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第 33 章 【也不知道洛阳的皇……
【也不知道洛阳的皇帝与世家正在享乐的时候,相不相信大汉四百年的即将最终到了尽头。
仿佛是配合着,天幕之人的话。天幕又变成了夜晚,并且以极快的速度一幕一幕地略过。
作为王朝中心的帝都洛阳,依旧纸醉金迷歌舞升平。长夜漫漫,那些钟鸣鼎食、累世簪缨仍然沉溺在一片安宁岁月里。
朱门高阁、亭台高榭,耽于享乐的世家自然是极尽所能将这寸土寸金的帝都打造得犹如人间仙境。
隐约之间,还有低低歌吹之声,不知是哪家的宴席新谱的曲子,那样糜烂和旖旎,真的让人联想起胭脂美人香、芙蓉春宵暖
画面就定格在了这一幕然后渐渐地变黄,宛如发黄变脆的古画,零星的火光从画幕的一角燃起,变成了另外的风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党锢之祸、十常侍之乱或许上天都认为这个王朝已经腐朽将亡,于是天灾频发,干旱洪灾,人祸不断边地战事四起,流民百姓饿死战死,而这些人即便是死了以后也无人收尸,所以才降下这样一场接近五十年的大疫。
而再也没有那样动人的音乐,那是无比嘈杂的声音,绝望的哭喊与嚎叫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然后这样的场景又变化为了一张舆图。
在舆图之上标注了火焰的地方就是发生了大疫的地区。
延光四年,冬,京都大疫。
元嘉元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
延熹四年,正月,大疫。
建宁四年,月,大疫。
后汉书中寥寥数笔书写的却是一个怎样的人间炼狱。
在混乱的底色背景之下,一个穿着道袍的背影毅然前行,他中捧着一本书,就去往了当时的灾区之一翼州。
“先生,翼州大疫,恐怕有去无返,满朝公卿都已经决意放弃,您何必只身犯险!”
“伤害自古以来就是必死之症,即便先生有回天的本事,又能如何?”
“庶人而已,平定天下何必要管这些庶人?”
“不过一介沽名钓誉之辈,只怕他是没有命回来。”
四面八方传来议论纷纷的声音,有劝阻也有嘲讽。然而这名叫做张角的道士却只是一笑而已,执起九节杖毅然离开。
他只留下一句:“太平道的信徒,有谁愿意随我去之,救万民于水火。”
我之前过对于张角这个人,史学家往往是抱有成见的,他们不愿意为这个妖人而立传,然而现在的里却多喜欢给他营造一个传奇的身份。但是不管当时张角的目的是什么,他到底还是凭借自己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汉朝黄老之术盛行,直到东汉末年,道教也继承了黄老道开始发展,其中就有根据一本叫做太平经的书籍所创建的太平道。
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在今人眼里普通的伤寒接近于绝症,就连当时的著名医者张仲景,他出生于一个人口多达二百余人的家族,感染而死于疫病的都多达分之二。
如果要是放在普通百姓家里,几乎就是感染上疫病只能凭运气活过去。翼州大疫,可见官员唯恐避之不及,而张角竟然带着自己的亲兄弟和一众教徒逆行而去。
据张角擅长画符颂咒,他的符水给人服下之后就能治愈伤寒。传得更加灵异一点呢,就是他会呼风唤雨撒豆成兵
当然对于这个喝过符水就可以治愈疾病,有一个推测就是张角把符箓浸泡在了药水里,或者是这个符水里本身就掺了药汤,所以才能起到治愈疾病的效果。但是不管怎么,这样一来就很快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
张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借宣扬传教,声称人间的行为是受到鬼神监控的,做了坏事的人会折寿,而做了好事的人则会增寿,所以要多做善事而少行恶。
天幕上的内容又开始变化,每日都有人跪在张角面前不断叩首,口中还念念有词。苏扶南对此做了解释。
这是一种宗教仪式,犯下了过失的人要跪在他的面前讲清楚过错,并且祈求原谅。起来,这一点是不是有点像是西方的神父?同时,借此会张角就开始宣传贫苦百姓喜闻乐见的反抗剥削互爱这些理论。并且为了扩大宗教的影响力,他派遣了弟子八人,传教四分。
舆图上用红色记号标注了张角的影响力范围,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均被标红,一旁标注的人数也一下飙升至了四十万。旁边还贴心的注明了,将天下分置为十六方。
而大方多达一万余人,方也有至少五六千人,这显然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宗教集团,所谓的“方”甚至可以称之为一种松散的军政组织。
是的,或许从一开始张角就不只是想做一个宗教领袖而已,也或许是在传教的过程中,他慢慢的野心膨胀,意识到了必须大破大立。
而当朝者反而乐得清闲,认为太平道能够替他们安抚百姓,这不是天大的好处吗?于是这支由流民组织而成的起义军,最终如同星火燎原般迅速的席卷了华夏大地。
开头的那句谶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也被广泛的传播起来,这句话具体解释很困难,涉及当时信奉的复杂的阴阳五行学。但是简单来就是,汉朝就要灭亡,太平道当兴,在甲子年间,天下即将平定大吉。
刘彻不由大喝一声:“什么?巫蛊邪术,竟然是这样的人亡我大汉吗?”
可惜天幕之上听不见他的声音,自然也没有任何回应,徒留地上一声叹息。
历史再一次重演,一个走向末路的王朝终将会迎来农民起义,不过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这些流民相以为约,以黄巾系于头上作为记号,并且让教徒秘密的在城门之上写下“甲子”二字作为记号,期待时间一到于洛阳城内蛰伏的人里应外合,一举夺城。
然而这其中却出了叛徒,张角的一个名叫唐周的弟子暗中告密,导致这场起义出师不利,洛阳的内应全部被杀,而且张角被迫把起义提前到了二月。不过由于他的影响力,当时东汉全国上下二十八郡同时发生起义,黄巾军势如破竹。洛阳震动,朝野终于开始重视这些流民。
不过这场起义最终的结果却是失败了。
建安二年,南阳隆中。
年仅十七岁的诸葛亮叔父诸葛玄刚刚过世,自此以后,他就结束了自己的游学生涯,隐居于隆中,平日里以躬耕为业。
这个时候,他还不是后来名声鹊起的诸葛武侯,至有两个至交好友平时愿意与他来往,除此之外,再没有别人。
他低低叹了口气,自桓帝、灵帝以来汉室衰微,如今天下大乱,却无名主,受苦的还是这乱世之中的百姓啊。
在他看来,如今歌剧天下一方的名士都只能算得上是枭雄,而不能算作是仁主。这些人愿意为自己谋求私利,却不愿意治理天下,就算能够统一,最终也不可长久。
诸葛亮想要等待的是真正的仁德爱民之君。
天幕倏然降下,他依稀记得在年幼之际,也曾有过几次奇景,后来天下越来越乱,这般景象就再也不会出现。
难道?难道是祥瑞天降,华夏大地又要出一位仁君吗?
诸葛亮思考着,然而等他听到这一段的时候,却不由得有点失望。
黄巾起义么?史家历来将那张角视之为妖人,并不是全然没有道理的。
在他看来,这不是由于他的出身,也不是由于他能够救治人命的符水。而是这场起义虽然名义上是要拯救乱世,可是实际上却把天下推向了大乱。
至于失败的原因,这就有很多了。首先起义的人数虽然多,但是大多数都是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流民,组织非常松散而且缺乏纪律,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老弱妇孺,非常缺乏战斗力。
另外,为了镇压这场农民起义,汉灵帝设置了州牧,简单来就是把中央的权力下放给了地方。有点像后世的节度使,州牧拥有军政大权,而这些流民被组织起来,给他们分配了活干,自然也就没有人闹起义了。不过,州牧的形成,弊端在于它反而加强了各地的割据势力。
李世民忽然沉思,节度使吗?这原本是承袭了自从北周以来到隋朝的旧制,主要是在地方屯田驻军。
如果到了唐末,中央的管控力不强,这些人会不会也起不臣之心?
还有一个原因呢就是,张角病死了。但是大家也不用遗憾,黄巾起义也有很多很多的弊端,在他决定起义的时候,就已经背离了治病救人的初衷。这些流民生来贫穷,又没有强有力的约束组织,所以单单是凭借一个道德上的约束,根本就约束不住他们。这些经常烧杀抢掠,抢夺的对象很多都是豪商甚至普通百姓,所以对他们也有黄巾贼的称呼。
随着这场起义的失败,我们熟知的国人物也逐渐的开始展露,国时代即将正式到来。
诸葛亮眸色微暗,没错,很多原本被党锢之祸中失去了政治资格的士人在这个时候重新起复,也有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行列里逐渐发展为割据一方的枭雄。
可以黄巾起义之时,也是诸侯并起之时。
比如曹操、袁绍,甚至是董卓。
董卓这个人在天下共而击之之前,也算得上是平步青云的典范了,甚至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称他一句“汉家忠臣”,不过之后的事情就比较讽刺了。
我们将时间线往后调,汉灵帝病重,他出身屠户的外戚,也就是何皇后的哥哥何进掌控着京中的兵权,但是汉灵帝这个时候却想废长立幼,废掉何皇后生大皇子刘辩,转立王美人生二皇子刘协。于是就设立了八校尉分权,只不过没懂这件事情办妥,他就已经死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曹操也是这八校尉之一,不过当时他还算是一个角色。汉灵帝死后,何进入宫扶持外甥刘辩继位,也就是汉少帝,何太后临朝。这一次在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夺中,外戚占了上风。
这个时候作为士人的袁绍终于有会进言,士人与宦官的矛盾由来已久。他自然与何进提议要铲除掉宦官。然而,何太后的母亲和弟弟受了宦官的贿赂,始终下不了这个决心。经过袁绍的提议他让董卓进入了洛阳,准备用兵力向太后施压。
但是,也不知道何进是耳根子软啊,还是到底是何家户出身,恐怕也没经过什么政治斗争,于是何进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诛杀宦官泄露了消息,那些宦官又不傻,十常侍之首张让,就是汉灵帝把他当爸爸那位。他最先察觉,当立断将中握有兵权的一个宦官斩杀,并向何进交出兵权。何进竟然真的不追究了。
到这的时候,苏扶南微微叹气,何进或许不知道,就是他一而再再而的错误最终让他们都葬送在别人中。
不过对于天下的大势来,也很难判断这个节点的是利还是弊?
何进的结局呢,是被假传太后旨意的一个宦官骗入宫中杀了。他这位外戚一死,袁绍直接领兵攻打宫门,最后将宦官全部斩杀,据一共杀了两千余人,不长胡子的都一律当做宦官处理。
而少数的宦官挟持了皇帝刘辩出宫到达西郊,这些宦官最后也死了。不过却是给董卓留下了一份大礼。
天幕上同时播放了一幕幕惨状,士兵闯入宫中,大肆捕杀太监。宫里的太监无论是老弱残病,还是年轻力壮,都直接就被乱箭射死乱刀砍死,可谓是血流成河。
不过在某种程度上,倒也称得上是一句咎由自取。
而与此同时,董卓进军洛阳。
董卓出身也不算高,但是他凭借着勇武早在汉桓帝时就担任羽林郎,后来在抗击羌人和鲜卑之时屡建战功,到了镇压黄巾军后更是被封为斄乡侯,食邑千户。而现在更好了,进入洛阳城的董卓正好巧遇了汉少帝刘辩,把他接回宫去。
起来,董卓兵力也不算多,不过这有一个人名叫吕布。或许大家都听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过这个人非常的有意思。他最开始是执金吾丁原的部将,但是却被董卓买通,杀了丁原,将京中的兵力全都交给董卓。后来又杀了董卓,归附袁绍。后来又离开了袁绍,投奔张扬咳咳
反正这个时候吕布和董卓还情深义重,并且结为父子。而大权在握的董卓也想展示自己的能力,于是仿霍光旧事废汉少帝改立刘协也就是汉献帝。原本袁绍还为此争辩,碍于袁家四世公地位超然,董卓一时不敢妄动,直到太傅袁隗首肯。
于是袁绍决定离开洛阳,逃亡冀州。
元朔六年,刘彻遥望天幕,突然喃喃自语:“霍光,又是霍光,他到底是谁?”
之后的结果就是年仅十五岁的汉少帝次年被杀,何太后也一样。董卓权倾朝野,却不干人事,比如放纵是吧烧杀抢掠,动不动就杀人,在何太后下葬的时候开陵盗墓。
最终,天下十八路诸侯皆反,攻打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