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建宗祠
这一天,宁承允等人在秋景明的书房里待了两个时辰才离去。
他们走后,前来参加秋家三胞胎满月礼的人全都炸锅了,一个个交头接耳地问道:“刚刚走的那是知府大人吧!那个面具我认识!”
潮州百姓都知道知府在人前露面一直戴着一张面具,因为是特制的,外头还真仿不了,也没人敢仿,再加上那通身气势,也不是寻常人能模仿得来的。
“你们部觉得知府大人身边那位公子看起来更加不凡吗?瞧瞧那通身矜贵的气质,可是把知府大人甩几条街了,我连看都不敢看,就偷偷瞥了一眼。”
“这秋家还真了不得,孩子办个满月酒,竟然把这些大人物都招来了,难怪当初成亲能办三天三夜流水席呢!”
丰谷寨的流水席早就传开了,有心人稍微一打听就知道当日成亲的新人是什么身份,这也是为什么秋家三胞胎满月礼来了这么多人的原因。
众人议论纷纷,当事人却已经进了房间,对躺在床上百无聊赖的唐宁道:“刚刚送走知府大人一群人,再过几日大周就彻底没了,那个时候才是真的会乱起来,你好好养身子,外面的事情不用操心,有我呢!”
唐宁哪里坐得住,一溜烟地坐了起来,头上的布直接给扔了,“不行!这种事情我可没法坦然当一只咸鱼,那啥,你那么会算,赶紧算算咱们这里会不会受到影响。”
秋景明十分无奈,扶额道:“会不会受到影响都一样,但这种时候我们这边反而是最安全的,别的不,咱们丰谷寨已经被你建设得跟铜墙铁壁似的,唯一的进出口就一个,边上还有一圈铺子抵挡,寨子大门一关,就算打战也影响不到咱们这里。
更别这里是那位公子的地盘,除非福建观和西南都被攻破,不然咱们这里绝不会有任何损失。”
唐宁这才放松下来,一屁股坐到床上,嘟着嘴委屈巴巴地道:“我身体已经彻底恢复了,不用再养了,再躺下去,我觉得我都想爆炸了!”
“乖,来我带你去看看孩子收到的满月礼,这样成吗?”秋景明一句话就转移了唐宁的注意力,她乐呵呵地跟着秋景明到了隔壁的厢房,完全忘了刚刚同秋景明商量的事。
隔壁厢房的门一打开,饶是见多识广的唐宁都忍不住咂舌,“这这这这些都是给孩子们的?”
放眼望去,整个厢房的床上已经被贺礼塞得满满当当,层层叠叠,连一丝缝隙都没有,这要把东西拿出来只怕都费劲,柜子虚掩着,里面估计是爆满所以关不上了,地上也全是东西,不过都是些大件的,箩筐一个叠一个,也不知道里面装了啥东西。
唐宁已经连翻动的**都没了,啧啧道:“咱们什么时候认识这么多人了?都来给贺礼?”
秋景明莞尔,解释道:“媳妇成日里在外奔波,生意上的事情都是我在打理,你不知道也是情有可原的,别的不论,光是酱油买卖咱们家就差不多把潮州有头有脸的生意人结实了个遍,比较远的大客户提前知道你生了孩子,还是三胞胎,特地送了不少好东西前来。
再加上刚刚那几位给的,这里还不是全部,大厅那边也堆放了许多,总之这回办个满月酒,咱们算是大赚了一笔。”
唐宁促狭地睨了他一眼,“得好像我们办这个满月酒是为了挣钱似的。”
“顺带顺带”秋景明连哄带骗,总算把唐宁送回房间躺下。
没多久三个孩子也被送回来,唐宁被三胞胎缠上,哪里还有多余的心思。
秋家大厅里,送走最后一波客人,大家都松了口气,一个个累瘫在石阶上,连动都不想动了。
掌勺的江坤和江茂磊更是抖,累到连一口饭都不想吃。
秋景明过意不去,忙道:“今天真的是辛苦大家了,一会儿剩下的东西大家都分了,留着我们也吃不完。”
今日准备的菜色全是海鲜,还专门挑贵的上,还有稻羊寨那边买的几只羊,还剩了不少羊肉,猪肉也有好一些,全是好东西。
虽然大家的日子好过了,可苦过来的人哪里敢奢侈,平日里饭桌上也就多一些荤腥罢了,秋景明把剩下的食材给他们也是感谢大家的帮忙。
都是知根知底的,大家也不客气,还有力气的几个女人上前就把东西给分了,先拎回去再过来帮忙打扫。
江氏看着大厅一角堆积成山的贺礼感叹道:“今天这满月礼办得我都快以为你们是大户人家了,瞧瞧这上门送的礼,哪样不是好东西!”
因着是孩子满月礼,大多送的是金银玉饰,还有就是滋补的名贵药材,不然就是一些上等的料子,甚至连古董字画都有,附近村寨给的则是土特产,稻羊寨那边甚至给送了三只刚出生的羊羔。
羊羔带过来的时候秋老汉都懵了,不知道接还是不接,接了又不知道养在哪里合适,可把他愁得不行,最终还是被吕大壮弄到驴棚,暂时跟驴子养一块儿。
唐俊生倒是高兴得不行,“这明女婿和女儿有本事!对了景明,孩子的名字想好了吗?”
秋景明微微颔首道:“昨天就想好了,老大叫秋子墨,老二秋子扬,老三秋子希,只是今日没公布罢了,我跟爷爷商量了一下,准备选个地方修建一座宗祠,就跟这里的村寨一样,把我奶奶和爹娘的牌位请进去,再弄个族谱,到时候再把三个孩子的大名写上去。”
“你要另外建个村寨?”唐俊生诧异地挑眉。
秋景明摇摇头,失笑道:“岳父想多了,我们在这里生活的好好的,没有另外建村寨的意思,不过后山再过去有个山谷河沟,对面那边也有连片的山群属于无主之地,我们打算过后打探看看,可以的话在那边建一座宅子当做宗祠,往后祭拜先人也有个去处,百年后还能葬在那附近,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