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长相思兮长相忆 15
===========================
杜青芙的计策很好,直接让霍云朝束手就擒,夜更深了,闹剧结束,大家又纷纷回到自己该有的位置。
秦夫人被送回,霍莹被送回,卿天良也被送回。
杜青芙看了看平静的夜色,拒绝侍卫护送,独自一人于宫墙之内漫步,走到御花园停下,看着满院子盛开的牡丹,笑了笑。
她当年就是在这里爱上霍秉的,最后选择进宫嫁给他,从此再没出去看过一眼。
如今外面的世界如何了?
她从怀中抽出一根信号弹,拔下引线,一朵灿烂的烟花便在皇宫正上空轰然炸响。
她要报复,除了霍家,当年那些私吞杜家产业,冷眼旁观的帮凶她一个都不会放过。
正阳内的局势变化她比太后清楚,杜荀给她传信了霍云朝他们现在的动向,所以她才知道今晚霍云朝一定会来,才会瓮中捉鳖。
拿出一早准备好的信号弹,万事俱备,只要发了命令,该进攻的人还是会进攻,那些遗留在皇宫外的世家大族,一个也别想跑。
董太后等人被烟花吓了一跳,卿天良抬头看着刹那绽放的美丽最后淹没进黑夜,笑了笑。
董太后问他笑什么,卿天良指着夜空:“正阳外的军队要攻城了,太后最好别下令让军队收手,因为他们会帮您铲除其他世家大族,到时候只有董家独大,这可比你们共享大嘉国权力来得更有利于您不是吗?”
董太后沉默良久,最后转身,继续往寝宫方向走。
霍云朝抬头看了看,没什么情绪起伏,他满心满眼里都只剩卿天良,想着,或许卿天良是为了保护他才做这样的选择,但又怎么样呢?从此天各一方,跟死了也没什么区别,太后拿走虎符,军队就算攻下正阳也攻不下皇宫,太后不会倒,董家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而卿天良,想起卿天良跟太后保证的话,霍云朝低声笑了一下,眼里却没什么光彩,反正,他一早就知道了,卿天良从来都不是非他不可。
身和心有一样不归属于他,那都是背叛,他的占有欲啊,他那自私到疑心四起的占有欲呵。
……
苏、汤、王家没预料到会有敌袭,忙调遣城防军来镇压暴民,却接到消息霍云朝攻城,军队破城而入同城防军在了一起。
霍云朝的军队势不可挡,周金莫名其妙失踪,正义之师没来得及增援,城防军只坚持不到半刻钟就被败了,军队深入城内,同“暴民”像商量好了一样,对各大世家发起了进攻。
天将明时,正阳已经狼藉一片,房屋倾倒不少,却少有百姓死亡。
处在宫中的华妃淑妃等人终于听到消息,脸色苍白,自知大势已去,战战兢兢地开始收拾细软,算趁皇宫大乱时寻机会逃跑。
却不料军队攻入皇宫时意外停下了,太后让宁公公拿着虎符命军队停止进攻,李怀英与况融对视,李怀英接过宁公公手里的虎符看了看,确实是真的,无奈之下只能鸣金收兵,跪下称臣。
太后传懿旨,命军队北上应援阮裴旭,即刻启程,无召不得回,他们连霍云朝现在是什么状况都没弄清楚,就被下令马上离开。
李怀英一步三回头,最后在太后威严的目光下夹紧马肚子,大吼一声:“撤退!”
太后下令整顿朝纲,让自己的哥哥董凯当丞相,派他集结大理寺官员,让他们去整理这么多年来其他世家大族的罪行,然后对他们进行审判,该流放的流放,该杀的杀。
朝堂一时喧闹不止,但凡有违抗者,当庭被斩杀。
权力交替快如闪电,太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宫,宁蔻把从丞相府挖来的玉玺交到她手上,看着玉玺,董太后开始撰写传位圣旨。
夜里,后宫突然燃起一把大火,董太后带人赶到时发现失火的地方正是贵妃住的宫殿,数千人围着宫殿以防大火蔓延到别处,却对救火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宫殿燃烧殆尽。
董太后在火光中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对宁蔻道:“将贵妃厚葬进皇家陵园,全国斋戒三日。”
……
大嘉国一百二十六年春,新皇登基已有数月,朝廷欠粮已尽数还给大嘉国百姓,周金搬空两个家族的粮仓,带着粮食退回北方。
李怀英接到阮裴旭的信,要他游周金一起仗,于是李怀英登门拜访,周金便跟着走了。
董家一时走上了巅峰,几乎天下都快成了董家的天下。
董太后没有食言,贵妃娘娘死后第三天,她就秘密让人把霍云朝放了,没让卿天良看上一眼。
卿天良一时失意,为贵妃也为霍云朝,成天不是病了就是醉了,日子过得一塌糊涂。
董太后忙着处理朝事没空管他,让他娶妻一事便搁置了。
董太后想让萧王帮她处理烂摊子,萧王却甩手跟霍莹一起搬去了封地,董太后无奈,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
“你们就不能办点实事吗?哀家提拔你们是让你们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董太后皱着眉,难得了一句粗话。
底下大臣面面相觑,董甲道:“臣让人去修筑城墙,可没人拨款,没法买材料工具,也没法雇人啊。”
董太后问:“谁掌拨款事项的?”
董乙回:“大人这几日因病休假没来上朝,这我也请示不了,批不到银子。”
董太后问:“你们顶头上司是谁?”
董乙回:“叫王宝相,原尚书大人的孙子,颇有算数才学,过目不忘,本事十分了得。”
董太后半眯了一下眼,道:“他不上朝就没人上朝了?给哀家削去他的官职,换一个能办事的。”
大臣垂头拱手道了声“是”。
董太后又问:“百姓入户问题谁处理的?”
大嘉国统一后,原圭厥、商国那边的百姓户籍都需迁到大嘉国名下,这可是一大工程,下面官员数次请奏,问地域怎么划分,户籍编什么种类,眼见奏折越堆越多,太后才提起这件事。
一个大臣回:“是向均向大人,当年商国大败,两国百姓入户问题都是向大人处理的。”
董太后扫了底下一圈,见没人出来回话,便问:“谁是向均?”
那大臣又道:“向大人一直在尧城,之前这些相关信件都是送到尧城去处理的。”
“……”
董太后接手后,为了巩固势力,让大家都将事情放在朝中处理,她要时刻关注到大臣们的动向,入户奏折也是应她的要求送到皇位案前的。
董太后揉额头,道:“他在尧城处理不了,你们就不会再找一个人出来吗?偌大朝堂,几百个大臣,当摆设呢?”
大臣也不知该怎么回,他们没接触过这一行,难免经验不足,不敢揽这活嘛。
董太后又下令让众人选出一个合适的人来处理,大家都爱巴结太后,选过来选过去,选了个董家人,太后以为这群人是认真考虑选出来的,便没反对,而大臣们见太后脸色好了些,纷纷庆幸自己选对了。
此后太后又问了一些事,除了还粮这一事办的不错,其余的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问题,气的她当场甩袖离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董太后原本以为换了人搞事,大嘉国会走上正轨,谁料事态越来越不可控制。
拨款方面,因为全国上下多处地方都要拨款重建,刚接手的人看不懂王宝相做的账,为了尽快拿出成绩,便自己重新搞了一个,这导致很多之前应允的银子没给到位就不了了之了,而新拨款项后,做这事儿的人又以为能扣漏洞贪银子,所以做了假账,一来二去,导致拨款机构直接瘫痪,朝廷给不出银子,底下人拿不到银子,而为官之人发现问题后忙往里填补漏洞,之前贪的全填进去了也补不全,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又报到了朝廷。
户籍问题更是一团乱,为官者在正阳办理事务,所有奏折信件一律往宫内送,路途遥远,存在时差,往往这个批复了,另一批才送到,而之前批复的与这一批又存在矛盾,问如何处理,几十个人连续整理了三天三夜也没整理出来,最后把堆积成山的奏折全搬到了朝堂,想寻求能人出来处理。
还有别的关于洪涝、旱灾、蝗灾、开凿运河甚至仗方面的问题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
因为时间拖得长了,很多关乎民生的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百姓哀声怨道,最近还编了首骂董氏无能的童谣四处传播,传到了董太后耳里。
董太后坐在高位,看着这些大臣,有一半是她董家的人,她略感无奈,她还能怎么努力?董家扛不起运转大嘉国的重担,就算给了位置给了权力,他们也办不好事,她还能怎么偏袒他们?
“给哀家十天之内处理好这些事,处理不好一律问斩。”她想,这样或许能够逼这些人用用脑子,想出解决办法。
政令一下,怕被砍头的官员终于取得了好成绩,那些问题逐渐被解决,奏折也越来越少,董太后看了实属欣慰,终于腾出时间跟卿天良提娶妻一事。
卿天良横卧在太师椅上,坐没坐相,躺没躺相,手机还拿着个酒壶,头发乱七八糟,衣衫也十分不整洁。
看见太后,他笑道:“您的心可真大,他们问题都解决了,您查都不去查证一下就相信了?”
董太后神色严肃:“你什么?”
卿天良道:“城墙修建拿不出银子,朝廷便暴力征佣,谁家不出人手就抄了谁的家,百姓为了守住家园,无奈只能免费出力。”
“运河开凿,堤坝垮塌,江水倒灌进农田,刚插的秧苗全被水冲走了,如今还没补发,您派去的官员怕事情闹大,瞒了伤亡,瞒了灾情,暴乱已经发生过一起,被强力镇压,您猜,那儿的百姓是忍气吞声还是蓄力准备掀起下一波巨浪?”
董太后神情凝重,不信道:“你怎么知道这些?”
卿天良斜眼瞥她,嘴角慢慢弯出一丝弧度:“您猜。”
董太后仔细审视他,见他形容镇定,便垂下头兀自思索,绕着桌子走了半圈,突然一道线划过,惊愕道:“难道……目前的局势都是你暗中促成的?”
卿天良听后仰头大笑,笑完了看着董太后:“我何德何能啊,这可都是太后您自己一手造成的,董家过去做了多少缺德事您也不是不清楚,如今几大家族皆被灭,唇亡齿寒的道理您懂不懂?董家目前是一家独大,但同时也孤掌难鸣,您想让人替您办事,除了能叫动董家的人还能叫动谁?谁又愿意听从董家的指挥?”
董太后怒目圆睁,抬起颤抖的手指向卿天良,道:“谁敢不听?谁不听哀家就砍他的头!”
卿天良坐起身,道:“砍吧,把有能力的人都砍了,你们就等着被揭竿而起的百姓推翻吧,最好将大嘉国葬送,同云照国、商国一样,成为历史洪流中渺的一粒尘埃。”
董太后摇了摇头,一瞬间仿佛苍老很多,撑着桌沿勉强站立,道:“这……这都是你们的阴谋?你和谁,都有谁,霍云朝吗?”
卿天良收起了笑容,嘴角抿起,眼睛盯着她,道:“这都是陛下、丞相、杜家、阿朝、贵妃娘娘、萧王等人为了斩断世家大族的枷锁,用无数人性命建立起来的规则,您要斗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这么多年逐渐建立起来的规则,还想走通过掌控一个傀儡从而掌控国家的老路?行不通了,如今这朝堂,换谁来当傀儡都不行,您服不了众,您掌握的仅仅只是我或者别的什么人,而大嘉国却不掌握在我们手中,而掌握在各个贤臣良将手中。”
人要顺势而为,否则成不了事。
董太后神智恍惚了一瞬,她好像被骗了,从同意军队消灭其他家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