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 章

A+A-

    ◎报道◎

    邓琳琅做的第一件事, 是向公社替五个孩子申请粮食补贴,给的少不怕,给的不够孩子们半个月吃的也不怕, 这份补贴得有,还得记入公社帐目的那种有。

    接着自然是发动舆论, 既然要占领道德至高点,邓琳琅自然不拒绝公社直接把她定为当年扎根农村的先进知青代表, 还上报到了县里。

    因为恢复高考的冲击,知青们更加想回城,已经很不屑这个称号,邓琳琅却十分在意这个称号——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的,往往并不显得突出, 在别人破坏时还坚持的,才会被人一眼发现, 那叫真的突出。

    邓琳琅是要扎根农村养老的, 不是前几年公社竖立典型那种口是心非的扎根,而是从思想与行动都扎的牢牢的那一种。所以她不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不怕自己将来有一天会被脸。

    这一点,被县里来庄头采访邓琳琅先进事迹的宁记者, 用充分的事实进行了详细的印证:邓琳琅同志自插队以来,一直坚持与社员成一片,为了更好的深入群众,她毅然决然的把户口从知青点迁入庄头生产队, 与社员同志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得到了广大社员的好评。

    邓琳琅同志一心为了农民群众, 视乡亲为亲人, 视生产队的牲畜为伙伴。为了更好的为广大农民服务, 邓琳琅同志自学兽医知识,每年义务为黄土梁公社各生产队牲畜出诊XX次,平均每天出诊XX次,可以邓琳琅同志每天不是出诊,便是在出诊的路上,如果不是伟大的阶级感情支撑,邓琳琅同志怎能做到几年如一日!

    邓琳琅同志是一位心系集体的好知青,她总是急集体所急、想集体所想。意外发现孤儿之后,她选择不给集体增加负担,自己默默承担起照顾孤儿的重任。更让人佩服的是,收养孤儿的事情,邓琳琅同志做了不止一次,她目前已经收养了两名孤独,还要代公社福利院照顾五名弃婴。邓琳琅同志因为收养的两名孤儿,几年来累计向庄头生产队借粮XX斤,为此邓琳琅同志感到深深的愧疚。她表示,只要自己还能劳动,欠集体的粮食一定要还上,不能因自己让集体利益受到一点损失。

    邓琳琅同志,一向注意团结身边的同志,她积极为所在生产队、大队妇女工作献计献策,协助公社妇联李雪梅同志、大队妇女主任郑秀敏同志,组织前进大队妇女利用工余时间,支援工人老大哥建设,为他们生产劳保用品。这一举措,有力的在促进我县工农关系进一步融洽的同时,增加了广大妇女同志们的收入。

    邓琳琅同志认为,她还能为扎根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她没有参加高考,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扎要农村的决心。当听到黄土梁公社福利院一下子收养五名弃婴,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压力骤增之后,邓琳琅同志再一次站了出来。

    她向公社书记:我是黄土梁公社的一员,请集体相信,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饿到一个孩子。

    邓琳琅同志,是党的好女儿,黄土梁公社的好知青、前进大队的好社员。让我们大家都向邓琳琅同志学习,学习她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为建设更强大的集体而努力奋斗。

    “咋样,这回谁都知道你穷了吧?”郑春山得意的抖了抖手里的报纸,笑呵呵的对邓琳琅:“就是不知道这宁记者还来不来,要是再来的话,我得告诉他把我也写进去,我也了不少话呢。要不是我天天拉着你去县城,你能协助李雪梅她们工作?”

    邓琳琅自己也被此时的官样报道雷的不轻,如果不是知道那位宁记者与福利院的宁院长是堂兄弟,邓琳琅都想去问问他,咋好意思把自己从来没过的话、做过的事儿,写的跟真事儿一样的。

    现在邓琳琅当然要感谢郑春山——得知会有记者采访邓琳琅后,郑春山连夜带着庄头的会计做了一夜的帐,把邓琳琅每年为大妮、二妮两个买口粮的痕迹抹的干干净净不,还把大妮最初得到的那几个月补贴也给消除无踪。至此邓琳琅成为了帐面上的欠帐户,还是几年都还不清的那一种。

    随着县里记者的报道,大家都会发现,人人以为有钱的邓琳琅,原来竟是个欠帐户!

    虽然欠帐户的名声不好听,可也分为啥成为欠帐户的不是。邓琳琅不是自己不热爱劳动,挣不来工分欠下的生产队的帐,而是因为太过善良,给各大队治牲畜不要钱,收养两个孩子不要集体一点补贴,而是自己向生产队买粮,只不过她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才欠了生产队的帐,可人家没有不承认,还要在有劳动能力的时候还清。

    所以邓琳琅的帐欠的光荣、欠的理所应当,是值得学习的欠帐户。

    公社领导也恍然大悟,难怪邓琳琅代为照顾那五个孩子非得要粮食补贴,她这不是为了自己减轻负担,而是为庄头所有社员减轻负担呀——邓琳琅娘几个的口粮都在庄头分,她欠帐是欠所有庄头社员的,给孩子们要一点补贴,她就可以少从庄头借点口粮,别的社员就能多分一点。

    这是怎样一心为别人着想,唯独忘记自己的无私精神!

    于是已经正式成了公社主任的钱主任,大笔一挥给每名弃婴每月补贴十斤粮食。听起来似乎不少,可是见过几个孩子的人都知道,那么的孩子根本吃不下粗粮,邓琳琅自己还得想办法把粗粮换成细粮,中间的差价就够邓琳琅受的。再孩子总要长大,等十来岁的时候你试试十斤粮食够不够吃一个月——半大子吃死老子,这话在农村是无数人验证过的。

    县妇联为了表彰邓琳琅,送来的东西就实在得多,总共有二十丈布票、十斤棉花票,还有二十斤面粉。可是没有一个人嫉妒邓琳琅。因为大家都知道,光有布票、棉花票是买不来布和棉花的,额外还得拿出实实在在的人民币,才能让五个弃婴都穿上新棉衣。

    而县妇联既然这次送来了布票,下回再来探望的时候,几个孩子没穿上新棉衣,邓琳琅马上就交待不过去。

    所以不仅没人嫉妒,庄头的妇女们反而同情起邓琳琅来。她们或是三五成群,或是一个人悄悄行动,几乎都到邓琳琅家里过照面,为的就是替邓琳琅带走一两件该做的棉衣,或是把自家孩子穿的衣裳给邓琳琅应急。

    对前来探望的妇女们,邓琳琅与孙桂英一律笑脸相迎,送来的衣裳,也都千恩万谢的收下——邓琳琅可不敢再跟几个孩子做亲子装了,太不符合时代的东西都招人眼,这个教训她吃过就不会再犯。

    孙桂英则是借机跟人自己一个人将带五个孩子的困难,就有心软的妇女跟她,自己做完手工之后可以帮着搭把手。

    孙桂英向人苦笑着:“我和邓哪儿还顾得上手工,以后天天得被这几个孩子拴死了。”

    来人就悄悄的问:“你现在跟邓一起过日子,也没劝劝她别一下子照顾那么多?”

    孙桂英直摇头:“这么些年了,你还不知道邓那孩子?她就是心太软了,看不得人吃一点苦。你都是一般大的孩子,我们照顾哪个不照顾哪个?”

    来人听了赞同的点点头:“邓心眼是好。你她给别的生产队治牲畜,多少收点钱,也不至于……”

    不下去了,难道庄头自己的社员,还不知道邓琳琅每年给两孩子拿现钱买口粮?可接下来的那五个呢,再掏钱怕是不容易了。

    唉,怕是孙桂英和许大富的工分,都得跟着搭进去了。这两年许大富夫妻跟着邓琳琅过的啥日子,生产队的人都看在眼里。眼见着老两口精神一天比一天好,穿的越来越干净整齐,不是不羡慕的。谁能想到,好日子没过两天,眼看着就要把工分搭进去,也怪让人同情的。

    趁着这股同情没有消散,郑秀敏“背着”孙桂英和邓琳琅,把所有庄头的已婚妇女们召集起来开了个会,把大家三人一组分班,要排出时间表来,好上邓琳琅家帮着照顾孩子。

    庄头已婚妇女有二百来人,三人一组、一天三班,十几二十天才轮到一次,妇女们都没有啥意见。因为郑秀敏提前的清楚:“咱们那手工活是咋接到手的,你们心里比我清楚。要是邓为了照顾孩子,没时间去联系新的手工活,你们就等着再下地干活吧。”

    二十来天才轮到几个时的照顾,换来一年源源不断的加工费,这帐没上过学的人都会算。妇女们连声表示自己去邓琳琅家,肯定跟在自己家里干活一样尽心,不对,是比在自己家里还尽心,保证让邓有的是时间去接手工活。

    至此便算解决了□□们后的人手问题,也解决了邓琳琅被人当成肥肉盯着的问题,可孩子们的住处还是没有解决。

    ◎最新评论:

    【营养液在手,加更有木有?!】

    【好多個□□我猜不出來是什麼詞】

    【有人节操好,有人人品好,有人智商好……但是……我心情好,砸你个地雷,不要潜水了出来码字吧~~~】

    【等更新】

    【啊,追平了  作者大大的脑洞棒,快来一瓶营养液继续头脑风暴吧~】

    【卡】

    【这报道解决了邓琳琅的危机,刷了一层金粉,保护她的形象,突出她的付出:都被收养的几个女婴吃得欠队里的账了,家里不被吃穷才怪。谁娶谁吃亏,不划算。】

    【哈哈,邓,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