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皇子们的英语课程加速进行着。
人一旦被激起斗志,毅力和耐心总会比之前强上许多。九阿哥无意中成为兄弟们的正面典型之后,阿哥们纷纷努力练习和习惯起“鸟语”来,竞争也一下从无形变成了有形。
若是努力可以化为实质那阿哥们的努力几乎就是一座座绵延的山。胤礽计划中本来要他们三天才能顺利背下的单词,他们仅用一天就顺利拿下了。
对此结果,胤礽多少有点遗憾。
失算,太失算。教学不假,但他本来是等着看过瘾弟弟们痛苦挣扎后,自己再稍微指导一下捷径的。结果谁想到老九的招牌这么好用,一下子就给几个兄弟了鸡血,血量还分量十足,激的他们像苦熬十年终于等到殿试的学子似的,恨不得把“我一定要成功”搞成刺青刺在脑门上。
但是兄弟们不是笨蛋这件事,迟早都能掌握英文,不会再被洋人随意糊弄这件事,又让他多少有点欣慰。胤礽在康熙那里毛遂自荐成了老师,跟他们的汗阿玛起政事的同时,自然也不忘及时汇报阿哥们的学习进度。
英语课程进行了半个月之后,又一日散朝,父子两个再乾清宫里闲谈。
胤礽拿出最新的课堂测的成绩呈给康熙,“汗阿玛,儿子怕教不好兄弟们,因此仿着科举的方法,备了测的试卷,这是此次兄老三他们几个的成绩,还请汗阿玛过目。”
这也是当初系统教他时候用的方法,一课一考,考过再进行下一阶段。如今被胤礽拿来继续用在兄弟们身上。
本就是父子闲聊,康熙也当做玩笑一般,接过白纸查看起来。但却没把这成绩真的放在心上。他大略瞥了一眼成绩单后,见每个阿哥的名字后面都跟了一个数字,便对上面数字开始好奇起来。指着其中之一问:“这是?“
“是评分”胤礽笑着解释道,“儿子是觉得,甲等乙等的评判方法过于笼统,也无法看出兄弟们学的如何,所以才想着以计数的方式来评判他们的学习进度。”
“哦?”康熙来了兴趣,看过白纸上的相去甚远的染拾挪和玫拾陆,问道:“那满分是几何?”
“满分壹佰”胤礽指着最高分,“这是九弟的,最低的染拾挪分则是六弟的。”完后又补充道:“九弟虽然顽劣,但是语言之上很有天赋,大多时候都是一点即通。”
他没想过要贬低六阿哥,但无奈人的天赋点飘忽不定,六阿哥竟然连汉语都不清的五阿哥都比不过,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另外,很遗憾,最得康熙看重的太子爷没有参加考试。否则这份成绩单上就不会只有一个玫拾陆分,应该会再多一个满分才对。
康熙颔首,把儿子们的成绩单从头到尾看了几遍,评价道:“此法不错,师傅们若有平时的测,也可借用这个方法。”
转念一想,他又自言自语道:“若是科举考试也用此法,那学子们的学识功底如何,岂不是更加一目了然…”
胤礽诧异的挑眉。难道他汗阿玛还想把这个记分方式大力推广?他本意不是要向汗阿玛推荐这个办法啊!现在自己手里的事情已经够多了,他真的无心再在科举之事上变着法儿折腾的!
想到自己当时被系统出的各种试卷考的昏天黑地,他情不自禁的了个寒颤。即使他是在皇室一百二十遍学习大法中成长起来的,但想到那些具体的数字和其背后代表的含义,他还是会忍不住害怕。
胤礽心底不禁埋怨,不知道后世哪个聪明人相处如此大胆的办法,可以把原本的标准量化到如此地步。有了具体的衡量标准,哪些读书人读书时只怕会更加头疼吧。
(此时,同样属于后世的系统默默附和了他的想法,大部分学子的确对考试给分数这件事,深恶痛绝。)
康熙却不理会儿子古怪的脸色,把成绩单看了又看之后,才叫梁九功去传旨,让议政大臣讨论以后的科举变革方法,就以这张成绩单为例,把科举考试的成绩最大程度的量化,标准化,清晰化。
为了方便大臣们理解,他还让胤礽交出阿哥们的考试试卷。
胤礽自然不敢不应。他心底不自觉的发出无奈的叹息,完了,好像自己无意之中又给学子们增加难度了。
康熙把这份成绩单反复摩诊,越看越高兴。太子贴心,时常贡献良策为他分忧。政令通顺,将来朝廷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可用之才。
他并不是一味只知道栽培嫡子,对于儿子的数量以十位数的帝王来,如何为将来的接班人培养可以辅佐他的贤王,也是十分关键的。他不希望将来儿子们为了利益兄弟相残,自然就要在他们年幼的时候把兄友弟恭的印象加深再加深。
这一点目前太子做的不错,其他儿子们也没有明显不顺从。在皇家来,就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
胤礽盯着他汗阿玛满意的脸色,几番张嘴预言,却不知该什么。谁能想到只是父子间的一次闲聊,就在无意之中推动了科考的变革呢?
不只是他要叹气,议政大臣们接到口谕后,也都十分纳罕。朝廷的科举之法一直都是按照前朝的规矩来的,前朝也是按照更前朝的规矩来的。可以自从有科举开始,文人们一直是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考试的。
他们自己也都经历过这一关,自然知道习以为常的方案突然变更,对参与考试之人会有多么大的震撼。而且,对天下学子的影响可以暂且先放一放,对他们这些老臣来,也很为难的。
因为他们实在不懂,什么是分数制啊。皇上您倒是给咱们具体解释一下啊,别叫咱们两眼一抹黑,到时候给您出了损主意啊!
胤礽自然也顾不上他的师傅们有多发愁。除了忙着压榨他的兄弟们之外,他也没忘了之前曾跟系统商量过的正事。
汗阿玛批下了默许景山高炉增加的折子,又给了戴梓可随意调用煤炭等物资的权力,对他来,这可是很有利的一大步。他自然也得再做点,显得自己为保护景山的绝佳景色尽了心力。
因此在议政大臣们为了科举甲乙等如何向分数制迈进纠结时,胤礽又上了封折子,表示以后大清的钢产量肯定要逐年递增,为了不影响青山绿水,他建议把炼钢炼出的肥料拿出修路铺桥,这样既不浪费材料,又能保护环境。
康熙自然痛快批准,顺带还在早朝上当着众臣的面儿褒奖了儿子一番。朝臣们面色上笑意炎炎,恭贺之际心里却只想骂人,太子爷给了咱们一张鬼画符,指着这个让咱们想办法改革科考?皇上还对此大力赞扬,他们父子两个联手坑咱们?这不是欺负人吗?
胤礽心安理得的领了夸奖,同时心底不无庆幸,大清的工业基础,总算在他心翼翼的努力中,勉强被庇护下来了。
散朝后他给戴梓去了封信,转达了康熙的旨意,以后景山要什么都可派人随意取用,再不用顾忌物资不够。人手若有不足,也可随意提要求。胤礽还起自己贡献出的图纸,所以又顺带要求戴梓,必须要加快左轮的生产进度,同时火炮的生产也不能停。
他还等着洋人进京的时候,好好来一场大表演呢。
戴梓接到信自然喜出望外,他眼馋那新图纸好久了,还以为做不成了。谁想到太子真的指哪哪,什么都能办成。心中高兴之余做事自然更加卖力,他又回信请胤礽再调配三百名工匠过去,以保证自己的进度。
现在戴梓要什么,胤礽肯定会努力给什么。所以三百名工匠也很快奔赴了景山,为大清的军工事业努力发光发热。
军工事业发展迅速,另一边的基础建设可就要慢上许多了。
靳辅手里虽然人力充足,但奈何工期时间太不巧,六月正是黄河汛期,他光是派人找可以地基的位置就测绘了半个月。再加上想赶制出水泥来用,几十吨的石灰矿要砸税,要熏蒸,工程量以及难度可想而知。
尤其靳辅还是个做事认真的急性子,虽然不是第一次身兼重任负责这样的大工程,但是他的工作量比戴梓也不遑多让了。
好在人力是十分充足的,朝廷的补给也是十分到位的,这才没让大坝工程半途而废。
另一边,白晋与徐日升赶到广州之后,很快与自称是皇室贵族的不列颠大臣在驿馆里接上了头。在他们出具了盖有皇印的谕旨后,广州知府亲自为他们安排了一应事物。
双方圃一见面,二人便忍不住对视一眼,又从各自的眼神中看出怪异之色。
他们两人在来大清之前,都不是那中深受教皇倚重的得力人手,所以自然不是十分能分辨的出,这位自称自己代表不列颠皇室的英国人到底是不是贵族。对方闭口不言,但又摆的很足,根本就无法探查到他到底是来干什么的。
徐日升比白晋更早到紫禁城,所以自然也更熟悉康熙的脾气。他明白自己的任务除了要代表大清皇室迎接此人之外,康熙更希望他们做的,是探清楚对方的底细。
可惜的是,他于白晋二人几乎可以同时确认,这位自称是贵族的大人对他们所在的东方国家十分没有好感。从他那种毫不掩饰挑剔表情的脸色,就能看的一清二楚。
出来探索世界,只会一种语言是肯定吃不开的。所以无论是葡萄牙人徐日升还是法国人白晋,都会英语。
两方静默了一会儿,徐日升便首先开口询问道:“尊敬的贵族阁下,请问您不远万里来到这个东方古国,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与他们对坐的不列颠人露出鄙视的笑,“自然是代表我们大不列颠的国王,来于他们进行贸易。”
白晋露出十分感兴趣的神色,凑近了问道:“那您的船上肯定带了丰厚的白银或是金币吧?要知道,做生意可是不能没有金币支撑的。”他进了紫禁城之后从未得到过重用,自然很指望这次差事能让自己的身份水涨船高。
不列颠的洋人皱眉瞥了他一眼,佯装驱赶臭味似的,边挥手边嫌弃道:“不列颠的国王不是气之人,既然命我来,自然也带了丰厚的金银。但具体有多少,我要见了这个国家的主人才能。”
二人见探不出什么,便只做玩笑一般,开始给对方介绍起风土人情来。但从他们话开始,刚刚还不屑一顾的不列颠之臣,自认为是贵族的金发之人,神色竟然越来越认真起来。
这东方古国,于他想象中可是大不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