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群起攻之

A+A-

    素来稳重的程虎如此慌乱,看来事情不。

    一路上程虎了个大概。

    如今东盘乡基本围绕纺织坊忙活,但是捕鱼并没有停,虽然收获大不如前,但是宋天明的池塘里还养着好几千斤,基本还能保持对天香楼的供应。

    今天二牛带着几个人给天香楼送鱼回来经过怒阳乡,硬是马车压坏了他们的茙菽,索赔一千文。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打了起来。

    怒阳乡人多势众,二牛几人哪里能讨的好?

    亏他们敢张口,什么庄家值一千文?简直就是土匪。

    宋天明听完,不由得火冒三丈。

    老里长带着十几个村民正好遇上宋天明。

    一见宋天明的脸色,便道:一会儿我来交涉,怒阳乡不好惹。

    宋天明继承了原主的记忆,当然也知道怒阳乡不好惹。

    如果南湾乡都是同姓,比较团结,那怒阳乡就一个字:大。

    下河县怒江长约十里分布着八个乡里,妥妥的十里八乡。

    因为大乾连年征战,人口大减,这才导致了女多男少,宋天明才白白捡了三个媳妇。

    像东盘乡和南湾乡差不多**十户百人。

    其他几个乡里也都差不多,唯独怒阳乡有近两百户,上千人。

    更主要的是怒阳乡的里长是王家的旁支,避免了一部分兵役,青壮较多。

    当东盘乡众人赶到事发地,二牛几个人全部被放倒在地,马车也被掀翻。

    宋天明带头冲了过去,检查几人伤势。

    明哥,我没有压茙菽,他们诬陷我。

    二牛委屈的哭诉。

    男子汉大丈夫,不许哭。压到了又如何?今天哥给你主持公道。

    宋天明检查了一下,幸好怒阳乡没有动兵器,几个人都是皮外伤。

    数二牛伤得最重,脸都被打肿了,嘴角和鼻子都是血。

    二牛疼的咬牙切齿,愣是没有再哭一声。

    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听见没有,东盘乡的傻子要主持公道哩。

    今天没有一千文,一个也别想走。

    对,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打一双。

    怒阳乡的人欢欢喜喜,跟看大戏一样。

    老里长早就怒发冲冠,可是只能强忍着。

    王麻子呢?出来话。

    程拐子,我们里长公务繁忙,可没空跟你们这帮土鳖穷折腾。

    一个秃顶中年男子搭腔道。

    王秃子,你们打了我们的人,你吧,私了还是报官?

    王秃子哈哈哈大笑:程拐子,你搞清楚,你们压了我们的庄家,挨打也是活该,再者了,我们的人也被打伤了几个,你们赶紧拿一千文,这事就算了。

    打了人,还要钱,真是真是岂有此理。老里长憋着气,却又不敢轻易发作。

    怎么着?不服气再干一场?

    王秃子似乎吃定了东盘乡。

    宋天明给二牛包扎妥当,起身道:这是一千文。

    哎呦,这不是东盘乡的先生嘛,刚刚还大言不惭的要主持公道,怎么一转眼就蔫了?

    书生不就是靠嘴嘛,咱总不能不让人家过过嘴瘾吧?

    讥笑声四起。

    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咱们来日方长。

    宋天明并不搭理,招呼东盘乡众人回去。

    一路上气氛很沉闷,感觉这事儿太憋屈。

    程虎忍不住道:我们纳税赋役,更是为国家战死沙场,换来的就是持强凌弱,仗势欺人吗?我们的大乾到底是怎么了?

    没人能够回答程虎,只有憋屈和愤怒。

    昨天冯塔乡扒了我北湖田的水渠,找过去死不认账。

    同大乡更无耻,居然想偷咱们南田的水稻,幸好被我们发现了。

    白山乡

    宋天明越听越火,这是群起攻之的架势啊。

    老里长解释道:你天天忙纺织坊,这些事就没。

    这段时间东盘乡捕鱼的事儿早就传遍了十里八乡,本来都是土里刨食的苦哈哈,突然间靠着卖鱼发家致富了?

    羡慕嫉妒恨开始滋生蔓延,就在南湾乡靠着武力弄了三张渔以后,其他几个乡里再也坐不住了。

    于是开始找茬、挑衅。

    真当东盘乡好欺负吗?

    宋天明冷冷的问道。

    老里长还没回应,村民们就:先生,你咋办,我们都听你的。

    其他人也跟着附和。

    老里长心里明白,宋天明的威望不知不觉已经超越自己。

    不过老里长并不纠结,毕竟宋天明是个有本事的人。

    将东盘乡交给宋天明未必是坏事,他相信宋天明一定会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放出消息,东盘纺织坊第一批渔明天发售。

    程虎不解的问道:他们这样欺负咱,为什么要将渔卖给他们?你怕了?

    似乎程虎代表着大家的心声。

    就是,他们这样闹腾,就是想要渔,咱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都是肩膀上扛一个脑袋,大不了跟他们拼了。

    宋天明却淡淡的道:咱们织就是为了卖钱,因为这点事就和他们拼命值吗?欺负东盘乡就必须付出代价。

    出于对宋天明的信任,众人便也不再纠缠。

    第二天七个里长带队,早早的来到了东盘乡。

    他们心里很是得意,还以为是宋天明迫于压力,不得不出售渔。

    到了东盘乡仔细一看,顿时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