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第 109 章 定居

A+A-

    初到兰江以南, 鱼娘看什么都是好奇的,江边的渡口旁搭了不少棚子,都是些卖吃食的摊子。棚子里面大多都有一口大锅, 大锅里热气腾腾,煮着各色的吃食,贩时不时用大勺子扬起锅中的热汤,吆喝一声招呼来来往往的客人。

    “馄饨—皮薄馅大的大馄饨——十文钱一碗嘞……”

    “包子, 猪肉馅的大包子,三文钱一个, 顶饱又美味, 客官您不来一个尝尝?”

    “红薯面饼子, 两文钱一个,烫手嘞……”

    鱼娘一个一个的摊子目不转睛地看过去,在濯阳郡, 当时掺着野菜的杂面饼都要十文钱一个了,又黑又硬,砸到人头上都能砸出来一个大包。遂牧郡的情况要比濯阳郡好不少,但是东西也比这安陵的要贵不少。

    乍一见到这幅平平常常的场景,不上什么滋味,百姓自然知道在哪里能活下去, 哪里能活的更好。峦安和濯阳郡的百姓因为灾荒跑了大半,又因为瘟疫死伤无数,这两地动荡不安,想要活下去可以比登天都难。遂牧郡比这两郡要好一些,可百姓活的也不容易。而仅在一江之隔的安陵,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难怪遂牧郡的这些富户们成群结队地往安陵跑。

    大船一停在岸边,便有不少人围上来追问船上的人要不要买东西,或是需不需要人来带路。鱼娘在船上看到的那些摊子时还不觉得饿,如今离得近了,还真觉得肚子里的馋虫被勾起来了。

    李大成和石贵商量了一下,大家先各自散去买些东西吃,等吃完饭后再在渡口这里集合。到了安陵后没有了往日的急迫,不必再提心吊胆处处谨慎心,生怕哪一步走错了,连命都丢了。大家心里多少都有些放松,又加之都不是很穷,买上一碗馄饨汤绰绰有余,李大成和石贵一合计,也不拘着他们了。

    等大家各自散去后,刘大舅和刘二舅憋了这么多天,早就想喝一口酒,于是刘大舅摸着肚子,讪讪笑道:“妹夫,我和你二哥三个月都没喝上酒了,这实在馋的很,我们家先去找个地方解解馋。”

    刘大舅和刘二舅去喝酒了,不可能把自己家的人都丢给李家人,于是只剩下李家人了。

    李大成捻着胡子笑道:“好了,人都去吃饭了,咱们也别干站着了,去看看这渡口有什么好吃的,我在船上闻到这下面的香味,肚子早就咕咕叫了。”

    李叔河嘿嘿一笑,挠着头不好意思道:“爹,我看前面有卖馄饨的,不如咱们去吃碗馄饨?”

    李大成指着他笑着道:“你啊你,叔河想吃馄饨,你们呢?想吃其它的吗?”

    刘氏撇撇嘴:“馄饨不当饱,几筷子下去就吃完了,而且还贵,我看不如去吃炊饼,炊饼才一文钱一个。”

    李大成抚掌大笑,“好了,既然咱们想吃的都不一样,我看不如也分开算了,叔河去吃馄饨,我和你娘去吃炊饼,你们剩下的想吃什么自己去买吧。”

    李伯山点点头,“也好,众口难调,爹,我们四处走走逛逛,吃完了再回来。”

    李大成挥挥手:“去吧去吧。”

    刘氏有些不满,这像什么话,还没分家呢就不在一起吃饭了。

    李家人知道刘氏的脾性,还没等刘氏再话,一溜烟钻进了人群里面,生怕刘氏把他们都给叫回来吃没味道的炊饼。

    李仲海带着一家人往人群中走去,三牛被他紧紧抱在怀中,鱼娘则左手牵着陈氏,右手牵着绫罗。

    “爹!我要吃那个!”

    李仲海循声一看,是一个卖红糖糍粑的,这东西他们在石贵家里吃过一次,三牛念念不忘,路上念叨了好多次,如今终于又见到卖这个的了。

    李仲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手中宽裕了不少,二话没就答应了三牛,“好,爹给你买。”

    他抱着三牛走到摊子前,买了四份红糖糍粑,一份给三牛,剩下的给了鱼娘绫罗还有陈氏。

    陈氏嗔怪道:“给我买这个干吗?多浪费钱。”

    不过虽然嘴上着责怪的话,心里却美滋滋的。

    红糖糍粑用一种植物的叶子包裹着,糍粑一文钱一个,买的多便宜一些,李仲海大手笔,买的都是最大份的,一份里面足有五个。绵软黏牙又冒着热气的糍粑上淋上了一层糖水,吃到嘴里别提有多美了。

    买了红糖糍粑,三牛又看上了糟鱼,李仲海二话没就给他买好了,当然,也有其他人的份。这样还没走多远,三牛怀里已经都是吃食了,他吃着手里的东西眼睛还不住往其它地方瞟,生怕错过了什么美味。

    陈氏倒也没什么。三牛还,没吃过什么好东西。以前是手里没钱,荷包里空空如也,恨不得一文钱掰成两半花,哪里舍得给他买这些新鲜玩意儿。如今荷包鼓起来了,又加之好不容易到了安陵,心里不自觉纵容了几分。

    鱼娘吃了一份红糖糍粑,一个糟鱼,又吃了不少其它的零嘴,到最后还没开始吃正经饭,肚子已经鼓囊囊的了。

    不止是鱼娘,陈氏和绫罗肚子里也都饱了。到最后只有李仲海自己一个人呼噜呼噜吃了一大海碗的面条。

    三牛这个馋鬼,嘴里塞的鼓囊囊的,眼睛还不时往李仲海的碗里看,“爹,这面条好吃吗?”

    李仲海头也不抬含糊道:“好吃,比咱们自己做的好吃多了。”

    三牛只觉得自己手中的吃食都不香了,他也好想吃面条啊。

    吃完饭后,李仲海又领着他们逛了一圈,看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想给三牛和鱼娘买下来,最后要不是陈氏拦着他,指不定能把渡口上的摊子都全买一遍。

    鱼娘回到众人商议好的地方时,发现已经有不少人回来了,他们一家只顾着吃吃喝喝了,倒是李伯山一家听到了不少消息。

    “爹,这里离安陵城不远,走路只需两三个时辰,安陵城外有地方专门安置从江北过来的人。”

    李大成手里抱着一包炊饼,“我也听了一下,和你的大差不差,从江北渡过来的人都要去那里一趟,宜早不宜迟,今天的天色尚早,咱们现在就去吧。”

    李叔河不解:“爹,那朝廷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渡河啊?不去不可以吗?”

    李大成摇摇头,“你啊,好好想想,凡事不能只看表面。”

    鱼娘心里想了一下,这船家的话语之中对南方的朝廷多有推崇之意,且了解甚深,很有可能与朝廷有牵连,他和朝廷一通气,朝廷自然知道到底有哪些人上船到了安陵。除此之外,到了安陵后要想生活下去,置地买房是必不可少的,买地需要地契,这些都要经由官府才能办成,没有身份可谓是寸步难行,难怪朝廷不害怕渡江的人自己跑了。

    找到了马车后,就无须再走着去安陵城了,马车是露天的,专门用来拉人,一辆马车上能坐下二三十人。大家分坐在几辆马车上,晃晃荡荡开始往安陵城驶去。

    安陵和遂牧郡只隔着一条兰江,景色差别不大,遂牧郡秋冬之际是何般景色,安陵便是何般景色,只是略比遂牧郡温暖一些罢了。

    一路上,草木凋零,只剩下耐寒的松树和一些别的树种还有几分绿意,剩下的无一不是光秃秃的。

    鱼娘倚在陈氏怀里,漫无目的地左看右看,起来,下了船以后她好像就没有见过沈思安了,往日里他和李子晏最要好,两人在一起仿佛有不完的话,现在李子晏身边是二牛和二丫,不见沈思安的身影,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很快便到了安陵,安陵也是一个古城,城墙厚重而古朴,巍峨地矗立着。

    城外搭建了几个简朴的屋子,屋内坐着几个书吏,还有几个穿着蟒袍的官员,屋外排着长队,有一队士兵把守着维持秩序。鱼娘扫了一眼,看到了不少眼熟的人,都是和他们一起乘船渡江的。

    一个中年书吏拿着纸笔走到了他们这里,和蔼道:“诸位,我先来和你们一下情况。自北边起了战乱还有饥荒,我们这里就来了不少人,如今安陵城内无论是铺子还是房子都贵的厉害,若非是家底积蓄殷实,安陵城内实在不是个宜居之地。我看各位衣着朴素,句实话,最好还是别定居在安陵城了。”

    李大成沉默片刻,“那依大人之意,哪里适合我们这一家老安顿下来?”

    书吏拿出一本簿册,翻开了几页,指着上面的内容道:“若是家中有些积蓄,安陵城以南五十里有个县名云阳,民风淳朴,有不少土地可以耕种,而且云阳隶属于安陵管辖,届时若家中有子弟科考,到安陵城也不算太过奔波。”

    李大成又问:“除了云阳,可还有别的地方?”

    书吏又掀了几页,“云阳离安陵最近,除了云阳,别的地方便要出安陵了,不过越往南人越少,能分到的田地也就越多。老丈若是想多几亩地,可选靠南的一些县。”

    李大成点点头,“辛苦大人了,只是我们这一行一百来人,能否都分到云阳去?”

    书吏看了一眼李大成身后的这些人,“他们可与老丈是同族的?”

    李大成摇摇头,“和我同族的只有我的三个儿子,另外的这些人我们都是半路上搭伙逃难的,并不怎么认识。”

    这些话是他一路上和石贵他们商量好的,怕的就是到时不被分在一起。

    书吏道:“既然不是同族,自然可以分在一起。老丈先考虑考虑,看到底决定留在哪里。”

    李大成拱拱手道:“多谢大人告知。”

    等书吏走后,石贵走过来,“李叔,你觉得哪里比较好?”

    李大成捋了捋胡子:“我看云阳不错。”

    石贵不解:“为何不去安陵?安陵繁华,而且我有钱,我们想在安陵生活下去不是难事。”

    李大成笑道:“我自然知道你是个有本事的,只是我们一家都是种地的,一想到要离开土地就浑身不舒坦。而且云阳离安陵近,坐马车也不过是一天的时间。”

    石贵叹口气,“我再去和刘大麻子他们商量商量。”

    刘大舅悄悄道:“妹夫,那咱们就去云阳?”

    李大成点点头:“就去云阳,安陵大,居不易。手里这些银子要留着让大牛他们上学,不能因为贪图安陵的繁华就忘了咱们的初心。”

    刘大舅一拍胸脯:“行,我都听你的,咱们就去云阳。等大庆他们都考中了功名,做了大官,这安陵咱们想什么时候来酒什么时候来。”

    他们走到屋子里面的时候,一个矮黑的书吏抬笔,“可想好去哪里了吗?”

    李大成道:“去云阳。”

    书吏有些诧异:“云阳可不是个好地方,不如安陵繁华,能分到手的田地更是了了,你们可想好了,落笔就不能后悔了。”

    李大成笑道:“大人请放心,我们都想好了。”

    书吏在纸上刷刷写下一行字:李氏一族,自濯阳平宁县迁至安陵云阳县,家中一父一母三子五孙,共分得良田五亩。

    写好后,书吏撕下纸条,又拿出一块木牌递给李大成,“好了,拿着这些东西去门外等候,到时会有人带你们去云阳。下一个!”

    李大成带着纸条走出来,刘大舅接着进去,不多时也带着一张纸条出来了,“妹夫,你分了多少地?这也太抠门了,我们家这么多人就分了五亩地。”

    李大成拍拍他的肩膀,“大哥,我家比你们家还多了几口人,统共也只分了五亩地。看来那书吏的没错,云阳确实是个好地方。”

    刘大舅不解,能是什么好地方,分到手的地就这么一点,都不够填饱一家人肚子的,还要再花钱买地。

    石贵最后还是决定留在安陵,他家中富裕,即使在安陵也能过得很好,而且他心眼灵活,留在安陵才能找到更多的机遇。跟着石贵的那些兄弟们也都留在了安陵城,最后只有绫罗立了女户,愿意跟着李家去云阳。

    绫罗想的很开,“我不过是一介孤女,身后没有什么依靠,留在安陵又能如何,还不如跟着你们去云阳。种上一亩薄田,搭个院,这样就足以养活我自己了。”

    这话的陈氏眼角泛酸,她抱着绫罗道:“好孩子,既然你把鱼娘当做自己的亲妹妹,那以后我就是你娘了,有什么事娘给你罩着,谁都不能欺负了你。”

    绫罗嗅着陈氏身上的皂角味,鼻子有些泛酸。

    鱼娘调皮道:“绫罗姐姐,我早就把你当做是自己的家人了,我有哥哥弟弟妹妹,就缺你一个姐姐了,以后你可要使劲疼我。”

    绫罗点点头,“哎,我都知道了。”

    三牛挤过来,看看鱼娘又看看绫罗,“那,我以后叫谁大姐?”

    鱼娘和绫罗对视一眼,都捂住嘴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