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第 40 章 袁绍和袁术两兄……
袁绍和袁术两兄弟在天幕之下的两个地方,为未来做着谋划。然而,天幕却不再提及他们。
好,我们把话题拉回到东吴的建立上。相比于后来精彩艳艳的孙策和孙权二人,其父孙坚也就是东吴政权初期的奠基人,反倒没有多少关注度。
其实孙坚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极为复杂,他从来不缺乏谋略,可是打起仗来又是另一个极端,勇猛无畏甚至将生死视于无物,最终陨落于一场追击。他既有正史上对于他“忠烈”的赞誉,却也有一些曾经打家劫舍的黑点。
建安二年,十五岁的孙权遥望天幕,微微吃惊。
由于出身乱世,父亲又在他九岁的时候,便因为征讨刘表而战死身亡。
自打记事以来,父亲常年在外征战,家中也经常迁移。起来曾经作为一个年幼的稚子,他不免对父亲心生怨怼过,以至于在父亲的丧礼之上,他心中虽然酸涩难过,却不知道为何很难哭泣出来。
而在那之后,又是很长时间地居无定所。还好,他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和一个颇有能力兄长,在母亲的教育和兄长的帮扶之下,他相对安全惬意的长大。
这么多年已经过去,时光逐渐冲淡了幼年的记忆,他开始怀念已逝的父亲。
可是哪怕是有兄长和母亲的时常教导,他对于父亲的印象,也有些逐渐地趋于模糊。所以在天幕,讲到这一段的时候,他莫名生出了一番情绪,既兴奋又紧张。
然而,听到了天幕上这番评价,他又不禁微微拧眉。
孙坚故乡就是在吴郡,并且祖辈开始就在吴地做官,在东汉末年,他从一个的县吏,逐渐积累起声望,在黄巾起义时期崭露头角,初建功业。后来在董卓之乱的时候又和诸侯起兵征讨,再之后就是归附袁术。
起来他一生中的这几个阶段。出身吴地官吏家庭的他,也算得上是少年成名。他十七岁做县吏的时候曾和父亲前往钱塘,也是在那个时候遇见了一次海上贼寇,或许是少年意气。孙坚丝毫不害怕,也没有听从父亲的劝阻上前庄做官府派来的人便轻而易举地斩杀了贼寇并且吓退了他们。
这场意外为孙坚带来了很大的名望,于是他便从一个的县丞晋升成了代理校尉。后来他又因为有人在会籍起义,迅速拉起一支千人的队伍平叛而升任县丞。
孙权去岁,刚刚被终于取得了会稽之地的兄长委任了官职,却还是和母亲吴夫人居住在一起。
他今日来的后院就是给母亲请安,只不过却在母亲院落的女士告知之下,得知了吴夫人平日里操劳过多不免劳累,现在午间已经憩睡下了。
就在他告退之际,却正好看到了天幕。
孙权不由得惊叹:“这样看来父亲的确是当世之英雄。”
只不过这样的场面还是不要让母亲看见了,以免她思及以往,再悲伤过度,那就是不妙了。
可惜这惊叹之余,他没回过神来。
巧的是这江东的天气无常,正好赶上前些日子刚下过雨,这两天,又阴恻恻的,时常乌云密布。女使害怕突然下起了雨,把老夫人钟爱的名贵花草给浇坏了,便把这些花盆移到了廊下。
而孙权正好不慎将脚边廊下摆着的花盆踢倒了一下子砸碎在地,发出清脆的声音。
孙权刚想着怎么找补一下,然而这花草可以再买,吴夫人此刻却已经醒了。他被女使招呼进去,紧接着就隔着帘子听见了母亲的声音。
“哎仲谋?仲谋你在前面做什么,刚才是什么声音?”
孙权连忙上前去行拜礼,吴夫人自然早已整理好仪容,端坐在一旁。
吴夫人已经上了年纪,青丝中俨然已经有一半夹杂了白发,加上这些年的操劳面目稍显老态,只能依稀从她的五官上辨别出她当年是怎样一个美人。
只不过即便如此,年少的教养却始终镌刻在她的一举一动之中,颇有一番大家之资,她柔声呼唤着儿子,问道:“仲谋,刚才我依稀听到了什么声音,可是你大哥出了什么事吗?”
夫君的青年离世已经给吴夫人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到底是作为一个母亲,一方面她的见识和学识都能期待儿子闯荡出一番功业,而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乱世里,她也不免生出几分担心。
然而,孙权此时却没有想好该如何回答,只是支支吾吾,左右顾盼,最后只想到一句搪塞的话:“母亲多虑了,其实没什么大事,只是儿子想来给母亲请安。”
没有什么大事吗?吴夫人眉头紧锁,还想要追问,天幕之人却又提前一次出声。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刘氏江山俨然摇摇欲坠。中郎将朱儁奏请孙坚担任佐军司马,然而,孙坚只招募了一千余人的兵马,就敢跟随其东征西讨。他的勇武真的可谓是不要命的那种。
简单地讲述几个事例,他有一次孤身一人单骑深入敌营,结果受伤坠马。如果不是他的战马回到了军营中,找到了士卒过来救他,恐怕当时的孙坚就已经丧命。
“什么?!”
许久未曾听到的名字再一次被提及,吴夫人俨然有点失态。她眼眶微微发红,竟然不等女使和孙权的阻拦就直接站起,疾步奔向院落那边。
孙权惊慌之下,立刻追了出去,口中还忙唤:“阿母、阿母!”
吴夫人走到屋檐处,忽然停了下来,转而眺望起天幕,她心中的杂念平复了一分。是天幕啊,不对,等等。她稍稍放了下心,转而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心思不由地一波三折了起来。
孙权忧心母亲,很快赶到了吴夫人身旁,搀扶着她。
“仲谋,你快些和母亲,那天幕之人了你先考什么,不不,还有别的也一并来。”
孙权忧心母亲,一时反应不过来,只:“好像是我家将出东吴之主?”
吴夫人脸色陡然大变,道:“仲谋你赶紧遣人,不不,你亲去,不,你备下马车,母亲亲去,去你长兄那,你长兄性子和你父亲相似,恐怕此时会冲动行事,母亲要亲去规劝!”
孙权登时大惊,也意识到了当即情况重大,立即点头应下。
若起孙坚最有名望的一件事情,那就非力斩华雄大破董卓这一事莫属了。是的,和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关羽温酒斩华雄完全不同,在正史上是孙坚斩杀了华雄。在之前我们讲曹操的时候到了,董卓惹了众怒,招来天下诸侯起兵征讨他并且拥立袁绍为盟主,然而联盟的这些人却各怀心思,每日饮酒高歌,也不愿意打仗。
而在这其中真的愿意征讨董卓的,除了曹操鲍信,就要数孙坚了。早在当初平定黄巾军的时候,孙坚就看出董卓此人狡诈,所以当时他就罗列了董卓的罪证,并且希望张温诛杀董卓可惜没有得到回应。只是后来又被朝廷任命为了长沙太守,直到后来起兵征讨董卓。就连董卓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
其实起来,看似所向披靡的孙坚其实却分外凶险,首先是因为他出身的原因,只能去投靠势力比较大的袁术。之后孙坚在梁东地区,正式迎战董卓的部队,只要这一仗顺利,就可以进而攻打洛阳。然而变故突发,孙坚被徐荣的部队包围了起来,可以是全军溃败,突围出来的时候,孙坚身边只有数十名骑兵。情急之下,他突然想到一个妙计,他平日喜欢戴一个红色的头巾,董卓的部将多依靠这个头巾来辨认他。于是情急之下他将这个红头巾给亲信带上,这才拖延了时间,让他再从道逃跑。
当然最后那个亲信也没有死,他也想出来一个妙计,就是把那个红头巾绑在了一个墓碑之前,自己躲在了旁边的草丛里。追兵远远地赶了过来,以为人已经逃走了,于是就撤兵了。孙坚经此之后却仍然不气馁,他一路以来整合自己的旧部,伺再战。于是大破董卓的军队,击退了吕布,并且将都督华雄枭首。
在这件事情之后,甚至董卓都开始害怕了孙坚,想要与他订下姻亲,将女儿嫁给他的儿子,以平息战乱。还好孙坚拒不接受。
然而他在前线这么劳心劳力的打仗,袁术却轻而易举地就相信了他人的谗言,断绝了他的粮草。
最后甚至逼得孙坚连夜乘马奔跑到一百多里外的鲁阳亲自解释了一番,袁术才肯供给粮草。
天幕上讲到这一段的时候,吴夫人不由地在马车上脑补了起来。
她虽然只是一介女子,但是乱世之中总也学会了许多,袁术此人骄矜自大又残暴不仁,实在不能担任得上天下之主。
可惜啊,孙家到底是依靠过袁术,如今想要脱离而自立,必须有一个正当的原因,现在还不是时候,她那长子也算得上是麒麟儿,只不过性子太急,如今的操作之下恐怕要生出事来。
可惜了这样一位将才最后死在了起义军的内部斗争之中,由于董卓放弃了洛阳而迁都长安。这些人就从共同讨伐董卓的义举变成了互相争抢这地盘扩大势力的诸侯。孙坚最终被袁术派去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迎战,本来孙坚是胜了的,结果却因为乘胜追击,落入了陷阱。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使孙坚中箭身亡。
但是后来很多年过去之后,孙权也以为父报仇的名义围杀黄祖而屠城。
苏扶南到这微微叹了一口气,那样一个乱世啊,想想就让人害怕。
吴夫人看向一旁的儿子,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唤道:“仲谋,阿母一介妇道人家,不懂别的什么。但是阿母始终相信这冤有头,债有主。倘若你将来真的要为父报仇,杀了那黄祖也便罢了,莫要迁怒于普通人。凡事都留一线,这是给别人留退路,也是给自己留退路。”
她完了,不由得微微叹气。孙权见到此番情景,也立刻应答道:“阿母,儿子明白。想来天幕之人所的那一天,应该是儿子糊涂了。既然儿子提前知道了这件事情,那必然不会重蹈覆辙。”
吴夫人有时候会想,倘若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只是一介平庸之辈,到底是会更好呢,还是又会更坏呢?
起来,孙坚几乎是征战了半生,最后却连一郡之地也没有。最后还是他的侄子孙贲扶送了孙坚的灵柩回去。
和父亲孙坚一样,孙策也算得上是一个少年英雄,他也是年少就喜欢结交朋友,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周瑜,可以是后来东吴的核心人物。不过也是孙策归附袁术的时候,他与袁术的裂隙却越来越大。
首先就是守孝结束之后的孙策来找袁术,想要要回父亲的旧部,可是袁术却害怕孙策自立只是让他投奔去他的舅父和堂兄。直到后来,孙策凭借努力招募到了几百人,袁术才答应归还旧部。但是在此次事情过后,袁术仍然经常失信,比如他曾经许诺给孙策九江大守的位置,结果转又给了别人。甚至是孙策自己打下来的庐江,结果袁术却转就让自己的老部将去当太守。
大家想想就这样,孙策怎么能够忠心于他呢?在袁术的不断压制之下,直到孙策回到了江东,才终于有了一些发展。
苏扶南他只是简简单单的陈述了一句事实,然而天幕底下的袁术却是实打实的生气了起来。
“孙策那子确实是有能耐啊,就连谁帮着他起家都忘了,如果若有来日,他是不是还要反过来攻打于我?”
然而在天幕的另一边,吴夫人却已经与长子孙策定下大计。不会主动与袁术反目,除非是他自己主动招来天下人的唾弃,那么孙家自然也不能罔顾于民心。
历史在这个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为总有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以为重来一次他就可以规避掉自己所有错误的选择,可是他殊不知人心的**是在不断的增长的,当他放任**的生长,却没有与之匹敌的实力,就只能变成笼中的困兽。
袁术自从得到了孙坚偶然发现了传国玉玺之后,野心逐渐膨胀,甚至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最终不顾孙策的劝阻,执意称帝。
这一次终于引发了天下人的众怒,被大家群起而攻。
曹操虽然之前铁定是得罪了袁绍,与其之间必定有一战,拿不出兵力去对抗袁术,可是至少现在不用担心在腹背受敌了。
在历史上孙策确实也算得上是惊才艳艳了,可以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平定的江东。然而在历史上却有这样一桩众纷纭的公案,那就是东冶屠城。因为三国志记载这段的时候孙策“据会稽,屠东冶。”可是却又有“军令整肃,百姓怀之。”这样的记录。史学家争吵颇多,却没有留下来一个固定的答案。但是这样的记录伴随他始终是一个黑点。
不过却也不得不,东吴总出这种少年英才,嗯其实有另外一个原因是父辈死的太早。孙坚三十七岁身亡,而孙策遇刺而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至此,接替了父兄事业的孙权成功掌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诸侯,并且在后来建立了东吴。
孙策恍然一惊:“!”
他二十六岁就死了,竟然还是被刺杀的?可是天幕透露到这里,却也不愿意再。孙策只能自己去推测一个大概的时间。
当然至少他们现在已经是一方诸侯,还有自己的谋士。
而刘备却是最惨的,他终于有会逃脱了曹操的掌控,想要夺取徐州,然而却失败了。
即使是他成功了也又能如何,徐州的地理位置异常的优越,周围诸侯盘踞,以他现在的实力,就算能够争夺回来,也很难守得住。
隆中。
诸葛亮仍然每日抚琴,桌案上的信笺传递的是徐庶邮递予他的。那个才刚刚崭露头角的刘氏宗亲,真的是他值得托付的明主吗?
他本欲投之,就忽然想要再去检验一下对方的品性。
现在,他首先要扬名,这一点徐庶同他的好友都愿意帮助于他,第二点则是,他会向刘备抛出了一个去向,不知他会不会亲自光顾于他。
然而看到了信笺上的留言,诸葛亮却摇了摇头徐州并不是值得他争夺的最好去处,虽然其地理环境优越,但是有那样一个曹贼在旁,恐怕是日日不得安寝。
最好的去处,不若是去投与他同为宗室子弟的刘表,借助刘表的威势与天下的其他诸侯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