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体察民情
瘸腿男子接着他父亲的话道:“之前邻县有村民闹事,官府就让我们去打仗。都是被逼无奈的农人,我们根本不忍心。我看着当时死了好多人,就干脆把自己的腿砍瘸,也就不用去伤害别的百姓,也不用去参加什么训练。”
六子又问:“这孩子的娘呢?”
起这个,瘸腿男子和老翁都一脸羞愧。
高达猜到了什么,道:“难道是被卖了吗?”
瘸腿男子咬着牙痛不欲生:“我和娘子本恩爱,可是不卖她,我们一家人都活不下去。”
老翁解释道:“我家儿媳是自愿被卖掉的。至少她也有个活路。”
屋子里顿时沉默了,只听得见孩大快朵颐的声音。
当夜,外边下起了雨,滴滴答答到天明,苏轼也一宿未眠。
第二天起身,继续往前走,离京城是越来越远。
随着见闻越来越多,苏轼也越来越沉默。
他按照约定,每天都会给弟弟写信。
六子拿着信,会交给附近的墨门弟子,快马加鞭捎去京师。
墨门弟子又会在最快的时间内把回信捎回来。
这一天,苏轼遇上了一伙山贼。
可惜山贼武功实在太烂,高达和六子根本就没费多大力气就把他们制服。
七八个山贼跪在地上求饶:“好心的菩萨饶了我们罢!千万不要把我们送官!我们也是老老实实的农人,只可惜粮食欠收,还不上青苗借款,只能当起了强盗哇!”
高达江湖经验丰富,道:“二爷,不要相信他们的话!这些恶人欺软怕硬,遇见好欺负的就杀人夺财,遇见不好欺负的就假装可怜,咱们千万不能被他们骗了!”
山贼磕头道:“几位爷爷,我们也只是想活命,真的不敢谎啊!”
苏轼仔细瞧这些山贼,面如菜色,想来日子并不过得很好:“你们山寨有多少人?”
山贼道:“回菩萨,我们没有山寨,就我们几个,家中还有妻儿老母等待。”
苏轼道:“带我们去看看。”
六子迟疑:“心有诈!”
“六子,既然二爷想去,咱们就去看看。不过”高达话锋一转,把剑也搁在了山贼脖子上,“如果你们敢撒谎,我中的剑可不会饶人性命!”
山贼吓得连连点头。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山贼就带着苏轼来到了他们的“老巢”。
那老巢的样子就是真正的山贼看了都会瞧不起。
几根木桩,搭着茅草和树枝就是一座房子。
山坡上,这样简陋的屋篷有十多座。
听到响动,女人和孩从屋里走出来。
他们以为当家人抢回了吃的,谁知吃的没看见,倒看见几个陌生人。
女子慌忙躲进了屋里,因为她们衣衫破烂,实在羞于见人。
孩都冲了过来,嘴里问道:“爹爹,有吃的吗?我好饿!”
苏轼见了心酸,连忙把马背上的食物给了这些孩子。
可是这里这么多张嘴,根本不够吃。
六子知道苏轼心意,连忙道:“二爷,您且在这里等一等,我去弄点吃的来。”
苏轼道:“那就辛苦你了!”
六子道:“二爷放心,六子一定快去快回!”
如今蜀商会的生意遍布大宋全境,形成了完备的商业络。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也有墨门弟子分布。
所以六子可以找到最近的苏家产业,让他们帮忙准备东西。
不过六子运气很好,在半路上就遇到了押送货物的苏家商队。
那领队之人正是墨门弟子。
六子拿出了苏辙写的敕令。
敕令里,苏辙给了六子临专断之权,上面还有矩子令印鉴。
领队道:“听凭长老吩咐。”
没错,现在的六子早就不是从前的角色,成为了墨门新的长老。
只见六子正色道:“我需要一些吃的东西。如果货物里有衣裳更好。”
领队道:“衣裳没有,但我们这里边有从江浙运往大名府的布料。”
“布料也行!”
领队准备好了东西,还安排了两个伙计帮着六子一起运送。
回到山贼的“老巢”,高达很是吃惊:“六子,你怎么这么快!”
六子笑道:“我运气好,遇上了咱们家的商队,吃的穿的都有!”
苏轼很是高兴,走哪儿都能沾上弟弟的光。
很快,东西就分给了落草为寇的可怜人们。
众人自然是感恩戴德。站即将关闭,请下载爱阅pp最新章节
晚上,屋篷外点燃了篝火,苏辙和这些男人们聊起了他们的遭遇。
他们原本是一个村子的邻居,只因青苗借贷互相担保。
起担保是官府定下的规矩,就是怕有人还不起所以才这么做。
担保本稀松平常,可是这青苗贷的担保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强迫。
而且因为保甲法,他们还施行连坐。
没办法,在粮食歉收之后,他们只能商量一起逃走。
虽然家没了,至少一家人在一起。
听了他们的遭遇,苏轼愁容满面。
高达和六子不用问就知道二爷心情很不好。
谁看到这些情景,心情都不会好。
第二天告别逃难的农人后,六子道:“二爷,我们的行李都空了。今夜我们就不要宿在乡村,去城里罢!二十里外就是叙州,我们可以去那里睡个好觉。”
苏轼很是过意不去:“真是抱歉,最近都让你们跟着我过苦日子。”
高达瞥了一眼六子。
他知道二爷最近的心情太糟糕,六子怕二爷撑不住,才建议去城里换个心情。
进了叙州城,六子找了一家酒楼,酒菜刚上桌,就有人惊呼道:“子瞻兄,你怎么在这儿?”
苏轼回头一看,原来是凤翔府的一个同僚名叫张源,没想到能在这里遇上。
“张兄,快请坐!你怎么也在这儿?”
遇见故友,苏轼很高兴。
张源道:“我去年才到叙州任通判。”
苏轼笑道:“我出来周游,途径叙州,没想到就遇上了你!”
张源道:“那是咱们有缘分!”
这顿酒菜最后是张源付的账。
在凤翔时,张源就仰慕苏轼的才华。
现下全大宋都是苏轼的诗词集,是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
这样的贵客是请都请不来,张源自然热情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