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于公公再次吓了一跳,“什么?寡妇?这怎么行?”
韫玲珑吃吃地笑着,“您不是一直问我,为什么改变主意吗?其实,是改变了两次。第一次,决定随迟去病到燕国,改变的原因……
呵,他爱我、会对我好,会筑起铜墙铁壁的堡垒保护我,让我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第二次,是决定离开,原因是,我发现他好像有很多堡垒,我并不是唯一。既然如此,我还是决定离开。”
“并不是唯一?”于公公不解。
“燕国太子有太子妃了,我却才知道。”韫玲珑越发觉得自己可笑。
于公公恍然大悟,“是……是奴才的错,是奴才没调查清楚。这该死迟去病,既然有太子妃,为什么招惹殿下?”
韫玲珑垂下眼,“他,他有苦衷,想对我解释。”
“殿下为何不听听解释?也许迟将军真有难言之隐呢?”于公公语重心长道,“奴才混迹后宫,别的不行,但看男女之事还是准的,迟去病每次看公主的眼神都闪着光,这个绝不容假。”
“我知道他有难言之隐……”韫玲珑淡淡道,“于公公你还记得,我曾过,很早时他死活要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子伴读周墨阳吗?”
“记得。”
韫玲珑失笑,“原本我认为他是个狂妄的憨憨,后来才知道,他工于心计……是啊,堂堂一国太子,身旁劲敌如林,怎么可能是憨憨呢?
他从一开始便知晓我们的身份不合适,所以想尽办法把我介绍给他身边人。后来发现自己无法放手,便开始隐瞒。”
于公公问道,“是因为迟将军的隐瞒,所以殿下生气?”
“一方面是因为隐瞒,还有另一个原因……”韫玲珑眼神越发清明,“如果那婚事真不是他所愿而对我隐瞒,只能明,即便是我知晓他的苦衷,他依旧无法解决。既无法解决,又要让我亲眼看见他的苦衷,于公公您试想,这明什么?”
于公公想了想,“明,他想让殿下陪着他妥协。”
“没错,如果我真和他回到燕国,看到他所谓的「苦衷」,再在他的甜言蜜语下,也许真会向他妥协,继续委曲求全吧。够了……真的够了……”
韫玲珑苦涩地摇头,“为了他们,我真的一再妥协,却成了他们口中的「好人」。我不想当好人,从现在开始,我想为自己而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于公公想帮迟去病求情,但又知晓公主的脾气,不敢硬求,“行,殿下做什么,奴才都支持,如果殿下想回去找迟去病,我们也马上去燕国。”
韫玲珑无奈道,“您觉得,我会改变主意吗?”
于公公叹了口气,“不会……”
韫玲珑勾唇一笑,尽量让自己的笑容看起来自然轻松,来掩盖心底的痛楚,“从前我看过一些作品,有个很狗血的桥段:男主想向女主解释,但女主捂着耳朵大喊「我不听,我不听」,从前我不理解这桥段的合理性,觉得女主无理取闹,但现在才知道女主的苦衷——如果听了会心软,会继续委屈自己,还是不听为好。”
于公公虽然不懂公主的什么男主和女主,但结合今日的情况,也能参悟一二。
韫玲珑出了车厢,在周围转转,看看风景。
于公公一直跟着,仔细观察其脸色,生怕公主伤心或委屈,但无论怎么看,公主的表情都平静无澜,让人看不出情绪。
突然,韫玲珑停下脚步,问道,“公公,我们接下来准备去哪?”
于公公道,“回殿下,按照计划,我们要到平桥县,在那里,门客准备了院子和身份,按照今日的路程,再走两天一夜便能到。”
韫玲珑点了点头,“如果他们攻占了宛国,拿到了政权,找到了你的门客,会不会顺藤摸瓜寻到平桥县?”
于公公尴尬,“回殿下,极有可能。”
韫玲珑却没懊恼和生气,因为早就料到会这样。
天下哪那么容易藏秘密?
几十年的悬案都能调查出,何况是举全国之力找两个大活人?
除非把几个关键的门客杀了灭口,毕竟只有死人才能彻底保住秘密。
韫玲珑思考片刻,道,“你有想去的地方吗?”
“殿下去哪,奴才就想去哪。”
“你的家乡在哪?”
“呃……”于公公瞬间就沉默了,久久没再开口。
韫玲珑不解地看去,“公公是有难言之隐?如果不方便,就换一个话题,我只是想,反正没有想去的地方,倒是可以陪公公回老家看看。”
于公公红了眼圈,“回殿下,奴才……奴才自从入宫,就再也没回过家,也没联系过家人。”
“为什么?是家里出什么问题?”
“不是,奴才怨他们,把奴才送宫里净身……”于公公苦笑,“虽然奴才知道,父母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谁让家里穷、孩子还多,把奴才卖了得不了多少铜板,只有送入宫,才得的银子多。”
“呃……”于公公叹了口气,“只要把奴才送入宫,家里既能少一张嘴,又能换一些银子。奴才是理解他们的,但……但奴才依旧怨他们,这一怨便是几十年。”着,不断用袖子擦眼泪。
韫玲珑沉默,她想安慰,却又不知怎么安慰。
突然发现自己可笑,因为一点情爱就要死要活、看破红尘,与于公公这样真正苦难的人相比,自己真是吃饱了撑的矫情。
“那就不回去,只当恩断义绝,平桥县我们是不能去的,随机换一个地方吧……”韫玲珑柔声安慰着,“找个有水的地方,我钓鱼给你吃。”
于公公心情更悲伤了,“奴才的家乡,便是渔村。”
“呃……”韫玲珑摸了摸自己鼻子——得,哪壶不开提哪壶。
于公公又深深叹了口气,笑道,“殿下,奴才的家乡在光山,因山得名,光山下有一条大河叫光河,奴才家那村子便是世世代代以鱼、猎为生。
年轻时,奴才一直怨恨,从不回忆家乡,但这些年……可能是年纪大了,总是忍不住回忆家里的情形,父母肯定是不在了,却不知奴才的兄弟姐妹还在吗。”着,嚎啕大哭起来。
韫玲珑了然,不仅中国有落叶归根的习俗,想来这里也有。
“去光山吧……”韫玲珑道,“如果你还怨恨他们,那便别以自己的身份回去,就用化名,我们只当旁观者,看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