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必须拼命

A+A-

    “各位婶子大娘,你们的对,排队这么简单的事,还真就有人不会!不然方才先生排队时,也不会有这么多没排!

    排队虽然是一件事,但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遵守规矩,若连排队这么的事情都不能按照规矩来,将来怎么做大事?”

    大坑没白跟蓬玉烟念书,出的道理已经是一套一套的了。

    这事若是搁在从前,没人会善罢甘休,肯定得闹一闹,可现在谁敢?

    人家白家是啥人家,家里有郡主和县公老爷,谁能惹的起?

    何况大坑的有道理,连排队都不能遵守秩序,还指望他能做成啥大事?

    思及此,这些家长看自己的孩子时,就有些恨铁不成钢了。

    不过家长们还是不死心,问道,“那今后我家孩子还有没有念书的机会?”

    大坑笑笑,“自然是有的,等过了八月秋闱,先生要再招一批学生,这段时间若你们在家教的好,孩子就有读书的机会。”

    家长们一听,顿时又觉得有了希望。

    大坑又道,“不过我可提醒你们,下次不一定考排队,所以你们最好各方面都管教好,以防下次又考不上。”

    大坑完便进屋了。

    家长们闻言又蔫儿了,这位先生真是奇怪,考啥不提前告诉,让他们咋教?

    不过一想人家是太子太傅,这么做肯定有自己的道理,只能默默认了。

    为了考上唐先生的学堂,从此后,这些做爹娘的对自家孩子管的更严了,走路要挺直腰杆、不许撒谎、吃饭要文雅、当着人的面不许咳嗽,不许吐痰……总之能想到的都做了。

    有人不知道规矩,还专门跟虎妞身边的两位嬷嬷讨教过。

    唐先生没想到歪正着,自己出的这道考题居然让附近村子的风气好了许多。

    自然这都是后话。

    唐先生出的第二道题,是让排好队的孩子快速准确出自己的大名、爹娘的大名以及自家住址。

    这样又淘汰大半。

    这些孩子还真不出自己和爹娘的大名,有的即便得出,也是磕磕绊绊,想了好久才想起来的。

    这些都不要。

    连自己叫什么都不知道,你还念什么书呀,先回去认识认识自己再吧!

    这轮淘汰下来的孩子,家长倒没啥,啥也甭了,连名字都不上来,能怪先生吗?

    领回去教便是!

    争取九月份入学!

    唐先生出的第三道题是问大家长大后想干什么。

    有的想考取功名,将来娶一房漂亮媳妇,过好日子。

    有的不知道想干啥,是爹娘非要自己来的。

    有的想做买卖,能认几个字、算几个数就行。

    还有的想做一个先生这样的教书先生。

    有的想去朝廷做大官。

    总之五花八门,啥的都有。

    唐先生把想考取功名的、想做教书先生的、想做大官的留了下来,其他的淘汰。

    毕竟爹娘逼着来的,读书非本意,自己学不进去不,影响同窗是大事。

    做买卖就不用特意念书了,一年二两银子的束脩可不便宜。

    这批淘汰下来,就剩十来个孩子了。

    这十来个孩子考试通过,明日即可前来报到。

    其实唐先生这么做,并不是不想教那些被淘汰下来的孩子,而是一个人实在精力有限,只能择优录取。

    不过唐先生有个想法,就是朝堂中有好几个与他关系不错的老友,都到了告老还乡的年纪,何不把他们游到这里,与自己教书同乐?

    这样,就能扩大学堂,届时所有想念书的孩子都可以来。

    而且他还可以把学堂分为两类,一类专注考功名,另一类是专门教做买卖的商学院。

    唐先生觉得得与白仁义仔细商榷一番这个问题。

    再,身处深宫的沈熠辰,自从虎妞走后,就又变得冷冷冰冰,与谁都不话,每日除了念书就是习武,每日都要苦读到深夜。

    不但如此,每逢休沐日,他还主动替皇上分担朝堂之事,一刻都不让自己闲下来。

    皇后虽然欣慰儿子积极向上,但也心疼他,这才没多少日子,人就瘦了一圈,这样下去还不知瘦成什么样子。

    只有沈熠辰自己知道,他若闲下来,就会忍不住想虎妞……为了将来能给虎妞一个绝对安稳、绝对富足的生活环境,他必须拼命。

    现在沈熠辰每日最高兴的事,就是收到虎妞信的那一刻。

    虎妞写的信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譬如今儿吃了什么饭菜,做了什么功课,穿了什么衣服。

    还有和金狼金虎之间的一些趣事,沈熠辰有时听着听着,唇角就会不由勾起来。

    沈熠辰每日也会给虎妞写信,写的也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开头总会写上一句「见字如面」……

    虎妞不知为何阿辰每次都要写句话,她虽然也想阿辰,但还没到一日不见就想的地步。

    虎妞对阿辰的想念,白了就是担心,怕他想不开,怕他离家出走,所以她才会日日给阿辰写信。

    而沈熠辰就不一定了。

    他对虎妞的思念隐隐夹杂着一些别的情绪。

    虎妞就像他的心头肉,她走了,他的心也跟着飞走了。

    转眼就到了八月,学子们要赴府城赶考。

    大坑二坑三坑四坑五坑蒋瑞就不用了,肯定要去考的,除了这六位,其余还有十四位学子也要前去赶考,共二十人。

    家里一下去这么多孩子,自然要有大人跟着,怎奈八月正是农忙季节,崖下的几百亩各色蔬果、粮食正是成熟之际,织布作坊也忙的不可开交,银矿那边更是离不开人,家里实在抽不出闲人带孩子们前去。

    唐先生便主动提出,由他带领孩子们赴考。

    这对于白家来简直是雪中送炭,白仁义和崔氏自然很痛快就答应了。

    八月初八开考第一场,但雍州城距离桑榆村百里有余,当天去肯定赶不上,因此必须提前一日去。

    崔氏和三个儿媳妇,给孩子们准备了换洗衣物和路上所用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