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第 80 章
接到郭凡的来信,陈冬也郁闷了两天,但回到都邑和郭凡聊了一会儿,他很快就顿悟了。
郭凡的问题直指要害,问道:“你只管你那个大河,把国道交给秋月。用多少人,花多少物资,都是秋月了算,工期也由秋月控制。虽秋月不敢敷衍太女,但和你争权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到时候你怎么办?”
秋月过目不忘,博览群书,现在的职位是博士外加大学校长,能和赵青竹等一众老头掰腕子,自然是不怕陈冬的。
被郭凡这么一劝,陈冬立马就警惕了起来,“国道这事,确实不能麻烦秋月。我来就好。”
“这就对了嘛。修路搭桥这一套,和你修建大坝也不差什么,道理都是相通的,非常适合你。”郭凡贴心的道:“我和太女这么努力打压君侯,就是为了丰盈国库,能让你放开脚做事。你放眼看看,哪国有姜国的这个财力,能供你治水修渠。”
“你的有道理。”陈冬非常认同。
陈冬想完成治水的理想,就得找一个朝廷权利碾压君侯的国家,否则君王调动不了那么多人力物力,也不会有治水之后便宜了君侯的不爽。
现在能符合条件的,就只有姜国和卫国,但卫国太穷,只有姜国能施展他的抱负。
碰上这样的情况,陈冬只有任劳任怨。
陈冬去查探大河也没多久,姜蓁也没问他大河的情况,只和他分享了一段地图。
“我去过桑泽郡和大峰郡,这几处是我觉得适合建水泥作坊的地方,你可以重点考虑一下。”
姜蓁去过的地方,直播间的人才们,就帮她点亮了地图,没去过的地方,地图就还是姜国现用的粗略的线条。
“太女这地图有些新颖。”陈冬接过地图,眼神就直接被吸引住了。
姜蓁解释道:“地图上三分的长度,就代表了现实中的一千米。看到角上的那个标志了吗,那个代表北方,这地图和指南针一起使用,效果更佳。”
“指南针?”
“我用司南改造的,到时候你一并带着吧。”姜蓁道。
陈冬在国内行走,又有姜蓁的招牌,到了当地,会有本地官员帮忙,迷路的可能性不大。但地图都送出去了,姜蓁也不介意更贴心一点,把指南针送上。
大炮这个神器姜蓁都造出来了,地图、指南针、望远镜这些玩意儿,姜蓁自然不会不管,顺就把他们给弄出来了。
大炮上的瞄准镜,和望远镜的理论相同,姜蓁会送两台大炮去屠野那儿,望远镜姜蓁也一起送了两个过去。
不过这还是没暴露出来的秘密武器,陈冬这儿配了地图和指南针就够了,望远镜姜蓁就没送给他。
陈冬都没在都邑休息一下,走就走,太敬业了。
哪个年代都不缺踏实肯干的人,像陈冬这样的人还是挺多的。
陈冬出行的动静不,每路过一个县城,都会亲自在县令的带领下,去国道旁边的乡里走一圈。
“太女要重修国道?怎么没听到这个消息。”陪在陈冬旁边的县令,殷勤的和陈冬搭话。
陈冬解释道:“征集民夫的事还早着呢。我要先来看看,什么地方最适合修建水泥作坊。”
“太女想修水泥路?”县令当即惊了一瞬,然后自告奋勇的道:“我们县最合适啊,去哪儿都近。而且县里的百姓都是老实人,干活从不偷懒,他们修补的路,几年都不坏”
想要富先修路,虽然是姜蓁耳熟的口号,但姜国的百姓并没有这个意识,修不修路,都不影响他们种地,比起修路,他们还是更期待能治理水患。
就连县令也不喜欢修路,愁着征民夫的事,要是因此引起民乱,那就是官员的罪过。
这县令原先还以为这次修路又是个苦差事,没想到还有个甜头吊在前面。
蓝河县的水泥路,大家都有所耳闻,为了水泥,这地方的县令对陈冬发挥自己极致的热情。
但水泥作坊的位置需要综合考虑,陈冬在县内转了一圈,也没给个准话,淡定的拍拍屁股就走了。
姜蓁本就是大臣们关注的对象,她还没上奏章治水修路的事,就有臣子在朝堂上提了。
“前段时间听陈大人在大河上下巡察,惹得百姓议论纷纷,都猜太女是否要支持陈冬治水。怎么现在陈大人又跑到大峰郡去了?”
郭凡道:“治水是肯定要治的,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把路修好,治水才能事半功倍。”
夯实的土路,和水泥路根本就不能比。要是马车上载着重物,雨天就会陷进泥坑,寸步难行。
先修路,反倒能节省大坝的工期。
“国道每年都在修补,以前能用,以后也能用,倒是大河急需治理。太女一次性办两件大事,会不会太急了些。”
郭凡一脸淡定,“也不算是两件事一起办。先修路,后治水,是太女早就订好了的。”
若不是事关自己的家乡,他也不会那么着急,提出此事的臣子叹了口气,道:“可陈大人去大河走了一遭,许多乡民就已经主动开始伐木、取石,以备陈大人取用,陈大人这一走”
硬碰硬的争论,姜蓁就没输过,但这位大臣一开始打苦情牌,姜蓁就有些心疼百姓了,耐心的解释道:“大峰郡的那条路是必须要先修的,等那条路修好,马上就修大河周边的路,花不了多长时间,不会让百姓空等。”
得到了姜蓁的回答,那位臣子就没没在纠缠,淡定的站回了自己原来的位置。
朝堂上的诸位臣子,除了对两件大事一起办有点担忧,提反对意见的人一个都没有。
连姜王都和姜蓁统一了战线,其他人就没什么好的了。
早朝的时候姜王没提意见,但私下和姜蓁开会的时候,姜王就道:“这段时间棉花和治水的事闹得大,短期内又看不到效果,你在农庄培训的那群农官,还有大学里的医者,是不是可以放下去了。”
有些事情期待得久了,就变味了,还是需要先给大家一点甜头尝尝。
“农官还得缓一缓,但医者应该是学得差不多了。”姜蓁道:“等我回回去问问医丑的进度。”
医丑对自己的那六百个学生,并没有很自信,被姜蓁问起的时候,他坦然的道:“学了两个多月,他们会翻书了,也会照着书本用药,还会用针缝合伤口。但除了那几个巫者,没一个学生亲自给人治过病,接过生。现在派官,有点早。”
听到这个回答,姜蓁头疼了一瞬,“第一批医者,可以是我们培养班的招牌,若是出就把人给治死了,那就不好收场了。”
“虽然我很想救活病人,是病人死了是他的命不好,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医丑无所谓的道:“许多病连我都治不好,别这群刚入门的学生。”
医丑的话虽然冷酷,但也不是没有道理。都星际时代了,还有那么多治不好的绝症,更别古代。
古代能治好的病才是稀少的。医者的心若是不大一点,很可能病人没治好,还把自己搞抑郁了。
两三个月的学习时间确实太短了,连书都还没吃透,更别亲自给人看病。
要练的话,可以义诊,既能帮人治病,又方便了学生。
这主意不错,阿蓁可以试试,义诊就是
这是个好主意,姜蓁没有一丝犹豫,直接和医丑商量起了义诊的事。
医丑的表情惊喜,道:“这是个好办法。就是有些浪费药材。只能多用砭术。”
六百个学生光是吃穿消耗就不是个数目,更别纸笔和药材,还免费义诊,要是不控制量的话,再多的药材都不够用。
姜蓁道:“六百个人,一个县能安排两到三个人不等,总有人为主,有人为副,而且还要挑选留在都邑的医官,义诊就是个考察的好会。”
姜国也没有医馆,只有隔离疫者的疠所。在姜国,医者不坐堂看诊,他们和巫者一样,都是在家里等病人去请,请有名的巫者和医者出,代价都很高,普通庶民承担不起。
培养班那边义诊的告示一发出去,第二天城外义诊的那块空地外头,就排起了长队,城卫兵还会帮忙维持秩序。
六百名学生分成三十组,每二十人负责一个长队,忙脚乱的问诊。
姜蓁去视察的时候,就看到学生一号询问了患者一号的症状之后,就就把人拉到一边,开始翻书,找药方。
然后学生二号给患者二号看病,学生三号给患者三号看病
患者也不着急,看学生翻书看得津津有味,还好奇的问道:“我这病怎么样,书上有写吗?”
“没写,你应该没救了?”学生的表情苦涩。
???书上没写的病就是没救了。
咱们养的不会都是庸医吧?!
姜蓁猛然间听到这个,忍不住驻足多观察了两秒。
我刚刚听了这个患者的情况,初步判断是癌症,确实没救了。
因为有六百名学生,义诊的效率还挺高,只是看起来有点混乱。
“我治不了,抬回去吧。”
“我给你扎一针,呀出血了!”
“老师,你能帮我看看这个病人吗?”
这画面看得我想掐人中,给我看病的医生要是现场翻书给我治病,我立马转身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