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西港炮台

A+A-

    秦朗当然乐意去顺水推舟了。

    要知道,鞑清马上可就要入关了啊。

    到时候人家从燕京到江淮,稀里哗啦的一推到底,秦朗也很难保证海州时局就一定安全的。

    或许真到拼杀的时候他能保住海州城不失,可却很难阻挡清军包围海州的同时再来分兵攻打郁洲山岛。

    就跟宁远大战时候的觉华岛一样。

    我鞑清打不了宁远城,就来扫荡觉华岛。

    而秦朗到时候作为海州抗清的主力人物,他的根据地老巢更扎鞑清的眼睛。

    不但郁洲山岛要建造炮台,如果可以的话,海州也要在城池之外建造几座型棱堡。

    到时候陆地上有海州和纪庄作为战略支撑点,再加上秦朗悬于海上的大军,而且纪庄与海州之间还夹着硕项湖和青伊湖两个几乎相连的大湖泊,纪庄之西又靠着司吾山,司吾山连着骆马湖,骆马湖连着邳州城连着运河的地理地势

    只要明军振作精神,依靠着江淮水道层层布防,保不准大明还真能在江淮与清军僵持一二呢。

    但这谁又得准呢?

    把抵抗鞑清的希望寄托在明军身上,这可很有点异想天开,还不如多想想江阴的百姓呢。

    反正秦朗要照着最坏的打算来。

    他至少要保证海州的安全。

    有海州在,其与纪庄的联系就很难彻底掐断,而只要清军的矛头一但脱离开,秦朗就有把握在江淮之地掀起一片惊涛骇浪。

    所以他需要明军坚定,不管明军在江南在湖广能拖住多少清军,那都是对他的极大支持。

    而大明必然也更需要他秦朗。

    如钉子一样钉在江淮北部,直接威胁到运河安全,甚至威胁着山东京津整个北方沿海的安危,这能牵制去鞑清多少的精力啊,明军太需要了。

    捏了捏眉心,秦朗又把注意力转移到眼前的沙盘上,一个五尺见方的心沙盘,整个郁洲山岛都处在其中。

    无险可守啊。

    用这四个字来概括郁洲山岛的地形地貌,简直是太匹配了。

    是的,云台山的确就在郁洲山岛上,可你也不想想郁洲山岛后来的下场?再过百十年它都大陆相连一块了。

    试问一个海岛要怎么跟大陆相连?

    那必须是有大量的沙土不断堆积淤积的结果。

    所以你也就能想明白了,千年之前的郁洲山岛或许云台山下就是大海。可现在的郁洲山岛,广袤的平地沃土早就把前中后云台山给包裹的严严实实了。

    所以,云台山再多的险要地势也于防御上毫无帮助。

    山下全是一览无余的平原,根本无险可守,海边除了一马平川的平野之外,你连一个上十米的土堆都找不到,更别山头山岗之类的了。

    所以想要把整个岛屿都严严实实的保护起来,依靠炮台那是扯淡。

    有那么多的钱他还不如多搞几艘战船炮舰呢。

    不过几个适合登岸的地方按几门炮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周都是平野无险可守,那跟可以直接大船靠岸的码头也是两码事。

    前者是大批的战船直接抵到岸边,人员登陆和物资运输都很快,后者就是顾三麻子来袭击的时候跳水登岸。人员或许也能慢慢的转运上去,真正的军队可不是无甲的海贼海匪,穿着甲衣跳海里找死么?老老实实的乘船上岸,但又怎么把火炮物资都尽快的送上岸呢?

    别秦朗还有bg在,那就是没bg在,就靠着他对郁洲山岛的掌控力,有敌军登陆的功夫他的兵马也早开到了。

    “四座炮台一字排开,砖石混合砌成,炮位为半封闭式结构”

    每座炮台上的炮位都多寡不一,最多的一号炮台布置有十个炮位,四个炮台三十一门火炮,这个火力可不算弱了。

    而且火炮吨位预计的也很大,千斤炮根本没排面,至少也要上两千斤。

    因为军造局已经在研制的重口径火炮,最轻的十斤炮也都两千斤朝上。

    更不要今后还有的十五、十八、二十等等口径重炮,那三五千斤也是等闲的。

    四座炮台虽然一字排开,并不能形成交叉火力,但毫不夸张的,只要它们认真对待,对面的海州港根本就不存在正面威胁。

    足够数量的熟练炮,再辅以一定规模的炮台守备部队,西港区的海上防御将固若金汤。

    原因很简单,重口径火炮的威力更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炮台在与军舰战船的对轰中,永远会处在上风的。

    一个是它们立根陆地,稳扎稳打,精准度高。不像大海上的舰炮,波荡起伏中船身摇摆不定,想瞄准了再打都难。

    第二就是炮台可以日复一日的实弹演练,水平再

    &p;lt;enter&p;gt;--&p;gt;&p;g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p;lt;/enter&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