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小矛盾 说话间走到宫门外,外面已……
话间走到宫门外,外面已经停了一排的马车。
东华门本来就不怎么让大臣们上下衙门走,所以现在等在东华门的都是来接各家子弟的。
张廷玉上了自家马车的时候,才注意旁边上车的人。
年希尧察觉到视线,看过来点头笑了笑。
年遐龄只是个笔帖式,没想到他的儿子也收到了王爷的宣传单。
张廷玉回家把疑惑讲给父亲,张英笑道:“倒是不稀奇,王爷见过年遐龄,对他颇为感兴趣,还问他家子侄呢。”
所以把一个宣传单给了他家的长子,很在意料之中。
张英问道:“那学院如何?”
他今天被皇上召去议事,虽然他以后能去学院讲课,但今天是没有过去的。
张廷玉就把种种安排了,张英听完,点头道:“王爷实在,做什么事都图一个方便。”
如今只是租住在外城一个院子的年家,年遐龄也在询问他儿子今天的所见所闻。
年希尧一一了,尤其让他感觉非常好的是今天做卷子的方式,就那么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安安静静的写着卷子。
如果以后科举考试也能这样就好了。
年遐龄好笑的摇摇头,又问年希尧卷子做的如何。
年希尧很有把握:“儿答的都很好,不出意外能和王爷分在一个班。”
年遐龄是个聪明人,他自己就是一个京城吏,有这样好的运,他不想让儿子参与皇子之间,跟大阿哥或是太子谁走得近都不好,但王爷就保险了很多。
上,他是皇上最宠爱的儿子,下,太子爷是他同胞兄弟,跟王爷交好的话,未来一朝年家都不会太差。
父子俩正在话,嗡一声,一支箭射在门框上,四五岁大的男孩走进来,指着被吓到的长兄哈哈大笑。
“羹尧,”年希尧严肃,“你今日又没有读书?”
他一不在家这子就调皮捣蛋,把羽箭射的到处都是。
年羹尧跳进来道:“我读过了,我还想有一天跟大哥一起去皇家学院呢。大哥,皇家书院怎么样,是不是很好玩?”
好玩什么啊,都是金枝玉贵的人,做事话不提着十个心眼都不行。
第二天大家来上课的时候,就看见学院前门立着一个告示牌,上面贴着三张红纸,一个个人名写在上面。
分班结果出来了。
好些如同年希尧一样想要和苏辰一个班读书好亲近的人,在找到王爷的名字之后都呆了。
胤辰,这是苏辰记在皇家玉碟上的名字。
然后现在他们看见了什么?
王爷的名字出现在丙班的倒数第二个位置。
就问问,这排名是随意排的?还是有先后?
众人面面相觑。
如果随意排的,也没有人会把王爷的名字放在最后面吧。
所以这肯定是按照大家的卷子优秀程度排的,王爷是在倒数?!
当然,失望没有和王爷分在一个班的还在少数,毕竟甲班还里面还有太子和大阿哥、三阿哥嘛。
虽然大阿哥是甲班里垫底的那个。
苏辰和保成、胤禛一起来上学的时候,对上的就是好些人一言难尽的目光。
他们看看个头的四阿哥,连四阿哥都进了乙班呢。
胤祺随后进来学院,他也是丙班的,不过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丙班的肯定都不爱学习,他们可以一起玩。
不过现实是,在丙班每个人也都要认真听见,因为辰亲王主动要当他们班的纪律委员,就和朝廷上站班的那些御史似的,哪个做动作辰亲王都会记下来。
然后扣他们学分,一个人在开学的时候先有十个学分,扣一学分就要罚一张抄写,等全扣完的,就不准去学院的餐厅吃饭了。
今天中午餐厅的菜有糖醋排,胤祺吃过两次,到现在还念念不忘,所以在得知这个惩罚之后,胤祺只能把后背挺得直直的,认真听老师话。
哒哒哒。
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真有趣。
下课了我去试试后面的黑板。
丙班年龄和苏辰差不多的基本上都不爱学习,当然也混杂着几个才入学的萝卜头,学习气氛还算可以。
乙班是后劲班,和胤禛差不多大的萝卜头有两三个,但不论是萝卜头还是八九岁少年,他们全是知道努力的人。
甲班学生则是在家在外面经常被人夸赞的优秀少年人,这学习氛围就更卷了。
他们学习的内容也比乙丙两班快很多,因此一天课程结束后,苏辰等保成和胤禛一起回去,便看见这俩里书包装的书本一个比一个多。
至于六和七,他们还在上书房开蒙。
上书房以后就是三岁以上的阿哥们上幼儿园的地方。
学习为辅,玩乐探索为主。
学院放学的时候上书房早已放课,但六七没走,他们一直在乾清宫等着,看见三个哥哥便冲上来,要拉着他们一起去御花园玩滑梯。
有了正式的学上,这一天天过下来便规律了很多。
二月二,龙抬头,御笔书写的皇家书院匾额做好在这个好日子挂了上去,康熙还带着大学士们过来开了个学院动员会。
把基本上全是为着前途而来的学生们激动到不行,康熙君臣走后课堂上的氛围依然那么热烈。
丙班里,打酱油的苏辰和听课基本上听不太懂从而两眼茫茫然的胤祺显得那么,遗世而独立。
今天御膳房做出来一筐筐春饼、龙须酥,分送到各宫之外,这边的文华殿也分得了一份。
苏辰更喜欢吃春饼,卷上包含春天气息的各种菜,咬一口便是满满的春意。他那一份龙须糖就给了保成,吃过饭正要喊胤禛胤祺回教室,俩家伙不知道哪里不合你一拳我一拳的就打了起来。
苏辰两步过去把他们俩隔开,一提着一只后领子,胤祺还不甘心的伸着爪子要够胤禛。
“大哥你偏心,胤禛打了我好几下。”够不着之后,胤祺呜呜呜。
苏辰好笑:“你还了没有?”
胤祺:---
“你技不如人打不过,怎么还我偏心?”彻底把俩人分开,苏辰抱着双臂看这俩仰头瞧着他的团子,“吧,为什么打架。”
保成没拉架也没走,只是好笑的看着,唉,他哥真是喜欢孩子,以后哥哥家的孩子过得肯定很好。
不过,他可以把他的孩子也给哥带,让他的孩子和哥家的孩子也如同他们这样亲近。
这个主意很好。
保成的算盘已经打到了十几年后。
苏辰给俩孩断官司,胤祺负主要责任,谁让他抢胤禛的龙须酥吃呢,分给他的那份还有剩的两块也被没收了。
俩孩一人扣一分,然后叫写一张罚抄。
胤祺又哭了。
中午休息的时候,苏辰就看他一抽一抽的坐在那儿抓着笔抄写,忍不住偏头向窗外笑了笑。
没欺负过团子,根本体会不到这种乐趣啊。
下午放学,苏辰哼着曲儿带着弟弟来到乾清宫,今天后面跟着的有三个弟弟,分别是胤祉、胤禛、胤祚。
胤禛苏辰每天都要带的,只今天胤祉在他放学后就在外面等着,要和他们一起来乾清宫跟阿玛请安,胤祺听见了也嚷着要一起。
于是后面的一个弟弟,变成了一串。
保成下午依然不上课,学习治国之道是他现在的必备课程。
乾清宫大殿内有人,苏辰放轻脚步带着几个弟弟外面过去,听见一耳朵,的是攻取雅克萨的事。
去年冬天奉命去探查雅克萨附近兵力的郎谈和彭春回来了,他们将罗刹在雅克萨的陈兵虚实以及活动情况摸得很详细。
想要立军功的两人主张集中兵力攻打雅克萨,郎谈三千红衣大炮即可把罗刹人驱逐。但康熙不同意,一时之间的驱逐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希望能在黑龙江建木城,屯兵,永戍。
这件事去年从东北回来,康熙就已经和大学士们讨论过几次,支持他的声音并不多,直到大家都知道索额图明珠二人及其党附全被安排学“外语”,今年夏天就让他们出海,反对的声音才少了些。
但康熙知道,大部分臣子依然认为黑龙江那样的偏远高寒之地,不值得建城驻守。
郎谈和彭春的回归,以及宁古塔将军巴海上的进攻雅克萨的折子,都再次激起朝廷中的驱赶派情绪。
驻黑龙江,不仅前期要大批运送过去粮食,还需要建设驿站,而这其中牵连到的修路、开河将会耗费不计其数的银两。
年前东北寒冻,验视辽河、伊通河深浅的载粮船并没有北上,需要等到解冻化冰才行,一旦验视出来具体的深浅,运粮河段需要的大船也要开始打造。
如此,又是一大笔支出。
户部官员都愁的脑门儿更加锃光瓦亮了。
苏辰不知道这件事还在商讨,他带着弟弟们到西暖阁,没去阿玛的住处闹腾,而是去了阿玛让人在隔隔壁给他们腾出来的花厅。
太监冯春在外面核对药材、珍珠等,突然听到后面有人问:“冯春,这是给谁的赏赐啊?”
回头一瞧,从高到低排排站着四位主子,最高的那个正是来西暖阁跟来自己住处一样的辰亲王,他们里都拿着糕点,一边吃一边好奇的看着他这边。
冯春忙笑道:“王爷还不知道吗?贵妃娘娘被诊出了喜脉?”
贵妃娘娘?
哪个?
苏辰印象中的贵妃只有佟佳氏。
冯春提醒道:“钮祜禄贵妃。”
“孝昭皇后的妹妹?”苏辰想起来了,她跟先皇后不一样,低调到他都不记得后宫还有这么一位娘娘了。
掰掰指一算,阿玛这一回来传出喜信的女人有三个,主位娘娘两个,宜妃和钮祜禄贵妃,还有一个就是比较受宠的云常在。
可以肯定宜妃和贵妃生的分别是九阿哥、四阿哥,云常在这胎生出来的就不知道是女儿,还是根本没有生下来。
苏辰道:“那你快送去吧,叫贵妃好好养身体,以后我带着弟弟玩啊。”
冯春笑着答应。
酉时二刻,吃个半包的胤祺表示他要回去陪皇玛么吃晚饭,挥挥带着一群太监宫女离开了。
至于胤祉,他他很久没有见阿玛,想要等跟阿玛请安之后再回南三所,苏辰不喜欢他却也没有赶他。
安排胤禛去写作业,他去了御膳房。
一刻钟后被留饭的郎谈、彭春二人看着一桌子见都没见过的御膳,不争气的流出一串口水。
金黄的面包,粘糯的黄色米糕,还有卤肉,凉拌菜。
尤其是凉拌菜,只是嫩嫩的白菜叶子和雪白的粉丝、木耳、花生等拌的,也不知道加的什么调味料,竟然把这些他们平时也不经常吃的东西做出这么好吃的味道。
康熙这边还没有吃完晚饭,就有太监过来报告:“两位副都统已经吃好了,向皇上请辞。”
康熙点头:“让他们去驿馆休息。”
一会儿梁九功又来,忍笑不住道:“皇上,您不知道,那一桌子御膳全被吃完了,连一根葱花都没剩。”
捧着碗喝汤的苏辰感叹,“还是武将食量大。”
以前阿玛留饭文臣,御膳往往都有剩的。
康熙好笑的问儿子:“你给他们准备了什么?”
“就很大块的卤肉,还有卤猪蹄呢,凉拌菜,炒菜什么的。”苏辰道。
因为他比较喜欢吃家常菜,御膳房现在做菜总有几道不会精致摆盘,而这些没有精致摆盘的基本上全都很好吃,他阿玛也喜欢吃,渐渐的连后宫妃子们吃饭的风格都有些变。
只不过苏辰最喜欢的猪蹄到现在还没有被娘娘们接受,无它,一听是猪蹄,各位娘娘们都觉得这东西看起来再是美味也掩盖不了它埋汰的本质。
康熙是个大方的皇帝,两天后再次召郎谈、彭春觐见之后,给他们二人一人一道卤肉和凉拌菜的料汁儿配方。
郎谈、彭春脸都红了,这是自己爱吃被皇上知道啦,唉唉,不知道皇上还信不信任他们统军的能力。
这一次康熙表达了他不想近期再生战火的愿望,甚至把准噶尔部近年来蠢蠢欲动他却只是诏抚的用意跟这俩人明。
“边疆事务的处置不能操之过急,要做好一旦动兵,便可保至少百年安定的打算,朕要的是,罗刹人不敢在我大清边境流连筑城侵扰百姓。”
自此,郎谈、彭春再没有异议,并且通过这两次深谈,他们察觉到了皇上对他们意见的重视,半个月后离京之时心中怀揣着的全是尽忠皇上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