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喜上加喜
“这位江若姑娘的姐姐叫江若兰,这江若兰嫁的是京城叶家的叶将军,这叶将军的姐姐,正是当今皇后娘娘。”
“此话当真?”
“难道我还能骗你不成?”
楼卿陷入了沉思,心想,白家那虎妞姑娘被皇上封为暖暖郡主,大孙子娶的又是国舅爷的姨子,可见白家人是有一番势力的。
越是这样,他越不放心把糖儿嫁到白家。
他宁可让糖儿嫁到普通市井人家,也不想让糖儿和这样的人家有瓜葛,和白家合伙做做买卖也就罢了,不适合做亲家。
因为楼卿虽然是个生意人,却不是攀附权利之人。
再者,楼家的钱财多的他自己都数不过来,他有何必要攀附权力?他只想按照自己的活法活着。
更重要的是,那位江若既然是国舅爷的姨子,性子定然也是极娇贵的,他可舍不得让宝贝闺女与这样的人做妯娌。
楼卿越想越觉得这门亲事不成。
他正要扭头就走,忽然崔氏发现了楼君,惊喜地过来招呼,“妹妹,你来了?我还一直惋惜大坑娶媳妇你回不来呢,没想到这就回来了!”
楼君笑道,“这不紧赶慢赶,就赶着早点回来吗?”
崔氏看一眼她身边的男人,问道,“这位是?”
“嫂子,这是我娘家哥哥。”
“哦哦,原来是大兄弟!快,屋里请!”崔氏一边将楼卿往屋里请,一边喊白仁义,“她爹,有贵客!”
白仁义听见崔氏喊,急忙跑着过来,崔氏笑呵呵地道,“她爹,这位是楼君妹子的娘家哥哥,你快把人请进屋!”
白仁义笑呵呵道,“原来是楼老弟,快进屋!”
楼卿无奈,只得跟白仁义进了屋。
不过他见白家虽然暴富,但白仁义和崔氏两口子身上却完全没有暴富的气质,猛一看还和庄户人一样随和,只是穿的比庄户人干净些,心里对他们的反感才稍微减少了。
进屋又见屋里收拾的极为朴素,除了墙上贴的那些大红喜字显出几分富贵,其余家具都和普通人并无两样,便又对白家高看几分。
就觉得白家人还算稳妥。
这时白老大和田娥也进来,白仁义急忙介绍他们认识,白老大自是十分热情,田娥也十分得体。
楼卿在江南和白家合伙开分厂,只认识白老二和二坑,这些人他都是第一次见,觉得白老大两口子人还不错。
别,有的人第一眼看上去就挺投缘,而有的第一眼看到,就不想与这人来往,这可能就是缘分。
白老二和二坑听闻楼卿来了,也急忙进屋见礼,楼卿见今儿二坑穿一件淡青色圆领长袍,外罩一件亮绸面对襟袄背,头发高高挽起,套在白玉发冠之中,倒也颇有几分翩翩公子的模样。
脸也洗的干干净净,那张稍显青涩的脸还挺俊俏。
不似往日忙的灰头土脸,连件干净衣服都没穿过。
心里就对这孩子产生了几分好感。
不知咋地,楼卿就觉得这孩子和糖儿还挺般配的。
其实他有个秘密,除了楼君谁也不知道,那就是这次来送楼君,糖儿也一起来了,现在就住在蒋府。
之所以没带她来白家,是怕她又粘着二坑,让人看了笑话。
此时楼卿觉得自己的决定是对的,幸亏没带来,否则看见这样英俊的二坑,自家那没心没肺的闺女不知咋贴上去呢。
话间,新媳妇就送入洞房了,后生们开始上菜。
楼卿见白家虽然摆了八个菜,但每个菜都是乡野自产的,并无山珍海味,就觉得白家挺会过日子的。
这些硬菜,对于富人家不算什么,但对于常年吃不到肉的庄户人来,可是一顿实实在在的大餐。
楼卿悄悄观察了一番,吃完饭便走了。
第二日、第三日,他接连两日都来,见那江若与其他权贵家的姐不一样,竟是与和自家糖儿一样,是个风风火火的性子,心里又满意了几分。
嗯,糖儿若有个这样的妯娌,他倒还放心。
再,楼糖儿在姑姑家住了几日,便闹着要去找二坑,楼卿自然不同意。
故意板着脸训她,“女儿家家的,整日个子黏在一起,像什么话!”
楼糖儿撅着嘴巴,“我听二坑,悬崖下的上千亩地都是他家的,他家有农场和马场,我想见识见识什么是农场和马场,我想骑马!”
楼君在一旁添油加醋,“白家岂止有这些,还有学院、武学院,你还可以去武学院跟师傅习武呢!蒋瑞现在每到休沐日都会去武学院习武。”
糖儿更心动了。
楼卿叹口气,知道女儿长大了,留不住啦!
就像楼君的,反正闺女迟早要嫁人,与其嫁个她不想嫁的男人,不如嫁个称心如意的,将来不落埋怨。
沉思良久后,楼卿问道,“糖儿,若真的让你嫁到白家,你愿意么?”
楼糖儿眨眨眼,“嫁给二坑我就愿意。”
“你不后悔?”
“不后悔!”楼糖儿语气十分肯定。
楼卿默然……
实际上,他对二坑这孩子挺满意的,对白家也挺满意,可一想到要将自己养了十几年的宝贝拱手送人,他心里就不得劲。
但老话得好,“闺女长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
即便再怎么舍不得,闺女将来也是要嫁人的。
后晌,他便让楼君去白家亲。
楼君自然乐意的很,乘上马车便去了。
到了白家,她先找的崔氏,楼君是个直性子,开门见山地便把来的意思了,“嫂子,二坑今年有十四岁了吧?我哥家闺女今年十三,我看这俩孩子挺般配的,就想给他们和和。”
崔氏一听自是喜不自胜,大孙子刚娶了媳妇,又有人给二坑亲,真是喜上加喜!
可她一早就知道楼君哥哥家是江南第一大户,前日又见到她哥,更觉得她哥是个了不起的。
那派头,举手投足间都透着大气.
便道,“咱家户的,人家能看上咱家二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