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111

A+A-

    古代百姓接触律法的机会很少, 很多人提到官府就变色,大多数人是不敢犯什么严重案件的, 更多的是不知法而犯和一些令人头大的民事纠纷。

    比如,某家的牛和某家的牛配上了, 母牛生了两头牛, 公牛家觉得自家牛也出力了,也该分到一头牛。母牛家觉得这是他家牛生的,吃他家的饲料。

    沈陵判这个案子的时候也是一阵无语,因为律法里不会规定这种事情, 完全是根据伦理道德来判断。

    所以古代社会, 很多时候伦理道德是凌驾于律法之上的。

    还好他来的时候把严清辉写的话本给带上了, 他在京城发的, 如今信息不发达,交通又不便,地方还没有他的话本,但也有可能会有人直接拿严清辉的仿印, 不给版权费的那种。

    沈陵挑了几个比较经典也比较跌宕起伏的情节,再自己改编了一下, 一定要加入一些浅显的法律知识,让老百姓一听就明白。

    沈陵让人找了几家茶楼的东家来, 东家们也都有些战战兢兢,等听到这位据很严格的通判大人的事情后, 几个人都有些不敢相信。

    可把他们吓一跳, 原来就是个书的事情, 这有什么难的。

    沈陵怕他们过往矫正,一个劲这些律法的话本,道:“你们的茶楼只要没有一个这种话本就成,不必每天都是这种。本官主要为教化百姓,不过,除官府首肯的这些话本,其他牵扯到律法、诉讼的皆不准随意。”

    许多茶楼为了上座,会编造一些狗血的故事,百姓辨别能力差,只觉得这故事吸引人。那些狗血剧情也就罢了,但涉及到法律知识,不能随意编造,会给百姓误解。

    几位茶楼东家忙应道:“大人心系百姓,能为大人分忧,是我等荣幸。”

    沈陵把茶楼的书先生都找过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把话本该得更通俗易懂一些,为了避免竞争,每个茶楼分个两三个不同的话本一。

    不日,淮南府的几家大的茶楼里就开始起了断案录,那跌宕起伏的情节立即就吸引了不少百姓,里头的人命官司更是瞠目结舌,据都是真实发生的呢!

    百姓们的娱乐生活其实是很少的,平日里谁家因什么事闹上了公堂,都会被人议论个半个月一个月的,更别这些真实的命案了,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一时间那几家茶楼都是人满为患,不管喝不喝茶,都进去挤个位置听书。

    “今天林家茶楼讲偷情案,咱快点去占个位置!”

    “哎,本来今天想去兴昌茶馆,昨天听了一半,还没听完。那偷情案是不是香艳的很?”

    “走走走,一起去听听不就知道了。”

    忽然之间,淮南府掀起来去茶楼的风气,尤其是得到沈陵话本的那几家茶楼,都乐开了花,能和新任通判讨个好,还能多赚钱。

    老百姓的谈资也多了,都是围绕着那些话本,从话本中都知道不少以前不晓得的。沈陵为了更贴近生活,加了不少生活里的一些案件,毕竟大的案件不常有,主要是威慑。

    百姓不知背后意味,但读书人、官绅氏族们却明白,读书人们都称赞官府有作为,官绅氏族们就知道得更多了,这新任通判下放到现在,可做了不少事情,之前改革官务的时候他们不觉如何,没想到后面圣上赞誉有加。

    到如今开支流、管教化,官绅氏族们都对这位新任通判正视了起来,尤其知府大人和通判关系还很好,实话,作为地头蛇,他们并不希望地方官这样团结,对他们并不利,但目前为止两位父母官都并没有为难过他们,官绅氏族们对他们印象也不错。

    沈陵上任后做的事情不多,最主要就是改革官务以及治理淮河,但目前进行得都很顺畅,甚至有些漂亮。氏族们刚开始对他的不满是他们怎么拉拢他都无动于衷,送钱送人都不要,但也好在他不动他们的利益,时间久了,其实也有好处,至少他不贪。

    金大人也收获了一波赞誉,官府的名声这段时日非常不错。金大人预备往下面的县城也推行这个模式,沈陵命名为普法教化,命师爷整理这些年比较典型的案件,写成话本,到时候整理成册,给茶楼就行。

    这样的教化成本几乎为0,还是一场双赢,茶楼迎来了生意,百姓得到了教化。

    金大人如今对他很是信任,让他放开了去做,沈陵亦是备受鼓舞。

    试验养鱼也养了两个月,如今以及有了成效,鱼塘中的鱼越来越多了,养鱼人看到鱼苗了,明鱼的确是能被养殖的。

    沈陵整理了一下养鱼的经验,等这一批鱼都长成了,明混合养殖的确是可以的,到时候再慢慢把这个消息散出去。

    马上江淮地区就要进入梅雨季了,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淮河的水位,朝廷也下达了指令,根据近日的天象,据今年雨水比较充沛,充沛这个词如果恰到好处,就是好。如果太过了,就是泛滥。

    金大人命人去上游查探消息,如果上游不好,下游也难保。

    如今也必须令挖支流的加快速度,增派徭役,官府贴出告示,愿挖河道的,可有一顿餐补和六文钱,六文钱是不多,但还能吃到一顿饭,也是有不少人乐意的。

    沈陵和金大人也日日在外视察,金大人年纪大,身子骨没有沈陵好,走几步路就喘得慌,沈陵主动担负起各项事务。

    梅雨季汹汹而来,他们站在堤岸上观测下面的水位,官府每年都会定时划水位线,这样方便他们每年判断,捆着绳子的善水者从水中钻出来,冲着上面喊:“大人,这边水位比往年高了一寸!”

    堤岸上的人神色凝重,给他们着伞的官吏手忍不住一抖,金大人叹息一声道:“孝原,咱们得早点做好准备,今年天象异常。”

    沈陵道:“大人,我们必须再增派徭役,堤岸再加高一些,支流必须加快速度,湖泊蓄水,把通往湖泊的支流都加宽,流经我们这一片的水分流分得多,流速便会减缓。比起流离失所,相信大家都更乐意守住咱们淮南府。”

    没有人愿意出去逃荒,如果淮南府被淹,今年的收成也不用想了,逃荒必将引起更大的动乱动。

    这是沈陵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灾荒对于百姓来,基本上就是毁灭性的。更大一点可能会造成王朝的动荡,每一次起义从来不是平白无故的,都是走投无路才会走上这条道路。

    金大人紧急招下面县令官吏商讨此事,不仅事关整个淮南府,更是他们的官途,如果淮南失守,大家谁也别想好过。

    “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如果这场雨一直下下去,淮河决堤极有可能。在此之前,我们还能补救,能做的还很多。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快一些动作起来。第一件事,征徭役,此事关乎一整个府城的安危,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第二件事,把船只都收好,这些时日多搜集一些船只,这是以防万一.......”

    沈陵事情从来是言简意赅,如今这样的情况,节约时间多办事。县令们也都担心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如何敢不听从,纷纷回去筹备事情。

    官府加征徭役必定是会受到百姓的哀怨,但此时也顾不了那么多,氏族们收到的消息最快,很快,沈陵就知道了不少氏族已经收拾好了东西准备去避难了。

    这些氏族们盘踞淮南多年,相信不是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们不会丢下这边,因为他们的根基在这儿,等灾难过去,他们还会回来。他们有钱有存粮,可以熬得过去,百姓却不行。

    氏族们逃跑没关系,毕竟他们不会服劳役,也不会帮忙,但带来连锁反应就是府城内人心动荡,消息是锁不住的,谁都怕死,人人都想逃灾,再加上官府最近的动向,一时间府城也是人心惶惶。

    不少百姓都开始收拾家当准备逃灾了,

    金大人准备封锁城门,不能任由他们这样逃走,一时间城门口都围得水泄不通,孩子妇孺的哭声震天。

    沈陵匆匆赶到城门口,上了城门往下望,士兵道:“大人,前几天已经跑出去不少人了,今天锁了城门,如今都堵在这儿。”

    下面芸芸众生,百姓们的愤怒、惶恐、哭喊混合着雨水交织着,谁都怕死,他们害怕天灾,知道普通人难以活下来。

    沈陵这些日子东奔西跑,此时也有些无力,撑着城墙,双全扶住他,忧心道:“大人,您要不休息一下,您今天都没用餐。”

    士兵似是有几分诧异,不好意思地道:“大人,的这儿有张饼子,您若不嫌弃.......”

    “谢谢,多少钱,你这两日也没怎么好好吃吧,不能白吃你的。”

    士兵掏出那张饼子,用油纸裹得好好的,闻言有些受宠若惊,道:“的是以防万一,怎么好意思要大人的钱。”

    双全还是掏出钱来,多给了一点,“拿着吧,你守城也辛苦了。”

    沈陵吃起了那块干巴巴的饼,一口要咀嚼好几下才能咽下去。

    士兵可能也是看他们好话,吞吞吐吐道:“大人,咱们淮南府会被淹吗?”

    沈陵咽下一口:“你看我还在这儿吗?”

    士兵不知所以然。

    “要是会被淹,我怎么不逃?”沈陵反问道。

    士兵挠了挠后脑勺,觉得得也有道理啊,这些做官的都还在呢。

    沈陵吃了半个,咽不下去了。

    他走到城墙边上,望着城门下面的黑压压的人,用淮南话喊道:“各位,听我!!!大家都安静一下。”

    “通判大人有话要!都闭嘴!”下面的官吏呵斥道。

    下面的百姓都抬起头来,消息从前往后传,几分钟后,除了孩子的哭声和抽泣声,都安静了一点。

    “淮南府的父老乡亲们,本官是淮南府的通判,知府大人没走,本官也没走,大家放心,我们不会放弃淮南府,不会放弃淮南府的百姓们。淮南府是大家的根,咱们逃又能逃到哪里去,没有钱财,没有田地,没有户籍,没有亲朋好友,逃亡的道路多么艰难,流离失所......”

    沈陵来淮南后,学了淮南话,本地百姓官话少,用淮南话交流更方便,此时也是淮南话更能动他们。

    下面的人都哭泣了起来,男人摸了一把雨水和泪:“大人,我们不想死啊!”

    “我们也不想走啊!”

    沈陵斩钉截铁地喊道:“那就不要走!咱们也都不会死!大家听我一言,淮河没有大家想象那么严重,官府征徭役,是为了加固堤岸开支流,开支流能把淮河水往别处引,淮河不会决堤的。大家世世代代久居淮南府,都是淮南的好儿郎们,流离失所,不如一起护住咱们的淮南!”

    下面的百姓面面相觑,一个壮汉咬咬牙,把包袱扔给身边的女人,道:“大人!我不走了!官府不是缺人吗!我去,加堤岸开支流,我就一身蛮力,生是淮南人,死也要死在淮南!”

    “大人,我们也去!护住咱们淮南!”

    “护住淮南!”

    越来越多的人喊了起来,沈陵露出了几天以来第一个笑容,眼眶酸酸涨涨,雨水在脸上,也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他必须撑住,为了这些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