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A+A-

    科举考试三年一次,以往人数最多时也不过几百人,今年竟然多达数千人了。

    且在以往,各省参加人数最多时也不过百人。而今年仅仅直隶省,人数就多达一百五十人。所以总得来,各省今年统计报上的总人数,是要比往年多上许多的。

    科举考试时间较长,从三月初的乡试开始,一直延续到六月末。

    科举对于普通学习来,不仅是入仕途的必经之路,也是各种意义上的心智磨炼。乡试到殿试这一路选拔下来,不仅脑细胞耗费不少,体力也是各种耗费。

    能靠自身毅力把一整卷试卷答完,还在考场里坚持三天不倒下的人,可谓真的人才。

    系统还对这个科举选拔方式进行过评价:“这也是德智体美的间接锻炼吧”

    胤礽想了半天,觉得它评价的十分精准。

    总之,层层选拔又层层淘汰下来,最后参加殿试的也不过二十几人。胤礽之前所提议的,通过学子们都当地官府的监察加分这一项,在乡试中的效果还是不太明显的。

    但是在殿试时,入选的二十几人都拿出了相对来很独到的意见。这也理所当然的成了他们的加分项。

    殿试结束后,康熙看过众人的试卷,颇为满意。这些都是将来可用的人才。朝廷这些年为拉拢南方学子,已经大幅度提高了他们的中举比例了。

    如今看着殿试名单里大半的汉人,他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好歹汉人对目前的朝堂是认可的,忧的是,这种情况再持续下去,满人官员越来越少该怎么办?

    与大臣们商议后,康熙一一定下状元,榜眼,探花等人选出来。

    嗯,都是汉人。

    可最后定下名单时,康熙才发现,这所有入选殿试的学子里,并无一人是商籍。他原先也并未对商籍寄予厚望,因此并不觉得可惜。甚至已经在心里为找好了借口。

    或许是因为朝廷第一次许商籍参加,因此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为朝廷培养出可用的人才。

    总之,各省府的在背地里的手段,因着各种巧合下的侥幸,并没有直接暴露出来。

    科考的大事落定,但即便是中了状元,也不是一定能从高阶官员做起的。无论你有何才能,在官场上,熬资历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因此今年的新科状元在短暂庆祝自己的好成绩后,在翰林院里报了道就回到自己家乡走马上任,做了当地一个县城的知府。

    放下这些学子们不提,我们先来一下朝政中另一件引人注目之事。

    年初,康熙下旨让直隶巡抚统计直隶所辖地区的所有人口,在历时长达半年之久的艰苦筛查工作后,直隶巡抚终于得到了具体的数据。

    这个数据在六月底的早朝中,被报上来。在李光地的意料之中,在康熙的意料之外。

    满人的人口数量,果然是远远要低于汉人的。也就是,这去年一年的新生婴儿数量,大半都是汉人。

    几个汉臣私下对视一眼,全部都闭紧了嘴巴没有话。这时候什么都感觉像是炫耀啊。

    康熙看着统计的折子直发愁,满人为何就这么不能生呢?明明已经被默许不用怎么参与劳动,生活又十分安稳,整日遛鸟赏花的,连税都不用交,都被朝廷养着了,为什么就不能努力生孩子呢?

    直隶地区环绕京城,整个国家的满人都聚集在此了。这么下来,他们满人还是被汉人环绕。

    胤礽旁观了他汗阿玛为此多了好几根白头发后,忍不住问系统:“后世满人也这么少吗?或是比现在还少?”

    根据系统给他看过的那些后来发展历史,他很担心后来这个国家还有没有满人。

    系统温声安抚他:“殿下别慌,后来这个国家还是有很多满人的。不过那时候我们已经不分什么满人汉人来了,我们一直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一家?”胤礽迟疑的问道:“汉人也是这么认为?”

    他完全想象不出,汉人和满人真的亲如一家的情形。他们爱新觉罗的老祖宗带人入关这么多年,爱新觉罗式对汉人的忌惮可从没有一日减轻的。

    系统极为肯定的:“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是这么以为的,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受这样的教育。所有的民族都是同胞和手足兄弟,一定要相亲相爱。”

    胤礽努力想象了一下,他实在想不出这满汉,甚至所有部族毫无芥蒂,相亲相爱是个什么样的情形。

    胤礽掐指开始算,朝中谁是汉人来着?

    李光地,熊赐履,王掞,这些都是。甚至他一直都不太喜欢的佟国纲,虽然自己是满人,但是还因为被记入汉军旗,背地里发过牢骚呢。

    可见满人对汉人的感情,一边防范,一边轻视。

    师傅他们能成为太子太傅靠的是学识,所以没有被汉人的身份限制,才被他汗阿玛高看一眼。那些没有身份的汉人,怎么会被人重视。

    如果满汉真的一家,也就是,这些皇亲和大儒们,就和平民百姓就没什么区别了?

    系统:“……这个思路不能错,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手足兄弟…”胤礽没接它的话,喃喃着重复了这句,觉得心里好像跟堵了什么东西似的,有一种不上来的情绪在心头滚动。

    他沉默了一会儿,又问:“汉人果真能真心向着满人吗?”

    不是他不信,而是自满人入关以来,汉人对满人的防备也从未减少。一则可能是因为灭国之恨,二则,当年两边彼此厮杀,伤的人都不少。

    这几乎是要种进骨血里的仇恨了。

    系统化成的人的模样,十分温和的:“信任是相互的殿下。只要殿下待他们的心同自己的族人一样,他们对您也能一样。”

    “是吗?”胤礽眼神略带迷茫,“那要如何做,才能让他们相信呢?

    “排除隔阂的第一步,一视同仁。”

    “一视同仁?”胤礽皱眉,“这些年汗阿玛隆恩宽厚,也许汉人参与科举,也许满汉通婚,还要如何做才能算一视同仁?”

    “这就得靠殿下自己了”系统两手一摊,“总归您才是未来的国君不是吗?”

    胤礽想了一阵,试探着:“许他们将来永远保有其耕田如何?”

    “这个很可以哦。”系统毫不吝啬的夸赞,“殿下果然聪明!”

    “他们有了自己的耕田,不用上交过多的苛捐杂税,衣食有了保障,应该也能养下更多儿女。”

    系统符合着点头。

    胤礽接着道:“儿女长大了再早点成亲,然后继续多生育后人,那到时候整个大清都是人丁兴旺了!”

    “……”不能算错,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催过路人早点结婚。

    这人口的数量减少,可以控制。但是反方向增加,实在不好控制。

    所以康熙愁了几天之后就把此事放下了。除此之外,年中时户部呈上的各部花销的费用总结报告,让他除了白头发之外还多了几条皱纹。

    户部的折子上写,康熙二十三年仅仅上半年,朝廷的财政支出就占了去年财政收入的一大半了。其中最多的,还是军费支出。

    康熙把这所有的花费一条条看过去,心里也同时默默跟着计算。因为去年同意水师扩建,所以造船和练兵的规模加大,费用翻了好几倍。

    然后今年年初,在京驻防的骁骑营步兵统领又上折子请旨,为鼓舞士气建议提高军饷。康熙犹豫之后也答应了,为与准噶尔一战,这些花费是应当的。

    所以,大开荒后刚富了半年的国库,又穷了。

    康熙情不自禁的对着账单咬牙。所谓开源节流,省银子容易赚银子难呢。现在有什么办法让国库在多点钱呢?

    地税是别想了,当时在许百姓开垦荒田是就承诺,朝廷永不加赋。一时的利益和永远的信誉,为了更便于管理,聪明人都会选择信誉的。

    康熙左思右想,还有什么可收的税呢?

    忽然想到,对了,还有商业税。那些富商可比百姓有钱多了,得想个由头从他们身上榨一点。

    但是找什么借口好呢?朝廷为改制,去年刚许了商人很多好处。现在就找他们要钱,会不会引起议论?

    康熙又看了一遍折子,户部统计出的收入和之处一比,简直微乎其微。

    他仔细把每一项都看过去,突然发现之前太子提议印发的报纸,在这众多的支出里竟然还算是盈利的项目。尽管利润也是相当微薄,但对比其他只出不进来,已经很好了。

    可是民间也没有消息,朝廷与民争利。难道朝廷也可以经商?

    康熙忍不住陷入自己的发现所带来的沉思中,朝廷可以试着经商吗?

    不过他不亏与胤礽是亲父子,两人想到朝廷经商时,同样先考虑的都是,这账是按照户部的来算,还是内务府算?其次才考虑到,具体要卖什么商品。

    从计划到落地需要考虑的方面太多了,尤其是在皇家,为了体现独一份的尊贵,很多东西就得特殊定制。这些东西市面上倒是没有,可在康熙看来,把自家惯常用的东西拿去卖,这无异于自降身份。

    所以朝廷插手商业他心里已经有了苗头,但是暂时还不急于提到眼前来。

    他汗阿玛已经对做生意心动这事儿,胤礽并不知道。他现在只着急上火一件事儿,那就是俄语课程。另外,系统建议,不管以后朝廷会不会做生意,他以后肯定会长期接触账本的,那么现在不如先学习一下相应的会计课程。

    胤礽:“...”

    之前想让孤去钦天监观测天象,现在又想让孤当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