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第 136 章 中秋过后,很快便到九……
中秋过后, 很快便到了九月初二,这是皇帝李恪的生辰,历年的万寿节必定要朝野同欢, 今年先皇新丧,李恪只在宣政殿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贺。
既是万寿节,今年虽不大办,朝臣亦纷纷逞上贺礼,摄政王送了一张轩辕弓,整张弓通体乌黑,燕牛角所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这弓重约一石,李恪年轻, 还拉不开,他看着李善在校场轻轻拉开弓, 一连射中十个箭靶,每箭都正中靶心,心里又是钦佩又是羡慕, 暗暗下定决心, 要勤加用功,等到长大后, 做个文功武治的皇帝。
李善和李恪在校场射靶时,谢宝扇也带着人来了,李恪眼尖,一眼看到她,他迈着腿向她跑去,贴身内侍手忙脚乱护在他身后, 生怕皇帝不心跌倒摔伤。
李恪站在谢宝扇的身前,兴冲冲的道,“母后,皇叔送了朕一把绝世好弓。”
谢宝扇温柔的看着李恪,她嘴角含笑,“这是你皇叔对你的期望,要好好跟着师傅学骑射,方才不负这把好弓。”
李善把弓箭交给侍卫,他拍了拍衣袖上的尘土,踱步走到谢宝扇跟前,抬着下巴,问道,“太后怎么来了。”
谢宝扇来的时候,恰好看到李善射出的那几箭,她适时出两句夸赞的话,“早就听闻殿下有百步穿扬的本领,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李善分明心里得意,却故意板着脸,嗤笑,“太后从哪里学来的这些虚话,吧,莫非又有求于本王。”
谢宝扇满脸无辜,回道,“我实话实而已,并无事要求你。”
李善斜睨了她一眼,他心情大好,竭力按捺住想要上扬的嘴角,谢宝扇瞅着他,道,“殿下,你要是想笑就笑吧。”
李善恼羞成怒,拿眼瞪着她,谢宝扇连忙道,“我过来是想请皇上和殿下去宁寿宫坐坐。”
李善干咳两声,挑眉问道,“甚么事?”
“鸿胪寺递了折子,是高丽,鞑靼,倭国,百越国等国都派了使臣前来。”
每逢万寿节,有些邦交国就会派使臣前来朝贺,大邺天朝上国,没有冷落人家的道理,按照常例,由会由鸿胪寺派专人接待,再回赠礼物,好生送他们回去。
此事李善早已知情,几个番邦臣,他并不放在眼里,只道,“你贵为皇太后,些许事都要你过问,朝廷养着那帮大臣是吃闲饭的?”
谢宝扇笑了笑,道,“这倒不是,今年来的使臣里,有几个自称来自泰西国的人,跟随百越国一并进京,奉了许多礼物,要与我朝经贸往来,鸿胪寺的钱大人给你呈送几道折子,你都没有正经回话,钱大人就把折子送到我这里来了。”
李善冷哼一声,他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他们得鬼主意,必是收了泰西人的好处,从我这儿没走通路子,就把心思想到你这里来了。”
“若是别的事,我也不会特意拿到殿下跟前儿来嘴,泰西人送来几件礼物,我瞧着有趣,就请你们去瞧瞧。”
她得如此郑重,横竖李善无事,便带着李恪一起前往宁寿宫,一路上,李恪询问了几回,谢宝扇都不肯,李善见她故作神秘的模样儿,一边觉得她可笑,一边又忍不住被她勾起兴趣。
到了宁寿宫,谢宝扇身边的进宝端着一个托盘,揭开红布,上面放着一件像是缩版火铳的东西,通体渡银,镶着几颗红色的宝石,还带着一个把手,和成人臂差不多,李恪不认得这东西,他问,“母后,这是何物?”
李善拿起来仔细端详,他疑惑的道,“这是火铳?”
李恪又问,“何为火铳?”
谢宝扇也是一知半解,她道,“原是前朝人制出来用做猎的,极其危险。”
她看了一眼李善,对李恪道,“摄政王见识得多,皇上闲了,可向摄政王请教。”
李善还在把玩火铳,这火铳里没有填充弹药,进宝解释道,“鸿胪寺的人这是泰西人的火铳,杀伤力极大,稍有不甚就会走火,弹药在送进宫前,就已经取出来了。”
“除了这件火铳,送进宫的还有一个千里眼,一件自鸣钟,另有一张坤舆万国全图。”
李善端起火铳,试着描准窗外的梨树,他问道,“泰西人送这么多东西,就为了和我朝通商?”
李善像是得了新玩物的稚子,很快就摸索出填充弹药的地方,他扣动着把手处的扳机,对他的内侍道,“叫钱桑明日下午到摄政王府找我。”
钱桑便是鸿胪寺的少卿,谢宝扇见李善肯见他,笑道,“我就知道殿下喜欢这件火铳。”
起火铳,李善道,“太宗在位时,朝廷里也有一支火铳军,只是这东西杀伤力太大,容易炸膛,屡次弄出人命,后因异议声太多,朝廷便废除了火铳军,今日我观泰西人的火铳制作精良,似是比我见过的火铳更为安全可靠。”
谢宝扇一听这话,略微有些忧心,“这么,泰西人已经在用这种火铳,咱们却还在用刀剑?”
李善笑了,他心知谢宝扇的担忧,道,“泰西那几个国家,一年能产多少铁,多少银?”
他扬着手里这件渡银火铳,“便是这件火铳,在他们泰西,也是少数人才能用得上的东西。”
谢宝扇见此,笑道,“我一个妇道人家,到底不比殿下有见识。”
李善放下泰西火铳,他正视谢宝扇,道,“你只从泰西人送得这几件礼物里,就看出是有用的东西,若是连你都自己没见识,那班尸位素餐的老家伙越发该埋进黄土里了。”
谢宝扇被他称赞得脸上微红,“火铳我没见过,不认得泰西人做得是好是坏,我只看那千里眼,比先前进贡给坤安宫的那只看得更远,我私心想着,坤安宫进贡的东西已是极好,这件却更好,可见泰西人也有值得咱们学习的地方。”
“这个道理未必人人都能懂,有一起目光短浅之人迂腐可笑,偏偏还自命不凡,凡是番邦进贡的东西,那必是不值一提,便这千里眼,也是自泰西传来的,咱们大邺朝还不会造。”
他二人话时,李恪好奇的拿过火铳把玩,这也是因没有填充弹药,要是有弹药,是万万不敢让他触碰。
李恪听到他俩的话,举着火铳问道,“那咱们自造不就好了?”
谢宝扇笑了笑,道,“皇上得是,这东西有用,咱们应该自造。”
看过泰西火铳,另有几件礼物,自鸣钟常见,李善不稀罕,只是造形不同罢了,谢宝扇对进宝,“把千里眼和万国图拿来。”
进宝先送上千里眼,李善多年在云州行军帐,勘察敌情常用到千里眼,因此对于这物什并不陌生,他拿起千里眼,走到窗前朝外看,赞道,“这个千里眼果然不错。”
李恪跑到他身边,扒着李善道,“皇叔,朕也要看。”
李善单手把他抱起来,让他稳稳的坐在自己的手臂里,又把千里眼递给他,李恪眯起一只眼,他透过千里眼看到远处的屋顶,惊讶的道,“看得好远,朕连屋顶上的石狮子都能看到。”
“等会儿我带皇上登上仙楼,在高处看得更清楚,今日天气晴朗,许是还能看到宫外的百姓们。”
李恪拿着千里眼爱不释手,李善对他道,“以前在外仗,野外常要用到千里眼,我那个已经算是看得远了,有了千里眼,敌军的动向就能勘察到,于战局大大有利。”
李恪惊讶的道,“这样的好东西,朝廷应该多造,且要比泰西人做得更好才是。”
他下定决心要工部造出千里眼,李善道,“古有阳遂,和千里眼的道理类似,只因匠人地位低下,得不到朝廷得重用,即便做出好东西,也不如读书人更容易出人投地。”
李恪生气的道,“这可是大怪事,咱们衣食住行,哪一样儿离得开匠人,为何看不起匠人?”
“世人心里的成见非一日形成,不光匠人,商人的地位同样低贱,实则在我眼里,只要于国于民有利就是有用之人。”
李恪点头,他道,“皇叔得对,朕要勉力工部的人,叫他们多多做出有用的东西。”
李善怀里抱着李恪,他二人从千里眼,谈到知人善任,谢宝扇坐在他们身后,静静的听着这一大一的声音,过了许久,李善回头望着她,“不是还有一件坤舆万国全图么?”
谢宝扇叫进宝把万国图展开,这万国图有四尺见方,陆地,海洋,岛屿,图案绘制得清晰明了,李善一见,瞳孔微微震动。
李恪从李善身上滑下来,他跑到舆图前找了半日,方才指着一个角落道,“这是我们大邺国。”
李恪的乾明宫也有一张大邺国的舆图,大邺国已是地域辽阔,但是和万国图相比,大邺国就显得不那么大了。
李善的目光一直盯着舆图,他缓缓道“鸿胪寺也不全是庸才,钱桑这人还是有几分见识。”
李恪新奇的道,“原来在大邺国以外,还有这么多国家呢。”
李善和李恪并排而立,除了大邺国周边的高丽,百越等国,在海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国家,有的他知道,有的他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过。
李善慢慢扫过舆图上的诸国,沉声道,“我们大邺国能人辈出,也应该亲自画一张自己的万国图。”
李恪和谢宝扇母子俩一起点头,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