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十一章 。

A+A-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水镜在又一次忽然出现在上书房。

    朱元璋从上次的观众评论中获知“一周”在后世是指七天。

    现在他仍然不清楚为什么后世人习惯使用这种纪日方式。可以确定的是两个世界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这里过了半年,那边才过了一个多月。

    什么造成时间差异?

    影像制作者恐怕也不清楚,那只咕咕应该还不知道自己的视屏会投放到另一个世界,否则评论区早就炸锅。

    当然,这只是从有限的画面中推测的结论,正确与否有待考证。

    大家好,我们迎来这一期的最后一集十二块木板引出的明朝旧事终。

    朱元璋瞧见开幕的这行字,果然与他的感觉一致,这段故事就要讲完了。

    他悠哉悠哉地端起茶杯,一边不急不缓地喝了一口茶,一边瞧着画面播放。

    再也没了去年九月乍见水镜时的惊愕与怀疑,现在就像听书先生讲另一个明朝的往事般淡定。

    上次到朱棣登基后,永乐三年第一次派郑和下西洋。此举不是耗费大量财力与人力去确定建文帝是死是活,而是要构建大明王朝的天下秩序之海洋。

    这不是对朱元璋“海禁”政策的挑衅。恰恰相反,是虎父无犬子而欲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表现。

    话朱元璋创建明朝后,一缔造出他认可的朝贡体系。周边各国向大明称臣,定期前来进贡,而大明作为天下之主给予册封与赏赐。

    这套制度在洪武年间不断完善。

    洪武五年定下“厚往薄来”,洪武十六年开始对藩属国“堪合印信”。另外,藩属国必须按照规矩提交“朝贡文书”,只有获得大明检查批准才能前来进贡。

    朱元璋认为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而对周边其他国,他划定了十五个不征之国。

    不征,是渴望维持一种稳定。不让大明陷入穷兵黩武之中,让各国以大明为中心保持天下太平的局面。

    朝贡贸易对于大明来是政治认同的附属品,可对藩属国来是极为重要经济活动。各取所需,能保持相对的和平。

    朱棣上位不久就命郑和下西洋。其中固然有他的个人因素,夺位不正,更需要证明他能做好天下之主,证明他有着远超建文帝的本事。

    耗费大量人力与财力,却不是只为个人威望的提升。永乐三年的第一次出航,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洪武帝执政晚期,安南国发生了政变。陈顺宗只是傀儡国王,朝政被权臣黎季犛把持。

    在黎季犛彻底掌权后,多次对广西、云南等地侵扰,试图扩张侵占土地。朱八八派人前去训诫,却收效甚微。当他驾崩后,安南国居然没有派遣使臣入京祭拜。

    朱元璋看到此处,眉头紧蹙起来。藩属国竟敢不派使臣入京悼念,这是大不敬!

    回想安南国二十多年来的做派,对方会做出这种事,还真不是无迹可寻。

    事情要从二十一年前讲起。

    洪武五年,安南国递交的朝贡文书,其国王署名突然就从陈日熞变成了陈叔明,那非常不合规矩。没有大明的册封,没有事先的通报,陈叔明竟然自立为王。

    不久,明朝了解到情况。

    原来的国王陈日熞,被乱臣贼子杀死。谁是主谋,很难不去怀疑既得利益的陈叔明。

    当时,朱元璋直接拒绝了安南国的朝贡,指出陈叔明的僭位行为是对大明极度缺乏敬意,丝毫不见其臣服的诚意。

    后来,陈叔明迫于内外压力禅位给弟弟,自己做了太上国王,以此摄政掌权。他的朝贡文书才被大明勉勉强强接受了。

    二十多年过去,安南国王变更了几位。

    随着陈叔明年事已高,对朝局的掌控里大不如前,近年已被权臣黎季犛把持朝局。

    多年前,朱元璋就对陈叔明没有好感。假设陈叔明死了,自己才不会派使者去安南吊丧。

    这人掀起了篡位之风,不只引发安南内乱,假设被其他藩属国效仿,岂不是破坏天下稳定的秩序。

    倘若陈叔明一死,安南国恐怕会被黎季犛彻底改朝换代。

    不论大明派不派使臣去藩属国悼念,安南凭什么不派使臣来祭拜宗主国的大明先帝?!

    朱元璋不由反思,不征之策是不是助长了某些人的狼子野心?

    他希望休养生息,因为知道打仗劳民伤财,但是树欲静风真的能止吗?

    水镜中提到黎季犛的行为,翻译一下,就是藩属国在挑衅大明的宗主地位。

    水镜继续播放着:

    彼时,大明却暂时无暇顾及安南国的不敬,因为靖难之战开始了。建文二年,黎季犛终是彻底与陈朝撕破脸。他自立为王,改姓名为胡一元。

    迫于陈姓王朝的旧臣势力,胡一元禅位于次子。因为次子胡汉苍的生母是陈朝宗室公主,但胡一元一直都是安南国的幕后真正掌权人。

    等到朱棣登基,胡一元一改之前对待建文帝的态度。在永乐元年主动上表请求册封,把安南国的国王变成外姓人的原因归到陈朝皇室子嗣断绝上。

    永乐帝派人去调查,胡家父子格外有诚意地向使者表达了安南国臣服于强大明朝的衷心。朱棣虽有狐疑,终是同意了册封,他当然希望自己执政下的大明能威慑安南国。

    后来发生的事,开始朝离谱的方向发展。

    永乐二年,广西知府上奏,控诉安南国侵占思明府的土地。

    同年,陈朝旧臣裴伯耆一路逃亡来到大明。控诉胡一元的一系列暴行,包括且不限于弑主篡位、屠杀陈朝王室,祈求宗主国大明为安南陈朝王室做主。

    不久,据死绝的陈朝王室,竟然还有幸存者出现了,那个人就是陈天平。

    朱棣经过了一系列的反复仔细确认,终是判断其身份无误,至此安南国的内乱真相被揭露了出来。

    这不再是安南陈姓与胡家内斗的问题,而是胡家父子欺骗大明,此前辞是一派胡言。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胡一元还叫黎季犛时就飞扬跋扈,屡屡滋扰大明边境。如今更是奸邪,编造谎言,欺骗宗主国。

    朱棣得位不正,就更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作为优秀的宗主国帝王,要为了忠诚的藩属国王室后裔讨回公道,更是要树立起以明朝为尊的天下秩序,岂容胡家父子欺骗。

    永乐三年,大明使者往安南国责问。

    对方的态度却叫人意外。胡家父子没有狡辩,反而极度陈恳地认罪道歉,立即表示愿意请陈天平回去继位,改正之前的错误。

    那会是真心吗?

    这一年,郑和率船队从金陵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他确实是带着任务出航的,要瞧一瞧那些藩属国的真实情况。

    朱元璋紧盯水镜,黎季犛所谓的把王位还给陈天平,其中必然有诈。

    不知不觉中,他的追更情绪被吊起来了。哪还有悠闲姿态,变得非常想知道后面发生的事。

    话分两头,郑和带队出海,陆地上一支由五千人组成的大明军队护送陈天平返回安南。

    护送队伍的人数已经明了问题。朱棣对胡家父子已然不信任,认为陈天平的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

    然而,一件彻底超出大明君臣预料的事发生了。

    胡家父子没有等陈天平回到安南王宫再搞动作,他们胆大包天,在半途就以数万人伏击了明军。数万对五千,敌我兵力悬殊,明军不幸溃败。陈天平被杀,不少明军俘虏到安南做苦力。

    安南国的这一波操作是一点都不遮掩了,哐哐哐往朱棣的脑袋甩巴掌。

    胡家父子就差叉腰狂笑,他们就是耍人玩,把大明骗得团团转。哪有什么恭顺臣服于宗主国,从头到尾都是骗人的。

    黎季犛父子,前后反复,内里藏奸,欺君罔上,所图甚大。不仅仅是颠覆陈姓王朝,更是公然踢翻了大明制定的朝贡秩序。

    对此,朱棣该怎么做呢?

    朱元璋看到此处,没忍住,拍案而起。

    “当然是打它啊!用最猛的兵力打,把它打到死透了才行,让它没活着喘气的可能性。”

    什么?

    他亲定下的不征之国国策要怎么?有人敢用祖宗之法不可变去嘴?

    那是什么东西,当放屁好了,不必搭理。

    得文明点,做皇帝就是要懂得变通才行,不可以是只听老爹话的乖孩子。

    朱元璋激动过后,下意识左瞧瞧右瞅瞅。

    书房内别无旁人,不可能有人看到他突然的失态,更不可能有人知道他几乎把自己给骂进去了。

    怪谁?

    怪就怪黎季犛,那贼子人反复无常,罪恶滔天,属实当诛。

    永乐四年,朱棣发布诏令调集各路兵马至云南。永乐五年,号令八十万将士出征。

    据后来学者考证,推测实际出征人数不满八十万。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大明出兵后,势如破竹,前后不到半年时间就深入安南大获全胜,擒获黎季犛父子入京。

    这次的胜利无疑有着非凡的时代意义。

    安南之地,自秦朝嬴政开始就将其划入中原王朝的领土。直到唐朝灭亡,安南脱离中原王朝统治,历经宋、元两朝都未能将其收服。

    朱棣的这一战,是时隔四百多年的一次大胜。安南之地,也就此重归中原王朝的图。

    朱元璋见此,终于松了一口气。

    坐回了椅子上,抄起茶杯,灌了一口茶。

    拿下安南就好!

    尽管不想夸奖,但他下意识觉得永乐帝不会让他失望。

    深吸一口气,又恢复平静。

    他才没有很激动地看水镜讲故事。

    刚刚只是一段插曲,后面的内容一定可以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淡定,他一定能很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