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人情世故

A+A-

    相比较天赋,孙菊英其实更喜欢努力的人。

    天赋并非人人皆有,但努力却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但苏瑜,却是个既有天赋,又肯努力的人,孙菊英没有理由不喜欢。所以她第一时间带苏瑜去见林兴志,就怕再慢一会儿,林兴志就要受不住其他人的唠叨,接受报社人的七大姑八大姨了。

    既然是去报社,陆常西和二虎没有理由再跟着,苏瑜便让他们先回家和水泥找砖头。

    报社离妇联只有十分钟的路程,苏瑜和孙菊英到时,正巧看到一个中年男人,骑着一辆掉了漆的三轮车,慢慢悠悠晃荡过来。三轮车上坐着一年轻男人,戴眼镜,头发过发蜡,书卷气很浓。

    苏瑜看了一眼,蹙蹙眉,移开目光。

    孙菊英也看到了,她同样蹙起眉,理由却与苏瑜不同。

    苏瑜蹙眉,是觉得年轻男人看起来已有24、5岁,却要长辈骑车拉着自己。

    而孙菊英蹙眉,则是因为已经认出这二人是谁。

    “赵大柱和他儿子赵国坤,赵大柱的姨子就在报社上班,赵国坤似乎一直在家里读书,是要等高考,去上大学,这几年一直不肯正经工作。”孙菊英低声道,“我前几日听他妈念叨,是他终于同意出去工作了,家里正在给张罗,他不愿去厂子里,想去报社写文章。我估摸着,你俩看中的是一个岗位。”

    “您别担心,”苏瑜,“如果他有真凭实学,林主任理应留下他,如果是凭关系,那也没办法,我再找其他工作就是。”

    孙菊英笑了笑,“你年纪轻轻,倒是看得开,陆常铭的眼光果然不错。”

    “您也认识他?”

    “不认识,”孙菊英,“只是他刚过世,周围人都在念叨他,这孩子是从优秀到大,认识他的人很多。”

    苏瑜倒是没想过,陆常铭的名声居然传得这么广。

    在她印象中,书中只陆常铭容貌不错,与妹妹、弟弟感情深厚,所以他的死才成为陆妍黑化的催化剂之一。

    既然陆常铭的死讯传得如此远,那么她和陆常铭的关系……在孟雪娇的帮助下,恐怕只会更出名。

    哎,只能怪她太“深情”。

    孙菊英一边往里走,一边奇怪地看着笑眯眯的苏瑜,问道:“瑜,你笑什么?”

    “啊?没啥,”苏瑜搪塞道,“想到和常铭哥相处的时候了,很开心。”

    “唉,可怜的孩子,陆常铭泉下有知,一定会念着你。”

    苏瑜:“……”

    恐怕是念着她,想爬出来把她的脖子掐断吧?

    苏瑜二人,与赵国坤二人前后脚进了林兴志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共有四张木色的办公桌,上面乱七八糟堆了不少文件、报纸,书香颇重。屋内共有两人,面对面而坐,男人埋头奋笔疾书,女人则悠闲地看报纸。

    苏瑜看了林念情半晌,又默默念了遍林兴志的名字。

    这俩人该不会是亲戚吧?林念情也想来报社?

    “兴志,忙吗?”孙菊英率先走过去,“昨天电话给你知会过的事,文章你先看看?”

    林兴志年约30,因常年坐在桌前办公,缺乏运动,腹部已有些许隆起。不过他样貌倒算是精神,尤其是那双眼睛,一看便是对工作充满热情、干劲的人。

    他放下手中的钢笔,“行,我先看看,你们在旁边坐坐,等一会儿。”

    林兴志的眼睛一直留在稿子上,甚至没看一眼写稿子的人。

    赵大柱和赵国坤见此,有些按捺不住了,尤其是赵大柱。

    他这个儿子,读书时名列前茅,从在褒奖中长大,志向很高。

    以前他还认为是好事,可近几年一直没有高考,儿子却死活要等参加高考去上大学,不肯和其他人一样工作。

    在这个年代,高中毕业已经是不错的文凭,但赵国坤看不上。

    好不容易通他先找份工作干着,为此他还拉下脸去求姨子,给姨子家送了不少好处,这才换来一个试稿子的机会。本来以为通过姨子的运作,这件事已经八九不离十,没想到还有人同他们一样。

    “林主任!”赵大柱推搡赵国坤一把,示意他积极些,“我们也是来送稿子的!”

    赵国坤不为所动。

    他淡然地推了推眼镜框,同林兴志一样,对苏瑜的存在熟视无睹。

    “不用,她们先来的,先看她们的吧。”赵国坤十分大方,他不认为他的稿子会输给一个丫头。

    “你是想到报社工作?”林念情主动和苏瑜招呼。

    “恩,过来试试。”苏瑜问,“你呢,也是吗。”

    林念情微微一笑,看了眼林兴志,:“他是我哥,我来帮忙。他想做的新专栏,其实是我父亲喜欢的,我父亲以前在渠城大学教国史,父亲一直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过去发生的事情,引以为戒,所以哥哥想出这个办法。”

    难怪日报会忽然找写历史文章的人。

    林念情与苏瑜交谈时,并未避讳外人,孙菊英和赵大柱父子都听到她们的对话内容。

    赵大柱听后更加不安,赵国坤的神色也不似方才那般自然。

    林念情是林兴志的亲妹妹,如果林念情请林兴志帮忙,林兴志不可能不答应,到时候可就不是谁的文章写得好的问题了。

    赵国坤心中隐隐不甘。

    读书多有何用?满腹才华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要输给人情世故。

    在苏瑜和林念情闲聊的几分钟里,林兴志已经将苏瑜、赵国坤二人的稿子都读完。文章并不长,林兴志又是肚子里有东西的,看起来比孙菊英还要快。

    “都不错,”他评价道,“可惜,这个专栏不知道能持续多久,目前我和报社里申请下来的,就一个岗位。这些天有不少人交了稿子,你俩的稿子水平最好。”

    赵大柱追问道:“林主任,今天能定了吗?”

    “可以,不过结果恐怕要让您失望了,”林兴志,“两者相比较,恐怕苏瑜的稿子更适合这个专栏。”

    赵国坤的心像被人摘了去,用车轮、砖瓦狠狠碾压一番。

    “为什么,”赵国坤克制地瞥了眼苏瑜和林念情,出的话却还是冲的,“就因为她认识你妹妹?”

    “你这孩子!”赵大柱紧张地看了眼林兴志的脸色,用力拍了下赵国坤,“瞎什么。”教训完赵国坤,赵大柱略一停顿,赔笑问道,“林主任,国坤的稿子差在哪里啊?”

    赵国坤的目光不无鄙夷,“我的文章怎么可能差?”

    仿佛赵大国问了一句废话。

    苏瑜还没生气,孙菊英的脸色倒是有些不好了,她本想替苏瑜几句话,可一看苏瑜,神情淡然,甚至还想再和林念情聊几句天,一点都没有生气的样子。

    孙菊英被苏瑜气笑了。

    自己的事,自己都不上心。

    不过话回来,苏瑜年纪,遇到这种事丝毫不急躁,这实在难能可贵。

    和赵国坤对比鲜明。

    “国坤啊,我知道你有实力写好稿子,但你和苏瑜的稿子,的确有些差距。”林兴志不是喜欢花时间惯着别人的人,他直言道,“你的风格不适合专栏。”

    赵国坤讥笑道:“恐怕是我姨的份量不如您这位妹妹吧。”

    赵国坤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一大家子人有六七口都在厂子里有正式工作,条件还是不错的。他是赵家的宝贝,上学时又是老师眼中的金子,这些年也没进社会好好历练,性子愈发自负。

    这一点,孙菊英了解,林兴志也了解。

    但林兴志不是孙菊英,他没有耐心安抚赵国坤,他直接道:“我们的报纸,是给渠城老百姓看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在休闲之余,了解一些历史知识。你看看你的文章,换个普通人来看,他们看得懂吗?”林兴志将赵国坤的稿子递给孙菊英。

    孙菊英大体浏览一遍,不好意思道:“我历史不太行,学的不好。”

    林兴志又把稿子递给赵大柱,“赵哥,这稿子你看过了?”

    赵大柱点点头,“看过了。”

    “那你给我,稿子里写了啥?”

    赵大柱紧张得额头都开始冒汗,却支支吾吾不出话来。

    “你们二位,一个是初中学历,一个是高中学历,就学历来,不算太低。可渠城还有大把的普通老百姓,先不那些还不认字的老人家,就识字的年轻人来读国坤的文章,有几个人能看懂。”林兴志对赵国坤道,“如果你这篇文章是写给教授看,那么恭喜你,完全合格,但如果放到报纸上,除了能显得你有知识有文化外,没啥其他作用。”

    林兴志又翻出苏瑜的稿子,“苏瑜的稿子则不同,首先,史实方面她写的很详细,且有史料支撑。其次,她行文幽默轻松,词语简单易懂,而且从基础讲起,背景、形成、发展、经过有条有理,我敢,只要是识字的人,就能看懂她写了什么。”

    林兴志将苏瑜的文章交给赵大柱,“赵哥,你看看,能看得懂吗?”

    赵大柱低头看了两分钟,红着脸点头,“确实……”

    林兴志的法,倒是让苏瑜开始好奇赵国坤究竟写了什么。

    她瞄了一眼赵国坤的稿子,幸好办公室屋子,他们二人离得近,这才能看得清上面的文字。

    好家伙,一篇文章,有三分之一是文言文,剩下的三分之二也都是晦涩词语,生活中不常用的。有些人名、地名只有古代文字中有,他也没标注读音,如果不是本专业的,恐怕连认字都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