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家事
等到潘安发了第一笔月俸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目前潘安一家可以就是脱离潘安出来单过了,潘安是想把父母接过来享福的,现在的日子也算也可以,不过更好的日子肯定是在他尚了公主住进驸马府之后。
目前潘安的月俸养着潘父潘母外加弟妹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家里处于康水平,至于弟弟的启蒙也算好,他目前每天工作朝九晚五,晚上回来还是有不少时间可以来利用的,因此就把请启蒙老师的钱省了下来。
然后潘安请了两个仆妇,潘母张氏也到了该过好日子的时候,虽然潘母手头还有收的田租这个进项,所以他们二房这两年过的不错,但是和一般官员的母亲肯定是没法比的,如今有条件了,也不能再让母亲辛劳了。
但是出于他爹这个男人四十一朵花的年纪考虑,潘安就没买丫鬟,买了两个岁数比较大的仆妇。
一开始潘母还不习惯这样什么都不用干的生活,后来倒是又找到了事情做,张氏本就会些女红,以前潘母经常做些鞋面,荷包之类的卖钱供着潘安读书的一部分开销,不过自潘安成为举人她就过上了收田租的生活,平时还要伺候婆婆,做饭洗衣就没怎么做这些了。
如今一下子儿子成了当官的,而且潘安如今正七品,是可以为妻子或者母亲请封的,他未来的妻子显然不需要命妇身份,所以潘安已经上折为母亲请封孺人,这是正七品官员家眷的诰封。
这封号下来只是时间问题,为了不让母亲之后接到圣旨的时候太过震惊,潘安已经提前告知了张氏,张氏乍一下得知自己这一朝就要从一乡下妇人成为朝廷命妇,激动得好几天都没睡着觉,潘父眼看自己媳妇都要成有品级的官夫人了,自己还是个平民呢,颇有点酸酸的。
张氏激动了几天以后只觉得自己身份马上就要不一般了,不能再向从前那般粗俗了,也得为儿子做些什么,于是张氏开始了邻里走动。
周围的当官的品级都不高,不然也不会住在这,不过他们娶的夫人有的是家碧玉,也有大家闺秀,张氏秉持着远亲不如近邻的想法,去拜访了几家,虽然有的人家对她挺疏远,但也客气有礼。
就是这样让张氏结交了两家的家眷,其中一家当家的官职是八品,他的这位夫人和他一起始于微末之时,也是出身农家,境遇和张氏比较像,不过张氏比她强的地方就在于公婆和丈夫的兄弟姐妹不在身边,日子比她自在。
不过这人的丈夫当官早些,她对于官家夫人的事情比张氏知道的多多了,而且人比较爽朗热情,张氏和她一来二去就熟了。
另外一户那位夫人的丈夫和潘安一样就职于翰林院,而且这位夫人是官员之女,虽然父亲官职不高,但也算是大家闺秀了,性格十分温柔羞怯,为人和善有礼,张氏就喜欢这样看起来知书达理的姑娘,他想儿子娶得就是这一种。
这位翰林院官员的夫人吴氏在女红方面很有擅长,张氏和她走动多了就和她学了起来,之后就带着女儿五丫一起去,张氏本身女红技艺很是粗浅,他觉得女儿以后可是官家姐,自然得按照大家姐那样培养。
来到京城以后也不叫五丫这个名了,五丫大名潘蓉,吴氏就叫她蓉蓉,张氏可以是带着潘蓉来向吴氏拜师了,于是没事就拿些自己做的糕点吃带过来给吴氏。
潘安看他娘对京城的生活还算适应,和邻里相处得也挺好还是挺欣慰的,不过潘父就不太一样了,潘父本身就是个老实木讷的人,没啥手艺在身,只会种地,在潘安的时候他除了种地之外就是去码头扛货赚些来给儿子添些纸笔,供着儿子读书。
在潘家搬到县城之后,因为张氏一个女人下乡收田租不方便,他就和张氏分工,他去收,张氏来算,家里一些力气活他也是得干的,没事的时候和媳妇聊聊天,逗逗娃,日子过得也挺滋润。
自从来到京城以后,四周都是官老爷他和人家没有共同话题,再他也不敢上去搭讪,虽然他有个当官的儿子,但是他自己不是官啊,这里住的官员年纪都比他儿子大多了,大多数和他岁数差不多,所以他们的爹就和他爹岁数差不多,他也没什么共同话题。
现在妻子白天就带着女儿去吴氏那里学女红,家里的活又有仆妇干,他就只能和儿子作伴,看着他玩玩闹闹,其实是有些无趣的,因此这京城中的生活他适应得并不如妻子张氏。
潘安也是过了好一段时间才发现他爹的情绪状态不太对,其实潘安也考虑过潘永民的情况,他现在正值盛年,就这么在家呆着看二儿子确实挺让人萎靡的,要知道潘父以前也是家里顶梁柱,这一下子让他什么都不干十分的不适应。
潘安也想过给他爹找点事情做,他不可能让他爹再去扛货,想给他爹活动一下去个朝廷相关的清水部门当个正式工不可能,临时工还是可以运作一下的,不过他爹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识字,要是识字的话可选择性多,比较好找,不识字就不好了。
他目前还没什么人脉,这本来不难的事情他现在要做到也挺麻烦的,看父亲这样潘安也不能这么徐徐图之了,干脆找到了人脉最广的王钰帮忙。
王钰最近也在为自己的授官各处奔走,现在对好些地方都挺熟,没让潘安等多久这自己的官没跑下来就把潘父的事情跑下来了。
就是一闲职,基本上什么活都不用干,就是帮忙看着地方,每天按时上下班,就是薪酬挺低的,潘安觉得还不错,有点事情做他爹就不用每天瞎琢磨,果然自从有了事情干以后他爹每天都精神抖擞的。
潘安已经交了他弟弟三柱,也就是潘泰《三字经》和《千字文》,这孩子学得都不错,现在正在学习《百家姓》,不过潘安也发现潘泰的学习热情没有最开始的时候高了,孩子年纪还,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
本来原来的时候家里还有他爹能陪陪他,现在白天家里就潘泰一个人在家中读书,孩子嘛,觉得闷很正常,潘安觉得还是得把潘泰送进学堂,周围同龄人多了比较有利于成长,在那种氛围下学习也不至于过早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这找学堂倒是方便,他们这一片属于文人聚集地,自古至今文人大多数都穷,而且吧家里出了一个读书读出头的,辈们都得再拼这条路,总是有大多数人科举之路不太得志,然后就开始边赚点钱边读,所以附近私人开设的学堂不少。
不过不像潘安启蒙那会儿找个童生都费事,这边开设学堂的最低都是秀才,还有不少举人也开设了启蒙课堂,就是费用上要贵不少。
不过也不是功名越高学费越高就教的越好,还是得看教学风格,潘安也是考察了好几家,挑中了一个老秀才,风格有些像潘安当时上学堂时那个老秀才,讲得通俗易懂,教学生的风格属于因材施教类型,比较适合刚刚启蒙的孩子。
其他那些讲得一看就挺厉害的,连他都听得不知所云,更别这些刚刚认字的孩子了,启蒙是基础的第一步,还是得以让孩子能跟上进程为重。
就这样潘泰的学堂也定下来了,潘父下班之后正好把潘泰接回家。
就这样潘安一家的生活都步入了正轨,在京城这个繁华之地算是找到了各自的位置,最起码潘安觉得这样的生活平凡宁静,还是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