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A+A-

    俄国人卷土重来这个事儿,跟南怀仁坚持不懈的撺掇,还真是脱不了干系。

    之前跟准噶尔的决裂之后,俄国人灰溜溜的回去。沙皇本就怠惰,耽于享乐懒于朝政,便因此歇了要针对大清的心思。

    可南怀仁一想起自己被赶出紫禁城,就觉得心头之火实在难消。于是又对教皇的各种谄媚奉承,凭借教皇的亲厚关系,在沙皇面前的话语权逐渐增加。

    他拿出了向上帝祷告的劲头,坚持不懈的劝解,多番赘述拿下大清的诸多好处。与其他是在分析利弊,不如他是在催眠。沙皇常年沉迷酒色的脑袋被他的头疼,不胜其烦之下只得答应再试一次。

    不过既然下定决心要,俄国内部的准备还真的是跟之前的花花架势完全不同。不仅加大了对武器的生产力度,而且沙皇还因此戒掉了他吹毛求疵的毛病,不再让所有火铳上添加宝石。

    因为没有宝石加持,所以武器的生产成本下降了很多,所以火铳也得以大批量生产。不仅火铳,还增产了几十门的火炮。

    这时候不得不一句,南怀仁在火铳的研究上也是下了许多功夫的,虽然威力不及胤礽给戴梓的那种米尼弹丸,但也比之前增援准噶尔的时候强上了许多。

    另外,之前增援准噶尔对俄国来是长线作战,他们人少武器少,占不了太大的优势,但是这次直接对上大清,作战前线换到了俄国与大清接壤的边界线上,从路程上来,俄国还是省了不少麻烦的。

    所以他们也能更快的把武器运送过来。

    俄国可参战的士兵也总有万人左右,虽然与大清的十万人马比起来还是不成比例,但是军队士气和块头比起准噶尔来,也是强上许多的。

    南怀仁自筹自己对大清的了解不少,还对此次作战提出了不少建议。在边界线上秀武器间接威胁大清,就是他提出的。

    正因为他这个建议,忙于开荒的旗丁隔三差五就能看见,对面的俄国士兵拉出火炮在太阳底下,也不填装火药,就那么□□裸的摆着炫耀。

    旗丁甲捅了捅忙碌的伙伴:“老毛子老摆弄那门炮干啥?”

    旗丁乙撇了撇嘴,一脸不屑,“谁知道,闲着没事瞎嘚瑟吧。”

    这门火炮最初出现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老毛子迟早会对着他们开一炮,但是天长日久,他们发现对面也只是炫耀,于是逐渐不把这事儿放在心上,该干活干活,该种地种地。

    至于俄国人为什么只摆着不发射弹药呢?还不是因为少。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炮火要用在战场上。他们现在完了,以后真起来用什么?

    福全虽然脾气憨直忠厚,做事却很周全,他派人日日观察俄国的动静,把他们的武器情况逐一记录下来。在些请安折子的时候,把这些统统都汇报了上去。

    康熙看到福全的折子上俄国人在边境线上晒肌肉的时候,心情莫名有点复杂。太平日子过了没几天,又来了。

    从他继位开始,大清就一直不断的在跟各方。服了三番琉球,完了琉球准噶尔。好不容易摆平了准噶尔,现在俄国人也来凑热闹。

    康熙放下折子之后沉吟了半晌,想到福全,察觉到俄国的火器威力必不在大清之下,还是决定把戴梓再招进宫来。

    自从胤礽回宫之后,他虽然没叫停火药的研究进度,但确实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倚重戴梓。如今眼看着又有大战,又不得不把自己逐渐没那么待见的戴梓再叫到跟前来。

    与他不同的是,费扬古间接听到此事之后,兴奋的乐开了花。

    上次准噶尔的时候,因为某些原因功劳折,他不甘心也无法辩驳。这次能败俄国,他发誓一定要补回上次的大错,一定要立功翻身。

    费扬古在心里默默祈求,这次可别让他再碰上太子了!

    戴梓异常繁忙,火铳的生产他要监督,手榴弹的制作他要操心,还有他自己研究多年的火炮,现在又重新提上了日程,他恨不得这一天十二个时辰能变成二十四个时辰用。

    但皇上召见,他不得不停下手头工作,匆匆忙忙的进宫。

    胤礽知道他来了,也兴冲冲的到乾清宫报道。换来了康熙多半个时辰的训斥。

    他进宫时,正好就看到胤礽缩着脖子挨训的场景。

    戴梓知道自己救场就得有点晚,干脆就当做没看到,一板一眼的行李道:“皇上万安。”

    康熙心不在焉的应了一声,又吩咐赐座。

    胤礽毕竟与他一起待过不短的时间,两人合力研究火器,相当于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心里觉得亲近,语气自然也温和,“戴先生。”

    戴梓拱手施礼,“太子殿下。”

    康熙心中警铃大作,这场景,多么的熟悉。几个月之前,戴梓就是这样当着他的面拐了他的儿子。这两个人就仿佛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找到知音一般,一起火铳就停不下来。

    康熙自然不会允许之前场景就要重现,于是重咳一声,问:“现下景山那边或从做的如何了?”

    戴梓忙转过身,“回皇上,工匠们已经十分熟练,现有火铳二百把,殿下所教的木柄榴弹,臣也让他们做了上百个出来。”

    康熙挑眉看了眼儿子,见他面色心虚却故作镇定,又勾唇冷笑,“哦?太子教的木柄榴弹。”

    胤礽不自在的抿了抿嘴,对了,他汗阿玛还不知道他把这配方给了戴梓呢。

    康熙不欲因此再训他浪费时间,便直视戴梓道:“现在俄国人在关外虎视眈眈,裕亲王的折子上,他们拉了至少二十门火炮,士兵也配有上千把火铳。”

    戴梓明白皇上这是在暗示他还得加紧时间做武器,于是沉思片刻后:“要做火铳,到底还是在人力。熟练的工匠几日便可做出一把。若要短时间内做出上千把,总得有五百人才是。”

    “那火炮呢?”

    他起身拱手,“此事还未禀告陛下,臣已经新制出了子母连珠炮,威力是之前火炮的数倍。”随后又顿了一下,:“要做出二十门火炮,总得要半年时间才行。”

    “若朕再多派遣些工匠给你,可否加快进度?”康熙追问道。

    关外俄国人的威胁,像不知什么时候会咬人的野兽一样挑拨他的神经,这武器做出的时间若是再控制不好,大清未免太过被动。

    戴梓略一思量,:“若有五千人,再全力赶工,臣便可以保证三月之内做出二十门火炮,两千把火铳,和上千柄的榴弹。”

    他的慷锵有力,胤礽则听的有些无奈,五千熟练匠人哪里去找?

    戴梓自然也考虑了这个问题,见康熙同样踌躇,又加了一句,“火药与旁的不同,只要仔细心些,熟练之后便可大量产出。”

    康熙抬眼看量了他几番,见他态度坚决不似作伪,便大手一挥道:“朕即刻下旨,京郊的骁骑营随你分配。”

    “谢皇上!”戴梓激动的道,他又瞅了眼胤礽,“那太子殿下…”

    康熙冷哼,“太子还有书要读。”

    胤礽与戴梓对视一眼,给了他一个安抚的笑容,“先生有何事都可进宫禀告。”

    言下之意就是,有问题你来问我,汗阿玛也不能拦着你啊。

    戴梓迅速领悟他的画外音,然后利落的告退了。不过从这天开始,他还真是经常进宫,变着法子的找借口见胤礽,两人常常一聊就是大半天。

    康熙虽然不满意,但确实也没有阻止他。

    因为俄国的威胁,景山的军工厂这里,康熙是要什么给什么。国家机器全力开动,戴梓又得到了一波人力支援,火铳的产量是果然是之前的数十倍。

    康熙二十六年,大清与俄国的战争一触即发。

    景山的动静不,康熙也没有要求额外保密,所以朝臣们都知道戴梓的火铳项目进行的吐火如荼。有这样强大的热武器做后盾,人人心底都好像有了主心骨一般,对这次战争的态度简直前所未有的淡然。

    朝廷都淡定了,民间的气氛明显也没有之前那么紧张。

    但是这一年,两方却并没有如各自期望的那般,立即开战。

    俄国人也只是会偶尔在边境线上晒个肌肉,并无要侵犯的具体动作。福全却并没有因为对面的不作为而放松警惕,反而更加坚定了俄国图谋不轨的猜测。

    康熙多番考虑之后,到底还是把费扬古派往了关外。四月,费扬古领军到了关外。可即使是他率军到了,双方都只是短暂的试探,并没有正式拉开战线。

    原因嘛,俄国那边有人嫉妒南怀仁,不时在沙皇那里提个反对意见,给他下个绊子什么的。

    正因为俄国内部的不团结,才导致了大清获得了一年的短暂休战期。

    胤礽除了给戴梓在武器上提建议给方案,这一年也异常繁忙。

    不同于北边的气氛,南方的局势稳定,经济作物的价格日渐上升,商税又调整了几次。几次调整的争论,背后都有他在做推手。无他,朝廷必须要用商税上涨的的收入,冲击田税较低带来的影响。

    这次操作几乎是商场和官场的联动,商籍入朝为官的利益诱惑,导致了他们商人即使不满朝廷的税收上涨,也还是不得不服从安排。更何况他们之中还有个朝廷派出的间谍,杨衍裘。

    杨衍裘在与曹寅的合作中赚了不少,虽然后来也把利益跟下头的代理分了不少,但他还是有大把的盈余可赚。富贵迷眼,使的他自然而然成了朝廷最好的代言人。

    商人闭嘴了,但是文官们却有些心里不平衡。

    无他,文官们发现,之前商籍科考的不公正待遇被查出之后,现在朝中的商籍话语权竟隐隐有些要与他们分庭抗礼的事态。

    这让苦读多年的文官集团如何能平衡?

    其实这个事情其实也怪不了任何人,透过现象看本质,手里有钱袋子的人又有了话的权力,可不就是官途顺遂吗。

    文官却不这么想,他们无论如何不愿与商籍共事,几次联名上书,闹得物议沸腾。

    这风雨来的快,康熙平息的动作也不慢,他给出了一个所有文官不能拒绝的条件,大幅度上调了所有文官的薪俸。

    请注意,这里所的大幅度,那真的是大幅度。

    过去三品官员一个月最多几十两,现在朝堂因为收税尤其了,康熙一下提高了三倍薪俸。

    所有文官就像是喷嚏到一半却突然被人吓唬了一般,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反击。

    皇上,给的实在是太多了。即使是他们文官,嘴里着功名利禄和钱财都是粪土,也不能完全不把钱放在眼里,毕竟他们还要生活。

    文官闭嘴了,朝堂安生了。

    朝堂安生了,民间却没有。因为,文人书生们,又乱起来了。

    之前国家与准噶尔的大战在前,所有文人很有眼力的没有在科举之事上多嘴。但是现在战争结束了,科举在即,他们感觉到了无形的竞争压力。学子们觉得,自己是时候出来蹦跶一下彰显存在感了。

    于是报纸上有了第一份个人写的,抗议朝廷不公的文章。

    朝廷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找人回击,回击的主要阵地,还是在报纸上发发公文,跟学子们隔空口水仗。但文人们压根不买账,即使有报纸的做舆论引导,他还是闹出了不的风波。

    六月,整个年度中最热的时节,上百名书生在午门前静坐以示抗议。

    第二日早朝,朝臣们便为此事再次吵的不可开交。

    康熙虽然面上不显,但是心里也因此发了很大的火气。文人的嘴最是麻烦,一定程度上,他们就是民意。堵不上,疏通不,可真是麻烦。

    胤礽却没将这点麻烦看在眼里,他趁机上荐,给出了另一个文人更不能拒绝的条件,找人在京城盖了一座图书馆,由国子监的书生抄书,把所有的古籍眷写了一遍,收录到这座图书馆中。

    以后但凡文人,只要有身份证明,都可以免费,在这座图书馆里借书。

    康熙听到这个主意后,脸色古怪的看了儿子好半天。

    胤礽淡定的:“儿臣觉得这可是大好事,往常那些古籍被存在士大夫的家中,书生想看也看不到,现在有免费可以看的,他们自然也不能再多嘴自己被不公平对待了。”

    康熙:“...”很难不认同。

    他同意,朝臣们却又提出了反对意见,“那些古籍可都是老臣家中的珍藏,如何能拿到外头给那些白生眷抄!”

    胤礽嗤笑,“孤记得大人一贯宣扬自己爱提携后辈,怎么,如今只是两本古籍就舍不得了?”

    他摆出一副无赖嘴脸,“不如大人个公道价格,孤买下了就是。”

    “...”

    不怕无赖有文化,还得怕他有权力呢。谁敢让当朝太子掏钱买书?

    于是一个月之后,由朝廷投资的国家图书馆,就在京城里这么开业了。

    文人学子们,则完全被这图书馆吸引力全部视线,早就忘了他们最早抗议朝廷不公的动作。

    商籍满意,文官满意,学子闭嘴。整个世界清静了,除了与俄国到底对峙,大清简直能算的上海清河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