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免费办学!杨大人格局小了啊!

A+A-

    盛世雏形!这个新鲜词汇,带给了众人极大的震撼!王景与杨士奇以往也总喜欢把“太平盛世”这四个字挂在嘴边,对永乐朝歌功颂德。这以前他们二人还都是个纯粹文臣,屁股也自然而然地歪向了程朱缙绅那边。毕竟程朱缙绅最拿的好戏,就是粉饰太平,鼓吹盛世,侈人视听。只有如此,皇帝陛下才会相信,天下百姓都能吃饱穿暖,都在安分守己的过日子,皇上才不会多想多管,程朱缙绅才能继续贪腐享乐。但是,那位嚣张跋扈的汉王爷最是看不惯文人这般做派。所以汉王监国理政的时候,可是没少收拾文臣缙绅。内阁诸位大学士,罢免的罢免,流放的流放,杨士奇更是被流放去了南洋旧港。不过经此一遭,杨士奇也成功在南洋洗尽铅华,得以蜕变。尤其是此次带着外来人的目光,从应天帝都游历到北平新都,亲眼目睹大明百姓的真实生活现状。哪里有什么太平盛世,不过都是个笑话罢了。越是游历,见到的困苦百姓越多,这种感触就越是强烈。可是现在,反倒是汉王鹰犬聂兴,吐出了这个词汇。盛世雏形!虽然只是雏形,但依稀可见盛世!谁给了聂兴这般勇气,胆敢称北直隶为盛世?不过值得认可的是,眼前汉王殿下创办的这些学校,堪称真正的仁政善举。“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是真正要落实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杨士奇喟叹了一声,想要找出一些漏洞,以此寻求心理安慰。然而聂兴只是微微一笑,没有与他争辩,兀自开口道。“对啊,万事开头难!”“当初汉王推行这项政策的时候,阻力一样大,但不也是办下来了吗”“当初汉王爷制定出这项政策,要是不送适龄孩子去学堂读书,赋税就要重一些,北直隶的百姓那也是炸开了锅,压力全给到了郭老大人身上。”似乎想起了什么好笑的事情,聂兴突然笑呵呵地开口道:“郭老大人一大把年纪了,在汉王殿下面前又吵又闹的,甚至到后年哭鼻子抹眼泪,谁也受不了啊!”“好不容易推行一两后,百姓子民们也总算明白了汉王殿下的苦心,现在可是挤着要把孩子送进这免费学校咯,从学校里出去的孩子,找事做都容易一些,薪饷也更高,所以这时间花得值得。”“尤其是某些天分较高的孩子,还会被大匠宗师看中,直接被带入西山精心培养,还会给家里发放一笔数目不少的安家费,足够普通百姓家庭几年吃喝不愁了”听见聂兴这话,众人再次一片沉默。从他口中不难得知,北直隶的百姓,已经对这免费学校很是认可。连带着,他们也彻底扭转了对工匠的贬低看法,甚至开始变得推崇了起来。毕竟自家孩子在学校里面学到了东西,将来会有一个更好的出路。而且还伴随着学校的种种奖励制度,甚至自家孩子还有“出人头地”的会!汉王朱高煦,真是好大的笔啊!他竟然凭借一己之力,通过开办这匠人学校,成功扭转了世人对工匠的嫌弃鄙夷!一想到这儿,杨士奇心中更加感到不安,王景也有些慌了脚。不管程朱缙绅如何不堪,朝廷总归需要的是读书人,而不是清一色的匠人!这他娘地汉王殿下在北直隶搞这些动作,难不成是想让匠人彻底取代读书人?“负担一个孩子入学读书,花费不少吧?”杨士奇转换了一下思路。这个问题,就有关汉王是否敛财贪腐的意思了。毕竟他朱高煦在大明北直隶开办这么多的免费学校,而且一直都不收费,那这钱该从什么地方来?匠人可以因为匠人工会和皇家制造局的原因,免费前来学校授课教学。但更多的还是常驻此地的文人师长,他们的基本温饱得保证吧?“是挺重的,不过免费办学是汉王殿下的宗旨,维护学校正常运行的经费,通通由皇家教育局负责,且有专人负责巡视各地州府,一旦发现当地学校出现了问题,就会问责地方官府。”众人:“???”啥?啥玩意儿?皇家教育局?这又是个什么鬼东西?众人下意识地看向了礼部尚书王景,后者人都傻了。这尼玛地,汉王爷不是捣鼓出个学部,执掌天下学政教育吗?咋滴现在又搞出来一个“皇家教育局”?那学部算是个什么东西?解公豹要是得知此事,肯定会伤心的啊!而且如同皇家制造局那般,这皇家教育局前面多了“皇家”二字,一看地位权力都不会,只怕还在学部之上!杨士奇有些哭笑不得,只能继续追问道:“那皇家教育局的经费从何而来?难不成全是汉王殿下自己贴钱开办学校?”就算杨士奇相信汉王殿下有此善心,但是这样免费办学下去,汉王府就算有金山银山,他也扛不住啊!也许一个孩子入学用不了多少钱,但是放眼整个北直隶,成千上万的免费学校,师生更是数以十万计,那开支将会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聂兴闻言点了点头,慨叹道:“的确如此啊!汉王殿下贴钱办学校,险些把汉王府给掏空了。”“好在北平商业圈逐步走上了正轨,新商税带来的巨大收益,足以支撑整个北直隶的学校正常运转,甚至再办几百所免费学校都没有问题!”众人:“!!!”新商税!巨大收益!支撑学校运转毫无问题!嘶汉王朱高煦真个捣鼓出了新商税?而且听聂兴这话的意思,这新商税好像还很是成功?杨士奇下意识地看向了聂兴,神情凝重地询问道。“聂壮士,敢问这新商税一年税额多少?”聂兴闻言伸出了一个指头,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见此情形,杨士奇一愣。“一万两?”聂兴满脸鄙夷地摇了摇头。“十万两?”杨士奇再问,已经有些心惊了。十万两已经不少了啊!据杨士奇所知,以往整个大明一年的商税杂税加起来,也才百万两银子,聊胜于无。可现在一个北直隶,一年商税就有十万两,那汉王朱高煦的新商税还真是有可取之处啊!杨士奇这边正想着,却见聂兴居然摇了摇头。嗯?什么意思?难道不是十万两?那是陡然间,杨士奇想到了一个可怕的数字,满脸骇然之色。众人也纷纷猜到了正确答案,一个个激动得身子发颤,却是不敢吭声。“杨大人,格局了啊!”“不是一万两,也不是十万两,而是一百万两!”“而且随着北平商业的发展,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众人:“!!!”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