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 章

A+A-

    ◎看客◎

    邓琳琅随着宁记者的动作, 握紧刘主席的另一只手,边上下摇晃边哽咽的道:“谢谢刘主席,我代表几个孩子谢谢您。等她们搬到庄头, 我一定告诉她们,没有刘主席, 就没有她们的新房子住,也没有她们的美好生活, 让她们时刻记着刘主席的恩情。”

    刘主席只看了邓琳琅一眼,目光又转回宁记者身上:“宁记者,邓这话我可不敢苟同。孩子们美好的生活是集体的温暖,可不是我个人的功劳,都是集体的政策好, 是集体的力量让孩子们可以健康成长。”

    宁记者认同的点头:“是的,刘主席的对, 是集体的力量让孩子能健康成长。我相信, 孩子们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可她们也应该记住把集体温暖带到她们身边的人。”

    刘主席听了笑的更加真诚:“那你们赶紧去吧, 要不一会儿纺织厂下班,怕是要找不到人白跑一趟。放心, 我马上就给纺织厂电话,齐厂长不会为难你们的。”

    邓琳琅的目光扫过刘主席办公室墙上的挂钟,发现时间已经快到十二点了。就算她跟宁记者长了飞毛腿,赶到纺织厂人家也下班了。也好, 宁记者今天帮了自己这么大的忙, 可以用这个理由请他吃顿饭, 以后再狐假虎威的时候, 自己不至于太心虚。

    宁记者却觉得这顿饭应该自己请——邓明显没有钱, 才会跑到县城求助,让她请客花的,可能是孩子们碗里的粥、身上的衣,宁记者觉得那饭得从自己的肋巴骨下去。

    邓琳琅不是愿意在大厅广众之下与人推让的人,又要保持自己穷出天际的人设,在宁记者买饭的时候,就没有多谦让,只自己不太饿,吃一碗素面条就行。

    听的宁记者几乎要掉眼泪,以为邓琳琅是不想占自己的便宜才硬装着不饿,除了素面条之外,果断的点了一个红烧肉、一个家常豆腐,劝邓琳琅:

    “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要多吃一点长点力气,才能更好的照顾孩子们。要是你累垮了,孩子们可咋办。”

    邓琳琅内心觉得愧疚无比,她不该欺骗一个老实人,不该想着狐假虎威,只配自己一个人四下化缘。反思之中,邓琳琅轻轻嗯了一声,一根一根挑着面条吃。

    看在宁记者眼里,就是邓琳琅太过腼腆不好意思挟菜,有心想替她挟点,大家才见过两次面,似乎也不大好。

    “邓?”一个人突然站到他们的桌前,叫着邓琳琅。

    抬头一看,是满面红光的李卫党。邓琳琅冲他笑了一下:“你也来饭店吃饭?”

    李卫党狐疑的看向宁记者问:“你啥时候来县城的,竟没去找金环姐,还跑饭店吃上饭了。”如果邓琳琅找过杨金环,杨金环是不会让她到饭店解决午饭的。

    刚刚还反思自己不该欺骗老实人的邓琳琅,飞快的向李卫党使了个眼色,笑着介绍:“这是报社的宁记者,就是前两天报道我代为照顾福利院孩子那件事儿的那位。自从宁记者报道之后,很多领导关心我,我今天是特意来感谢领导们的。”

    跑了这么些年的黑市,加上多年与邓琳琅合作的默契,李卫党马上听出了邓琳琅没出口的内容,笑着向宁记者伸出了手:“你好宁记者,你的报道我拜读过了。写的可真好,肯定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把我这个读者也感动了。”

    如果不是宁记者在看自己,邓琳琅简直想送李卫党一个白眼。宁记者自从李卫党熟稔的和邓琳琅话,便一直观察着他,想不明白邓琳琅怎么会在县城里认识这么一号人物。

    邓琳琅正在向他介绍:“这是日杂店李经理的弟弟,一直帮着李经理给我们大队手工合作社送原料。”

    宁记者恍然大悟:“原来是李,你好你好。”原来是李经理的弟弟,难怪衣服这么齐整,精神状态也与时下青年们为家事拖累疲于奔命大不一样。

    李卫党不见外的坐到宁记者身边,笑呵呵的问邓琳琅:“领导都感谢完了没,要是感谢完了,一会儿一起去金环姐家吧。前两天她还你好些天没来看她,她跟慕风都想你了。”

    邓琳琅只能摇头:“我跟宁记者等下午上班,还得到纺织厂去一趟,今天恐怕不能去看金环姐了。”

    李卫党觉得有些好奇,自然问邓琳琅去纺织厂干啥。听她要给孩子们盖房子缺木材,很是看了邓琳琅一眼,才接着听她跟宁记者着盖房子需要的东西,她要想啥办法解决。

    结合着前几天突然出现的报道,李卫党觉得自己明白了,等宁记者为水泥犯愁的时候突然插入话题:“你盖房子想盖成土坯的吗,那能顶几年的事儿,为啥不直接盖成砖房?”

    邓琳琅给了李卫党一个肯定的眼神,才不好意思 的:“要是盖土坯房的话,请社员们帮着脱点土坯就行。可是盖砖房的话,就得买砖……”

    撒谎,睁着眼瞎话!李卫党用目光谴责着邓琳琅,嘴里却:“我恍惚记得哪个公社的砖厂出了一批次砖,其实就是颜色不好看点儿,不耽误用。你要是不怕难看,我给你问问是哪个公社的,你跟宁记者去那个砖厂问问,不定能白送给你使。”

    邓琳琅直接苦笑:“我哪儿来那么大脸。”

    宁记者没听出李卫党话里的玄机,若有所思的:“要是能把次砖要到手,就还差点水泥了。”

    李卫党跟着点头:“水泥日杂店还有点儿,就是我哥那头得你们两自己跟他去。”

    听着李卫党不动声色的把宁记者跟自己捆到一起,邓琳琅想笑又不好笑,只能低头继续吃面条。这时李卫党点的东西也好了,听到叫号跑去端到他们这桌,笑劝着邓琳琅和宁记者别客气。

    客气个啥,这子自己就点了一盘子炒米饭,够他自己吃就不错了,谁好意思去抢他那点吃的。

    最可气的是,吃完之后李卫党竟从兜里掏出五十块钱来,当着宁记者的面就递给邓琳琅:“邓,自从看了宁记者的报道之后,我就想着哪天去庄头的时候,把这钱给你。也不是给你,是给孩子们的,请你一定要代表孩子接受我这份心意,给哪怕只够给孩子们买个鸡蛋吃,我也觉得自己尽了一份力,心里好受点儿。”

    以现在这个物价,你这鸡蛋有点太贵了吧?

    对自己的抠搜与对不相识的孩子们十分大方,在李卫党身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可怜的宁记者又感动了,帮着劝邓琳琅收下李卫党的好意。

    正是饭点儿,到国营饭店吃饭的人还是不少的,听到三人的推让、劝、再推让,就有人忍不住好奇的问是咋回事儿。

    宁记者口才了得,三言两语就让大家明白了邓琳琅以及李卫党的身份,还有两个人全都无私奉献的光荣事迹。对邓琳琅的报道才见报两天,不管饭店工作人员还是食客,都有些印象,看向邓琳琅与李卫党的眼神都变的崇拜起来。

    饭店经理直接包了二十来个馒头送给邓琳琅,让她带给孩子们吃,把邓琳琅弄的哭笑不得:“经理同志,孩子最大的才两岁,的还没过百天,她们吃不了馒头。”

    经理还是把馒头塞到邓琳琅怀里:“她们吃不了你吃,你吃了有力气,能更好的照顾孩子们。”

    经理的这个举动,大大刺激了吃饭的食客,有人指着李卫党问:“你照顾孩子们,是不是也得花钱?那个伙子给钱你收了,我也想出点钱,你收不收?”

    福利机构想办好,接收爱心人士捐助是常规途径。可是现在这个事事依靠集体拨款的时代却十分罕见,所以邓琳琅并不敢确定,只能求助的看向宁记者。

    宁记者也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却不得不挺身而出:“同志们,大家的心意我相信邓琳琅同志和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可是她们能不能接受大家的捐助,还要向上级请示,我们报社也会帮助反映的。”

    “那个伙子的钱,她咋收了呢?”有些看热闹的自己并不想捐点啥,却站到全方位挑毛病的至高点,无论别人做什么,他都能找出不对的地方。

    任何时代,都不缺这种指点别人的行为,彰显自己存在感的人。他们什么都不做,所以他们永远正义,错误的都是别人。

    “我们早就认识,知道邓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居住环境,却没有钱买砖买水泥,我支援她一点儿咋啦。亲戚朋友有难处了,你不搭把手?”李卫党觉得那人就是吃饱了撑的。

    他又没从那人兜里拿钱给邓琳琅。看不惯,你也自己拿钱出来呀,又没见你从兜里拿一分钱出来。

    边上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则问:“没钱买砖买水泥,不会向集体反映,由集体协调解决吗?”

    ◎最新评论:

    【卡】

    【之前听我妈提过,以前的人很朴实。我妈头一个孩子满月的时候因为家里人照顾疏忽出了大问题,我爸妈抱着孩子想送医院 在路边就遇到好心人开着轿车,帮着送了他们一程。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能主动伸出援手。这要是换到现在,没有人会主动停下来帮忙吧?即使有人要帮忙,也不见得被帮的人就能立刻放心地接受帮助吧】

    【撒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