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百年谜团
出了楼梯口,一扇精致的描金木门映入眼帘,想必要见的人就在里面。
李寻很是好奇里面是怎样一位人物?英国皇室?还是商界巨富?总之,从这座城堡来判断,绝非是等闲之辈。
威廉站在门外,示意大家稍等,只见威廉长吁一口气,整了整衣襟,轻轻推开了那扇门。
一位佝偻着身子的老男人正站在窗口看着外面,见大家走进了屋,方才缓缓转过身。
这时候,李寻看清了他的面容:苍老的脸上布满了松树皮一般的周围,一副金丝眼镜在鼻梁上摇摇欲坠,他华丽的西装和苍老的面容形成巨大反差,让人感觉不适。
威廉对着老男人弯腰致意,随后规规矩矩站在一旁,全然没了刚才的桀骜不驯。
李寻在脑海中搜寻打招呼的英文,可没想到老男人用中文问候道:“我是亨利,很高兴见到各位。”
大康笑道:“嚯,会中国话啊,那就好办了,刚才我还担心怎么沟通交流呢。”
金教授微微皱眉,似乎想起了什么:“英国有个亨利考古基金会,是否与你有关系?”
“正是我爷爷一创办的。”威廉示意大家入座。
到这里,金教授有些兴奋,道:“我在中国参与过,当时还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考古基金,可是后来因为法规问题考古工作没能继续,很是遗憾啊。”
亨利先生笑着点头,算是对金教授的回应。
随后亨利看了威廉一眼,随指了指旁边的书架,威廉转身从书架上取下一叠泛黄的书刊,然后恭恭敬敬放在了亨利跟前。
亨利缓缓抬起臂,一块造型老旧的表从腕口露了出来,苍老的掌放在书上摩挲着,好像在抚摸刚出世的孩子。
李寻盯着桌上的书刊,心想那里面应该是当年图坦卡蒙陵墓发掘者爱德华的日记,于是不由地伸长了脖子,希望早一刻看到里面的内容。
亨利翻开了书刊,并挥让李寻等人走到跟前。
李寻站在亨利身后,屏气凝神看着泛黄的册子,里面是一张张的照片,其中很多以金字塔为背景,而照片的主角是一个留着胡子的男人,李寻对这个男人的身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猜你们一定想知道照片中男人的身份。”亨利将一张照片抽了出来。
金教授接过照片,疑惑道:“如果没猜错,他应该就是霍华德卡特,是不是?”
亨利轻摇着脑袋,言语中带着遗憾,:“你的回答很接近答案了,照片中的男人叫萨姆,他是霍华德卡特最好的朋友,他是为了完成霍华德的遗愿才回到的帝王谷,也就是那片拥有几十座金字塔的地方。”
李寻追问道:“那么霍华德的遗愿是什么呢?”
此言一出,亨利愣住了神,停了几秒钟,缓缓开口道:“或许是那些离奇死亡的真相,再或者是关于传中的宝藏,但不论怎么样,应该和图坦卡蒙有关系。”
到这里,大康忍不住发了话:“威廉,你不是有一本日记吗?在哪呢?”
威廉和亨利对视一眼,亨利叹息道:“没错,当年霍华德记录了图坦卡蒙陵墓发掘的全过程,里面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但那本日记并不在这里。”
“它在哪里?”金教授问道。
亨利拉开抽屉,拿出另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阴森森的城堡,上面的大铁门出现了锈蚀的痕迹,好像几百年没有人居住一样。
李寻托腮沉思着,心想这亨利老头究竟怎么回事,合着里什么要紧的资料都没有,就敢邀请自己来城堡作客,他到底是想图自己什么呢?可千万别有什么歪心思,毕竟这里是英国,这要是撕扯起来,自己必然占不到便宜。
“这是枫叶城堡,爱德华的笔记就在里面。”威廉指着照片上的城堡,咬牙切齿的,好像经历了一段不为人知的痛苦。
“枫叶城堡?听着有点耳熟。”李寻自言自语的。
金教授掏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迅速翻了几页,最后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道:“枫叶城堡是卡纳冯勋爵的住处,始建于90年,是当时全英国首屈一指的豪宅。”
经过金教授的提醒,李寻也想起一些事情来,补充道:“卡纳冯勋爵就是资助霍华德卡特发掘图坦卡蒙陵墓的人,不仅有钱,还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可惜”
大康问:“可惜什么?”
“可惜死于诅咒!”金教授合上中的笔记,“他在图坦卡蒙陵墓被发掘的第二年就死了,当时给出的定论是得了致命性急症,但我觉得里面必定有蹊跷。”
亨利干咳了几声,示意大家坐回到沙发上,威廉赶紧倒水,并伺候着亨利吃了几片黑色的药丸。
片刻后,亨利稳定了下来,慢吞吞地:“听你们讲话真是精彩,但有些地方的不太对,卡纳冯勋爵并不是死于诅咒,而是咳咳咳”
剧烈的咳嗽让亨利无法讲述下去,但大家都被他刚才的话挑起了兴致,迫切的想知道下文。
威廉站在亨利身后,轻轻拍打着他的后背,试图让咳嗽变得轻微。
亨利强迫自己镇定下来,道:“咳咳卡纳冯勋爵是个吸血鬼,他之所以赞助霍华德发掘图坦卡蒙的陵墓,是因为他想把那里面的陪葬品据为己有,但是遭到了霍华德的反对。后来卡纳冯就利用中的权利要加害霍华德,可是没成想他的做法激起了埃及王室的怒火,双方发生了交战,最后卡纳冯负伤而亡。”
大康听得一头雾水,问道:“等会儿,我有件事不太明白,卡纳冯的死和爱德华日记有什么关系?”
亨利想回答大康的问题,但由于咳嗽太厉害,最后由威廉解释:“因为爱德华日记中记载了图坦卡蒙的全部宝藏位置,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宝藏只是一少部分,卡纳冯想得到全部,所以引来了杀身之祸。”
大康拍笑道:“嚯,这故事真精彩,跟老北京书似的。”
李寻和金教授对视一眼,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