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说亲

A+A-

    一个月折不到2两银子!

    可以,这上林郡屯田的大部分武官,一家老还是靠领着朝廷减半的俸禄银子度日,要不拮据那是不可能的,但平时吃穿俭省着,日子也算过得去。

    “平哥儿醒了?”听见动静,孟氏拿了衣裳进来,利索地给他穿好:“来,洗把脸儿,咱们吃早点去。”

    卫景平慢吞吞地伸了个懒腰。

    每天早点吃什么他很清楚,无非就是一碗米粥加一个馒头,一碟子腌咸菜,十天里头两天能加个白水煮蛋,少有新鲜的样数。

    卫景平强迫自己往肚子里吃了几口,见他提不起精神,孟氏笑道:“平哥儿,吃了饭带你上街去逛哩。”

    卫景平微微一撇嘴,努力做出很是欣喜的模样奔过去吃早点:“上街哩。”

    反正出门不出门这一天都挺无聊的,还是出去逛逛晒晒太阳顺顺当当地长身体吧。他一开始刚苏醒过来的时候,也喝了一阵子苦死人的汤药呢,卫景平总觉得光喝药没什么用处,要结实健康,还得营养好、常晒太阳常活动才行。

    穿来这儿大半年,他时常无意中听谁谁谁家的孩子几岁上夭折了,看来即便太平盛世,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古代,一旦染病,不定就活不过来了。

    他上辈子稀里糊涂就死了,好多事情连想都没来得及去做,去体验,回想起来十分遗憾。因此卫景平这辈子格外惜命,打定主意要长长久久地活下去。

    吃过早点,孟氏笑吟吟地拉着他出门逛街去了。

    上林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好,据是五省通衢之处,号称是大徽中部的旱码头,受南来北往的行商的影响,这些年商贩的蓬勃发展了起来。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门面林立,从外头运进来的商品更是琳琅满目,每回来都能看见一名不文的乞丐,贩夫走卒,凑热闹的女人孩子,热热闹闹地穿梭在摊位前,笑声此起彼伏。

    县城中最显眼的要数素有“上林酒肆之甲”的繁楼,五层高的繁楼耸立在茶坊酒肆,瓦舍商店的环绕之中,即使站在十里地开外,一抬头也能看见繁楼上高挂的大红灯笼,繁楼不仅高,装潢亦很华丽,听菜品也很高档,百种千名,而且服务到位,每日一开业,楼前就立着两个衣着头面干净的二恭敬候着食客,听店里用餐的酒缸、酒提、筷、盏、碟,匙等尽是用银锻造的精美餐具,落座之后一摆在面前,食客的视觉得会到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也在无形中刺激了口腹之欲。

    因此生意格外地好。

    大徽朝的人一日两餐,早上的七八点钟吃一顿饭,中午是不开火的,很多餐馆也不营业,不要免费的午餐了,甚至收费的午餐都没有,但是繁楼例外,繁楼打一开门迎客就没有停歇的时候,生意好的时候能彻夜开着门,吃夜宵的人“夜深灯火上繁楼”,在上林县是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

    从繁楼路过几次,卫景平才知它的成功是复制了京中最闻名的酒楼——樊楼。他没见过樊楼是个什么盛景,不过县城里去过京城的文人士子时常在繁楼吟唱:

    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

    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味珍馐味,四面栏杆彩画檐。

    便是京城里的樊楼的。

    因此,大约可以繁楼就是京城樊楼的低配吧。繁楼借着樊楼的话题和噱头,近些年十里八乡的打出了名号,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格外红火。

    每次上街,卫景平都要多看两眼繁楼,很是佩服酒楼老板的生意经。

    围绕着县城繁楼所在的中心街道的一圈,通过各种途径迅速积累财富的商贾、官宦、甚至市井民也开始建造广院豪宅,住在里面的女眷们开始锦衣玉帛珠围翠绕,在上林县,“士农工商”的壁垒至少从居住的分布上来没那么森严分明。

    穿过繁楼所在的一条街,孟氏带着他在常来的糖水摊前,照例花一文钱要了半份枇杷冰粉,坐在那儿有一搭没一搭地吃着消磨大半天的时光。

    看着糖水摊上不时飞来打野食的苍蝇,卫生状况着实堪忧,卫景平没吃孟氏喂到他嘴边的冰粉,他安静地坐了片刻,很快被日头晒得昏昏欲睡。

    孟氏见他快要睡着了,就把他搁在背上,一路哼着曲儿往回走。

    刚进院子,就听外头有人亮着嗓门道:“他大嫂,回来了?”

    虽然是道女子的声音,却跟敲锣似的,咚咚咚。

    来的人是他婶子苏氏,他二叔卫长河家就住在隔壁,苏氏时常来窜门。是隔壁,其实卫长海和卫长河卸甲归田回乡那会儿,兄弟二人置办了两座挨着的两进院子,当年兄弟二人的老娘还健在,没有正式分家,于是拆了其中的一面围墙打通,两家人不用走大门就能走到对方的院子里来。后来长辈过世,两房各过各的了,但那拆了的围墙并没有重新修起来,等于两家至今还在一个大院子里住着。

    没来由地,苏氏的声音如乱锤一样击在卫景平的心头,让他莫名不喜。

    她娘孟氏看见苏氏来了,对卫景平道:“四儿,和妞妞玩儿去吧。”

    她婶子苏氏牵着个女孩儿走了进来,和孟氏一样,她皮肤粗糙发黄,却看着很是健壮能干。

    孟氏看见她来了,对卫景平道:“四儿,跟妞妞去玩吧。”

    妞妞是他二叔卫长河的女儿,比他一岁,大名叫卫招娣,听他娘他二叔一开始生了两个闺女,老大卫巧巧和老二卫贞贞,还乐呵乐呵的,到了妞妞这儿,见又是个丫头,坐不住了,赶紧“招娣招娣”地叫起来,盼着下一回能生个带把的子。

    “平哥儿,三姑娘,”刘婆子刚炸了点肉渣,盛盘子里几块端了出来:“来尝尝。”

    刘婆子是孟氏娘家的婶子,早年死了丈夫,她又没儿女,就投奔他们家来了。她五十来岁了,面皮黧黑,衣着洗得发白,干起活儿来十分利索。

    “四哥。”妞妞眼巴巴地看着盘子里的肉渣,咽了咽口水。

    卫景平动开吃之前,她似乎不好意思先吃。

    她的头发黄黄的,脸上也没有那么干净,不过这里的丫头似乎都是这样的,家里随便带带就拉扯大了,并不会去花费多少心思和功夫给她们打扮什么的。

    “吃吧。”卫景平没有动肉渣,把盘子往她跟前推了推。丫头伸出指捏了两个,塞进嘴里大口吃起来。

    刘婆子往二人这里瞧了一眼,拿眼神剜了剜妞妞。

    卫景平视而不见,他看着妞妞有些黑的指,皱了皱眉头。想对她吃东西之前要先洗,不然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要闹肚子什么的,转念又没开得了这个口,也许,这就是妞妞的生活方式吧。

    了,又能改变什么。

    肉渣都进了妞妞的嘴里,卫景平听见他婶子苏氏对孟氏道:“昨天咱的王家大姑娘,你和我大伯子到底怎么想的?”

    原来家里已经开始给他大哥卫景明张罗婚事了,卫景平心想。

    孟氏为难地道:“他婶子,你也不是外人,我就实话跟你了吧,明哥儿听王家姑娘大字不识一个,不是很情愿。”

    “明哥儿嫌王家大姑娘不识字,”苏氏像听见了什么不得了的话一样,嗓门更大了:“就为这个不答应这门亲事的?”

    “他婶子,”孟氏大概也觉得这话出去脸上挂不住,低声生硬地道:“明哥儿大了,有主意了,我这当娘的也不好啥。”

    “明哥儿不懂事,你和我大伯子怎么也纵着他,”苏氏埋怨道:“明哥儿人高马大的,穿衣服都比别人费布,吃饭还忒费粮食,王家大姑娘愿意嫁进来是咱家的福气,他还挑挑拣拣的看不上,活该都十五六了媳妇儿还没个影儿”

    苏氏喋喋不休地数落着卫景明。

    “他婶子,不是王家大姑娘不好,”孟氏有些心虚地道:“咱家眼看着十来口人了,大媳妇儿进了门就要管家的,要是大字不识一个,你到时候我是把这个家交给她还是不交给她呢”

    别卫景明了,就她心里的打算,长子媳妇儿,都巴望着找个粗略识字的,能算账的,她会好好教她,将来好撑起这个家。

    这一辈,有兄弟四人呢,将来都娶了媳妇儿,每房又生了子女,好几十口人呢,没个精明顶用的可不行。

    再了,孩儿他爹总不能屯一辈子田吧,将来万一哪天起了战事,他和长子领兵打仗去了,家里的老三和老四俩兄弟得靠长嫂帮扶呢。

    “哟,大嫂子,那您这心可是比天高了,也不看看咱们自个儿什么人家,有个识字的倒也好,”苏氏道:“一家子没个识字的人,明哥儿竟想着讨个秀才家的姑娘了,人家能看得上咱吗?”

    大徽朝武官的地位低,在京城,武官走在大街上,一旦遇到文官的马车,无论级别高低都要避让,就低到这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