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A+A-

    柳庭璋柳举人今非昔比了。

    他这次高中乡试榜首,可比三年前考中秀才榜首那回,要来得令人瞩目。

    息县县令亲自到他们私塾去拜访,给题词牌匾「双秀私塾」,亲切称呼他为「柳贤侄」,与柳庭璋交好之意昭然若揭。

    而且不同于他做秀才时候,那时候要每个月自己前去县衙领取米粮。

    如今,不等他办理身份转换手续,吏员就将一切办得周全,每月由衙役将举人分例送到他家院。

    自然,分例里,包含的米粮数量更多,还有布匹、纸墨等物,折合市价算下来,是秀才时期的两倍不止,单单柳庭璋一人的举人供应就超过他们私塾一个月的束脩收入。

    柳庭璋全部交给娘亲分配,孟氏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

    迎接众衙役报喜信那日,孟氏因为毫无准备,心思混乱之下,一咬牙从箱底拿出许多个整块银子赏散喜,过后念叨了多日自己的失误,秦秀才和柳庭璋如何宽解也无济于事,直到孟氏知晓柳庭璋的举人分例竟有如此之多才罢。

    当然依着孟氏的性子,又要将财物攒起来,将来供儿子考试、成亲之用了。

    话衙役们知道新科举人家境,本来就没存什么接赏的预期,只是为了瞧瞧头名的样貌品行,却意外得了不少银两红封,比一些到二流门户人家报喜的同僚所得都厚。

    再加上柳庭璋全家斯文知礼、待人周全,衙役们个个满意,可能七分好都化作了十分,尤其是州府来人。

    他们回去复命时,为柳庭璋好话了十成十。

    府台听后,更得意于自己力主点这无名子为头名的英明决断,他索性一鼓作气,将柳庭璋树为本州平常人家读书的典范,希望激励更多学子,让自己功绩更显著。

    因此,云州州府上报礼部的公文、州府县城各式文教活动,都不忘稍待上柳庭璋。

    柳庭璋来往州府的机会骤然多了起来。这倒是孟氏散银歪正着、意外之喜了。

    柳庭璋本就融入了息县文人圈子。只不过原先算边缘人物,如今身份加持,成为县里一双手就能数全的举人,一下子成了读书人的焦点。

    在定期举办的文会文宴中,大家总要拱他出题、写文、评论等,并赞扬不绝。

    柳庭璋的名声,就这样在云州官场和文人圈子传扬开来,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待到次年春季,他私塾里的学生又考出了许多秀才,众人议论起来,法也早从秦秀才私塾转换成了柳举人私塾,啧啧艳羡,柳庭璋更是美名加身。

    更为重要的是,柳庭璋在十五岁和十七岁年纪,与继父一同培养出的这两批秀才们,大多出身平常,家境比当年的柳庭璋家里稍微富裕些也有限,天然亲近,这些学子受他们父子悉心教诲,都认柳庭璋为夫子、为榜样,紧紧跟随着他,自然归心。

    待到日后,其中的三四成更有造化,考中举人进士、入场为官,大约七八人之多,他们同乡同师、理念相近,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被人称为息县柳党。

    后来还有更多人,不管是因为认可柳相政见还是艳羡这股权势而加入,不止局限于息县人士,逐渐被简称为柳党。

    当然,此时柳庭璋尚未踏入官场,还是名声不出云州的毛头子,还在与卫夫子纸上往来。

    如今是十一月初,柳庭璋在房里烤着炭盆,一页一页整理上个月与夫子交流写字的纸张。

    自从去年十五岁生辰后没几天,娘亲为他连着洗过几次亵裤和床单后,秦秀才欣慰地对他,他已经是大伙子了。

    父母就不再轻易踏足他房间,娘亲也只是让他自己将需要换洗的衣物送到净房即可。

    从那时起,柳庭璋与卫夫子纸笔沟通后,就不再担心什么,不再随写随撕,而是定期保存珍藏了起来。

    柳庭璋细心捋平纸张边角,仔细默读上面的字句,有的还能看到夫子留言,明夫子那边也保存着那份字纸,有的就只能看到自己笔迹了。

    不过,即使看不全信息,柳庭璋也能回想起自己当时与夫子了些什么,夫子又回复了什么。

    十月上中旬,两人漫谈自己身边趣事,柳庭璋自己还是不太习惯被同龄人称呼夫子,每每听到就要面红耳赤一瞬,不知何时能适应。

    而夫子那边则想要多吃一块枣泥凉糕,却被下人委婉劝阻,很是郁闷。

    柳庭璋通过多年闲来笔谈,早就知晓夫子肠胃弱,还跟着劝了几句「不时不食」。

    十月下旬,他向卫夫子报喜自己高中,卫夫子先是要回顾研究下许久未曾涉猎的策论,紧接着又自己身子不适,要休养几日。

    两人将近七八日没有好好交流了。

    柳庭璋自然记挂夫子病情,可是问了两遍,夫子都没明什么症候,反而还教训他不要多问。

    不仅如此,卫夫子突然给他讲起来男女天葵天精等事宜,仿佛这时候的体力突然能支撑他长篇大论写字一般,而非夫子自己曾过的需要卧床。

    最后,卫夫子还告诫柳庭璋,以后面对妻子,更要有些眼色,发现妻子每月有不适时多体贴即可。

    柳庭璋十分不明白,关心夫子如何能与问候妻子相提并论,话题是怎么跳转至此的。

    看到妻子二字,他忍不住写了几句,娘亲近来倒是有为他议亲的意思,不知夫子对此有什么看法。

    柳庭璋并没有信口开河。少年举人、身家清白、面目俊朗、授业为生、前途可期,他早就是不少人家眼中的乘龙快婿人选了。

    孟氏自然盼着儿子早日成亲,在她想法里,这才算安定。秦秀才身为继父,不好多什么,对此三缄其口。

    柳庭璋终日沉迷读书,交道最多的人群都是稚龄蒙童,远不如时候当铺子学徒时接触的客人那么杂,到身边女子,娘亲算一个,邻里伯娘大婶是一类,接送蒙童们女眷是一些,再无其他。

    或者,他从没注意过其他女子,如邻里妹、蒙童姐妹、文友女眷等。

    提到成婚,他隐约觉得是大丈夫成家立业的当然之举,又仿佛有哪里不甘心,想要闯荡、探索更大的世界后再分出心神给这件事情,总觉得这样也为时不晚。

    柳庭璋犹豫一二,趁着夫子提到妻子,便问了出来。卫夫子当时,此事重大,他要想想怎么回复才好,便算是绕开了话题。

    整理完毕,又是足有三指厚的一摞细麻纸。柳庭璋都没发现自己嘴角带笑,在这叠纸上加了「务丰二十三年十月」的标签后,用线绳十字捆扎好,放入墙角的书箱中,与之前其他月份的归做一处。

    然后他脚步轻快走出屋去,找到父母,问道:“爹过近日信先生来县城书了,今晚咱们一家就去听个热闹吧?”

    ——

    顾采薇在前世身体气血充足,月事期间除了行动不便之外,再无其他不适。

    没想到,如今郡主的她,明明锦衣玉食、娇生惯养,偏偏肠胃虚弱不,这次初潮更是腹痛如搅,疼得她直冒冷汗。丫鬟们苦劝她就在床上休息着等待结束。

    她月事第一天就请了御医来看,仿佛并无大碍,留下了常规的养宫方子。

    但是她实在疼得厉害,深深怀念现代的止痛药片,在床上翻滚不止,丫鬟们不敢大意,第二日禀明她兄嫂,又请御医过府。

    这次诊脉要细得多,御医问及她前几日的作息也细了不少。

    最后,御医猜测着,她应当是在林子里久站受了寒凉,又赶上初次,才如此受罪,还要看她下个月来潮情况,才好准确判定。

    无可奈何,顾采薇只能蜷成虾子状,窝在床上,生无可恋。

    她这种情况,自然顾不得徒弟了,看着柳庭璋在纸上问自己对于定亲成婚的看法,顾采薇本来有话要,一堆理念想要灌输出去,奈何体力不允许,只好是随后再聊,她专心养病先。

    顾值、顾采蓟都觉得是自己让妹妹担忧,才有了林中侧听那一出,连累妹妹如今受苦。

    两人心怀愧疚,先后过来,向顾采薇事无巨细地讲述了,大皇子对自己的纠缠。

    顾采蓟倒是简单,一心向武,热血直爽,年纪和顾采薇一般大,都是十三岁半,却没有妹妹十之一二的心眼儿,在哪里都展现出一副大大咧咧的二皇子党的做派。

    大皇子与他实在没有共同话题,原本接触就不算多。更何况有二哥这个心结在顾采蓟这里,导致他见了这位大堂哥,总是冷淡疏远,仅仅维持基本礼节而已。

    也就是这次,按照顾采蓟的话,就是大皇子顾瑾不晓得哪根筋不对头,想要让顾采蓟给松松骨头,居然主动送帖子过府,以顾采蓟最喜欢的武艺事。

    到头来还是骗局,顾采蓟跑了一趟大皇子府,根本没见到什么武学高手,只见到了意料之外的自家三哥。

    顾采薇听着,若有所思。她一副家常扮、脂粉未施,头皮简单梳成大辫子,与孪生哥哥也不讲究那么许多,就软软倚在罗汉榻上,双手搭在腹间抱着暖和和的手炉,喃喃自语:大皇子想要做什么呢?三哥那里,又是怎么回事?

    作者有话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