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杨衍裘离开京城后没多久,被派去做督军的索额图回到京城。
他并没有一回京就如当初跟胤礽保证的那样,立时装病。不是他胆子大了,不受信用。而是康熙急于听他回禀战事具体情况,还有蒙古王爷的态度,所以在他回京当晚就召见了他。
胤礽暗叹失算,谁能想到他汗阿玛连一晚上都不能等呢。
不过在收到索额图传来消息,知道他确实从蒙古带了几大包的硫磺回来后,胤礽悬着的心也稍微踏实了一点。
原料搞到就行。
索额图连夜入宫觐见,带回了两个消息,一个是俄国人不知为何,已经从准噶尔部撤军。另一个相比此消息,就有些无足轻重。蒙古王爷并不会主动派兵帮费扬古。
康熙听完也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蒙古王爷的态度还算在他意料之内,但这俄国人突然撤出,才真是叫人纳闷。
难道是回去补充火铳?还是再继续叫人?
无论是哪个原因,朝廷都必须要慎重应对才是。或许该派人催问一下戴梓进度如何?
康熙又问了费扬古那里人手如何安排,前线粮草可还够,士兵们士气如何等事,得知一切还算平和之后,才放了索额图出宫。
其实不是他想不明白,而是细究这俄国人撤军的原因,实在令人喷笑。
三个月前,俄国被派出帮助准噶尔的五千人弹尽粮绝。他们就派人与准噶尔部的首领商量,想暂时借粮以供军队生存。谁想到,准噶尔首领找遍了借口,就是不想提供粮食。
两边因此谈崩,随后便很快决裂,俄国人抢了些牛羊后,没耽搁多久就从准噶尔撤离了。
费扬古派出的探子没能深入敌营,因此自然探不到这样的消息。
索额图出宫后第三日,遵照胤礽当初的吩咐,上报请了病假。
胤礽也如愿找到了借口,出宫去探病,并从他府上偷运回了几斤硫磺。
毓庆宫里没有暗室,硫磺就被他放置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因为气味重,毓庆宫又不备熏香,他还私下去找三阿哥和四阿哥,想办法从荣嫔和德嫔那里搞了许多熏香,才勉强掩饰住了气味。
有了硫磺,硝石也到手,现在就只差铜铁两样了。
就在胤礽以为自己马上可以动手做火铳之时,系统又跳出来提醒:“殿下是不是忘了,还有膛线,还有准星?还有…您到底要做哪种?”
胤礽才检查了硫磺是否受潮,正被熏的头晕,撑着脑袋勉强道:“不知道戴梓研究的如何。”
系统翻出资料,“他现在应该正在试着研究连珠发射式的火铳。”
胤礽猛地甩了甩脑袋,稍微清醒后又问:“你能不能,把你那个什么库开,让孤再看下?”
“殿下,之前展示的那些您做不出的”系统劝道,“您第一次做,还是先挑个简单点的开始吧。”
胤礽考虑下自己的动手能力,实验他是做过,但是要磨铁器,他还真有些发憷。他妥协:“孤先从火药做起吧。火铳之事,等戴梓做出后再不迟。”
系统深以为然。它默默找好了火药调配的方法,以备到时候及时给胤礽提供后备支持。
不久后胤礽就会知道,火药调配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杨衍裘回到扬州时已过新年。
他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找了扬州城最好的石匠,把康熙御笔亲写的“合同”找人镌刻下来,供在自己的祠堂里,并且命下人日夜焚香。
年前他被召入京时,扬州已经有不少人知道。
扬州城内百姓众纷纭,有是杨家获罪,杨衍裘被抓走,即将要下狱的。也有杨家家产太多,朝廷是想办法栽赃罪名,借此来侵吞他家产的。
不过杨衍裘回来时,是康熙派人送他回来的,也算声势浩大。无形中就破了之前的种种猜测。
杨家搭上与皇家合作的快船这事,没多久就在扬州城内传遍了。
康熙原本想的,先让曹寅派人做些普通衣料的想法,并没有得以实现。
康熙二十五年,三月。江宁织造曹寅,找到江宁知府,在官府报纸上登出一则消息,出高价聘江宁府所有的绣娘。
此事一出,甚至有扬州其他府的绣娘看到消息,举家搬往江南府。
三月中旬,杨衍裘动身赶往江宁见曹寅。杨家在扬州也是几代经营布料,在丝织品改进上倒与曹寅有不少共同话题。绣娘的工钱成本,迫使曹寅想尽办法服了杨衍裘,直接从高价衣料开始进货。
四月底,第一批由江宁府做出的皇家同款布料,被搬到了杨家商铺里出售。
不过一开始,皇家同款的市场开的并不顺利。
扬州百姓并不相信,自己真的能穿上与皇家同款的料子。只以为杨家骗人,甚至有人道官府举报,杨衍裘为一己私利污蔑皇家名声。
但杨衍裘为求快速开市场,直接把原本放在自家祠堂供着的碑文,摆到杨家名下最大的店铺。这碑文一摆出,再加上扬州知府亲口作证,这皇家同款才在整个扬州城引起了轰动。
很快,这些由江宁绣娘们做出的价值不菲的布料,遭到了扬州夫人们的疯狂抢购。
即使要把盈利分出去一半给朝廷,杨衍裘还是赚了个盆满钵满。
扬州不少百姓猜测,杨家或早就成功跻身皇商之列。
杨曹两家一次的会面,在整个江南地区都造成了不少的影响。在杨衍裘二次动身之前,已经有不少商人求到他面前。
杨家门庭若市。但这些人又通通被杨衍裘拒之门外。
这些消息自然被一一传回京城。
直到江南如此热闹,朝臣们才知道,康熙瞒着他们默许了其他商人来分皇商的利益。
朝中也不乏有与曹寅关系近亲之人。织造是个肥差,有人想取杨家而代之的,也不在少数。
不过朝臣要想法儿插手,却为时已晚。杨衍裘从江宁回来之后,听取了曹寅的建议,又找上了之前被他拒之门外的富商。
原本,杨衍裘是绝不可能把到手的利润拱手让人的。
但他改变方式的原因,还在于曹寅的一番话。
曹寅:“杨兄,咱们虽身份不同,但本质却同为商人。为兄知道,商人逐利为上。但为兄还是斗胆劝你一句,皇上绝不是只为让你一个人吃饱饭才找你的。此时若只为眼前之利忽视其他,恐怕才是辜负皇恩。”
杨衍裘把这番话反复琢磨,这才有了后来主动找人合作的动作。
至六月,以杨家为首,各府商人为辅,上下分级的新式商业模式,在整个江南地区铺展开。
而杨家的成功,也让南方越来越多的富商,削尖了脑袋想搭上这条快船,成为朝廷扬州之外地区的代理商。
新式的模式间接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江南的养蚕人要比往年多上数倍。有许多人家甚至不惜荒废了自家去年辛苦开耕出的田地,也要在花费更多精力的养蚕之事上下功夫。
这样的成功不可忽视。六月末,康熙收到杨衍裘派人送回京的账本,以及扬州巡抚上的折子。
商业的发展下隐藏的利润被抬到台面上,康熙也发现,扬州富庶必然会引得更多人觊觎。
关于商税的改革计划,在他心里隐隐有了雏形。
江南丝织品的提速发展,也间接影响了北方的种植产业。
直隶地区已有不少农户,把自家一大半的耕田改为了种植棉花。他们确信这大规模的种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入。
朝廷也因为这大规模的种植,而更加重视对农作物的保护。
棉花对肥料的需求要比其他植物大的多。随着直隶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直隶地区的鸟类粪便很明显越来越不够用。
很快就有朝臣发现,磷肥的生产只靠鸟类的粪便效率实在太低,朝廷既然鼓励农户种棉花,那么为长久计,必须为农户们想个更简单的办法才是。
胤礽隐藏多年的化肥制作技能,也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被搬到明面。
顺带下,六月初,胤礽的师傅们联署上荐:太子功课已经学有所成,可以正式出阁入朝参政。
所以胤礽现在不仅可以旁听朝廷,还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朝臣们愁做一团时,胤礽向他汗阿玛请示后:“磷肥这种肥料,主要应该从矿石中提取,云南,贵州和川蜀之地,有大量这样未开发的矿石。”
他只矿石的位置,不具体地点,应该不会叫人怀疑吧?
“太子殿下为何知道的这么清楚?”朝臣中当即有人问。
胤礽淡定表示:“各位大人多多回去翻阅《天工开物》便知。”
别问,问就是,都靠汉人老祖宗的智慧。
康熙斜了儿子一眼,借口如此敷衍,他都懒得拆穿。
胤礽故作不知,镇定的仿佛刚才话的不是自己。
表面上淡然处之,实际上他已经在向系统求救:“肥料,再加上火药之事,汗阿玛可能快要知道孤一直以来都在骗他了。”
系统煞有介事的:“请考虑好您的父亲知道您骗他的后果。如果对于任务有妨碍,请尽量多瞒一段时间。”
胤礽:“…”
去你的为了任务,孤苦心经营的父子亲情都要岌岌可危了好吗!
后来书局的《天工开物》之书是如何脱销,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