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修河道

A+A-

    姜棉最后想到了那片红薯地。

    算一算时间,红薯应该长得也差不多了。

    扛起一把锄头到地里试挖了两窝,两大串红薯随着被拎起的红薯藤而落土而出,一棵藤上挂着十来个红艳艳的红薯,每一个的个头都不。

    感受着里沉甸甸的重量,姜棉感到很满意。照这个结薯量来看,产量低不了。

    姜棉叫来伙伴,半天就把红薯给挖完了。收拾干净以后分成三堆,把其中一堆给五奶奶搬过去。

    剩下的红薯,其中一半被洗干净擦成丝晒干,这是明年鸡鸭和猪的饲料。另一半放在院子里面晾干表皮的水分以后,就放在厨房里,想吃随时都可以拿来煮。

    红薯挖完了,地也不能空着,姜棉选择了一些可以肥地的牧草种子撒了下去。

    姜棉把这段时间要忙的事情弄得七七八八了,修建河道的通知下来了。

    姜棉跟伙伴们都分到了第一批知青里。

    要修的那段河道离铃木生产队不算太远,也就半个时的路程。

    他们也就不需要在外面过夜,不过得早出晚归,加上劳动量比较大,中午大家都不回来。午饭由生产队负责,找人就近搭灶做饭。

    这条河道由两个不同的公社负责,每个公社下面的生产队各自负责一段。

    铃木生产队负责的那一段,正好在淤泥滩里。

    看着这一片烂泥滩,铃木生产队的社员们都苦着一张脸。

    在烂泥滩里筑河堤。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啊。

    俗话,烂泥扶不上墙。

    他们现在要干的活,不是把这些烂泥扶上墙,但是要用这些烂泥筑成墙。

    任务是上面下达的硬性指标。

    大家只好硬着头皮把烂泥往上面堆。

    结果可想而知。堆成的泥墙没到几十厘米高,就再也堆不上去了。

    这一铲泥还没放上去,上面的已经慢慢摊下来了。

    干了半天都是白费功夫。

    有人泄气地把铲一扔,就开始骂娘。

    “什么狗屁任务,根本没法干呀!”

    “对啊。给我们分这么一段烂泥滩,是不是跟我们有仇。”

    “老子不干了,谁分的让谁来干!”

    第一天开工,带队来的是李国强。他看了一眼那几个闹事儿的人,忍下了心中那口气,脸上不怒而威,缓缓道:“是不是真的不想干啦?不想干的站出来。”

    这下没人吱声了。

    李国强继续道:“有点困难就撂挑子,发脾气。要是都照你们这样子来,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了。

    要做成一件事情,有困难是正常的。但我们可以想办法解决。

    一个人想不出来,两个人想,两个人想不出来,就大家一起来。

    现在我宣布,谁能想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奖励00个工分。”

    姜棉刚才就在想这个问题。她好像在哪里听过这样的事情。

    淤泥,筑堤。

    哦,她记起来了。

    是她上辈子的父亲跟她讲的。

    90年代的中后期,姜棉老家那边对虾的价格开始高涨。

    有点钱有点野心的人家,纷纷围海筑塘养虾。

    挖掘在当时还没有普及。围海筑塘只能靠人工来做。

    海边附近村子的村民,在闲暇时间,纷纷以村子为单位,组队去给人家干活挣钱来补贴家用。

    姜棉的父亲也是其中一员。

    别以为这只是体力活。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要靠脑子来解决的。

    姜棉不记得父亲为什么会跟她提起这件事了。

    不过他记住了一件事情。

    他们村的筑塘队是远近闻名的,很多别人干不了的活,只有他们村的人能干。

    具体的例子,父亲跟她讲过一件。有一户人家选的虾塘的位置就在一片滩涂里,四周全是淤泥。有好几个村子的人都试过了,最后都没办法成功建成一段堤坝。

    最后他们村子的人接,成功了。用的就是一层淤泥,一层树枝或杂草不断叠加的办法。

    姜棉抬头张望着周围的环境,目光最后落在了那些灌木丛上。

    扭头之间,碰上了庄清梵的目光。

    “想到办法了?”庄清梵笑着问她。

    姜棉直直看了他一会儿,心下了然道:“你不是也想到了吗?”

    庄清梵也没否认,道:“还要问一下那些树能不能砍。”

    姜棉指了指另一边茂盛的草丛,“如果不行就割草。”

    转头又道:“一起过去找李队长吧。”

    庄清梵点了一下头,“好。”

    两人过去人找到李国强,把他们的想法告诉了他。

    李国强还没表态,在旁边听见他们话的一些社员倒是恍然大悟般地叫了起来:“对啊,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这不就跟用稻草跟黄泥打砖一个理嘛。”

    “对,这个办法肯定行。这两位知青同志的脑子就是活。”

    李国强拍板道:“那就试试。”

    国强安排一部分人去砍树枝。那些树都是野生的灌木丛,不属于任何一个生产队。

    没去砍树枝的人,开始收拾刚才弄起来的烂摊子。

    树枝砍回来了,挑了一段最难上泥的地方开始做实验。

    铺一层树枝上去,再在上面放一层淤泥,再铺一层树枝。

    如此循环。

    等这一段修到了膝盖高,很多人踩上去,也没看到堤坝有往下塌的趋势。

    所以人都松了一口气。

    李国强心里的石头也放下了。

    “庄知青,姜知青。这都是你们的功劳,谢谢你们了。那00个工分我会让人记上去的。”

    有人笑着问道:“李队长,是一人00个工分呢,还是两个人分00个工分?”

    李国强回答道:“当然是每个人都有00个工分。别眼红。下次如果你也想到这样的好方法,我也给你记00个工分。”

    旁边的人就哈哈都笑开了。

    有了对策,河道修建的速度快了起来。

    午饭就在旁边的岸上解决。

    伙食不好不坏,碎米粥配馒头,就咸菜。

    这对别人来,算是很不错的伙食了。不过对于姜棉几个来就是偏下了。

    不过他们也都没有嫌弃,和大家一起,迅速吃完,稍稍休息一会儿,就又开始干活了。

    在这里没有办法提前回家做晚饭。

    等他们全部收工一起回去,再做好饭吃完,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

    他们修建的河道越来越高。引起了一些其他的生产队的注意。

    附近也有一些生产队,多多少少也会遇到跟他们相同的问题。

    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办法,比如从远一点的地方挑干一些的泥过来,有点找干土混合。

    但都没有铃木生产队的效率高。

    有些生产队的带头人就过来看,开始看见他们砍树枝的时候有点疑惑,后来看到了他们的操作,再看看越筑越高的堤坝。就纷纷学着做了。

    李国强也没藏着的心思。只要别人来问,他都请他看个够。

    等堤坝建到一半,知青们开始换班。姜棉他们就回去了。

    劳累了大半个月的姜棉,歇了两天,缓过劲来了,开始琢磨给大家伙做好吃的。

    “我想再吃一次鱼宴。”

    当姜棉问大家想吃什么时,楚婴看了一眼谢东和,出自己的想法。

    谢东和自然也是连连点头。

    吃鱼也行。这东西他们现在多得很,拿抄去稻田里捞几条上来就可以做。

    庄清梵是什么都能吃,也没反对。

    姜棉倒是想起了上次吃板栗烧鸡的时候,庄清梵那副笑意全开的模样。

    于是姜棉先做了一顿鱼宴,隔天再做了一顿板栗烧鸡。

    风干的板栗跟新鲜的板栗,烧鸡的味道又是不一样。

    不过相同的是都很好吃。

    连续吃了两天大荤菜,姜棉宣布开始吃素。

    两个吃货敢怨不敢言。

    姜棉让他们去换芋头来做饭的时候,他们也只得顺从。

    姜棉想做芋头饭很久了。

    秋分过后吃芋头饭是姜棉上辈子家里的习惯。

    应该是她母亲还在世时候的习惯。

    特别是下雨之后,天气比较凉快,家里也没什么活,有足够的时间来弄一餐芋头饭。

    不过他们今年没有种芋头,秋分过的时候姜棉就没有做。想吃芋头,只能跟别人换。

    芋头换回来了,姜棉让两位吃货戴上套刮去表皮,然后用筷子插进去挑着洗干净,免得沾上芋头的汁液发痒。

    洗干净以后切块。

    接着就是炒芋头。姜棉习惯在炒芋头的时候放蒜,这是芋头饭香不香的关键。

    芋头炒一下就好了,不需要炒得太过火,一会儿还要和饭一起煮。不过要加足调料。

    芋头盛出来,然后就放米煮饭。

    什么时候放入芋头,一个是看芋头的种类,还有一个是米容不容易煮熟。

    等饭煮到自己想要的程度,加入芋头。

    柴火大锅做芋头饭需要不时地翻动,以免粘锅。

    等水分差不多干的时候,就不用再翻了,留火焖一会儿。

    等火灭了,锅底会有一层微焦的锅巴。

    姜棉时候最喜欢吃这层锅巴。

    没有一丁点肉的芋头饭。几个人吃得很畅快。

    刚开始还有点嫌弃这是素的谢东和,等芋香和蒜香一飘出来,就有点坐不住了。

    这会更是一碗又接一碗地吃。

    姜棉看他吃得差不多了,就不让他再盛饭了。

    “这个饭干,而且加了油盐。你一会儿很容易就口干。再喝几杯水下去,你想你的肚子会不会炸?”

    谢东和放下碗,有点不舍地道:“锅里还有很多。”

    姜棉给他一个白眼:“锅里有,你就要全部吃完啊?那是留到明天早上吃的。”

    隔夜的芋饭才是真的香。这也是姜棉以前的习惯。

    每次做芋头饭都会多做一些,留到第二天早上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