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A+A-

    行猎回宫之后,康熙果然一言九鼎,另给胤礽一份赏赐,帮他准备给皇太后的生辰贺礼。

    宫里其他阿哥的寿礼,也都是各自的生母准备的。

    十一月初三,皇太后生辰之日。寿宴要到晚上才开始,外臣们却是早早带自家有诰命在身的夫人们入宫朝贺。宫里的嫔妃,阿哥们也要到永寿宫请安。

    皇太后博尔基吉特氏,乃是顺治时不受宠的皇后。她靠着平和心态熬死了顺治,康熙的后宫没有皇后,她算的上后宫名义上的女主人,但待遇比之前好的多。

    康熙现在的妃子加在一起不过几十人而已。后宫里品级高些才有资格来拜寿,所以永寿宫里人不多,除了太妃,也就是惠嫔荣嫔德嫔,还有康熙的表妹佟贵人。

    有个事儿忘了,因诞育四阿哥有功,德贵人不久前晋封为嫔。

    一大早,胤礽穿戴整齐。

    为了给太后贺寿,他今日穿的也鲜亮喜庆。一件正红色长褂,胸口绣着五爪金龙。

    见到大阿哥时,胤礽笑的更加灿烂:“大哥,最近可好?”

    大阿哥胤褆前几日累积的怒气未消,甩袖而去。

    进了永寿宫正殿,皇太后在上首端坐,几个阿哥站成一排。胤礽站在最前面,领着由乳母抱着的三阿哥和四阿哥,给他皇祖母贺寿。

    胤礽撩起衣袍利落的跪下拜寿,“愿皇祖母松柏长青,寿与天齐。”

    许久不见孙子,太后很高兴,叫人把胤礽扶起来带到身边,不断问着最近好不好,吃的如何,累不累啊之类。

    若不是掌事嬷嬷隐晦的提醒,她都快把其他几个孙子给忘了。

    皇太后脸色微微尴尬,几个在场的嫔妃们圆场,好歹没让场面太难看。

    拜见完后,阿哥们退出宁寿宫。胤礽假装没看到他大哥瞪过来的眼神。终于找了个空儿,去乾清宫向康熙请旨,想见索额图。

    康熙不太想答应。

    他前不久才训过索额图,看那个索额图那个蠢样也知道,压根没领悟圣意。他原本算为了儿子,是要好好教训这个索三的。没教训好之前,实在不想让他跟儿子多接触。

    但儿子最近又乖又懂事,康熙也不好直接不让见。斟酌再三后,问:“保成怎么想起见他?”

    胤礽脸色一僵,开始偷偷腹稿。要怎么,告诉汗阿玛孤已经知道您日后会厌弃他,要告诫他不能再让他继续犯蠢?当然不能这,那不如想见亲戚?

    思量之后胤礽恭敬的:“他是额娘的家人,也是儿子的叔公,见不到额娘,能见见他也是好的。”

    后来声音越越低,连带着康熙心里也难受。这孩子重感情是好事,罢了,奴才日后还能教训的,不急着一时。于是就没再什么,点头允准。

    达到目的后胤礽松了口气,对不起额娘,还要以您的名义行事。但为着他是您的叔叔,孤能拉也要拉他一把。

    索额图由太监领着去毓庆宫,一道上他心里都挺高兴,即使皇上不待见,这不还有太子撑腰吗?

    毓庆宫是个狭长的宫室,最前面是詹士府,是太子将来左膀右臂们的办公室。再后面是端本殿,有会客的正殿和书房。最后的惇本殿,是胤礽寝殿。

    索额图进了端本殿花厅,跪下时声音里透着激动:“叩见太子殿下。”

    “起吧,给他个座儿。叫人给孤上碗蜜水,给索相上盏茶。”

    胤礽吩咐了一声,有太监立刻照办。

    索额图坐下后捋须笑问:“殿下最近可好?”

    “劳你惦记,孤这里都还好。”

    回到自己的地盘,胤礽放松了姿态。脚踩着椅子的边缘撑起胳膊,另一条腿耷着,低头用手把玩着腰带上系着的玉佩。脸色平平,看不出心情如何。

    “太子殿下,老臣最近...”索额图听他都好,如往常一般,准备开始明珠和大阿哥。

    “先等等”话只开了个头就被断,胤礽接过太监递的蜜水抿了一口,“孤且问你,这几日汗阿玛可有单独招你问话?”

    “臣正要与殿下起此事。皇上前几日招臣入宫,但什么都没,只叫臣跪了一个时辰。”

    胤礽瞳孔微收,怪不得刚才他请旨时汗阿玛态度含糊,想来必是索额图又做了什么惹汗阿玛不悦却自知。看来今日,有些话他必是要透了。

    索额图一时没反应过来。

    他觉得今日的太子好像与往常分外不同,明明是的人儿,气势却分外凌厉。乍一看,竟然跟皇上特别相似。而且今日太子的行事也让他不太习惯,殿下还没像今天一般断过他的话。

    “殿下要与老臣什么?”索额图试着询问道。

    “孤想问问索相...”

    “不敢,请太子殿下称呼老臣姓名即可。”

    “好,索额图。孤要问你,往日你都你心为孤着想,当真如此?”

    “太子殿下为何如此,老臣惶恐!”

    索额图吓得立刻跪下辩解:“老臣自然是一心为殿下啊!”

    胤礽向前探着身子,目光紧盯着索额图的脸:“你既然如此坚定,有句话你要永远记着。孤是汗阿玛的儿子,你一心为汗阿玛,才是一心为孤。”

    “你跟随汗阿玛多年,是朝廷的肱股之臣,所以更应当了解他的脾气。汗阿玛喜欢什么样的臣子,讨厌什么样的臣子,你必须要想透彻。否则若是来日做什么犯了汗阿玛的忌讳,孤也保不了你!”

    看着已经呆滞的索额图,胤礽加重语气完最后一句:“你是额娘的叔叔,赫舍里氏的当家人。千万因一时糊涂,叫赫舍里满门跟着你受罪!”

    完这句后,他又改回了原来吊儿郎当的坐姿,仿佛刚才话的不是他一般。

    “殿下...”

    索额图瞪大双眼,没想到这话能从太子嘴里出。

    他张口欲言却不知该如何接话。

    “孤言尽于此,你回去好好想想。”

    胤礽也不管他懂了没有,挥手叫太监送人出去。

    出毓庆宫这一道,索额图的大脑像是完全死机一样,乱的不行。一会儿想到前几日皇上让他在乾清宫跪着却一言不发,一会儿又想到刚才太子殿下那些提醒。

    不管他如何想,这些话完,胤礽就像是完成了任务一般,心里都舒坦了。

    他自觉现在身负众多枷锁,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真要帮索额图什么,也是有心而无力。能想到提醒,还是觉得前世索额图虽然混恶,但一直坚定支持他,为他出谋划策付出不少,至死他心里都一直感激。

    胤礽自己有重来的机会,自然也不想再看到索额图如前世一般,最终落得个声名狼藉,被迫自尽的下场。

    皇太后的寿宴后不久,便是年关。

    年关之前,系统计划给胤礽再增加课程。

    当然是被坚决的拒绝。胤礽理由也很现成,过了年他就要正式的开始读书,课程难度再加大,他很吃不消。

    系统出于爱护大清未来接班人的原因,暂时作罢。于是胤礽的课程仍然是,数学,英语,地理。

    康熙十九年,三月,春光正好,正适合开始读书。

    胤礽也开始越发忙碌起来,他上午要跟着师傅们学习康熙定好的课程,下午要继续跟着布库教习练习骑射。用完晚膳之后,才能抽出时间来继续听系统讲课。

    教胤礽读书的几位师傅选定了朝中大臣张英,汤斌,熊赐履。这几位先生皆是当世鸿儒,学识渊博,深受康熙信赖。

    给皇子上课,师傅们都是要站着的。胤礽特意请旨,为师傅们设立坐席,理由也一本正经:“天地君亲师,除了汗阿玛,师傅们最重要。对师傅们自然要礼遇才行。”

    康熙自然是听儿子的,痛快的答应。

    课堂还是设在毓庆宫里,专门选了一间屋子布置做学堂,每天由各位师傅上门授课。

    只是,师傅们自开始为胤礽讲课,上课时一直都处于震惊状态。原因无他,胤礽同学的学习进度,实在太快了。

    张英老先生是最早被惊到的一个。

    他提前问过康熙,太子的学习进度,知道胤礽已经有些基础,算从《论语》讲起。

    但是胤礽告诉张英,这些他也已经自学过,请师傅讲其他内容。

    张英不信,要考。

    考试的内容也简单,你不是学过吗,背就行了。

    胤礽自然不怕,无论张英上句出什么题,他都能接出下一句,对答如流。就连张英故意颠倒了句子,他也能纠正后不带停顿的背出下一句。

    答完还故意问:“师傅,孤答的可有错?”

    老先生呆呆地看着胤礽:“太子殿下当真只有六岁吗?”

    胤礽点了点头,处变不惊的脸色完美演绎了什么叫储君风范。张师傅反应了很久才让他坐下。坐下之前看到,胤礽余光瞄到张师傅的手好像一直在抖。

    据当天晚上回去,张师傅就重新备了教案。

    再被震惊到的是汤斌。他教的是史学。胤礽问好之后,他开口第一句便是:“太子殿下可了解何为史?”

    胤礽站起来,开始侃侃而谈,从《春秋》到《史记》《二十四史》。结合具体例子,充分又全面的阐述了,何为历史。

    他完坐下之后,汤斌的下巴颏都快掉到胸口了。

    最后上课熊赐履师傅,受的震惊倒没前两位大。他教的是治国策略,教案没有现成的课本,都是当朝政事。胤礽边听边写,整个上课的过程极为安静。

    只是上完课之后,熊师傅提问时发现,胤礽能把他所讲的全部内容,通篇背下来,背的还一字不差。

    几位先生本来准备半年才教完的课程,胤礽两个月就全部学习完。待张英去向康熙回禀胤礽的学习的进度时,他基本上已经追平了大阿哥的学习进度。

    系统怕胤礽表现太好会露馅,找了个时间提醒道:“太子殿下,这样是不是太快了,您的老师会怀疑的吧?”

    它是第一次给别人当金手指啊,如果宿主被别人揭露出有作弊迹象就不太好了。

    “只要汗阿玛不疑心,其他人都无所谓。”

    胤礽不太当回事,“不过汗阿玛大概只会觉得孤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不会怀疑的。”

    话虽这么,但他也暗暗庆幸,幸好有前世的记忆,这些课程如今再学起,简直就是信手拈来。

    得益于皇室严格的学习制度,一篇文章要背一百二十遍。胤礽前世的学习方法也是如此。背的次数实在太多了,即使是隔世,他现在也都记得清楚。

    “既然太子殿下学习如此轻松,那不如我们再加一门课程吧?”系统看胤礽笑的得意,再次建议。

    “......”

    康熙听了师傅们的汇报,果然没有怀疑,只是,又明旨嘉奖了一次胤礽。真是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他的儿子多么的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