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名士风流(五十)

A+A-

    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

    王弥不可能犯这种错误, 在对垒了六天之后, 大军之前一声音洪亮的将士读了一篇缴文, 然后彻底拉开了南北大战的序幕。

    双方皆是步兵方阵对冲, 骑兵骚扰,不过, 晋朝这一方有完善的战车方阵,气势宏伟的战车配合长矛,颇有一股气势。

    而周国却是弓弩兵压阵,双方尚未接触, 密集的令人恐惧的箭雨就迎头盖下,还是接连不断的袭来, 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的刘隗被了个措手不及, 前军顿时受挫,伤亡惨重。

    刘隗此时才想起部队中已经几乎没有什么的重盾兵, 匆匆忙忙之间, 调集重盾兵配合轻盾兵上场顶住箭雨攻势。

    不过用兵灵性非常的王弥见状就立即传令弓弩兵停手, 免得浪费箭支。随即令骑兵骚扰冲击。

    无论是几乎无法移动的重盾兵,还是行动速度如同龟爬的轻盾兵, 根本都来不及撤退, 他们的盾牌的确可以保护他们避免前方远程武器和近战长武器的伤害, 却无法防御来自于侧壁和后方的攻击。

    此刻骑兵的优势就立即发挥出来,触之即走, 不断削减敌人力量,敌人的骑兵同样出动,希望能进行拦截,但是周国这一方还有钩镰枪兵配合骑兵行动。

    周国的钩镰枪兵连草原胡人的骑兵都能横扫,就不用晋朝的这些了。

    光挨不还手不是刘隗的作风,他立即下令,战车方阵进行冲击!

    事到如今,还保留着战车这个兵种的,大概就只有晋朝了。

    这并非是战车不好用,它攻守兼备,防御力极佳,有很好的机动性,有不弱的近战能力,远程可以兼顾,中距离武器同样有人使用。一架战车上几人相互配合,再加上战车本身的防护能力,这种类似于移动堡垒式的战斗平台,其实是非常厉害的。

    但是,战车被渐渐淘汰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首先,养它很贵。

    无论是车体本身,还是拉战车的马匹,甚至战车驾手都需要专业性的培养,这一切都是耗费巨大,就算是装备最为豪华的重骑兵,怕是也比不过一架战车所耗费的资源钱粮。

    其次,它的作战环境要求很高。

    只能平原对冲战是战车被淘汰的最主要目的,曾经战场的范围一般被局限在中原地区,战车能适应这种战场环境,但是随着战场转移到北方,转移到水乡,转移到密林等等地形的时候,战车彻底没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渐渐被淘汰了。

    而晋朝这支战车队伍,原本不过是贵族养来炫耀的。后来被刘隗征调过来,充当了一招出其不意的棋。

    对于晋朝的世家来,朝廷怎么样了,和他们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平日里的生活,该炫富还是炫富,该清谈还是清谈。

    所以,这战车便是炫富下的产物,平日里他们玩的都是真人战车对冲,刘隗算得上是半抢半借将几家养的战车借来整合在一起,形成如今的方阵。

    如今的战场在徐州,这里地势平坦,不会太潮湿出现泥沼,也没有过多的石头,正是战车最佳的战斗环境。

    王弥有些皱眉,他的确从来没有应对过这种兵种,虽然他曾在书中读到过这种东西,但是却并不知道该如何破解。

    难道要用人命去堆么?

    在周国,用人命去堆出胜利的情况是十分少见的,几位将军心知肚明,对于主公来,爱惜民众将士是放在首位的,所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他们都不会选择这种愚蠢的方式。

    王弥脑中各种方案轮转不休,他想要现场想出破解之法。

    可是战车方阵很快就会冲到中军之中了。

    “列盾阵。”王弥首先想到的便是万能防御的盾兵。

    这时,却见陈凤仪匆匆而来:“将军,这次让我领军出战吧。”

    王弥迟疑了一下。

    陈凤仪:“我带来的虎林军有办法对付战车。”

    王弥明白陈凤仪所率领的虎林军身手厉害,此次陛下御驾亲征,虎林军作为天子亲军自然都跟着过来了。

    所以,他立即同意了:“那就有劳陈将军。”

    虽然面对这样迅速崛起的少年将星有些妒忌,但是王弥并非是让情绪左右判断的人,而军情如火,所以他并没有多犹豫,立即就同意了。

    在这种时候,并不是考虑其他的时候。

    陈凤仪领命而去,很快,一直被外界传的有些神秘夸张的虎林军便迅速冲向晋国战车队伍。

    虎林军之人大多武艺高超,可以算作是后世的特种兵,无论是骑术、刀剑枪术,还是布置陷阱、使用各种特殊器具,基本上每一个都经过学习培训,就算不是全都精通,精通几样也是绝对没问题。

    虎林军的确没有正式对付过战车这种东西,但是对于他们来,战车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

    对付战车,首先,便要将‘车’的机动性破坏掉,这和对付骑兵需要对付马是同一个道理。大周使用钩镰枪对付马匹,而对付战车,则更为简单。

    车都是有车轮的,而破坏车轮并不困难。

    虎林军每一个人身上都携带着一根坚硬的木棍,这本是辎重里备用的长枪柄,如今被他们拿来急用了。

    骑兵彼此掩护,三人一组,两人掩护一人,在急速奔跑的过程中,将那木棍插入战车车轮,众多气势汹汹,恍如堡垒的战车顿时一挫,不是车轮损坏,就是一轮卡主,战马依旧不停的奔跑,最后却将那战车变成了原地转的磨盘。

    无论是战车上那些原本养来取乐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家奴,还是指挥这场战争但实际上经验稀少的刘隗,都开始慌乱起来。

    刘隗并没有指望战车方阵能够彻底压死大周的军队,但是他的确是希望战车能够给大周造成一定影响,最好是能够胜一场,让这场战役一开始能够有个胜利的开始,从而能够提升自己这一方的士气。

    但是没想到,这个奇招没有起到原本预期的作用,反而被敌人很快就破解了。

    虎林军破开了战车方阵,骑士在重盾兵的防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王弥立即中军全线压上。

    晋朝大军节节败退。

    最后,刘隗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守城池。

    这下子,司马睿和王导便彻底坐不住了。

    司马睿一咬牙,便同样决定御驾亲征。

    他觉得对方如此厉害,不就是因为那个惯会邀买人心的郭溪御驾亲征,搞得周国兵将士气大振,才会如此轻易的战胜他晋朝大军。

    但是王导并不同意。

    他当然不会同意。

    司马睿是个合格的皇帝,一路从诸侯走来,自聪明好学,与他的名字‘睿’字十分契合,但是并不代表,他就是个懂得军事的帝王。

    这位皇帝自来征战都是依靠手下将领,而不是自己,而那周帝,虽然一直听闻是长于内政,秀于识人用人之能,但是从他调教出来的徒弟,从他极为稀少的几次领兵经历中,就可以看出,郭溪乃当世人雄,一般的优秀是无法超越他的。

    所以,在王导看来,周帝御驾亲征无可厚非,但是司马睿不行。

    司马睿被王导仔细劝了许久,终于消了这个念头,不过他随即便将王导派去前线了。

    这不是司马睿不信任自己人刘隗,而是王导自行请命,司马睿准许了而已。

    对于司马睿这个皇帝来,王导能主动离开朝廷中枢更好,自己也可以趁着他出门的这段时间,好好梳理一下朝政。至于王导将来获得军功,名望更大,功劳更高之后自己该怎么做,已经暂时不在司马睿的考虑中了,就算王导不立功,他也是朝廷第一人,这其中没有多少区别。

    就是这么讽刺,司马睿防备着王导,却又十分坚信在王导的带领下,自家的军队就不会败。因为,这是自少年时,在王导与司马睿这个学生日复一日的相处中,给司马睿留下的最为牢固的印象。

    司马睿摆宴送恩师上战场,心中想法无人可猜度,而主动请战的王导自己,却并不如司马睿那么自信。

    周国成立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实力实在不容觑,将领人才辈出,自己即便是手握晋国最优质的大军,却也难以断言自己可以胜利。再加上,军中并不如朝堂上那般,大家都听从他这个丞相的话,人和这一个因素就折了三分。

    不过王导的确是琅琊王氏不出世的绝顶之才,即便他行军大战的名声不显现,但是比起他弟弟王敦丝毫不差,接手了前线大军之后,至少是稳住了一直以来的颓势,又和周国大军对恃起来。

    如此过了将近半个多月,双方都有一丝不耐烦了,时间渐渐从深秋转向初冬,温度变得越来越低,就在王导觉得周国不会过多久就会退兵的时候。

    建康陷落了!

    王敦正式举起了反旗。

    天下大哗。

    此时,王导再如何他忠君爱国,王敦行事他丝毫不知情也没有用了。所有人都觉得,王氏这两兄弟唱了一出里应外合的戏,先是王敦自请外出为官,有了组建自己军队的机会,然后是王导趁着周国进犯之机,夺下领军至高权利,最后,王敦便直击国都建康,而此刻,王导已经将建康抽调的几乎只剩下一座空城。

    王敦可没有心思多想那么多,他此举不过是逼迫王导彻底倒向王氏而已,所以为了让自己这个好哥哥下定决心,王敦攻入建康宫的时候,一点都没手软,将司马睿以及其血脉都屠杀了个干净。

    在他看来,如今情况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王导总该收拢好手中的军队,然后和自己密切合作,无论是扶持个傀儡皇帝也好,还是干脆和他郭溪一般自立为王也好,这样他王氏就不再是世家,而终究变成了皇室了。

    而如今选择权,交到了王导手中。

    王敦甚至能想象,自己兄长到底该如何悲愤和纠结。

    但是,令王敦,或者令其他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王导根本无法完全驾驭这支大军。

    比如刘隗,他虽然是因为战事不利而被剥夺了统帅的位置的,但是作为司马睿心腹,他依旧留在了军中,并且还是以监军的身份。

    刘隗对于司马睿的忠心毋庸置疑,所以在他看来,王氏便是他们的仇人!

    为君报仇,天经地义。

    他找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将领,一起率领亲信和手下士兵发动了哗变,冲击帅帐,在慌乱之中完成了‘诛杀首恶’的任务,甚至,等王导一方的亲信赶到,这位惊才绝艳、权势赫赫的琅琊王氏家主,已经不知道被谁乱刀砍死了,整个脸上都血肉模糊,连神情都已经看不清。

    等刘隗等人想要收拢剩余军队,撤回建康,救援皇帝的时候,他们却发现,司马睿死亡的消息已经传得整个军营中都是,就连城中那些普通的民众,似乎都已经知晓了这个消息。

    因为这个消息,军营中那些人哪里还有心思仗,如今的情况就是皇室血脉已经彻底没了,即便司马氏还有不少流落在外的宗室,但是那些宗室可不被人承认。如此一来,郭氏一统天下已经成了定局。

    既然如此,他们在这里生死到底所谓何来。

    而此时,刘隗几个人恰巧将已经处理了王导的事情公布出来,准备接手军队,结果,随即假军队哗变变成了真的,当天夜幕降临之前,低阶将领跑了一半,士兵做逃兵的起码有三分之一,而这还是因为有些士兵获得消息速度较慢,想必夜晚一过,想走的能占据大多数。

    刘隗等人无论是派发粮饷安抚人心,严惩逃兵杀鸡儆猴,还是加官进爵威逼利诱,都无法阻止晋朝大军的溃散。

    沛侯国这座城池中的百姓似乎一夜之间就逃走了一大部分,甚至还有那些家当都不要,收拾了细软就带着一家老直奔兖州的。曾经动荡不安被人剥削了无数遍的兖州,此刻正实行着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流民,他们早就想搬去那里了。

    而在这种时候,周朝方面似乎一点消息都没收到,并没有趁火劫,而是一直保持着安静的对恃状态。

    最后,一脸死灰的刘隗终于反应过来:“周国他们正等着接收投降的人呢。”

    是啊,如今司马氏已亡,周国甚至不用耗费许多力量,就已经取得了这场天下争夺战的胜利果实。

    刘隗此刻才后悔起来。

    虽然王氏不臣,但是他们终究是世家之一,若是不动王导,而是与王导和王敦合作,南方势力依旧变化不大,政局同样能稳定下来,与周国尚有一拼之力。但是他被怒火冲昏了头,替陛下报仇之心占据了上风,彻底杀死了王导。那么与王敦合作的可能性也彻底断绝。

    晋朝二十万大军七零八落,指望王敦那十万人守住建康是不可能的。

    刘隗明白,自己这些人,等于拱手将自己的国家,送给了郭氏。

    当夜,刘隗自刎于大帐之中,原本聚集在一起的几位将领在左右为难之中,默认了投降于周国的选择。

    他们不曾受到司马睿多少恩惠和宠信,自然也不可能如刘隗那般忠心耿耿。

    这世道,跟谁不是跟呢。

    半个月后,长江以北的徐州全境,扬州半数均被周国接手。

    在大势所趋下,各个郡县无不望风而降,阵营转变相当迅速。

    而王敦原本固守建康,却不仅被大军围城,城内更是不怎么太平,他杀司马氏之事太过恶劣,不尽是杀皇帝,更是屠戮皇室血脉,断绝子孙,这种做法太过狠毒,让王敦在建康一点都不受人待见。

    所以王敦当机立断,带兵逃回了荆州。

    安宁三年深冬之时,建康被周国攻破占据。

    晋朝正式宣告了灭亡。

    次年春,游鸿吟宣布迁都,按照地盘儿来算,洛阳毕竟偏远,他在洛阳匆匆建国,不过相应的一些建筑、仪仗等等都未修建,群臣都明白迟早是要迁都的,不过大家都没想到会这么快而已。

    此次南征的顺利程度,就算是游鸿吟按照最乐观的时间估计,也是要进行一年到两年,谁知道,一手将司马睿这个南方朝廷扶持起来的琅琊王氏会出现王敦这样的人物。

    迁都之后,游鸿吟开始大力整顿南方诸郡,最重要的便是道路先修建起来,然后特许曾经背井离乡的北方众人可以重归北方。

    游鸿吟并不担心那些士族回到北方后会继续坐大,周国的土地买卖制度是十分严格的,超过一定数量就需要进行各种报备,并且,那些士族曾经所拥有的大量土地已经被‘土豪’了,他们想要回去继续过着作用无数田地和佃户的日子那是做梦。

    如今看来,北方因为战争原因,反而治理起来更为简单,当地政府在当地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同时土地因战争的缘故都重新回到了百姓手中,基本上不存在兼并的问题。

    而南方原本在游鸿吟的预估当中,可能是会出现割据战、攻城战等等战斗的,谁知最后会演变成这种样子,所以各处的豪族世家即便上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他们占据着大量土地和佃户,在本地的势力根深蒂固,难以拔出的很。

    面对这种请,只靠着限制土地面积是没有用的,没有哪种制度能够完美无缺,总归有很多空子可以钻,所以游鸿吟并没有强求世家将手中的土地吐出来。

    即便是一统天下,有些事情也是无法处理的。

    不过,这种情况至少现在并没有太多的影响。

    只有人口繁盛,土地兼并更为严重,百姓手中没有足够养活自己的土地,已经活不下去了,到那个时候,这个问题才会影响到一个政权的统治,而此刻天下战乱不休,人口锐减,基本上要考虑这个问题还需要很久。

    对此游鸿吟表示,那是他儿子需要去操的心,他如今还是先把框架搭起来吧,其他问题就不要想太多了。

    其实想要削弱士族或者地主阶级对于国家的影响,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将土地变得不值钱,简而言之,就是不断对外扩张和不断提高生产力。

    不过即便忽略这些问题,南方的事情处理也比较复杂,而游鸿吟面对蜂拥而至的各种世家人才,有些困扰。

    不启用世家之人不可能的,但是怎么取用,也是一个问题。南方的人短时间之内恐怕不会接受科举取官这个方法,而游鸿吟则不放心,那些靠着推荐过来的人才到底有多少本事。

    有事不决,找陆云。

    陆云则大力举荐自己的兄长!

    他快受够如今的众多事务了,本来周国就够忙了,而这个陛下又鸿运当头的迅速拿下了晋朝,即便还有几个孤悬在外的州郡尚未归顺,但是,这也让他忙够了。

    如今周国可谓是极度缺乏人才。

    刚开始在北地之时,连番补充官吏就已经让青州学院多年培养的人才消耗殆尽,如今想要再压榨已经不太可能,所以,如今的选择只有在南方选取官吏。

    陆云举荐陆机也是有原因的。

    陆机在士族中的人脉不是陆云可以比拟的,他兄长本就曾在东吴任过官职,虽然时间很短,后来隐居江东,文名却传播天下,养望这么多年,至交遍布南方诸郡可以是一点都不夸张。

    如果是其他人担任皇帝,陆云是绝对不会举荐兄长来的,要知道一旦兄长真的通过自己的人脉招揽来众多官员,对于皇帝而言,便有了威胁。但是,陆云明白自己的君主对这种情况早已有所预料,该怎么选择对大家好心中有数,是绝对不会让君臣之间走到无路可走的地步的。

    游鸿吟思考许久,明白他需要一个人开南方士族的缺口,立即同意了陆云的建议,让陆云带着徵辟的旨意亲自前往江东。

    陆机接旨了。

    而他给予游鸿吟的第一个建议就是,选用琅琊王氏之人,但是不能给予高位。

    游鸿吟听明白了陆机的意思,就是他这个新帝,比如做出仍然会重用士族的姿态,各个世家觉得有利可图了,才会听从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