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名士风流(十三)

A+A-

    “那使君招贤可是觉得手中人不够用, 不仅是管理人员不够, 做其他事情的丁壮也不够?”曹霖道。

    “的确有此种感觉。不过某一直都在安置流民, 想来这种情况很快就有所缓解。”游鸿吟道。

    曹霖言:“吾观高密安置不少流民,以高密郡过往财力,想要安置此等数量流民必然是使君贴补自己家财。”

    游鸿吟道:“吾之财多取于豪族, 贩卖彩瓷、盐、煤等均换了粮食以及绢布, 如此再反哺民众。”

    曹霖弯腰施礼道:“使君高义。”

    这是他第一次行此大礼, 显然真心臣服。

    曹霖直起身, 继续道:“但是即便如此,高密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流民多被其他郡县拦截, 到此处者甚少,使君想要多增人口,怕是艰难。”

    对于城镇来,流民有利又有害。若是城中粮库存粮不多, 就算是有心安民也无力去做, 这就是为何陈喜全带领家人流浪数月却一直没有城市收留的原因。而青州各郡战乱较少, 故而尚能结余些许存粮, 且相比他处, 的确算得上地广人稀,有能力收留流民。这也是为何天下流民都喜欢往青州徐州跑的原因。

    “那先生有何妙法?”游鸿吟当然清楚这种事情, 这也是他苦恼的, 若是光明正大从邻居家抢人, 就吃相太难看了。

    曹霖一笑:“这便是使君之盲点,使君觉得民众乃强盛之基,觉得善待民众方有人耕种得粮草,有人丁来源得士兵,却不知其他地方对待民众如牲畜,更是只喜欢自扫门前雪,不知未来劫。其实若非青州刺史乃山简大人,各郡各县头官均想讨好山简大人,怕是根本不肯安置流民。而有些郡县就算安置,却也一直嚷着钱粮困难,府衙县衙中的钱粮进自己腰包还不够,怎么可能好好安置流民。”

    游鸿吟听闻此语,便明白曹霖之意了。

    “先生是要游诸郡?”游鸿吟。

    “正是。”

    游鸿吟叹息一声,他一直有个错误认知,觉得流民不过来是因为那些郡县也准备收拢人丁,抵御未来乱世,却不知是自己将那些人想的太聪明了。

    游鸿吟道:“是吾未曾想到此事。先生大才,某府中长史之位尚悬,不知先生是否肯屈就。”

    “曹霖拜见主公。”曹霖跪拜。

    “先生快快请起。”游鸿吟将人拉起。

    “在下字书始,主公称我书始便是。”曹霖道。

    “书始先生何时动身?”游鸿吟问。

    “即刻。”曹霖也不是拖泥带水之人。

    “去请阿归来。”游鸿吟喊来婢女如此言道。

    然后转头向曹霖:“阿归乃高密郡郡卫校尉,名胡归。如今青州虽比他处安定些,但是总归还是有些危险,由阿归护卫,我也放心些。”

    “必不负主公之期。”曹霖道。

    胡归平日里训练郡卫,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卸下护卫主公之职,对于他来,其他事情均不及主公安危重要。

    郡军如今已经从曾经的三百人扩展到七百人,不是不想满编,而是兵源来源稀少,流民中的人大部分是老弱病残,丁壮很少,还有一部分被胡危充作部曲,难有人数补充进郡军。

    但其实七百人高密郡就已经快养不起了,为何自古就有吃空饷之事,除了将领贪婪之外,便是军士吃一饷实在是不够。所以,这群人有一半儿依旧是游鸿吟自己掏腰包在养。

    而伙食装备跟上去了,战力自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兼之游鸿吟曾授胡归胡危各种军法,由两人带出来的兵士战斗力定然比普通人更为强悍。

    不过,秋收之后就好了。

    此次高密郡大丰收,游鸿吟自己的庄园也不例外,并且等过了秋收,农闲下来,游鸿吟便算再征劳役,修建海港码头以及加固城墙。

    胡归带着二十骑兵护送曹霖离开,游鸿吟也开始了自己紧锣密鼓的建造计划。

    原本还担心人力不足,若是有新流民过来,自然就能加快速度了。

    城阳郡交通最为便利,收拢流民也是最多,曹霖第一站便将目标放置于此。

    他看了一眼一直默默护卫不做声,好似一根木头般的胡归,心中有些气闷。

    自认了主公,他自然对这出生家奴却得主公信任的鲜卑人很感兴趣,但是口舌都干了,这人也没透出一句话来,让曹霖有些怀疑自己的口才。

    距离城阳郡还有数里地,曹霖便十分严肃的看着周围情况。

    比起处于丰收之中,商贾来往不断的高密,这城阳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一路上还是不断的有流民往这边赶路,人数要比寻常多很多。地里的粮食似乎早就收拾干净了,也对,若是不曾收拾干净,怕是早被流民抢来吃了。那些流民面黄肌瘦,蓬头垢面,长远的路程似乎耗尽了他们最后一丝力气。

    而渐渐地,就看见流民充满期待的冲向城阳,却被兵士拦了下来,然后一脸欢喜的被领到专门划分出来安置他们的地方。

    曹霖看了看那块聚集地,里面都是些大大的窝棚,高度只够一人弯腰进去,且那窝棚还四处漏风,一个窝棚里可能睡着三四个人。

    而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的流民都显得有些呆滞,目光一动不动,甚至比那些刚来的流民还更瘦。

    曹霖仔细听城阳那些流民交谈,似乎每天,官府之人都会来这里施麦粥,就一顿,并且那麦粥还稀得一把麦子煮一桶粥,根本吃不饱。

    他想起了高密主公治下流民的状况。

    流民因与本土居民不同,安置之时暂时不可混居一起,故而主公也是划一地而予以流民居住。但是流民安置之地位置选择的很好,与本地良田不重合,附近荒地较多,可供流民开垦。

    只是土地一时半会儿种不出粮食,流民的口粮是个难题,不过主公并未选择直接救济,而是安排流民劳力到主公名下作坊做工等等,以劳力换取粮食。

    只这一举,便比他人高明许多。劳力换取粮食,同时也制造货物,这些能通过商贾贩卖赚来粮食。如此循环,只要流民撑过半年,熬到荒地有了收成,便可养活自己。

    而在去城中的路上,曹霖却听到两个吏抱怨,那些流民越来越多,消耗的钱粮越来越多。

    曹霖心中有了数。

    一直沉默不语的胡归突然开口:“此人好名而无能,比之主公差远矣。”

    胡归想起自己的过去,他本是并州九原人士,因为有鲜卑血脉,便与鲜卑某个部落聚居在一起,只是他们没有了牛羊和草原,只能学习汉人开垦农田,种植粮食。可辛苦一年,连自己的肚子都混不饱,若非他祖传弓技,留下一张弓,自己能偶尔入林猎些猎物,怕是早就饿死了。

    原本这样的日子过下去就过下去了,懵懵懂懂的活一辈子。但是并州王抽壮丁,他成了浩浩然然的军中一员,拿着木质的棍子,被裹挟着冲向敌人。

    然后兵败被俘,成了奴隶。

    磕磕碰碰被贩卖至广陵,然后遇上了一生的救赎,还是个少年的主公。

    如今主公个子蹿高,又故意摆出老成之态,怕是至今无人得知,一郡之首乃一位十七岁的少年郎。

    只是遗憾再也看不见曾经十四岁的少年,面带微笑,充当老师教授文武的样子了呢。

    “此间郡守乃一靠衣带而上的盲流,怕是字都认不全,哪里能将主公与他摆在一处相比。”曹霖不屑道:“你且看我如何为主公要得人并且要得钱粮。”

    曹霖以为城阳分担压力为由,挑走了许多有一技之长的流民不,还以安置的名头,带走了百石粮食。偏那个城阳郡守早已不耐安置流民之事,只是身边幕僚一直劝他以此为政绩可做邀功请赏之举,他才勉力为之,但是邀功请赏的文书已经到了刺史案头,这些流民便成了鸡肋,偏生无法处理,他一直很头大。

    而如今有人出手分担部分,并且承诺后续也可叮嘱流民前往高密,不由得大喜,花费百石粮食也都不心痛了。

    达到自己目的,被城阳郡守拉着手称赞的曹霖谦虚的告辞,带着自己此次出使的成果浩浩荡荡的回到高密郡。

    然后曹霖匆匆拜见了主公,和范无涯先生见了次面,稍稍做了些交流,便又带着护卫踏上其他青州其他郡。

    只是临走之前,曹霖写了封信给他的从兄,并且劳请太守府的仆从送信至东莱。

    “弟新随主公洛阳郭氏从越,实乃治世能臣,心志远大,善爱众民。其胸襟广,善纳谏,倚信下臣,谋略超群,善陶朱公之事。如今起于微末,麾下将才奇缺,弟想及兄长长于战事,故而已向主公荐兄长之勇武,邀兄高密一见。”

    曹霖从兄曹嶷天生武力强大,在乡间颇有名气,且交游广阔,就连东莱县丞刘伯根也是其好友。因断文识字,心怀异志,很有建功立业之渴望。

    曹霖这认了主公,肯定就向着主公,自然第一个就把自己这位从兄给卖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