,会送一只果园特色笨鸡。纯天然有营养更好吃。
可以和其他摊主拼单哦。”
姜慧富耳朵里根本听不进陈沐盼的声音。只直直地看着篮子里的新鲜农作物。
她卖菜多年早已练出一双火眼金睛,人称挑菜能手。这菜好不好,眼就能瞧出来。
可她不认识陈沐盼呀,害怕上当受骗。
陈沐盼完还抬高声音:“前两年批发商进的菜,都出自我们的农场。
那时候的品质和供应数量各位有目共睹。今年我们作物的品相比往年还要好。
如果各位有时间,可以坐我们的车去农场参观!”
陈沐盼这一段话彻底消了姜慧富的疑虑。
姜慧富咬咬牙:“行,我跟你们去农场看看,如果作物好直接进一批回来。”
“我们也去!”周围一些观望的摊主坐不住了。
原本大家卖的都是不太行的货物。如果有人突然卖的一样价格品相好的,那他们可怎么办啊。
陈沐盼面露得意。
她可不是一进农贸市场就开始宣传。而是观察很久,才对着姜慧富一个人可劲宣传的。只有破一扇窗户,窗户才会全被破。
和陈沐盼这里一样的情况,在附近城市各农贸市场中不断上演着……
一天两天三天……
批发商们终于发觉不对,可已经无力回天。
他们只能请求和陈沐盼继续合作。但这次,陈沐盼拒绝了他们。
陈沐盼垄断农贸市场的计划彻底实现。
姜慧富疲惫又愉快地回到家中。手里拎着袋儿新鲜蔬果,以及一只笨鸡儿。
为尽快卖上新货物,之前那些品相不好的蔬菜水果,她都是拿回家自己吃。
今天姜慧富终于能用赠送的笨鸡儿,搭配新土豆炖一锅鸡儿。给家里人解解馋,犒劳犒劳自己。
锅里的鸡儿咕嘟咕嘟地冒着泡。
姜慧富、她放学回来的孩子、下班回来的丈夫都围坐在锅台前,吸溜口水。
女儿:“妈妈?这鸡肉怎么闻着跟以前不一样?”
丈夫:“我来替你们尝尝毒。”直接上手抢了个鸡腿儿,“好烫好吃,这跟时候吃的农家鸡一个味儿。不是现在饲料养出来的、养在笼子里那种不运动的鸡。”
姜慧富狠狠拍丈夫:“就知道抢好地方吃,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我儿子呢。”
女儿:“爸爸羞羞。”
另外一家,孩儿大口吃橙子:“好吃真好吃,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橙子。”
转年入冬,到处都是红彤彤的,充满年味儿。
农场,洋溢着喜悦的会议厅。
陈沐盼正带领全部员工进行年度总结表彰大会。
“套话客套话不。总之奖金人人有份。”陈沐盼摆出霸总不差钱儿的姿态。
杨秀梅、蒋萍等人心里翻白眼儿,表面儿很捧场,带头鼓掌。
其中,牛大菊却有些精神萎靡不振。
陈沐盼多看了牛大菊几眼,想着私下问问她。是休息不好还是怎么回事?
陈沐盼继续画可以吃到嘴儿的大饼:“我们的特色果鸡,肥美笨猪。顾客们的反馈很好,需求量在增大。
现在明显供不应求,我决定增加养殖数量。几年前计划的鱼塘也可以搞起来。”
杨秀梅:“可你之前,我们现在农场面积和养殖动物的数量是最好的比例。”
陈沐盼贱兮兮:“我决定在隔壁市开个连锁农场。
我调查过,那里也有很多没有承包出去的土地”
刘姨拆台:“不是你,是我这个老同志。这事儿是我去办的。我和当地村长谈过,土地完全没问题。”
陈沐盼:“……”
还能不能愉快地开会了?!
众人憋笑互相看看。
有成功的农场例子放在这里,众人都觉得再开一个农场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众人一致投了赞同票,便散会去包饺子喽。
有很多人回各自家,有很多人留在农场集体食堂。
这些年,农场效益变好。周边的个体户农户,选择兼并土地,加入农场。
员工宿舍也不再是二三十人一间,而是单人宿舍,能做饭洗澡。
就有很多人将家人接到农场生活,形成了家属区。
陈沐盼为此,专门给上学的孩子们安排了校车。
在她手下的职工,都很重视女孩儿的教育。因为她对员工的考察包括“私德”。
如此这般,现在的农场是镇,也是可以的。
天空的雪花窸窸窣窣,整座农场一片白。
牛大菊一边往食堂走,一边皱眉嘀咕:“隔壁市,没那么巧吧?……等我问问。”
“什么这么巧?”陈沐盼追过来,歪头看她,“刚才开会我就看你精神头不太好。”
杨秀梅跟着陈沐盼后面:“有什么困难就跟大伙,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不要自己憋在心里。”
牛大菊也不隐瞒她:“我就住在卫生所里。就昨天晚上,我半夜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个女人,身上都是伤。
我给她处理完,问她怎么回事儿?要不要报警?
可她恳求我让我别报警,还自己不是本地人。
可我听她口音是本地人。就想着是不是隔壁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