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A+A-

    ☆、零零之神奇大学生

    转眼就过去了个把月时间, 刘梓涛的有了大概的轮廓,有了字机,调整到语音输入状态, 他通读一遍就能录入全部。之后再印出来就可以寄出去了, 虽然他还没有决定要找哪家。

    都而胖子的学习也渐渐进入状态, 每天按照计划表走着, 到底还是有成效的。刘科长夫妇对他真的是越来越佩服,眼看着儿子已经慢慢开始将学习当成是一种习惯,他们都忍不住心里的欣喜。

    高兴的结果就是,不定时地给刘梓涛塞东西。

    刘科长家境还可以,如今住在政府办公厅后头的宿舍里,属于第一批建起来的楼房, 不算是新, 但是环境还是很不错的。作为办公厅的工作人员, 平日里来往的人很多,送礼的也很多。

    他总是挑选一些合适的塞给刘梓涛, 让他带回家, 一开始刘梓涛还不大乐意接受,感觉这样不大好。可一直拒绝也不是那么回事儿, 刘科长热情的很,他太太也不像是气的人, 刘梓涛收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到后来, 他只能将这些都记下来,努力想办法给胖子加课,希望对得起人家的一片心意。

    作为一个过来人,他看过试卷之后,大抵对现在镇上的教育水平有了了解,除了给胖子复习之前初一初二的课程,巩固知识点,还给他讲了不少初三的内容。

    尤其是胖子的英语,配合录音机磁带,简直不要进步太快。

    当然,刘梓涛的功劳巨大,他的口语本来就不错,跟胖子一问一答,进步那是相当的大。

    而刘梓涛每天来回奔波之余,还要分些心思在准备上学的事情上,因为他需要提前去学校接受军训。这段时间每天回家之后,抽空慢慢收拾,希望将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省的要走的时候手忙脚乱的。

    距离开学也没有多长时间了,因为他接了这个家教的事儿,家里的情况有了一些变化。除了因为那些被塞过来的东西之外,还有就是刘梓涛的悄悄操作下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刘大柱都没有发现的情况下,他的那五亩地的其中两亩,种的品种都已经被他给服着改变。迎着现在市场上的需求,他给选了好几种对生产条件没有太高需求的蔬菜,将种子交给他,只是自己在县城买的。

    一个多月都过去了,菜也长大了,刘梓涛这几日都忙着给这些菜找下家呢。叫父母到镇上卖菜是不可能的,为此,他可谓是走遍了镇上,才找到了一个菜贩子,并且谈了个还算不错的价格。

    现在正是鲜菜上市的时候,品种多,所以菜价也便宜。不过他家的白菜算是新品种,还有红叶苋菜,都算是比较受欢迎的品种,菜贩子也乐得收了它,并且愿意接下来建立长期关系。

    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两亩地,产了将近两千斤的鲜菜,即使价格不是特别高,也收了千把来块钱。这叫刘大柱吃到了甜头,他这才算是松了口气,虽然他文化程度不高,可按照这个进度算,哪怕以后每个月就八百多两亩地的话,也够他家的开销以及儿子的学费了。

    菜贩子的货车来的时候,大家才发现了刘大柱家的不同品种,割了一茬,将新鲜的菜交给他,换得一沓不算是很厚的钱,可夫妻俩都很满足了。这前期的投入并不多,而且听红叶苋菜不止能收一茬,估摸着半个月后又会有一批能收获。

    刘大柱笑得见牙不见眼,常年劳作导致的黑瘦的脸上挂着笑容,倒是叫徐桂花也有些好笑。

    村里头听了消息的人当然要上门探问,他们湾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要是能有来钱的路子,当然更好。最先上门的就是村长,他虽然有私心,可更多的是为村里的人着想。等知道是刘梓涛给买的种子,以及给讲解的种植方法之后,他越发坚定了要培养多几个读书人的想法。

    当即,在刘梓涛晚上回家的时候过来跟他商谈。

    得知村里的人都想跟着种菜,刘梓涛倒是挺乐意的,反正他们镇上的这个菜贩子似乎还挺有门路的,哪怕湾村的人都种菜,估计也能消化掉。

    不过,为了避免恶性竞争,他觉得有必要跟村长清楚:“村长,我知道你的意思,其实我是这样想的。”作为一个刚刚收了大家的好处的准大学生,刘梓涛觉得自己得回馈,“要是村里人都想种菜的话也挺好,到时候每家每户都可以试试,看谁更擅长哪一种菜的种植,然后我们可以统一跟菜贩子商量收菜的价格,这样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导致的低价销售,也有助于村里头的融洽关系。”

    反正湾村的人也不多,数下来也就五十多户,地也不是特别多。作为老农民,他们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土地都拿出来种菜,所以刘梓涛并不是特别担心。

    “至于种子和种植的方法,我可以去镇上给大家买回来,到时候分发给大家。当然了,我拜托了刘科长在县城里给我买了一本关于养殖业的书,到时候可以跟大家讲讲。听其他地方的农民有好些是因为学会科学养殖,而发家致富的呢。”

    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有好些关于富裕村的报道了,村长自然也是知道的,点了点头,颇为欣慰。“涛,真是太好了!到时候我把要买的种子类型和数量都统计出来给你,就麻烦你了。”

    眼看着这件事有希望能成,他当然是乐开怀的。

    而村长喜笑颜开从刘大柱家离开的消息,也很快传遍了整个湾村。当事人刘梓涛却没有将心思放在这上面,他正在找合适的出版社,希望能够给自己的找个卖家。怕太出格导致不能出版,他可是非常心翼翼地斟酌再斟酌,检查了两三遍,没问题了才投出去的。

    而刘大柱,在刘梓涛跟他解释了利害关系之后,也没再在意儿子将种菜的事儿教给村里人。在他看来,村里好些人都是竞争对手,可儿子非是什么合作盟友,他其实也没搞太明白,可儿子是,那就是吧。

    等村里头的种子数量统计下来,村长带着钱和清单来了,刘梓涛也顺利地给买了。之后没几天,他就要去学校报到了。

    作为家里的长子,原本刘大柱是想去送他的,可儿子坚持要自己走,刘大柱只能买一张票,放弃了送人的决定。而刘科长,在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天,给刘梓涛结了钱。当厚厚一沓钱放到他手上的时候,他还真是有些惊喜。

    “刘叔叔,不用这么多吧?!”他估摸着能有两千多,可没想到,刘科长竟然给了这么多,这一沓能有五千块了吧,这也太多了。他下意识就想递回给刘科长,不太愿意占这个便宜。

    “涛啊,这些钱是叔叔的一点心意,你对我家儿子这么上心,你我能不表示一下吗?!”他一想到儿子的成绩,心情就非常的好,眼看着儿子是大有希望了,他最感激的当然是刘梓涛了。

    见刘梓涛不是很乐意收,刘科长语重心长地道:“你知道培养一个大学生有多难吗?其实湾村不是没有出过成绩好的学生,可要供一个孩子读书实在是太难了。你知道的,叔叔家并不缺这一点儿,我只是希望,以后等你有出息了,不要忘了生养你的这一片土地。”

    这真的就是他的肺腑之言。

    刘梓涛也郑重地点了点头,应承了下来:“叔叔你放心吧,我一定会的。至于这些钱,我先收着,之后每个假期我都会回来的,到时候我都给胖补课!”

    刘科长听了之后,倒是挺高兴的,他原本就觉得刘梓涛挺有本事,现在竟然能定下来给儿子当家教老师,“那行啊,胖就交给你了!”

    完这些,见刘梓涛收了钱,才跟他闲聊,顺便跟他一外面的世界。作为办公厅的办事员,他也常常要到别的地方开会,别的不,见识肯定是村里人无法比拟的,尤其他爸爸刘大柱。而且除了见识的问题,还有就是所谓的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

    刘科长这种人精的提点,一两句话就能到重点上,让刘梓涛这个老油条都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八月中旬,刘大柱送儿子到车站搭车。从湾村到刘梓涛的学校,要转好几趟车。从湾村到镇上是靠走,到了镇上再坐汽车到县城火车站,然后坐火车,到了他学校所在的城市之后,还得转一趟车,才能到学校。

    这种奔波劳碌,让刘梓涛这个上辈子养尊处优的人有些不适应,难怪人们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现在就是这种感觉。

    想到自己马上就能开展新生活,坐上了火车的刘梓涛,也难免有些兴奋。而刘大柱跟着儿子上了火车,给他安顿好之后就下来了,目送这趟火车开走,他才往回走。不善言辞的他并没有跟儿子告别什么的,只是嘱咐他到了以后记得给村里电话。

    湾村只有村委处有一个电话,有什么事儿要对外联系,都得到村委去。

    而刘梓涛在火车运行之后,就到厕所换了身衣服,之后又偷偷将自己的行李箱给换了。人靠衣装,他读的可是商学院,出了名的有钱的系别,要是太寒蝉,别交朋友了,估计真的会出现前主经历过的状况。

    辗转几趟之后,终于在火车站找到了接站的学校的志愿者,并且蹭了趟车到了宿舍。报道的一应事宜他刚刚都听清楚了,该走什么流程都明明白白。他提着自己的行李箱,拿着档案和通知书,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慢慢跑。

    交钱、领报销单、找宿舍、收拾东西、报道……很快他就在商学院一年级的教室坐着,等待老师的到来。

    很快,就有人来跟他搭讪,大家都是同龄人,尤其他长得还算可以,见他斯斯文文的,也乐得交个朋友。现在的人已经非常注重大学的人脉累积了,所以好几个人凑过来的时候,总是会若有若无地试探着他的家庭情况,似乎在判别着某些东西。

    刘梓涛对这种没有太多恶意的试探也不大在意,能的,不能的哈哈就过去了。

    而辅导员走进来的时候,敲了敲黑板,对着大家笑了笑,开始做自我介绍。而刘梓涛眼前一亮,感觉这个笑容就是会心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