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戏志才以身报恩(求推荐票)
戏志才入内,将人引向左屋,卷起袖子往凳子上擦了擦。“公子请坐,寒舍简陋,没有茶水。”荀彧将中药材寻个地放下,在其身旁轻道,“志才无需客套,主公不兴此路数。”然后提了提声音,“明日主公便要离开此地了,所以今日得闲,顺道来探望一番。”戏志才一听,思绪复杂,不知该从何起,感恩的话,出口是多么单薄,而自己身无长物,又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回馈公子。“文若,奉孝他”“奉孝信誓旦旦替你赢钱,结果输个精光,如今都不敢来见你了,他自己也输个精光,已经把自己压给主公了。”荀彧解释道,旁敲侧击的提点了一番。还有这种操作?奉孝那肾虚货可以,那自己这病秧子,是不是也可以呢?戏志才决定一试。“公子,承蒙”“志才啊!”荀彧突然打断道,“公子这次特地带来了枸杞干,据有明目之效,不定于你母亲眼疾大有帮助,每日弄几颗,干嚼着吃就成。”一听对其母有大帮助,戏志才立马将注意力转移了过去,“枸杞干!此物甚为贵重,我如何能收,何况还如此大包!”戏志才盯着大包的枸杞,心里一阵挣扎,此物可是能令其老母浊目清明的奇药啊!“志才无需客气,此物本是他人所赠,与我无用,却刚好适合你母亲,若能物尽其用,岂不善哉。”刘擎将荀彧事先交待的话了一遍,这个道理他也懂,就好像稍有钱的人家赈济穷亲戚时,总是嚷嚷着:哎呀反正我没用,放着也是放着,你别嫌弃就好了。“公子,我”“志才啊,东郡黄巾势大,军情紧急,主公明日便开拔,事务繁忙,今日便先不叨搅了。”荀彧认真的道,但刘擎发现其神色之间,总有些许笑意。刘擎立即配合的起身,做出走状,临走还不忘道了一声:“志才,若是缺粮缺药,尽管找文若,如觉过意不去,可登账记册,如今举世皆乱,生灵荼毒,待到他日百废待兴,你终会有用武之地,届时还上即可!”戏志才心中波涛翻滚,似乎有万言想要一吐为快,可到嘴边,又不知道该什么。刘擎公子言辞殷恳,明明是施舍于他,却又十足的顾及他的颜面,他戏志才落魄如此,哪有颜面啊!为人如此,仿圣人学,遇此明主,夫复何求?何况文若追随在先,奉孝追随在后,这两人的眼界与心气,他是清楚的,如今明主欲走,再不抓住良,恐刘擎与文若已经快走到门口时,戏志才在后面“噗通”一声扑倒在地。“公子!”刘擎猛的回头,便见戏志才已经拜倒在地,连忙上去扶起。“志才这是做甚,快快起来!”“志才惭愧,公子大恩,本该鞍前马后,以供驱策,怎奈我抱病在身,又有老母在旁,着实自卑且自责。”刘擎将其搀起,带着满满的诚意,注视着戏志才,“志才之心,我已了解,故而你才要将身体养好,否则谈何效劳呢?我虽离开,但文若尚在阳翟,待你身体恢复一些,便先协助他料理事务,你也能照顾到老母亲,如此,岂非两全之策。”“这”戏志才言语有些哽咽,两眼擎着泪光。“所以,我给予的,便是你应得的,希望我下次来阳翟时,能见到壮如牛的戏志才,哈哈!”刘擎着笑了起来,荀彧也跟着笑。“主公!志才纵万死也难报主公大恩于万一!”戏志才着又要摊下去,两臂被刘擎拖着,活像个撒泼的孩子。两人又留下,安抚了好一阵子,戏志才的情绪才平复。离开了戏志才家,走在路上,刘擎心里有一丝莫名的罪恶感,这算不算职场pua啊?“文若,我们如此设计志才,会不会不太恰当。”荀彧回道:“主公多虑了,志才久病在身,疏于人群,已不再是从前那个可以恣意畅谈的人了,有些话,他憋着,我们如此作为,只不过将其所思所想顺导出来,志才出身,断难从仕,能追随主公,是其福气。”“听你这么一,我就放心。”“主公,伯父今晚邀你赴宴。”荀彧突然道。“可知何事?”刘擎问。荀彧摇了摇头,“不知,不过,我叔荀爽回来了。”“就是那位经学大师荀爽?”“正是,而且,他这次是带着女儿荀采来的。”刘擎猛的停住脚步,突然意识到实情并没那么简单。“主公,我妹荀采,秀外慧中,聪慧敏捷而有才艺,而今年已及笄,我若猜的不错,我叔伯欲赐良缘于主公。”荀采?刘擎回溯着过往记忆,那位忠贞不渝的烈女?想到此处,刘擎不由得感慨,为何汉末如此多的红颜守寡,荀采嫁阴氏,两年后夫死,蔡昭姬嫁卫氏,卫氏早亡,就连大乔嫁的孙策与周瑜,也都英年早逝。明了什么?明了此非良缘!身为位面之子,应该有所担当,拨乱反正。什么救万民于水火,就应该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明明知道是悲剧的结局,就不能看着红颜往火坑里跳,应该从源头上掐灭事端。一屋不扫,何扫天下?刘擎觉有太多的理由,太多的正义感促使自己去改变她们的命运了!“此事文若怎么看?”本着对大舅子的尊重,刘擎还是请教了一下。“于公于私,主公都应该欣然答应!”荀彧笑着,喜闻乐见,“于公,主公举义兵,平黄巾,欲伸大义于天下,莫论钱资、土地、名望,荀氏可成一大助力,于私,我妹荀采多姿多才多艺,与主公实属良配。”多姿多才多艺,刘擎凭空想象着此女的模样。“再于私,便是荀彧一点心思,采儿能嫁主公,乃是其福分,亦是为兄者所望,日后,荀氏与主公结连也愈加紧密。”刘擎:我还能啥?于公于私都非要答应了,连自家文若的心思都出来了,身为主公,能让他失望吗?不能!刘擎道:“文若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