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介638章 介不介意添一双碗筷

A+A-

    “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种地的越来越少,撂荒进城的越来越多;”

    “熟悉的种子和农药越来越少,以前根本没见过的作物和药品肥料越来越多;”

    “现在愿意完全相信我们农资店老板的人越来越少;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专家却越来越多”

    点燃萝卜同学递过来的红塔山,中年汉子有些惆怅地道。

    205年以后,基层农资店圈层里逐渐流传出这么一则自嘲的话:

    不管店大店,别人都是称呼咱老板。

    其实就是个化肥搬运工而已!

    开一个农资店看似简单,

    其实跟坐牢没啥区别!

    农资店开上一年,自由没了!

    农资店开上五年,青春丢了!

    农资店开上十年二十年,健康就失去了!

    早起的是扫大街的和开农资店的!

    晚睡的是看大门的和开农资店的!

    担惊受怕的是卖白面的和开农资店的!

    吃饭没点的是要饭的和开农资店的!

    看着店里气派干净整齐,

    实际上呢,

    天天忙,没利润,没钱赚!

    店门一开一关,一天过去了,

    肥料一进一出,一季过去了,

    农药进了没出去,一年过去了。

    你知道开农资店最痛苦的是什么吗?

    货卖了,钱没拿到!

    你知道比钱没拿到更痛苦的是什么?

    有人买货,货订不上了!

    再进,季节过去了!

    嗯

    与一般人的认知有所出入的是,农业其实一直是个科技含量非常高的行业——不管是育种、播种、水肥管理、除草、除虫、防病、打药、移栽、修剪,里面都有非常多的科学门道。

    而事实上,一直以来,大部分的基层农资店与其是物资商店,不如他们是“农业综合方案解决商”——他们除了要售卖各种农资商品外,还会积极地去主动教会农民这些物资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甚至一些农资店老板还会在空闲时间去田间地头查看,纠正农户的一些使用错误。

    是不是觉得超出了你的想象?很不可思议?

    但事实上,这是真的——而且在200年以前,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管是种子也好,农药也罢,几乎每隔两三年就会有一次明显的迭代,甚至就连肥料也开始根据自己的性质和使用途径进行细分起来,出现了十多种不同类别的肥料,而且各有各的禁忌——对于信息获取渠道相对闭塞、文化水平受限的广大农民来,如果没有专人指导,在初期很容易出岔子。

    2、上章也过,农民赊欠农用物资对于农资店是存在明显的制约作用的,一旦农户因为使用或管理不当,导致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那农资店老板不但欠款拿不回来,甚至还会对于自己的商誉和未来的生意产生严重影响。

    要知道,每一个农户对于农资店老板来都是一个长期的大客户,他们在售后技术指导这块,又怎么不上心?

    于是乎,基层农资店老板一边要承受着农资公司压货带来的庞大资金压力(虽然化肥等物品一年只有一两季的销售高峰期,但农资公司却是在源源不断生产物资的);一边又要不

    断跟着厂家的技术顾问去认真学习那些新农资商品的知识和技巧;另一方面又要主动跑到农户面前,把这些知识一一传授下去,并时不时地抽查和纠正。

    如果再加上运货/卸货/送货,那就是四大板块的工作内容了;因此,基层农资店的工作不可谓不辛苦,毕竟一袋化肥重达50公斤,又要送货又要辅助技术指导,体力脑力活全占了。

    原本呢,辛苦也就辛苦呗,反正农资店确实是个不错的活计,就算是一般点的农资店,一年账面上也能赚个四五万块钱,这在当下的农村可谓是妥妥的高收入,因此苦点累点也没啥——人家老乡也没比自己轻松,但一年到头也就赚个几百上千块,自己已经是在天堂了(镇雄一半以上的乡村人均耕地仅有-2亩)

    如果这种情况能够继续维持下去,农资店和农户之间彼此帮扶,双双成就,那倒也是一桩美谈。

    但很可惜,这几年来,一些情况正在悄悄发生转变,像杜老板的这种老牌基层农资店,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基层农资店的数量越来越多,当下就连这个周边仅仅只辐射了2千人不到的镇集上,都出现了3家农资店——要知道,镇雄是滇南出了名的贫困县,再加上人均耕地少,且以山地为主,以前可是向来被视为鸡肋之地的,连这种地方的农资店都开始扎堆,其余地方可想而知。

    僧多粥少下,即便是杜老板这种熟人无数的老牌农资店,也被新店的低价促销分走了不少的一批客户。

    虽然新出现那么多农资店,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大伙看见农资店赚钱,因此一窝蜂地涌入,但事实上,只要你了解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外资在华夏境内的投资增幅曲线以及重点转投的领域,就知道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农药这块国家管控的比较严,其余的诸如化肥、经济作物种苗、农用械等农资产品,基本上都是以民营企业为主,这里面又约有0%或多或少有外资股份)。

    2、随着华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农民开始撂荒,转而涌进城里打工去了。

    事实上,这种空心化的情况早在90年代,就在北方和沿海地区早就非常明显了,但在滇南,却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大量出现的——没法子,滇南人向来被称为“家乡宝”,这还是在镇雄,要是换在诸如红河、玉溪等相对富裕的地方,农村明显空心化的情况还要延后。

    要知道,农村人员大量流失,其实最受影响的是像杜老板这种老牌农资店——除了基本盘的大幅缩水,随着那些有着十多年老交情的客人一下子少了许多,没有了足够的口碑传播,对比于隔壁农资店的降价促销,其余的农户未必真的会选择更靠谱的自己(至于怎么个更靠谱法,后面会到。)

    3、随着撂荒土地的增加,大量外来种植大户的涌入,在补缺了耕地使用效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普通农户对他们这些农资店的依赖。

    众所周知,滇南是华夏首屈一指的农业宝地,不管是水果还是蔬菜,只要是滇南这片红土上种出来的,品质总归是要比别的地方品质高一些,更容易卖得起价格不,由于光照实在充足的原因,同等条件下,大部分农产品的亩产量还往往比别的省份更高些,一些高价值的经济作物,更是只有滇南这边才能种植(所以知道为什么同样是一亩平地,后世北方的租金往往是400-000,但滇南这边至少也是200起了吧?甚至就算你出到400,也未必抢的到——注意,是平地,不包括山地)。

    于是在大量本地村民撂荒之后,许多以江浙两地为主的种植大户闻讯赶来,迅速地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价格与村里签订了土地流转合约。

    要知道,江浙地区

    是华夏最先试用欧美现代农业模式的地区,虽然在到底是采用“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农业”,还是走“莱茵模式农业”的问题上,一直有所分歧;但不管怎么样,在当下来看,其生产种植模式的确要比镇雄本地的农模式要先进的多,其增配的诸如半卖、滴管定喷等设备,在此时看起来也的确科技感满满。

    这一下就真的从根上伤到本地的农资店了。

    或许这些种植大户的基础肥料和部分农药还是会从乡镇上的农资店购买,仅仅只有部分种子、叶面肥和特殊的农药会从自己的渠道来购买;

    但问题是人都是有慕强之心的啊!

    要知道,对于那些老牌农资店来,最宝贵的资产其实是农户对他们的信任以及依赖——而“依赖”这一点,其实主要来源于这些农资店老板对他们在技术上的长久支持。

    但现在,这些种植大户用一种更先进、更牛叉的姿态出现,周边的农户在打听到对方能够把农产品卖上更好的价格后,很自然地就会动心,然后想要跟风去种植跟他们一样的产品。

    于是乎,令本地农资店尴尬的情况出现了。

    部分种子没有还好,大不了去跑到外省去找当地的种子公司进货;但是,这些种子该如何去衣、催芽、播种、水肥管理、打药,他们却不知道,这就要命了——就拿辣椒来,虽然名义上都叫辣椒,但实际上它有数百个品种,每个品种的适性、抗性、病虫害预防特点、水肥管理办法都有或大或的区别,一个环节疏忽,很有可能就是品相不好,或者减产甚至绝收,后果不可谓不严重。

    换位想想,当你拿着某位新来的学霸的试卷偷偷地向以前那位似乎无所不知的同桌请教,结果发现他也是一问三不知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发出“原来你也不过如此的感慨,然后对于同桌的信心瞬间降低一大半?

    如果一次两次还好,或者难住农资店老板的只是一两种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种子或农药倒也罢了,大不了亡羊补牢,恶狠狠地缺失的功课补回来。

    但问题是,那些大种植户又不是只种一种两种农产品,而由于生产模式的差异,在有对标物可参考的情况下,那些老牌的本地农资商店所欠缺的农资商品和技术知识又何止种子、农药这些东西?

    于是乎,嗅到了新商后,一些新农资店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里面的一些农资商品看起来也更加诱人,而那些老牌的农资店,似乎也逐渐地没那么有吸引力——虽然那些新农资店里面的某些商品并不能赊欠,也不会提供贴心的技术指导,但利益动人心啊,为了能在土里多刨点食,承担点风险又怎么了?

    4、那些越发猖獗的“专家会销”,更是从他们这些老牌农资店的碗里狠狠地抢了一大波业务。

    有过农村生活的同学应该都还记得,时候每隔一两年,总会有一帮子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农业专家”,敲锣打鼓地跑到村子里来推广他们那些号称“获得了诺贝尔奖”、“华夏十大科技发明”的成果——在他们嘴里,他们研发出来的那些种子、化肥、农药,简直成了十全大补丸,牛叉地能在月球上开花结果不,还能省心到播下去几乎就不用管,坐等亩产万斤。

    虽然打从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以中原三省的人为主,其余省份的成员为辅的骗子团队每年都会从北到南,由吉省出发,直线穿插到广西,一路上靠着人模狗样的形象包装、激情四射的演讲和堪比专业演员的“托”,委实坑害了不少村民,但进入千禧年后,这种行为越发地猖獗起来,几乎每年都会换着团队光临一遭(没有地域黑的意思,看过本书前面章节的同学都知道,我对于豫省真的没有恶感,只不过当初那些跑到各地农村搞会销的“团队”中,至少

    有60%以上都是豫省人却是个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是那些无辜的豫省人,也免不了被牵连)。

    但凡接触过这种会销的同学都知道,人家这些宝贝是以“套餐”的形式来售卖的,种子、肥料、农药,缺一不可;而且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必须要一次性购买一年的量。

    或许是那些“专家”太过道貌岸然,或许是那些亮晃晃的证书和“采访录像”委实太过唬人,或许是那些穿插在村民中的托太能烘托气氛;又或者是那些村民这些年真的穷怕了——总之,虽然临县某被骗的新闻时不时地被爆出,但几番犹豫下,还是有不少的村民捧出所有的家底,从“专家”们的随行车队上吃力地拎着大包包的东西,带着忐忑与希望回到了自己家。

    地球人都知道,在基层农村,农资商品从来都是存量市场,每年都被骗了那么多人,在那些“伟大的发明”彻底颗粒无收之前,那些农户怎么可能跑到本地的农资店里来买东西?——即便是发现自己被骗后,欲哭无泪的农户前来赊销农资,往往也不可能在一年内就靠着售卖农产品彻底把债务还清,因此对于那些老牌农资店来,这些后来追补的单子,完全是一笔“不接,于心不忍;接了,三年难以回本,还平白增加自己资金压力”的烂账。

    事实上,杜老板糖果盒里那些没写还款日期的欠条里,有将近/4是这种情况——就算不考虑那些农户后续的业务往来,他也不忍心见到人家被活生生逼上绝路。

    毕竟,在农村这种熟人社会的环境下,大部分从基层国营供销社出来的人,你可以他没有服务意识,你可以他放不下架子,但你不能他最起码的乡土情谊和同情心都没有!

    听到中年人的诉苦,萝卜同学除了叹息,就只剩下沉默了。

    此时华夏农村的实际情况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杜老板所的东西,其实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不过与此时那些更多地只靠一腔热情奔走在一线的扶贫人员不同,由于有着两位颇为不容觑的老同学,外加一个在当地也有名气的未婚妻,经常彼此探讨一些话题的萝卜同学,视野无疑要开阔的多。

    轻轻掐灭烟头,萝卜看着眼前神色有些萧瑟的中年人,微微一笑:“这年头,大家都苦——那些老乡之所以会上当受骗,之所以会撂荒,之所以会冒着一定的风险去购买缺乏技术支持的种子和农资,到底,无非就是渴望着能在来年多增收个一两百块钱而已。”

    “但事实上,我清楚、那些老乡们心里也清楚,增产不一定代表增收——与增产百十斤可能无人问津,最终烂在地里的菜梆子想比,其实给他们找一个长期稳定,但又价格合适的收购方,才是他们最盼望的!”

    这倒是实话,即便平日里不怎么关注农业的同学应该也清楚,市面上各种农产品的售价或许与供需关系有着密切联系,但在田间收购环节,却未必是这样——至少一半以上的农产品并不是这样。

    因此在这个信息络并不算很发达的年代,对比于那些打着“随行就市”名号在田间地头肆意压价的型收购商,一个有实力而稳定的甲方,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与其余行业不同,对于绝大部分农民而言,“稳”才是第一核心要素,而无数次农产品周期波动的惨痛教训也证明,把稳字放在第一位,绝对是正确的选择。

    听到萝卜提到这个,中年人所有所思:“张干部,你的意思是?”

    萝卜笑了笑:“白沙河村那边的竹笋加工厂、天麻种植基地、羊肚菌种植项目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全凭着铸投商贸那边兜底,这两年那边农户的收益都非常稳定,日子

    也过的越来越红火。”

    “事实上,自从我听到铸投商贸在双庆那边在搞高标准的中草药种植和有农产品种植的时候,就已经动心思了——只不过去年我一直在尝试推动杉树乡那边的双层ppp实验,再加上那时候我担心如果在镇雄这边也与双庆同步进行收购的话,会突破铸投商贸的承受极限,因此一直没有动弹。”

    “但随着中欧跨境电商业务的迅速增长,以及铸投商贸中药制品出口额的三连跳,再加上他们搞的那个众筹业务越来越火爆我觉得今年应该可以尝试一下了。”

    中年人恍然大悟,这位方脑袋的张干部与铸投商贸的关系好,并不是什么秘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貌似只要是张干部提出来的建议,铸投商贸那边都会无条件地答应下来——江湖传言,靠着张干部的斡旋,镇雄这两年很是拉到了几笔不容觑的投资。

    萝卜看了看似乎依旧没真正明白过来的中年人,笑了笑:“杜老板,你想过没有”

    “如果我服了铸投商贸在镇雄这边同步保价采购中草药和有农产品,虽然对于各乡的农户来讲,是个大大的好事,但也意味着那些老乡们必须按照铸投商贸的标准去种植——这可是个巨大变动和商哦!”

    中年人一愣,旋即表情有些激动和不确定。

    萝卜同学哈哈一笑:“虽然一开始不可能全部铺开,但人家既然要求有种植,而且又有补贴,显然那些化肥和农药就不可能再用了;”

    “不管是种苗、重金属富集植物、有肥、菌肥、生物消杀剂,还是与他们生态循环系统所对应的其余农资物品,都需要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这可是大大的一块肥肉哦,而且短期内很难出现竞争对。”

    到这,萝卜忍不住又掏出一根烟点上:“所以,为了保证这个计划能顺利开展和无缝衔接,我打算向上级申请,把这事当成试点项目,优先照顾那些特困户和军烈家庭,让他们率先种植,然后根据情况逐步推广——对应的,我也会建议筛选一部分信誉良好、责任心强,老乡也愿意相信的基层农资店逐步转型代售这些有新农资。”

    “而我也衷心地希望,杜老板答应加入到这个项目中来,协助我去服那些农户,并且到时候与铸投商贸的技术人员一起,负责那些农户的有种植技术培训和知道——据我所知,许多老乡可是非常信任杜老板的哦,有你加入进来,我们这边可是能省下不少的功夫呢!”

    猛然被这么大一个馅饼砸中,中年人呆呆的不出话来。

    作为镇雄县这两年最耳熟能详的企业之一,他自然知道铸投商贸的笔有多大,也自然知道哪怕只针对那些特困户和军烈家庭开放有种植,其中的商有多少——别的不,单单有肥的补贴这一块,就足够上百家基层农资店吃到饱。

    要知道,有肥可跟化肥不一样,由于两者单位肥力的差别,外加需要持续进行土壤改造和底肥追加,需求量完全就不是一个量级!

    看着中年人从错愕到惊喜,再到激动的身子打颤,萝卜同学却有些牙疼地摸了摸自己的腮帮子。

    得,看来待会要给那个混球打电话了!

    丫丫的,自己火气还没消呢,本想晾那家伙一段时间的!

    想起了某些事,萝卜同学叹了口气,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某人曾经给自己过的话

    “科技的最终形态,一定是体现在农业和医疗上”——而要不了二十年,那些寻常人看起来高大上的互联公司,全都会纷纷转行种地养猪!

    啧啧

    那位名义上的世界首富真的过这句话?

    我怎么不知道?

    摸了半天腮帮子,回过神来的萝卜同学见到中年人有些奇怪地看着自己,当下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自己的方块脑袋,旋即哈哈一笑:“杜老板,眼瞅着菜都快凉了,瞧在我好歹也提了箱牛奶和雪饼过来的份上介不介意添一双碗筷,让我蹭顿饭?”

    中年人一呆,旋即脸上露出大大的笑容,直接从碗柜里取出一双碗筷,然后扭头交代道:“憨婆娘,去我床底脚把那瓶9年的习酒大曲拿出来,我今天跟张干部好好地喝上一台!”

    9年的习酒大曲?

    萝卜顿时听的两眼放光,悄悄摸了摸裤兜里那两张略有些发硬的纸片后,顿时心中踏实了下来,转瞬却把来之前向何同志拍胸脯保证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