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光刻大战

A+A-

    井熙正在烦恼着, 自己究竟要不要认认真真的,把极紫外光刻机给做出来。

    最开始她下注极紫外光的时候,是真没想到能这么快就出成果, 而纯粹是出于一个研究者的本能——反正项目开都开了, 多试试也没坏处。

    芯片领域有一个很著名的定律叫做摩尔定律, 大概意思是每隔两年, 芯片的性能将增加一倍,单位面积内可以容纳的元器件数量也将翻一倍。

    这也就意味着, 八十年代的芯片,和若干年以后的比……根本就毫无比较的价值。

    虽然若干年后,光刻是芯片行业绝对的皇冠,甚至大国博弈间的重要砝码, 但是在这个连蚀刻尺寸都还以微米计算的时代,挑战纳米级别的技术,感觉跟神经病也差不太多。

    这个年代的光刻机技术, 因为过于粗犷的蚀刻尺寸, 其实难度并不高,甚至还有人在自家的地下室里就手工做出一台光刻机的。

    光刻穿了也不难, 就是利用掩膜和曝光技术以及物理蚀刻, 将电路图形传递到单晶表面或介质层上,从而生产出芯片的技术。

    20世纪60年代,因为国防和航天业的飞速发展,米国对集成电路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量资金和机会汇集过来,由此出现了第一批专业的芯片设备制造商。

    与此同时,欧洲也不甘落后,在荷兰埃因霍温的飞利浦实验室里, 年轻的实验员克洛斯特曼开发出了第一台6镜头重复曝光光刻机。

    时间进入七十年代,相位光栅和镜后侧光结合进行投影和对准,高自动化水平的气动控制等技术的应用,让飞利浦实验室的技术继续在全球保持领先,掩膜图案缩到两英寸,圆晶直径三到四英寸,最细的线条只有两微米宽,误差在十分之一微米以内。

    而这个时候,在芯片技术上国内其实并没有被甩得太远。

    1972年,四川永州半导体成立,第二年就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3英寸圆晶生产线,领先台湾两年,韩国四年。而三星半导体78年才出现,至于台积电,更是直到87年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因为米国芯片产业升级,再加上两国间短暂的蜜月期,国内开始用很便宜的价格大量引进二手生产线,设备是便宜,竞争力也几近于无,至此以后,国内芯片产业就开始了长时间的落后,直到三十年后才在一部分大尺寸领域艰难赶上,但是更精密的10纳米级别以内,依然被牢牢的卡着脖子。

    现在,或许真是进入光刻领域的好时候——井熙想。

    七十年代末,大规模集成电路正逐渐被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所取代,而飞利浦实验室在光刻机领域却出现颓势,另一种结构更简单,速度更快的光刻机正飞快抢占市场,而飞利浦实验室的光刻机,甚至还无法大规模量产。

    又过了几年,公司终于对自家的半导体研发失去耐心,准备把光刻机业务卖掉,或者找一个合作者来分摊成本。

    很遗憾,因为他们手里的技术看上去没什么优势,几家大公司都拒绝了邀请,最后只有一家荷兰公司态度积极,最终以注资210万美元的条件,拿到了一半股份。

    而这家被廉价甩卖股份的光刻机公司,就是若干年以后的光刻王者,荷兰的A□□L。

    掐指一算,很遗憾,两家这时候都合作一年多了,大概也没有井熙掺和的余地。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她没有机会。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时候的A□□L是真穷。

    那家荷兰公司好歹还拿出了210万,而飞利浦的一部分资金却是用样机和库存材料折价参股,整间公司的流动资金不足三百万,但是每年光是研究经费,就需要至少一千万。

    与此同时,公司员工都来自被飞利浦淘汰的光刻机团队,做为被扫地出门的失败者,也很少有人还能保持坚定的乐观态度。

    更重要的是,实验室至今依然没能实现量产。

    但是幸好,他们遇到了一个相当出色的CEO。

    新的CEO直接就瞄准了摩尔定律。

    如果这个定律足够准,两年以后,圆晶尺寸就要从4英寸变成6英寸,到那个时候,现有的光刻机将被淘汰,一切将重新洗牌。

    更大的困难还在于找钱。

    这个时候的AMSL,大概正在发愁怎么应对资金断流的问题,那家荷兰公司实力不强,飞利浦对这家子公司也不怎么重视,这不正是井熙介入的最好机会?

    想起这件事,井熙第一时间就联系了还在米国的彭文,请他帮忙接触这家以后的超级大牛,试探试探对方的反应。

    “5%不嫌少,50也不嫌多,反正你无论如何也要帮我拿下这家公司的股份!”井熙在电话里斩钉截铁的。

    虽然不明白井熙怎么突然又想收购外国的公司了,彭文也没多问,直接就一飞机飞到了荷兰。

    果不其然,未来那个在光刻机领域独步天下的AMSL,这时候跟街边上的叫花子也差不多,事实上,他们的CEO还真的讨饭去了,只不过要饭的对象是荷兰政府,堂堂CEO甚至还扎着帐篷在政府大楼门口等着政府的高科技经费给企业输血。

    听这个东方人是带着大笔资金过来谈合作的,CEO马上就支棱起来,反正他们公司现在也是爹不疼妈不爱,甚至连产品都还没做出来,让出一点股份换取未来,看起来还挺划算。

    董事会的成员也很欢迎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东方大财主,各种酒宴招待,相谈甚欢。

    只可惜,这种友好的态度只持续了不到一个礼拜就结束了,彭文的律师也告诉他,对方忽然就决定中断谈判,这桩买卖十有八九,彻底黄了。

    彭文疑惑不解:不是缺钱嘛,怎么有人捧着钱送上来还不接的?

    当天晚上,他才听到原来自己遇到了新的竞争者,而且对方给得,实在是太多了。

    “真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面对彭文的再次加价,一个董事会成员终于对他透露了口风,“新买家是一个米国企业,而且他手里还握着尼康佳能的股份,这对我们来,实在是太重要了!”

    米国是芯片领域最重要的市场,而尼康佳能不但是顶级的光学镜头厂商,本身也是全球前四的光刻机厂商。

    而新买家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可以合作开发新一代的光刻机。

    “当然,他们的报价也非常高。”董事会成员低声了一个彭文根本无法想象的数字。

    “五千万美元?他们疯了?”电话那头,井熙也是满心的不可思议。

    虽然后来察觉到光刻机的前景以后,飞利浦追加的经费还要超过这个数字,但是现在,一家前途未卜,看上去随时要倒闭的新公司,凭什么拿到这么大一笔资金投入?

    更何况上一辈子,这个投资人也压根没有出现过,而一度在光刻机领先的尼康佳能,更是早早就退出了竞赛。

    这是怎么回事?

    井熙沉吟片刻:“算了,大不了我们自己做!”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米国,宋默予坐在真皮沙发里,优雅的旋转了一圈。

    一次难得的胜利,值得好好庆贺一番不是吗?

    一察觉到彭文开始和这家企业接触,宋默予马上反应过来,这家叫做AMSL的光刻机企业,应该是未来行业内的老三,前两名则分别是尼康和佳能,而目前在光刻机领域风头正盛的几家美国企业,很快就要因为芯片行业的大衰退而惨淡倒闭。

    “你看好这个领域?”宋默予冷笑,“那我就把这几家企业全都紧紧捏在手里就好了。”

    宋默予不知道,井熙对于收购失利,其实压根没有太失落。

    毕竟她现在手里握着的,可是绝对的王牌技术——的雏形。

    虽因为这项技术领先时代太多,以至于甚至还无法实现应用,但是相比起那些按部就班的技术,难道她还需要担心不出王炸的效果?

    既然买不到AMSL,那就再造一家新的光刻机企业好了——井熙很轻松的想。

    不过首先,她需要做一台光刻机出来。

    这事儿,比修复一台机床可要难多了。

    光刻机的主要技术难点有三个:光源,高精度的对准技术,以及镜头。

    如今的主流光源还是紫外光,这点对井熙的实验室来几乎是毫无难度——蒋芸在这个领域耕耘颇深,稍微转换一下研究方向也很容易。

    高精度的对准技术,虽然这个领域是AMSL的强项,但是双频激光干涉仪和瞬态全息干涉计量,全都有助于她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更好的对准技术。

    最大的麻烦,还是镜头。

    如今全世界的顶级光学镜头生产商一共有三家:德国蔡司,日本的尼康和佳能。

    光刻机对镜头的要求非常之高,因为当前技术的局限性,必须靠最顶级的工人手动抛光才能达到他们需要的精度,当井熙拿着需求单想向那边订购合适镜头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却是他们人手有限,一年都只能生产十套左右这种质量的镜头,而今年的产能,早就已经被订了出去,她们只能排队等明年。

    “真是麻烦,”井熙无奈摇头,“难不成还要等几年,等蔡司陷入财务危机再?”

    “什么财务危机?”蒋芸正好也在边上,好奇的问了井熙一句。

    “没什么,”井熙笑,“镜头这一块只能慢慢等了,你真有信心在年内解决光源问题?”

    “不就是紫外光和深紫外光嘛,”蒋芸信心满满,“只要经费到位,肯定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