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成功的人生
因为王绣他们的到来,尔禾专门挪出一天时间,上午带他们去省城逛了逛,又在国营饭店吃了午饭。
省城的繁华自然是县城不能比的,用王绣的话,这一趟出来还真是开了眼界了。
天天窝在苦水村那丁点的地方,哪里知道外面的变化。
“以后我多带你出来走走。”尔禾想,省城虽然繁华,但京城还有南边的羊城才更热闹繁华,再过几年政策宽松,出门也不用开介绍信了,那时候就能到处走,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
下午两人要去部队探望贺峰。
“尔禾,婶子,那我们就不和你们一道过去了,李东去京城,我们去买票。”
“怎么,你们商量好了,李东真要上京城去?”王绣倒也不是不赞成,只不过李东去了京城,李家就邹周和李西姑嫂二人,还是不大方便的。
“对,想好了,铮哥肯给我这个机会,我必须争气,婶子,我上了京城,邹周和李西还要麻烦你多照顾。”李东不怕出去闯,就是还不放心家里。
“这你尽管放心,大家都在一个村里住着,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完话,邹周和李东先走了,要去车站买去京城的火车票。
看着两人离开,王绣还是挺感慨的。
“还真别,自从娶了媳妇之后,李东眼看着稳重了许多,可见娶一个好的媳妇还是挺重要的,邹周这姑娘是真不错。”本来谁不李家日子过的差,李东都被邹艳看上要去给人家当上门女婿。
谁能想到如今日子越过越好。
这话尔禾是同意的,邹周本来就是个特别好的姑娘。
“妈,走了,我们去部队。”
因为王绣过来,尔禾就不能光明正大从空间里拿出自行车,所以两人是搭了班车过去的,好在王绣刚来省城,对什么都好奇,扒着窗户欣赏外边的风景,走了不少路也不觉得累。
班车在最近的站点停下,又往前走了差不多半个时终于到了部队。
在门岗这边做了登记,然后就是等里面的消息。
这时,有一队人从里边走出来。
大家都穿着军装,背着药箱,看起来是过来给士兵们做检查。
这其中就有陈玉琴。
陈玉琴先看到了尔禾,还有她身边的王绣。
她犹豫了会,对着身边的同事了什么,然后朝尔禾她们走过来。
尔禾早也看到了陈玉琴,没想到她会过来招呼。
站着没动。
“贺夫人,”陈玉琴看了看尔禾,和她身边的王绣招呼,“你来省城了?”
人上来就挺客气,王绣也不好甩脸子,“是啊,过来看看大儿子。”
陈玉琴点点头,目光移向身边的尔禾,“我能不能和你几句话。”
正好尔禾看见贺峰跑着出来,估计婆婆要和他会贴心话,尔禾点了点头,倒是也想听听陈玉琴想什么。
往外走到一棵大树下。
陈玉琴背着药箱走过来。
虽是母女二人,但气氛实在尴尬。
“我,也没别的事,我就想问问你怀没怀孩子了?”
“你问这个做什么?”
尔禾其实更想她怀没怀孩子和她陈玉琴有什么关系吗?
“你别这个态度,我知道当年的事是我不对,如今你也没算原谅我,但我……你就当我是关心你,你和贺铮结婚大半年了,我也是从专业的角度建议你,如果你迟迟怀不上的话,就来医院做个检查,虽你如今回到聂家,身份条件比聂家好了许多,但如果在生育方面有问题,时间短了贺家那边还能忍,时间一长,难保不会有矛盾,这事不能大意。”
聂明一个男人,哪里会想到这么细的问题,这样的事到底还是当妈的才会想到。
陈玉琴自觉还是很为这个姑娘考虑的。
尔禾并没有多少动容,“你是怕我生不出儿子被贺家扫地出门吗?”
这话一出,陈玉琴脸色也变了,怨怼的看着面前亭亭玉立的姑娘,“为什么你非要揪着过去的事不放,我是好心对你这些话,如果你能生出男孩当然最好,你还,有些事你不会明白,就算是你公婆甚至贺铮,你怎么就知道他们不喜欢男孩?再退一万步讲,贺铮上边还有个哥哥,将来大嫂进门,如果他们给贺家生了孙子,而你生了个女儿,你怎么就能确定贺家两个老的就不会偏心,妈是过来人,见过的事多了,总归是为了你好。”
“为了我好就让我必须生男孩?如果我和你一样生不出呢,你再让我也去换一个?”尔禾无法想象,到了今时今日,在陈玉琴的固有思想中,依然张口闭口还是要男孩。
太离谱了!
“你的这番话我无法赞同,生男生女不能由人选择,但心眼偏不偏却能由人来掌握,你不了解我公婆和贺家人,也不需要妄自猜测他们的心思,他们不是那样的人。”
贺家的人如何,她心里有数。
就算是沉默寡言的贺峰,知道她在省城备考,也会特意送自行车过来。
贺村长和王绣更是正直热心肠的人。
更重要的是,一家人就是要互相信任和体谅,要团结。
而不是像陈玉琴这样,自私自利,十九年前瞒着所有人换了孩子。
如今呢?
如今离了婚,还让聂明背了一身债务,她却没有半点要分担的意思。
“你太天真了,人是会变的,你就看着吧,等我的话应验,你就会知道我的一点都没有错。”陈玉琴失望的摇头,只觉得这个女儿还是太年轻太幼稚,没有经过社会的淬炼,更没有理解她的一番苦心。
“陈女士,我听着你的语气,怎么,难道你巴不得我被贺家扫地出门?就因为我不听你的话,所以你就看不得我好?”
“我、”陈玉琴惊出一身冷汗,她真的有这个想法吗?
“那你注定要失望了,”面对陈玉琴,尔禾笑的意气奋发,“我会过的特别好,让你这个失败者看看什么是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