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放大镜
苏辙温和道:“就是把咱们平日里喝的酒给它蒸馏到十分高的浓度,就能消毒杀虫。”
本来苏辙想消毒杀菌,可是古人对细菌没有概念,他只好换个辞。
尽管如此,但太皇太后和张茂则依然云里雾里,只是觉得很新奇。
苏辙早有准备,他拿出一个放大镜:“太皇太后,您用这个放在眼前看看。”
张茂则先接过放大镜,再递给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刚放在眼里看了一眼,吓得扔掉了放大镜:“哎哟,吓坏老身了!”
苏辙安抚道:“太皇太后莫害怕,这个叫放大镜,会把咱们眼前的东西都放大。”
张茂则捡起来试着看了一下,然后又对着屋子看了一圈,惊喜道:“还真的如苏大人所,这屋子里的东西全都变大了许多!”
太皇太后见没事,连忙道:“张都知,快拿来我再瞧瞧!”
这一次,太皇太后镇定多了,她先是翻来覆去看了自己的掌和背,然后又瞧屋子里的东西,叹道:“这是怎么回事?莫非是神仙的法器落到了人间罢!”
这放大镜不过是运用了凹凸镜的原理,但苏辙没法解释,只能道:“不是神仙的法器,是蜀商会的工匠无意间发现的。太皇太后您瞧,有了这放大镜,您是不是看东西就清晰多了?”
着,苏辙让张茂则拿来了一本书,太皇太后对着书一看,里边的字统统放大,变得很是清楚。
“老身最近总是觉得眼花,好多东西都看不清楚。就连书也只能让张都知给我念。有了这个什么放大镜,我就不用靠他们了!”
张茂则感叹:“苏大人可真是厉害!”
苏辙道:“不是我厉害,是蜀商会里的工匠们厉害!”
太皇太后道:“难怪你能挣那么多钱!瞧瞧这些东西,既新奇又有大作用!”
忽的,苏辙扑通一声跪在太皇太后面前:“可是现在蜀商会成了市易司的眼中钉。苏辙一心为百姓,恐怕日后力有不逮,蜀商会也会消失。”
张茂则立刻去扶:“苏大人有话慢慢,咱们大宋士大夫可不兴下跪。”
苏辙不肯起身,抱拳道:“苏辙斗胆一句心里话。太皇太后对微臣心有芥蒂,所以一直不肯重用微臣。微臣本对仕途官职没有兴致,只是现下变法派弄得我大宋上下民怨沸腾,就连我蜀商会也快经营不下去。微臣恳请太皇太后信任,让微臣冲在前方与变法派斗上一斗!”
太皇太后摆摆,让张茂则站到一边:“苏辙,你你不爱仕途,为何现在又来求老身提拔你?”
苏辙道:“微臣这样做,是为了大宋国运,为了官家,为了大宋的百姓,绝无私心!”
“是吗?”太皇太后反问,“绝无私心?难道你不是因为蜀商会被逼得走投无路了吗?”
苏辙镇定回答:“士农工商,自古以来商人地位在以前都很低下。可是太皇太后您想想,若没了商人,城中的百姓要穿衣吃饭,要上酒楼,住客栈等等岂不是都成了枉然?
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不饿肚子;士族管理国家,让朝廷运转;工人贡献自己的劳力,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商人虽追求利润却也是我大宋经济繁荣的基础。无论什么身份,都是大宋的子民,赵家江山都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啊!”
太皇太后淡然道:“所以你今日前来,是要给我上一课,提高商人的地位吗?”
苏辙抱拳:“上课不敢,苏辙只是想要娘娘明白,商人对我大宋经济的影响。从古至今,农业税都是国库银钱最主要的来源,如今我大宋商业税收已经占比近一半,这是一个极好的现象,将来甚至占到七成才是最好的。
市易司成立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平抑物价,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可是吕嘉问他们做的事情比那黑心的商人还过犹不及!市易司背靠朝廷,抢夺商贩的生意的同时,还让他们必须入会。
如今老百姓私自买个针头线脑,买点水果点心都要得到市易司的批准,还要加纳各种税款。市易司口口声声打击大商人,保护商贩,可实际上他们比大商人还要可恶!”
苏辙的话让太皇太后听了沉默不言,张茂则想要规劝两句,但终究还是没有出口。
苏辙又道:“请太皇太后明鉴,我苏辙也是大商人,可从未做过伤害商贩之事,反而处处退让给他们生存空间。百姓有难,微臣也绝不会为了保全自己财产有任何自私举动。微臣深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更明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短暂,一个利字,一个财字终是过眼云烟。”
张茂则痛恨王安石党羽,对侠肝义胆的苏辙一直有好感。
现在他实在忍不住插话道:“娘娘,苏大人得对。蜀商会是我大宋最大商户,但苏家从未有半分为富不仁,相反却为我大宋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和实事。下臣记得,苏家太姥爷苏序就是为了保护眉州城百姓,与叛军搏杀而死。当年永安王叛乱,苏老泉宁死不逃,是何等文人风骨。
大苏学士为了让官家和朝廷看到变法的危害,不顾自己前程,带着东明县百姓入京,为此下狱足有半月之久。苏家家风醇正,苏大人更是为保护娘娘和官家豁出过性命。王安石已经在回京的路上,娘娘三思啊!”
太皇太后看着张茂则道:“张都知,扶苏大人坐下!”
张茂则领命,把苏辙从地上拉起来,请到凳子上坐好。
苏辙这次也不推辞,老老实实坐在等待太皇太后的指令。
“苏哇!仁宗皇帝在世时,就非常欣赏你们兄弟俩的才华。可是你们为父母守丧就花去了六年时光,经过英宗朝,直到现在也官位不显。”站即将关闭,请下载爱阅pp最新章节
苏辙道:“娘娘,祖翁曾留下家训,要我苏家世世代代为民请命,为国尽忠。无论什么官职,无论是士族也好,商人也罢,都是遵循了我苏家家训。我哥哥虽远在杭州,可他经常给我写信,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为百姓造福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