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三更合一
索绰罗年后进宫跟顾凝宸见面的时候也提起此事,只道:“娘娘不必担心,外头的事有老爷和我挡着,不会让人碍着娘娘的。”
哪里知道这些人是真心求差事,还是打算给顾凝宸找麻烦呢!
拖尔弼和索绰罗是绝不会让这些人得逞,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反正他们两人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来防范!
顾凝宸听得窝心,只笑着道:“那就有劳阿玛和额娘了。”
哪怕她都这个年纪,已经不需要父母像时候那样捧在心爱护的程度。
但是被父母如珠如宝护着,仿佛她还是个孩子一样,顾凝宸的心情就极为不错。
康熙也看出她的好心情来了,得知是索绰罗进宫跟顾凝宸见面,大约也能猜出来。
毕竟李光地出京,虽然办的什么差事是秘密,但他去办差却不是。
尤其他后来去福建划拉了一大块地,周围还几千士兵守着,就明白是个大差事了。
如此,他们也不知道哪里听到风声,这是顾凝宸提议给李光地的差事,更是一窝蜂跑去拖尔弼那边,想要他们二人在定贵妃面前美言几句,不好也能得个好差事了。
他们想得是挺美的,拖尔弼两夫妻当然不会答应,还严防死守,生怕这些人坑了顾凝宸。
康熙嘴角一弯,低头看着折子又皱起眉头来。
盐井重新开了,却发现已经所剩无几,被叛军消耗得太多,很多还挖出去拿去卖,换来粮草。
表面的没了,那就只能往深里挖,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而且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行。
内陆的井盐少了,必然会影响当地用盐,盐价也会跟着上涨。
这盐价一涨,百姓能买到的盐就少了。
人吃盐少了,身上自然就没有力气,干活都不得劲。
要把盐价压下去,就需要大批数量的盐。
康熙沉吟一会,在白纸上开始用铅笔画起了盐井,周围搭起一个高架子,中间则是挂着一个长矛一样的东西。
向下的一端十分尖锐,是个锥形。
他看了一会,感觉缺了点什么,眉头皱得更紧了。
另一边顾凝宸正检查自己的稿,陆陆续续写了几个月,总算把想添补的都补上了。
王谈那边打算把题目印刷成册,后边附上答案和演算过程。
她这本就是算数入门,如果想进阶可以买王谈印的题目册,算是配套上了。
陈女官帮忙誊抄了一遍,也方便顾凝宸重新看完,没什么大问题,她打算给康熙过目,然后才送去印刷。
因为拖尔弼的缘故,王谈这本题册选的依旧是石竹斋,顾凝宸也不例外。
不过拖尔弼来信,打算让石竹斋领头,带着另外两家印刷工坊——品颜轩和十生堂一起做。
毕竟石竹斋虽然规模不,还一天比一天大,但是印刷的数量实在太多。
除了京城铺货之外,王谈还打算往江南一带的书铺送去。
那么大的印刷量需要短时间内完成,石竹斋根本吃不下。
与其一开始做不到,硬吃下来,然后完不成,得罪大客户,还不如起初就清楚,然后总不能独食。
石岚又不傻,京城三大印刷工坊,他如今先走了一步,赚得不少,就没必要挤兑得另外两家工坊过不下去。
都和气生财,石家人一向如此。
有钱一起赚,一家人是不可能把钱全赚了的。
不然另外两家虽然后来发展不如石竹斋,暗地里稍微使绊子,都够石岚喝一壶的了,何必呢!
但是直接把活计拱相让,另外两家刚开始会感激,后边就未必了。
石岚作为领头人,带着两家一起发财,主导权还拿在里。
以后拖尔弼这边有什么需要办的,直接交给石岚就好了。
他占上一部分利,余下的再分给另外两家。
但是另外两家却不敢看了石岚,甚至不敢得罪他,让石竹斋在京城更能站稳脚跟了。
可谓是一石二鸟,既能赚钱又不会打破这种平衡,也是拖尔弼愿意看见的。
哪怕康熙也不愿意看见一家独大,这样以后就没有其他选择。
只能跟聪明人打交道就是方便,拖尔弼都不必怎么操心,把稿交给石岚就足够了。
石岚会把契约做好,两边商量好印刷的数量,具体到印刷的字体大,用什么字体,多大的书页,以及这货款怎么算,后面如何结算等等全写进契约里面。
石竹斋这边包揽了起初的费用,可以拖尔弼和王谈一个铜板都不用事先出,等印刷出来售卖之后分成就行了。
起初拖尔弼的意思是石竹斋包揽了印刷费用,回头卖掉题册的钱去掉费用后分成三份,一份给石岚,一份给王谈,一份送进宫里给顾凝宸就行。
让工坊印刷,总不能不让人挣钱。
这毕竟是王谈的主意,另外题目是顾凝宸出的,她也该拿一份。
可惜拖尔弼的提议被王谈直接否决了,石岚也不赞同。
王谈的意思很明确:“这题目是贵妃出的,娘娘自然要拿大头才对。要不是有拖尔弼引荐,我也不会如此顺利就能把题册印出来。”
就连里面的解题方法,一大半都是顾凝宸的,一半才是王谈的,他都不好意思要分红了。
而且王谈也不缺钱,书页上写了自己的名字,这就很足够的。
当然顾凝宸的名字不可能写在上面,但是她又作为第一作者,王谈怎么都不能把她落下。
拖尔弼写信问了顾凝宸,然后想了一个主意,就让顾凝宸起个笔名。
于是顾凝宸回信,就起了一个叫“不疑先生”的笔名了。
康熙看见这个名字就笑了笑,“凝”字去掉左边就是疑,“不疑”这两个字在算数来也适合。
顾凝宸的算数水平,也的确能尊称一声“先生”了。
于是笔名就这么定下来了,康熙看完了顾凝宸添补的算数书,还有点嫌弃石竹斋能不能印刷好,打算让宫里的印刷工坊来做。
好歹被顾凝宸劝下,毕竟就宫里印刷工坊的艺,那纸张用的是最好的,甚至可能用上彩图,价钱翻上不知道多少倍。
后来康熙还是让宫里的印刷工坊印了几本作为收藏,一本放在乾清宫,一本放在英华殿。
其他的就被顾凝宸送人了,一本送给了拖尔弼,一本让拖尔弼转交给王谈。
拖尔弼拿到的时候简直爱不释,这宫里印刷的艺自然非比一般,用的都是最好的纸张,摸着十分顺滑有光泽。
封面用的彩印,右下角比较显眼的地方写着“不疑先生”几个字,下面还跟着陈女官的名字。
顾凝宸觉得这稿是陈家献进来的,陈女官又跟着誊抄了很久,很该有个第二作者的名字在上面。
陈女官起初婉拒,感觉自己只是帮忙誊抄,压根没帮上忙,实在没那么厚脸皮成为第二作者,还写在封页上。
不过后来顾凝宸也服她了,这稿是陈家祖先陆续写下的,哪怕后来因为战乱和保存不当的缘故没能完整保留下来,却依旧是顾凝宸添补的原。
祖先的名字不能写上去,写陈女官的名字也是可以的。
当然陈女官用的是自己的字,并非大名,却依旧十分荣幸。
而石竹斋印刷的就是普通本了,石岚很是用心,让师傅先打,印出一本样册来,送去给拖尔弼过目。
拖尔弼看过后还担心自己找不出问题来,还找王谈也看过,又让人送进宫里给顾凝宸看过。
顾凝宸看着内容没什么问题,就觉得可以。
康熙看了之后总感觉哪里都不满意,这纸张不够好,这字体一般,就是封面也过分朴素,体现不出这本书的好来!
她听着是哭笑不得,这算数书重要的是内容,其他都是事。
再就是宫里的印刷工坊早就开始用上康熙指点的宋体,看着眼睛更舒服。
宫外的印刷工坊也学了起来,如今印刷风行的全是宋体。
这是康熙指点过的字体,哪里就一般了?
反正他是感觉哪哪都不够好,顾凝宸就道:“皇上,这算数书做得越是朴素,这价钱就越低,能买得起的人就越多。其实按照我看来,只要把内容都印刷清晰,装订起来,齐齐整整的样子就足够了。”
康熙就知道她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本算数书,感兴趣的话就会开始学习算数来。
不过他没跟顾凝宸提起,免得打击她。
那就是如今百姓能读书的人还是太少了,一是读书需要天赋和环境,家里都是目不识丁,忽然有个孩子就会读书了,这种情况实在太了。
大多面朝黄土种地的百姓,孩子也会跟着种地。
二是读书需要供很长的时间,纸笔都是消耗品,财力不够就很难供出一个读书人来。
哪怕是读书人里面,真愿意主动学这个算数的人也不多。
毕竟算数这种完全不在科考范围内,读书人是为了当官才读书科考,在中举之前很难分神去学算数。
到头来能学习算数的人范围就缩了很多,大多是京城的官员,部分则是江南的官员。
一是因为康熙喜欢算数,官员们大多都会跟着学一学,免得一窍不通。
他们会学,但是未必会教,如今也没有专门教导算数之人,家里的孩子要学就不容易。
顾凝宸出的这个算数入门,就很适合识字和读书有基础的孩子学一学了。
二是算数需要天赋,会就会,不会怎么学都不会,能有个基础就不错了,再深入一点,很多人就开始抓瞎。
所以到头来,顾凝宸这个入门的算数书在书铺里卖得相当不错,几番加印才能勉强供上。
但是王谈和拖尔弼做的题册,买的人就不算多,印刷一次就足够慢慢卖了。
王谈也不气馁,毕竟他跟康熙想得差不多,很清楚如今学算数的人实在太少,能入门就不错了,到达这个题册水平的人实在不多。
算数入门那本书就适合家中有孩子的学一学,想要学的官员也能看一看,买的人自然就多了。
顾凝宸知道后,倒是跟康熙提了个建议道:“皇上之前不是苦恼没几个人一起钻研算数,只能跟几个传教士一起探讨吗?咱们要能培养起来,有个专门学算数的地方,那皇上以后就不缺人一起探讨了。”
毕竟康熙不大喜欢总召见几个传教士,但是不见又没有多少人能探讨,实在矛盾又苦恼。
要是真能建起一个跟国子监一样的学院,里面是专门研究算数的人,等于是亲自培养国内的算数人才。
有些人并不适合科考,四书五经学得一般,文科不太好。
但是他们擅长理科,学算数就很合适,也不至于放过这样的理科人才。
康熙想了想也觉得不错,虽然他每天跟顾凝宸探讨算数是很快乐,却也需要有人整理和钻研算数的各科分支。
另外他其实之前也曾有跟顾凝宸一样的想法,想在本土培养出色的算数人才。
凭什么西洋人有那么多算数的鬼才,他们这边就没有?
以后有了这些人才,也能分担顾凝宸的工作,撰写题册或者入门的算数书,就不必她那么辛苦了。
看她陆陆续续写了好几个月,每天写很长的时间,指头都写红了。
哪怕有陈女官帮着誊抄,还是要累着顾凝宸的。
顾凝宸不知道康熙怕她累着,才会打算建立培养算数人才的学院,反正他同意了,自己就十分高兴。
这算数学院独立在国子监之外,甚至都不属于科考的类别。
进去后哪怕学有所成也不能当官,而是帮着钻研算数。
顾凝宸还担心来报名的人太少,这学院哪怕建了却没几个人,那就有点尴尬了。
她还琢磨要怎么宣传一下,吸引人一点,就听报名的人险些把学院的门槛给踩烂了。
康熙划拉了京郊一座院子作为选拔第一批学员的地方,院子足够大,来人需要先通过笔试。
笔试成功后还有笔试,反正就越来越难,最后剩下的人数越来越少,等学院的名额足够了,就会停止笔试。
笔试出的题目是有朝廷里比较擅长算数的几个人一起出题,然后再打乱,分别放在笔试的试卷上做为每次的考核。
所以哪怕其中有人透露了题目,只要不是全部人透露了,压根就不可能让对方能够轻易通过笔试。
其实哪怕是题目都泄露了,不会做的人还是不会做。
让他们背下答案,他们也背不出来啊!
毕竟算数题是要写过程,不是只有答案。
不会的人哪里会,哪怕请别人做好后背下来,也不可能背诵那么多。
一次考试还能勉强应付,一轮又一轮的考试就绝不可能了。
这完全杜绝了让人作弊的会,算得上相当公平了。
顾凝宸不解的是,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来报名?
不是进了学院后也不能当官,以后就是钻研算数,算是比较枯燥的工作了。
当然虽然不是朝廷命官,不过学院算是康熙私人办的,学员吃住都不要钱。
学员毕业后,留在学院当老师,另外每月还会发补贴。
如果帮忙办差,钻研算数有新的发现和尝试,也会得到赏赐。
但是也仅此而已了,对顾凝宸来,读书人很多就是为了当官,如今不能当官,怎的还那么多人愿意进去新学院了?
她想不明白,就直接问康熙了。
康熙听到后就笑笑道:“凝宸想不到也是应该的,读书人确实很多都想当官,但是最后能如愿的人寥寥无几。”
“在这学院里头虽然不能当官,却是朕的私人学院。可以中举后可能外放,也可能留在京城当芝麻官,就要一步步往上爬,三品以下的官员连上早朝的资格都没有。”
五品以上的官员在大朝的时候才能上殿,平日没有皇帝召见,三品以下的官员都很难见到康熙了。
但是私人学院里钻研算数,只要有成就,就有很大几率能见到康熙。
比起削减脑袋上朝当官,哪里有直接在皇帝底下办事来得直接?
可以,科考给了寒门一个上去的会,那么这次算数学院的建立,就是给了他们登天的梯子。
不管能不能上,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么个难得的会。
要是康熙心血来潮,只办这么一场,观望着打算下回才来的人不就要哭死过去了?
所以这次来报名的人极多,也在康熙的预料之中。
顾凝宸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吗?
四书五经的科考这边走不通,走算数的话也是个捷径了。
哪怕暂时不能当官,以后也可能被康熙赏识破格当官。
实在不能,也有面圣的会,亦是光宗耀祖的事了!
当然很多人四书五经不怎么样,想要来碰碰运气。
第一轮笔试就把大部分人都刷下去了,剩下不到一成的人。
这个筛选率还是相当吓人的,不过也明大部分人就是碰运气,算数确实都不怎么好。
第二轮比试的时候刷掉了一些,却没有第一轮的时候那么可怕了。
好几轮下来,剩下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数量却一直没太大的变化。
这些题目对余下的人来,已经很难把人分出来了。
康熙就起了兴致,出了几道题放在新一轮的笔试里面,然后这些考生就全军覆没。
主考官一脸惶恐,这轮笔试一个人都没剩下,新学院还要建吗?
顾凝宸得知后实在忍不住笑了起来,康熙也无奈道:“朕哪里知道这么几道题,居然一个都没能答出来。”
他还是让主考官把上一轮的人都留下,反正人数也不多,不算超了。
那些因为看着新一轮笔试题目,满脑子空白什么都写不出来的考生简直快吓死了。
他们出考场的时候一个个脚步虚浮,就像是三天三夜不吃不睡一样,把外边接他们回家的人也吓坏了。
一个个以为考不上了,转头有人来报喜,他们能进新学院,考上了!
他们都愣住了,还以为听错的,后来才知道最后的试题是皇上亲自出的,没有一人能答出来。
不过皇上仁慈,觉得余下这些人已经相当不错,给了他们进学院学习的会!
他们高兴之余,心里原本那点侥幸是彻底没了。
原本去考的人对算数还是自认十分擅长,要进新学院是轻而易举之事。
他们想着以后在皇上面前表现表现,算盘打得响亮。
如今这算盘就像是直接打在他们的脸面上,再也不敢想着在皇帝面前表现,只想着得进新学院好好学习,别是学得太差,反而被人踢出学院,那就太丢脸了一点。
康熙也没想到自己这一,让这些书生收敛了心思,终于好好开始学习算数,也算是误打误撞了。
新学院的先生也是个问题,毕竟如今擅长算数的人才实在太少了。
康熙不可能亲自去上课,王谈虽然擅长,户部的事情也多。
拖尔弼管着内务府,如今更是忙得团团转,压根抽不出时间来。
当然就他那个水平,也不敢去新学院献丑了。
顾凝宸就更是不可能去当先生,康熙又不想让传教士去新学院当老师。
毕竟如果几个传教士当了新学院的老师,以后这些书生就要称呼他们为先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传教士桃李满天下,地位不就比如今还要高了吗?
这不是康熙想看见的,更不想让他们带学生。
于是康熙想了想,就只能让新学院自学了。
学院里送去了不少康熙珍藏的算数书,有些是他亲自翻译后让人誊抄的,有顾凝宸帮着写的算数心得,然后也印刷成册了。
这些书让人誊抄了很多份,让学员每人一本,然后自己研读。
读完后有心得,可以每天上午在课堂上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
最后要是达成一致,做出总结,可以记录下来再送进宫给康熙过目。
这样虽然缓慢一点,起码不必让传教士掺和进去,康熙也能把握住这些书生学算数的进度。
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其他人看来十分奇特,毕竟学习四书五经的入门都需要先生来讲读。
算数这种更难的,不该更需要老师来引导入门吗?
顾凝宸却觉得康熙这个安排简直不要太合理,算数这种东西,如果已经有了基础,教是教不了什么,只能自己钻研才行。
要么会,要么就是一直不会。
同学们一起探讨也是个好法子,但是有些人能看懂,有些人依旧看不懂,这就把人分开了。
不过率先懂了的人给后边启发一下,能懂的也跟着懂了,这法子跟有先生没先生区别不大,反正就需要一个能启发之人。
谁做了第一个启发的人,那可不得了,哪个不乐意做呢?
可以康熙把新学员也安排得明明白白,都不必派个先生过去,他们自个就能把积极性给调动起来。
不少观望的人感觉这方法不太靠谱,琢磨着是不是谏言一番,让康熙好歹挑选一两个算数不错的大臣过去当临时先生。
也不用每天去,偶尔过去看看就行了。
不然学院里面只有学生,谁知道他们在里面是玩儿还是真读书?
这费的还是康熙私库里面的钱,众人看着也不能浪费了去!
哪知道康熙这样的安排,过了好几年,这学院里毕业的学员都相当厉害。
他们有些留下当老师,大部分都奔赴各地,完成了历史上首次地理大测绘,勘测绘制了全国最详尽的地图,这就是后话了。
如今这些学员还在起步当中,康熙自然不会放任他们闲散来学习,每半个月需要交上来一篇读书心得。
详细写最近读了什么书,又对此有什么想法之类的。
哪怕学员不多,积累起来就不是大数目,顾凝宸担心康熙会累着,还提议帮忙看一看。
康熙就笑着道:“那不如咱们一起看好了。”
这一起自然是真的在一起,顾凝宸又坐在了他的怀里,一起看着里一位学员的心得。
她心想这哪里是分担了,一起看,不都还是让康熙全看了吗?
康熙却一边看一遍跟顾凝宸道:“此人学得颇深,听闻以前住在北边,跟传教士稍微打过交道。”
她低头看了看,确实这人对三角测算十分擅长,也相当喜欢,打算深入学习这个。
能学到几何这个地步,学习进度确实相当不错了。
后边几个都停留在方程上面,这样就跟最前面这位同学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康熙就道:“朕之前不是想要测量土地,绘制地图,所以打算让他们往几何方面多学习一些,才能用上。”
顾凝宸深以为然,毕竟测绘包括了三角测量、梯形投影等等,擅长几何才能把地图测绘得更为具体和详尽。
看来虽然之前建学院是她建议的,其实康熙心里早就有想法了。
康熙看着怀里人就道:“朕虽有这个念头,却比较模糊,还是凝宸提醒后才决定建学院招揽人才。”
“就跟你的一样,咱们的人才不比西洋人差。那些传教士的算数能学得好,咱们的人也可以!”
顾凝宸笑着点头,两人又看了一会,心得写的大同异。
可能擅长理科的人,在文科上一般都不会特别好。
而且他们也不爱长篇大论,喜欢直奔主题。
这一点康熙就很喜欢,要是心得上面大片辞藻是夸赞自己,或者夸赞学院,又或是毫无意义的东西,他肯定得立刻退回去,让人重新写一遍!
顾凝宸忽然注意到康熙边画的一张图,顺着她的视线,康熙就把画的那张纸挪了过来,解释道:“云贵的盐井开春后才重开,发现不少问题。表面的井盐已经被挖尽了,需要往下挖。”
“井盐底下不是盐,而是卤水,得捞上来后熬煮很久才能变成盐。所以得尽快,那边的盐撑不了太久,时间长了,从周边调一些过去也不妥,容易引发周边的盐价攀升。”
所以他就想到人力实在太慢了,不如用简单的械。
毕竟之前制糖就相当顺利,榨糖比人力的时间要长,也更稳定安全还迅速。
康熙就想着盐井也可以通过器加快速度挖掘,顾凝宸看了一眼就问道:“皇上是打算用这个锥器向下深入,盐井旁边搭上架子,用绳索拉高这个锥器再重重落下,钻进更深的地下是吗?”
这利用的是地球重力,把锥器拉高,再放松,因为周围有绳索固定了滑下的方向,都不必担心锥器会戳不准地方。
尤其因为绳索的长度是固定的,这个锥器还能反复在同一个地方戳,这就能增加效率了。
如果换做人来的话,很难在同一个点上反复作业。
康熙就知道,不必他多解释,顾凝宸就能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笑着点头道:“不错,朕有这个打算,只觉得这上面少了点什么”
顾凝宸想了一会,指着锥器道:“皇上,这里要是增加重量,从高处落下的时候能更重,就能戳得更深了。”
就跟乒乓球一样,虽然它本身很轻,连三克都没有。
但是一颗乒乓球在高处落下,地球引力让它加速,重力转化为动力。
如果从三十楼左右落下的话,那么最高速能有三十米每秒,最低速度也有九米每秒,能把人砸个头破血流,甚至更严重。
所以增加锥器的重量,等于是增加重力,也加快了它下降的速度,就能凿得更深。
这时候对地球引力、重力等力学还不够系统,康熙只能模模糊糊感觉到问题,具体究竟是什么,被顾凝宸这么一提醒,立刻就能明白。
他微微颔首道:“增加锥器的重量,上下差不多,就能集中向下的力度。”
顾凝宸点头,如果只增加最下面这个锥头的重量,就是脚重头轻,下落的时候很容易晃动。
如果上下的重量很相近,那么就能垂直落下,而且误差,几乎会落在同一个地方,就更有效率了。
康熙换了一张纸重新画了锥器,盐井周围的底盘架子用的是三角形,这是最稳定的形状,不必担心架子会晃动。
锥器上边挂着绳索,沿着架子落在另外一头,用的是杠杆原理。
另一边的人能用很的力气拉起锥器,然后再重重落下去。
康熙里的铅笔却停了一下,很快又换了一张白纸,画了一个圆盘。
他指着圆盘问顾凝宸道:“你绳索圈在上面,圆盘转动的时候就能把绳索收紧,将锥器拉起来。等圆盘向另外一个方向转动,绳索就能落下去。”
这样一来,就不必人去拉绳索了。
康熙是从之前的器上得到启发,这样省了不少人力。
而且器是不会疲倦的,就能从早到晚不停工作,都不需要休息,效率自然更高,挖得也更快了。
他们如今缺的就是时间,需要尽快把盐井挖得更深。
有这个圆盘的器在,就能加快速度。
顾凝宸惊叹康熙对器械制造的天赋,如今差的就是圆盘的动力问题。
圆盘要一会顺时针,一会又要逆时针转动,那么转多少停下,就需要有个关来限制了。
两人窝在英华殿里不停商量和修改,等窗外天色暗了下来,才改出了大致的轮廓。
顾凝宸想着如今没有智能器,无法让圆盘自己动,关限制了它转动的范围,却很难让它拐回来。
康熙却灵一动,在旁边做了另外一个关。
在圆盘顺时针转动到一定的方向,就会触动关,然后左边会有一个钩子把圆盘重新拉回去原来的位置。
等拉到位置后又会触动关,让钩子放开,圆盘又能顺时针转动到之前的地方。
可以这一来一回,圆盘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顾凝宸还停留在比较复杂的关模式,康熙三两下就想了个简单的方法。
转动之后怎么回来,拉回来就行了!
她看着里的图纸,对康熙简直佩服极了。
果真有时候一件事原本是不复杂的,只是人想得复杂了,反而无法用最简单的法子去解决。
解决掉关的问题,这个挖盐器就彻底完成了。
康熙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他以前自己琢磨,有时候卡在一些地方过不去,就会特别烦躁。
有时候需要想好几天,甚至半个月一个月才可能想到解决的办法。
如今他稍微思索卡顿的时候,顾凝宸就会适时提醒,让自己有所松动,很快就能想到解决办法来。
两人互相配合,是事半功倍都算少了。
如果让康熙独自琢磨这个挖盐器,只怕没半个月是不可能,甚至还要更长的时间。
这会儿就解决了,他拿着图纸又仔细查看了一番,没什么问题,就放进密折里,让人八百里加急送去云贵那边给施世纶,在当地立刻建造这个器。
锥器的材料,康熙准备用铜制,而不是铁器。
毕竟铁这个东西太敏感,造价也高。
云贵这个地方肯定不止一个盐井,如果都用铁来做锥器,那价钱上去了,盐价也得跟着上,就违背了做这个器的初衷。
而且锥器反复用,很容易磨损,用普通的木头或者石头等物是不行的,铜就相对便宜耐用。
图纸画得如此清晰具体,拿到当地就能立刻做起来,然后用在盐井上面。
当然这就是前期的工作,把盐井凿深后,还得想办法把里面的盐卤弄上来,又得反复熬煮,需要解决的地方依旧很多。
康熙知道事情得慢慢来,他把密折让人送走,转头就见顾凝宸也在纸上写写画画了一会。
他凑过去看到一根很长的竹竿,周围是熟悉的架子,就是刚才锥器用的架子,不由挑了挑眉。
顾凝宸就笑着跟康熙解释道:“刚才皇上让我想到,这盐卤在底下,如果让人一遍遍下去捞上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用竹竿,就不需要凿很大的井洞,能把盐卤捞上来了。”
原理很简单,就跟压水器一样,底下安装一个活塞。
盐卤和上面的气压不同,竹子下去后活塞会打开,然后盐卤就会涌入到竹子里面,等灌满后,内外的气压一样,活塞就会重新关上。
这时候用架子把竹子捞上来,只需要用钩子轻轻一拉活塞,盐卤就能全部倒出来。
竹子再放进去,重复几遍,就能得到不少盐卤,也不必人下去灌满那么麻烦,更不需要挖开很大的井洞,简直方便极了!
顾凝宸还想起云贵的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只要找到天然气比较接近表层的地方挖开一个婴儿拳头大的洞。
把倒满卤水的大锅放在天然气上,点燃后就能烧火,木柴都省下了。
天然气在古代也叫火井,在东汉的时候就有百姓发现然后用来烧火。
康熙一时没联想到用火井来熬煮盐卤,确实省下许多柴火。
而且并不需要很多人照应,就能架起许多的大锅一起煮盐卤了。
他忍不住伸摸了摸顾凝宸的脑袋,一天之内就把盐井的事彻底解决,果真她是老天爷送到自己身边来的无价之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