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二十一章

A+A-

    萧寻初握信函,指尖轻颤。

    直到这一刻,他终于大致能猜到谢姐这些年都在想什么,还有李雯之前的“上回”是什么事了。

    原来谢姐,一直想要入仕为官。

    并且,她当真在为此努力。

    甄奕似乎也有意帮她,只是在当前的局面下,这并不容易。

    甄奕虽辞官多年,但凭他的声望,在朝中仍有影响力,想要上几句话是不难的。

    如果他真心想要举荐一个人才,只要给昔日的好友或者学生写信,不这人才立即被重用,想来得到一个会、谋取一官半职是不难的。

    只可惜,谢知秋的情况太过特殊,这世上尚没有先例,像重用男人一样去重用一个女人为官。

    几乎一瞬间,萧寻初就联想到他自己的师父还有师兄们多年来的碰壁。

    他们与谢知秋的处境并不完全相同,但萧寻初似乎能理解这种无望的绝境会带来的痛苦。

    如今,甄奕决定回乡,只余下谢姐独自孤军奋战,局面只会更为艰难。

    所以甄奕给谢姐留下这一封空白信,任她书写,作为最后的支持。

    “师父”

    萧寻初握紧信函,心神动荡。

    甄奕一生不曾有大错,在士人眼中威望很高,只要他现在退出涡流安度晚年,必然能成为一个史书上人人赞颂的完人。

    这件事,即使他不做,也不会有人怪他。

    可是,在最后,他却愿意为了爱徒,参与一件会有争议的事。

    官场动荡,稍有踏错,就会留下致命的话柄。哪怕已经退出暗流,都未必能独善其身。

    甄奕给出这样一封信,必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赋予谢知秋极大的信任。

    此刻,纵然他不是谢知秋本人,萧寻初仍不禁对甄奕这位老师产生了由衷的感谢之情。

    哪怕未必有用,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希望。

    原来甄先生便是为了这个,特意留在这里等谢知秋。

    萧寻初伏下/身,对甄奕一拜道:“多谢先生。”

    “无事。”

    甄奕笑呵呵地应道。

    他撑起身子,道:“时辰不早,我也该去乘船了。”

    “我送您。”

    萧寻初忙跟上去。

    不过这时,甄奕像又想到什么,回头问他:“对了,我上次有跟你提过秦家子的事,你是怎么想的?”

    “诶?”

    甄奕笑眯眯的,仿佛只是随口一问:“这些年,我与夫人都是将你当自己的孩子照看的,现在我们都要走了,你总不介意师父们再关心一下你的终身大事吧?

    “秦家那孩子,我虽并未收他为徒,但他瞧着确实像是个牢靠的。你们青梅竹马一同长大,感情想来也和寻常不同。如何?你们家里人,可有点什么?”

    萧寻初头脑懵了一瞬。

    他本还沉浸在空白信函的震撼中,没想到甄奕学士一回头会提及这样的事,被问得措不及。

    秦家那孩子?

    难不成是指秦皓?

    原来谢知秋与秦皓是青梅竹马吗?

    难怪先前在院口,他听到秦皓可以将谢知秋叫作谢妹妹

    萧寻初整个人都有些钝住,他后知后觉地回答:“没、没有,我不是特别清楚。”

    甄奕笑着对他道:“我知道你平时不爱谈这些,不过学业有追求是好事,但若有好姻缘摆在眼前,也莫要错过了。”

    *

    甄奕与李雯马上要去乘船,不可再久留。

    萧寻初顶替着谢知秋的身份,去送他们二人。

    只是,听到甄奕的最后两句话后,他一路都莫名心不在焉。

    来也是。

    若按寻常来,谢知秋她早到了就算定亲也不奇怪的年纪。

    倒不如,她至今仍未婚配,才是反常的事。

    而且她与秦皓

    书香门第,世代之交。

    二人都喜爱读书。

    秦皓也是他们这一辈中出众的佼佼者。

    萧寻初尚未与家中闹翻时,逢年过节,都会常听到有长辈夸赞秦皓年纪轻轻便知节守礼、求知好学。

    既然连甄奕学士都这么,那么谢知秋与秦皓想来果真是十分相配吧。

    而且甄奕还不避讳地当着谢知秋的面提起,意思是不是谢知秋可能也对秦皓并不反感,甚至有点好感?

    他们都是会读书的人,想来很谈得来。

    若真如此,那这对谢知秋不是好事吗?

    萧寻初觉得,自己作为朋友,得知昔日好友会有好姻缘,理应为她感到高兴、理应祝福她才是。

    可来奇怪,他发现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开心,反而有些闷闷。

    他皱起眉头,晃了晃头,想甩掉这不合常理的念头。

    “甄先生!李师母!”

    不知何时,三人已快走出内院。

    学生们早已守在马车边上,就等着先生与师母出来。

    为首的正是先前聚在园外聊天的几个学生,秦皓亦在其中。

    之前对谢知秋义愤填膺那人一见甄奕与李雯,当即眼前一亮,其他学生也都表现得很高兴,纷纷对二人作揖行礼。

    甄奕和李雯夫妇二人笑着受了一众学生的礼。

    这时,李雯回头,未等萧寻初走到会被看到的地方,便友善地对他道:“知秋,你便送到这里吧,剩下的路,我们自己去就好了。何况你家离得远,若是天色晚了,你回家也不方便。”

    萧寻初一愣,回过神来。

    原来这就是谢知秋能送到的极限,才这么两步路。

    外面的学生则兴奋地道:“甄先生,李师母,你们可算来了,快走吧,车可等了好久了。”

    其他人也赶忙抢着在甄奕面前表现——

    “我来扶先生与师母。”

    “学生这段日子读书,还有许多不解之处,不知可否在路上向甄先生请教?”

    “先生,师母,我提前在车中备了茶果。”

    外面的男子们热热闹闹的。

    萧寻初待在谢知秋的身体里,却独自戴着帷帽,隐在院石墙后的树荫下,唯有目送他们陪伴自己的恩师远去。

    他内心深处,忽然涌现出一股强烈的孤独感。

    此处,仿佛并没有他的位置,亦非他的容身之处。

    这时,他看到簇拥着甄学士上马车的人群中,有一人回头了。

    那正是刚才在内院外,与同窗非议谢知秋的那人。

    对方先前过的话,在顷刻间回到脑海中——

    “实在等不到就别等了吧,那谢知秋就算来了,也不过是在内院门前送送罢了,不能像我们一样一直送先生到码头啊!现在还要先生专门等她,哪里像是来送别老师的,倒像师长要送她。”

    “他当初但凡收的是个男子,凭借甄先生弟子之名与多年跟随甄先生学习得来的才学,如何能不功成名就?如何能不对国家有所助益?”

    “现在甄先生将这些年的心血都花在一个女子身上,临了到归乡时,连让她多送几步都不可能,这是何苦。”

    此刻,对方看谢知秋的眼神,也有一种微妙的轻视和不屑,仿佛赢得了某种胜利。

    一时间,某种怒火涌上心头。

    萧寻初不觉握紧拳头,然后,他摸了摸袖中,那封甄奕给予谢知秋的信。

    这时,丫鬟拉了拉他的袖子,道:“姐,甄先生他们已经走了,咱们也回府上吧。李夫人得对,若是等到天黑,我们在外就没那么方便了。”

    萧寻初身体一动,仿佛要随丫鬟一起,沿刚才的避人路默默离开。

    若是不惹事的温顺之人,想必就会如此选择。

    然而。

    下一刻,萧寻初脚尖点地一转,改变主意,竟反而往内院中走去!

    “不回去。”

    萧寻初眉间蹙起,声音坚定。

    “我们都还没有送两位师父到码头,凭什么回去?”

    “姐?!”

    丫鬟被“姐”的话吓得魂不附体,她知道姐一向和普通人不同,但光听这句话,完全料不到她今日会做出什么来:“姐,姐你可别冲动啊!若是坏了名声,日后的路可就难走了,老爷和老夫人也会责怪您的!”

    “坏不了。”

    萧寻初道。

    若是谢姐本人真身在此,她无法送甄奕和李雯去码头,定会留下遗憾。

    萧寻初当初没能阻止叶师兄和宋师兄下山,也没能帮上邱师弟,他知道留有遗憾是什么感觉。

    难道他如今暂且顶替了谢姐的身体,却还要眼睁睁地随波逐流,令谢姐也留下遗憾吗?

    他要替谢姐送,不仅要送,还要送得比谁都久、比谁都远。

    他问雀儿:“甄先生他们留下来没带走的东西,应该都是不要的了吧?我拿来用用,应该不要紧吧?”

    “啊?”

    *

    却甄先生那边,因为等谢知秋略误了一点时辰,为了赶上今日回金陵的船,马车行得飞快。

    好几个学生骑着马在旁边跟着,不时与车内的甄奕夫妇谈笑风生,笑声不绝。

    忽然,不知谁了一声:“甄先生,您看后面!”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回头。

    甄奕夫妇亦感疑惑,李雯先探出头去,看到窗外光景,惊喜地“啊”一声,道:“奕哥,你快看。”

    甄奕慢腾腾地将脑袋探出窗外。

    只见白原书院方向,无数盏大大的孔明灯自地面升起,已腾飞至半空中。

    最大的几盏灯悠然升起,越升越高,在其灯面上,以墨色龙飞凤舞地写了几个字——

    愿吾师安归,一路顺平。

    是没见过的字迹,但写在灯面之上,与平时有变化也再所难免。

    这些灯,是在为甄奕与李雯送行。

    而此时还在白原书院中、不能亲自送二人前往的学生,不必多想就能猜到是何人。

    甄奕一把年纪了,在看到这些灯的瞬间,竟还是不禁红了眼眶。

    “千里难送行,放灯伴相归吗。”

    他以袖拭了拭眼角,长长叹了口气。

    “知秋儿这孩子,有心了。”

    不断升起的孔明灯很快犹如银河逆行,铺满半面天空。

    这样的高度和距离,纵使走到码头,也能一路看见了。

    甚至直到甄奕夫妻二人上船,还能一直看见,等到了夜晚,灯火还会更为清晰。

    看到甄学士的神情,众人心神领会,纷纷开始附和甄奕、称赞谢知秋有情有义、情真意切,不仅真诚,还有巧思,真不愧是一代才女。

    反倒是先前那个因为谢知秋没法出来送行而阴阳怪气的学生尴尬起来。

    虽先前听到他话的人里,也没人主动来寻他的不痛快,但他自己却忽然觉得脸上臊得慌。

    当聊天风向逆转以后,他默默拉紧马鞍,自己落到队伍的最后面,不敢吭声了。

    *

    另一边。

    谢知秋本人操控着萧寻初的身体,正跌跌撞撞、满脸是血地走在路上。

    当萧寻初进到她身体中的时候,谢知秋确实也进了萧寻初的身体。

    不过,她一清醒,许是因萧寻初的身体从高处落下的关系,她打一开始状态就要差很多。

    她起初头痛欲裂,只隐约知道自己对周围的环境不熟悉,却想不起自己是谁。

    直到看到萧寻初房间墙上那幅秋夜思的字,她才慢慢有了记忆,想起这好像是她作的诗句。

    只是,她为何会毫无征兆地变成萧寻初,仍然是个迷。

    她后来逐渐记起自己今天本来应该是要去给两位师父送行的,便在抓到会后,立即支开厮,走了出来。

    ——虽那厮现在可能还偷偷跟在她后面,但时间紧迫,顾不了这么多了。

    今日是两位师父留在梁城的最后一日。

    甄奕和李雯二人,教导她多年,因为她的野心,二人倾尽全力为她谋划,纵使尚无结果,也对她恩重如山。

    无论如何,她都得亲自去送行。

    哪怕不是用自己的身体,哪怕眼下还有许多其他事甚为迫切。

    谢知秋一步步走在路上。

    她仍头晕得厉害,先前头上摔破的伤本来就只是经过了简单的处理,她硬撑着走了这么远的路,只怕伤口又裂开了。谢知秋唯有单捂着,一边评估自己的状态,一边咬牙继续前行。

    就在这个时候,她看到了漫天升起的灯火,还有孔明灯上书写的字迹。

    同一时刻,一辆有多人策马相伴的马车从她身侧驶过。

    谢知秋用袖子遮住半边脸,

    不过,这些人的注意力好像都被别的事吸引,没有关注到正在路边行走的她。

    但当马车掠过时,她竟听到一句熟悉的声音——

    “知秋儿这孩子,有心了。”

    谢知秋猛然回过头。

    她意识到那便是甄奕和李雯的马车。

    原来已经错过了。

    算算时辰,这样的结果,也不算太意外。

    不过

    谢知秋又转头看白原书院的方向,还有那如星空初升般上跃的孔明灯海。

    要的话好像,也不算错过?

    谢知秋想了想,转过身,原地对甄奕他们离去的方向行了个礼,然后稍作斟酌,却没有掉头回临月山,反而继续往白原书院的方向前行。

    *

    白原书院中。

    萧寻初跪在地上,身边堆满各种杂物——

    木条、竹条、纸张、笔墨、浆糊

    他口中横咬一支毛笔,上则飞快地将木条交叉绑紧,做成框架的形状,糊上薄纸,一盏孔明灯迅速诞生。

    雀儿在旁边抱着姐要求她找来的杂物,看到姐利落的动作,简直惊呆了。

    姐的简直巧到让人震惊。

    她以前光知道姐头脑聪明、会写诗写文章,但还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姐连做起这些工制品来都如此灵活迅速。

    要知道,这些几乎都是用甄先生他们留在院中不要的旧物做的——

    从破灯笼里拆出来的竹条、应该更换的窗纸、剩下半块的旧墨

    姐简直看到什么都能拿来用,要是找不到毛笔的话,她搞不好也会自己当场做一支出来。

    这时,姐草草清点了一下满地尚未放飞的孔明灯的数量。

    “好像差不多了,还差二十盏左右。”

    “姐”自言自语似的喃喃。

    然后,“她”看向雀儿道:“你能不能再去别处找找,看看能不能再拿些能用的材料过来?如果真找不到,就付钱向学生买些便宜的宣纸之类的。

    “等材料凑齐以后,你再付钱叫三五个年纪的学童过来,让他们吃过晚饭以后,到这里替我们继续放灯,一直放到戌时四刻。

    “等我们再将灯做完,就可以回去了。”

    雀儿已经想象不到姐的想法,只得忙不迭点头,咚咚咚地跑了出去。

    当雀儿往外跑的时候,已有一个人影悄悄守在内院墙外。

    “他”观察到雀儿离开,便绕着墙走,直到寻到孔明灯升起的源头之处——

    *

    萧寻初正专心致志地做着孔明灯,希望能让“谢姐”在入夜前按时回家。

    正当他埋头刷着浆糊时,忽听“啪”的一声,有一物落在墙边不远处。

    他抬目望过去,待看清那是何物,却不由出神片刻。

    墙边地上,静静地躺着一支旧的竹蜻蜓。

    这竹蜻蜓,瞧着竟有点陌生,又有点眼熟。

    若没猜错,这似乎是当年为了与谢姐通信,他亲在书院里做的竹蜻蜓。

    四年前,他离开书院时相当匆忙,有不少家当没来得及带走,此物大抵也是随那些旧物一起,被丢到哪个犄角旮旯去了。

    没想到时隔多年,它竟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不过,既然它能被取出还飞过来,那就明

    萧寻初一惊,将毛笔从口中吐出,站起走到墙边,试探地对墙外了一声:“谢知秋?”

    半晌,墙外传来一个冷静的声音:“嗯。”

    此去经年,二人还是用竹蜻蜓来联络。

    只不过,这一次情况调转了。

    他在墙内,而谢姐在墙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