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十三章

A+A-

    妹三个月没回家,这回还是在单位晕倒了,领导让她回家休养几天,妈妈才发现这件事,这封信的字迹有晕染,沈俊平一看就知道妈妈写的时候忍不住哭了。

    这对沈俊平来也是不可想象的,无论是妹得了浮肿病,还是妈妈哭了这件事。妈妈是在新式教育下长大的,坚强、自立,她一个人独自抚养大两个孩子,这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建国以前,多的是养不起孩子而弃养的家庭。

    再往后看,信里写到在单位借了一百六十块钱给妹还债,妈妈在“债”的后面标注了一个“禾”字,沈俊平知道这个指的是魏正,想来妹借钱是为了魏正。随后信里又详细列出了整个家庭近几个月的开支情况,目前局势不是很明朗,她想着家里还是要攒点钱,最后一句话却让沈俊平,脑子“轰”地一下子炸了。

    “对于杨家的事,妈妈希望哥哥能够仔细、慎重地考虑。”

    直到这里,沈俊平才发现了不对,回过头来看妈妈列出的每月开支,发现这里面不仅没有冬青,也没有他的一分钱,整个家庭开支都是妈妈和妹妹在负担,包括冬青孕期的营养费,冬青每个月还要和妈妈借十块或是二十块钱。

    这件事妈妈从来不曾提过,妹在信里也从来没有过,他一直以为,每个月只是将他和冬青工资的一半补助杨家,毕竟一个月2块钱,对农村家庭来也是很多了,相当于一个城里正式工的工资了。

    想到这里,沈俊平拆开了妻子的信,整整三页纸,第一页的落款是月初,应该一早就写好,攒着寄过来,主要表叔过来住院,妈妈帮了大忙,岳父岳母很久没有见到他,家里弟弟妹妹都很想念,希望他下次回去能够去一趟杨家村。

    沈俊平一眼扫过,翻到第二眼,一开头就提到妹这次回家,竟然是得了浮肿病,她觉得妹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或者是有什么心事,饮食和休息都没有顾好,妈妈和大院里的人对妹的病都很上心,她觉得妹只要好好调养一段时间就好,让他不要忧心。

    第三页写到妹去医院看病,救了一个被拐卖的男孩,对方家送了很多东西,信里详细罗列了种类,“如果你在家,俊平,我想你也会像我一样被这样的场景吓到。但是,妈妈只收了两斤高级奶糖,剩下的都让人家带回去了。”后面又道:“俊平,不是我想贪人家的东西,我一想到妹被打成那样,就觉得这两斤奶糖的份量属实太轻了点。”

    看到妹被人贩子打了,后面的内容,沈俊平都看不下去,连忙拿起笔给妹写信,抄了一段“最高指示”后,却不知道要些什么。

    他比妹大六岁,妹刚出生的时候,妈妈在中央医院当护士科的主任,因妈妈要工作养家,只得将妹寄养在曾家五年,虽然曾家人很爱护妹,但是他和妈妈一直觉得很内疚。

    因此在物质方面,家里一直尽力给妹最好的。

    前几年他被单位下放到宜县矿上当工人,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妹,她自幼就在人情关系这些事情上不是很会处理,尤其是她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单位以后,他又担心自己的事会连累到妹妹,没想到妹成了预备党员,政治前途一片光明,他才放心一点。

    他有想过冬青和妹的关系,妹虽憨直,在钱财方面却甚为大方,姑嫂两个见面会也不多,应该不会有龃龉。

    他也有想过魏正的事,这件事只能顺其自然,现在魏正在羊城,他以为时间长了妹就忘了,完全没有想到这些事情会发生连锁反应,最后的结果是,她自己一个人偷偷地扣着自己的口粮。

    在来矿区之前,他一直以为最痛苦的是精神上的贫瘠,直到在这里见到了许多附近的村民和在地底下作业的矿工,他才意识到,物质上的极大匮乏,对于身体来,也是一种惩罚。

    虽然妈妈抚养他们长大有诸多不易,在钱这件事上,他却并没有深刻的痛苦记忆,直到来到了宜县,接触到了很多本地的矿工家庭,正是如此,他知道对于农村家庭来,二三十元的月收入,是一笔比较客观的收入。

    这一刻,他不知道冬青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一个宿舍的工友杨方圆端着饭盒回来,看到沈俊平坐在桌前,表情有点凝重,不由关心道:“俊平,刚广播里有你的信,是家里来的吧?”

    沈俊平点点头,“我妈妈寄来的。”

    杨方圆也是单位下放过来,都是右派,平时和沈俊平两个在一块窝惯了,“怎么样,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沈俊平的情绪,随着这一句话,像是要找到出口一样,微微侧了头,有些哽咽道:“爱立得了浮肿病,在单位晕倒了。”

    杨方圆也愣了下,城里人得浮肿病的很少,接着安慰道:“这事不大,不就是缺营养嘛,大城市里副食品不好搞,我们这还不容易,山珍蘑菇,鱼干,虾皮,我周末陪你到附近村子里换换,你给咱妹寄一大袋过去。”又不嫌事大的问了一句:“按你家里情况来,你妹怎么也不至于因为饿,哦不,缺营养而得浮肿病啊。”毕竟饿一两顿对年轻人来,没什么问题。

    这是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

    “她把工资补贴大半给我了?我之前没搞清楚状况,一直在资助冬青家里,我以为一个月二三十块钱绰绰有余了,不知道为什么,原来每个月得五六十。”沈俊平确实不是很明白,一个农村家庭,一个月需要花费这么多钱吗?他想问问冬青是怎么回事,但是为了钱去信诘问怀孕的妻子,在他概念里,是一种比较难堪的做法。

    杨方圆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一句“人心不足蛇吞象”简直要脱口而出,到底是沈俊平的老丈人家,也不好随意调侃,隐晦地提醒道:“俊平兄,钱的问题从来都是很俗的问题,和俗挂边的就是**,人的**不就这么几种,只能渡人先渡己。”

    沈俊平的疑惑、纠结和打算,沈爱立完全不知道,她一心钻在了即将举办的纺织业技术交流大会上,每天不是钻资料室,就是蹲车间,一周时间内将前纺、细纱、筒并捻、准备、织造、整理、清棉车间挨个待一遍,每天脑子里不是开棉、拆棉、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就是急行往复络筒、摇纱、热风式浆纱、环形络纬、自动换梭织布、拆布。

    周日沈爱立仍旧钻在资料室,还书的时候,资料室的保管员唐大姐笑道:“沈同志,你最近真是在我们这扎根了。”

    沈爱立苦笑道:“下周就要去申城参加技术交流大会,不埋头钻研,怕给厂子丢人。”

    唐大姐道:“你们年轻伢子,就是心理负担重,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你只要不消极怠工,就是厂领导也不会什么。”

    沈爱立道:“那不是做出点成绩来更好嘛!而且我现在身体好,又没别的负担,正是努力的时候!”她想早点在厂子里扎稳脚跟,不升职,就是加点工资让她出去租房也是好的。

    “大姐,我们资料室每个月是不是都要采购一点新书啊,你能不能帮帮忙,帮我采购几本啊!”这年头书虽然不至于买不起,但问题是很难买到,特别是外文书籍。

    唐大姐笑道:“你最近研究什么,我打申请让领导再购买点资料回来。”

    沈爱立眼前一亮,“唐大姐,那真是再好不过了,我发现咱们资料室最近几期的华国纺织怎么没有,而且前年全国纺织械的技术交流大会上的会议论文集也没有。”

    “行,行,你都写下来,我来找领导打条子采购!”着,递了纸和笔给沈爱立。

    沈爱立立即写了几个关于械制造和梳棉研发的书单,唐松妍看着这个年轻人勃勃的干劲,心里喟叹不已。

    出资料室的时候,她都觉得最近自己运气好得不得了,简直心想事成,之前还操心着这几本书去拿找,这下不用自己操心了。

    晚上在食堂打了一碗粥,两根油条,一份溜鱼段,一共三分钱,二两粮票。今天不巧遇到王元莉,两人就坐在了一桌。

    王元莉瞅了一眼爱立的饭菜,猜到估计她家里补给了钱和粮票,“爱立,下午咱两去友好商场逛逛好不好,天越来越热了,我想着是不是要买点布料做夏衫了。”

    沈爱立脑子里还在转着梳棉的事,“还行吧,我的衣服还够穿。”

    “那你陪我去一趟呗!我需要个人帮忙参考下,再,我两很久没一起出去逛街了,别的同事还以为我两闹矛盾了呢!”

    王元莉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一定要拉着爱立陪她去逛商场,原主之前三个月那么穷,哪有钱去逛商场。

    但是沈爱立昨天和序瑜去了一趟,采购了点特产给叶骁华寄去,她今天思路正好,准备下午继续钻资料室呢!

    正僵持着,调度室的见习技术员孙有良也端了饭盒坐过来,“沈技术员,我听你最近要去参加技术交流大会,我有个事情想咨询下,不知道沈技术员最近有没有时间?”

    孙有良是学徒出身,对上大学出身的技术员总是有点怯场,他这个心事藏了快一个月了,一直在几个新来的技术员身上轮流打转,最后听保部的陈舜,沈技术员一点不藏私,修装踏盘轴的孔眼都不避着他们,他心里才动了和沈爱立合作的念头。

    毕竟他们学徒出身的技术员,能动修理械,在设计上要差一大截。

    沈爱立一听就来了精神,“行,没问题,下午就可以。”转身对王元莉道:“元莉,下回我两再一起哈!”

    作者有话要:

    哥哥出来了哈哈,知识青年,对钱没有很明确的概念,不然也不会为了爱情娶杨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