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第 191 章

A+A-

    第一百九十一章

    荣国府是犯了事被抄家抄没了的,巧姐儿和她三姑一样按旨都不得嫁到官宦人家为妻为妾。冲着原著中刘姥姥那般重情重义,嫁到他们家也未尝不是最安稳的选择。而且原著里巧姐儿就是嫁给了王板儿。

    但此一时彼一时刘姥姥他们家起来了,在与荣国府交往的那几年府里的太太奶奶们都出大发的将刘姥姥一家帮衬起来了。

    年头有两个钱的谁不想送孩子读个书,哪怕不能入仕途,多认识几个字也是一种出息,回头去镇子上找活计都能找到又轻省又挣钱的差事。

    若是有那读书天赋的,家里便是咬紧牙关,吃糠咽菜也要供他出来呀。毕竟将来就算不能做官,考上了举人家里也不用再交赋税了。

    去了趟贾家,参观了一回大观园,旁人金呀玉呀,各种衣裳料子送了不少,而黛玉和林珝竟还让人送了些书给刘姥姥带回去。

    可以,只要交了束脩,板儿入学堂都不用再买新书了呢。

    板儿到有几分读书的天赋,刘姥姥便做主再让他学几年,若是能读出来,阖家都跟着受益。不过刘姥姥是经事的老人,她不懂那些书读得好不好的事,她担心板儿不是那块料,私塾里的先生为了束脩会骗她,板儿为了不干农活躲懒故意拿读书做挡箭牌,于是便定下了春耕秋收的时候板儿也要下地干农活的规矩。

    总之农活读书都没耽误的板儿已经不是巧姐儿的良配了。

    而且原著中,荣国府和宁国府是先后出事,林家也早就没什么人的了。所以得了消息的刘姥姥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去搭救巧姐儿。可这里因为罗宁和林珝的乱入,正经影响了不少人的人生轨迹。宁国府没事,林家也好好的,最重要的是因为有林珝的面子在,皇家还对荣国府的女眷格外开恩了。

    是格外开恩,却也断了荣国府的女孩高嫁的一切可能。娶了她们的儿郎可以是自绝仕途。

    板儿能读书,家里又是富户,这样的条件下若再让他娶巧姐儿纵使他们家愿意,别罗宁不会同意这门亲事,就是巧姐儿自己同意她也不敢让巧姐儿嫁过去。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而人心又是最不可测的东西

    抛开刘姥姥她们家,罗宁再看旁人家也是各种各样的毛病。到是北静王妃提的这个人,让罗宁觉得有门。

    那人是北静王妃嫡亲堂姐的儿子,按一家子姐妹总会不嫁的太差,这样的身份应该也不会求娶犯官后人,但可惜就可惜在王妃堂姐的夫家也遭了难,阖家都跟荣国府一般出了事。

    堂姐的公爹在任上出了差池,又偏偏赶上先帝刚成为太上皇各种气不顺,所以处置的时候那起案子就从严从重了。

    砍了能砍的,发配了该发配的,女眷悉数发卖,阖家也就不满五岁的稚子都活了下来。然即便活下来了,最后这一族还是落了个三代不得科举旨意,真接断了三代人的青云路。

    堂姐母子被娘家人‘接’了出来,因不敢留在自家便悄悄安置在外城里的一处院子里。这几年靠着族里的祭田收成和娘家的补贴,娘俩的日子也渐渐的过顺了。只是这样的出身,做亲不比巧姐儿容易。

    王妃的这位堂姐为了儿子的亲事头发都快愁光了。

    她现在也不挑什么出身,也挑不起什么出身了。于是只往教养上挑。可教养好,眼界好的姑娘又哪个不是出身名门的呢?

    是三代不能科举,但实际上出事的是她公爹,从她公爹算起,她儿子是第三代;从她男人算起,那她儿子就是第二代。一个好主母能幸家门三代人,在家族最关键的时候,如果不能为儿子挑个优质儿媳,那他们家就真的彻底没落下去了。

    堂姐愁得不行,前几日娘家祖母办寿,与同娘家吃寿宴的北静王妃见面时还提了这事。不想这日罗宁就带着巧姐儿过来了。

    等罗宁和巧姐儿离开,北静王妃越想越觉得这门亲事可以做。

    巧姐儿出身不差,又自在林家教养着长大,今儿来王府王妃也瞧了一回巧姐儿的规矩和应对,若不是碍于出身,便是去宫里做个娘娘也是够格了的。

    如今两家都是这么个情况,到是谁也不用嫌弃谁。最重要的是巧姐儿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

    旁人家也许会嫌弃弟妹多了麻烦,可人脉是怎么来的?

    不就是靠着人多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

    弟妹多了现在瞧着是麻烦,可将来未必不能帮衬长姐。就算不能出嫁的姐姐上有婆母,又有夫君子女,还能总帮衬没本事的弟妹?

    除此之外,她堂姐有得势娘家,巧姐儿身后还有林家,而林家又有那位在。若是二人的子女得了上面的青眼,只几方运作一下,未尝不能这门亲事只要想一想利弊得失,北静王妃便觉得错过了这门亲事着实可惜,于是先给自家堂姐去了消息,姐妹见一面了一回情况,然后北静王妃便做了中人准备撮合这门亲事。

    不管怎么,她好歹也算那丫头的便宜姑姑,不是吗?

    至于那丫头的亲姑姑北静王妃揉了揉太阳穴,实在不想提起迎春那包子了。

    省心是省心,就是太省心了。

    ()

    一般的大家族都是根繁叶茂,子弟极多的,北静王妃的叔伯不少,亲姐妹也多,堂姐妹就更多了。她光是大大的外甥就多到让她头疼。

    这个不远不近的外甥之所以会让北静王妃另眼相看,还是因为这子虽突逢变故,却不是个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的。

    原本从到大被灌输的理念就是读书科举,入仕为官。如今不能科举了,他也没将那些书本子都收起来,而是一边继续读书,一边又拿了外祖那边接济他们家的银子去了药铺拜师学医术。理由都是那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话。

    至于为什么还不曾放弃读书子了,学医是好事,但未必能学出来,他要是读书能读出点什么来,未尝不能给官老爷做个幕僚,门客。若靠自己有了的人脉关系,以后也不怕受人欺负。

    如今就两抓吧。

    然而学医这个事并不容易。

    这年头不是你教了束脩,那些郎中就会收你为徒,倾囊相授的。最终还是外祖家这边出面才给这位没向命运低头的少年寻了位致仕的老太医做师傅。

    老太医并不想得罪人,想了一会儿也就将人收了下来。原本只是想要尽个人事,后来发现这学收下的弟子是个肯吃苦的,到是又多用了几分心思在他身上。

    如今已经跟着学了好几年,只是距离出师还有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就是了。

    好在这几年药方背的精熟,药材也几乎认全了,虽还没出师却可以按着药方配些丸药贴补家用了。

    虽他家也不难于此,家虽抄了,却还有早年置办的祭田以及外家帮衬的一处庄子和铺面。可人少年郎的这份自立的心思却是最难能可贵的。

    北静王妃提了人选出来,罗宁又派人去想方设法打听了一回。不光她们自己查,黛玉还灵一动的让江流去请了外地人来查。罗宁她和黛玉都吸取了宝钗当初嫁孙绍祖翻了的船,对北静王妃提的这个人选查得那叫一个顶朝天。

    确定人选确实是目前为止最适合巧姐儿的了,罗宁才又叫上巧姐儿和平儿去了北静王府。

    想问迎春的意思,迎春就王妃是个厚道人,她的自然不会错。将罗宁噎了个够呛后,到底还是看了一回平儿和巧姐儿这边的意思。

    总之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吧,如果荣国府不败,如果那家不曾被抄家,以二人的身份也可能成为彼此的婚嫁对象之一。如今两家都败了,兜兜转转的竟也成了彼此最好的选择。

    二人的出身都不错,想来在生活习惯上也不会出现在太多的分歧和不适。

    必须的是在这一点上板儿与巧姐儿并不搭就是了。

    婚事敲定后,两边就开始走程序。如今就等着过两年巧姐儿的嫁妆都备齐,便可以出阁成大礼了。

    看着巧姐儿的亲事都定下来了,林如海再看黛玉就愁得不要不要的。

    你你这个当娘的,对巧姐儿的亲事都那么上心,就不能对黛玉也上回心吗?

    黛玉比巧姐儿还大了好几岁,虽在罗宁眼里黛玉还,便是到了三十再成亲都是可以的。可在林如海这里,就觉得罗宁思想有问题,黛玉更是太能胡闹了。

    林珝都十六了,比林珝大两岁的黛玉今年正好十八岁。可这姑娘一门心思都不在嫁人生子,相夫教子上,林如海是做老子的,也不好跟他大姑娘深什么,可不吧,他大姑娘就半点不知愁的慌。

    再这么耽误下去,好的都叫人挑走了。

    让罗宁去劝劝,罗宁就跟林如海没哪个家长会在孩子高考的年纪瞎哔哔的。

    林如海:我去你的高考吧。

    气得不行的林如海又在书房转了两圈,最后又气又无奈的替黛玉写了拜师的举荐信和帖子。

    没错,黛玉要去拜师了。

    她觉得她的文章还欠些火候,加之黛玉又发现她多少有些五谷不分,又因为出身和家世不曾接触过底层百姓的生活,并不曾与他们打过什么交道。

    路上遇到个撒泼的娘们或是滚刀肉一般的爷们,黛玉便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不清了。

    有几次路过衙门,正好看见县太爷正在审案,然后黛玉就幻想着她成了县太爷高坐大堂,为百姓伸张正义。可一低头就看见下面的百姓又哭又嚎,东拉西扯,各种千奇百怪,没有半点规矩可言的行为,又觉得好糟心。

    最叫喜洁的黛玉无法接受的是那天她围观的案子竟然是因为几坨牛粪引起的。

    东家西家的偷了他家的粪,西家的是东家的老牛跑到他家门便便的。然后就因为几坨牛粪两家的男人就大打出了。

    一头牛都抵不上她给她妹做的一身衣裳,难道读书人十几载的寒窗苦读,就是为了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

    入仕途的心思在这一刻发生了动摇,却又在下一刻再次坚定起来。

    因为县太爷可以使用律法帮助了更多的百姓。

    人活一世,她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