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疫苗研制成功,新的曙光
“向红,你胡什么呢!”
于振邦瞪着向红,厉声道。
在于振邦的记忆里,向红一直都是那个笑容腼腆,话细声细气的温婉姑娘。
她和翠翠玩的好,于振邦遇见向红的时候多了,也渐渐的把她和翠翠一样看待,把她当妹子。
所以当向红用这种质问的语气问于振邦。
于振邦以为她在生气自己没有接受向红的好意。
“我没有收人家林知青的东西,她的篮子原封不动的拎回去了。”
向红看着于振邦的表情,半信半疑。
“奎山哥,你的是真的?”
于振邦皱了下眉头。
“我什么时候过假话。”
看着于振邦的样子,向红相信了。
“奎山哥,别人给的你不能要,我做的吃的你还不能收吗?”
着,向红把篮子里的菜拿出来。
于振邦摇了摇头。
“向红,你还是把菜拿回去给叔和婶吃吧。我在这里什么都不缺,我们战士自己做饭,接受百姓们送的食物,我们会违反纪律的。”
于振邦又把刚刚对林湘湘的话又搬了出来。
向红看着于正邦嗔道。
“奎山哥,外人给的东西不能要,我做的吃的,你还不能收吗?你放心,我爹娘那里留了一份,这是特地给你做的。”
于振邦听着向红的话,感觉语气怪怪的。
不管是谁的东西,他都不想收。
“向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把菜拿回去吧,我们有纪律,你的菜我真的不能要。”
见于振邦是铁了心了不要自己的菜,向红只得失望的把菜收回来。
“那好吧,奎山哥,我就不打扰你休息了。”
向红还想和于振邦几句话。
可于振邦对着向红草草的了几句,就进屋写报告去了。
向红望着战士们的临时宿舍,心里有想法,但是又不好做什么,只能看着宿舍的门,咬咬牙转身离开。
她人刚出了知青点的大门,又回头望了一眼院子里,心里仍旧不甘心。
上一辈子奎山哥和林湘湘在一起。
林湘湘长着一副狐媚样,时间一长难保奎山哥不会动心。
向红不想这么坐以待毙下去。
她眼里在算计着,脸上露出与她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深沉。
祖国重新建设后,国内曾经爆发过5次最为严重的流脑疫情。
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爆发流脑疫情时,流脑病十分肆虐。
仅在辽省一省,一年内感染流脑病的人群有5,000多人次,死亡人数3000多人,病死率高达50%。
光听数字可能不觉得有什么。
只有那些亲身经历过、目睹过、感受过的人,才能懂得这一串串数字背后带来多么惨痛悲伤的记忆。
969年的5月末,程颂宁永远记得那段时间。
她每天和田老坑还有大夫一起,在各种药品和病人之间来回穿梭。
程颂宁最怕听到的是病人家属还有孩子们的哭声。
最想听到的是,体温正常没有流脑病的征兆这句话。
上牙榙村有00多户人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孩子。
短短不到一个季度的时间。
上牙榙村的群葬地就一个接一个的出现了20多个的土包。
程颂宁想做点什么,但却无能为力。
她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帮着田老坑,还有两位大夫配药,给孩子们做复诊时,观察他们的体温变化。
她每天都在心里祈祷,希望国家能够给力一点再给力一点,能够尽快研发出遏制流脑病毒的疫苗。
可能是大家都抱有和程颂宁一样的想法。
时间刚刚到了6月,国家就传出了消息,最新一批针对流脑病初期的疫苗已经研发成功,现在这种陆续的派往各个省市。
这个消息是聂怀远从镇公社带回来的。
流脑病刚刚开始肆虐,程颂宁和聂怀远从医书中找到了可以基础预防流脑病的方法。
像是在有流脑病患者的家周围撒上生石灰消毒。
鼓励大家去山上寻找白茅根泡水喝。
在春夏交季之间,勤晒被子、勤通风,饭前便后勤洗,注意个人卫生。
虽然这些都是不起眼的事。
但一点一滴积聚下来,在上牙榙村也发挥了不的作用。
“太好了,现在有疫苗了。这下不用担心那些生病的孩子了。”
程颂宁兴奋的像个孩子一样满心满眼的喜悦。
聂怀远宠溺的看着程颂宁。
这段时间程颂宁的努力他都看在眼里。
程颂宁没有她外表表现出来的那么稚嫩脆弱。
她跟着田老坑他们一起在村里村外查访治疗。
所有的困难程颂宁都咬咬牙挺过来了。
田老坑听到这个消息也很开心。
村里的娃娃夭折的太多了。
每听到有人生病,老头的心就跟着揪起来。
而且他也是当爷爷的,家里的孙子年纪也。
他每天在病患中穿梭,老是担心家里的孙子,因为抵抗力差,也感染了流脑。
“聂,有没有听镇上的领导,疫苗什么时候下发到咱们这里?”
聂怀远温和的看着田老坑。
“老坑叔,镇领导了,国家非常重视这次的疫情,等疫苗批量生产,先给咱们辽省下发一部分。”
田老坑听后连连点头。
“那就好,那就好。”
聂怀远带回疫苗的消息,后又过了七天。
镇上下通知,让各村的卫生员到镇医院去流脑疫苗。
一听到这个消息,田老坑连觉也不睡了。
连夜赶着驴车,抱着被褥就进了城。
谁劝都不管用。
于振邦担心老爷子的身体,于是跟他爷俩一块儿去了镇上。
天刚刚擦亮。
田老坑和于振邦就带回了最新的一批35支流脑疫苗。
程颂宁看着有食指两个指节长的玻璃瓶。
心中有无限情绪涌出。
他们盼了这么久,终于把疫苗给盼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