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第三十六章 。

A+A-

    一时间,文华殿鸦雀无声。

    众人很想东张西望瞧一瞧身边人的反应,但又不敢乱动作。

    一屋子人几乎全部僵着身体的古怪场景出现了,大家仿佛中了某种群体性不能动的咒语。

    朱元璋继续和善笑容鼓励众人快动笔,而如今对子孙们的态度打心底变了。

    从这些都是我的血脉希望他们能好好享福且护卫大明,变成了这些人都是孽债将来一定会掀开我的棺材板。

    朱家天下,世代相传,如此美梦在看到朱祁镇后就彻底碎了。

    不肖子孙肆意挥霍,毫不在意大明的传承。

    到头来史笔如刀,朱祁镇固然被钉死在耻辱柱上,但作为开国皇帝要承担根子上就坏了的骂名。

    对此,岂能不怨愤。

    他把所有好处都扒拉到朱家里,一点利益也不愿分出去。是为了自己,但也是为了让后代子孙享福。

    负了一起打拼的兄弟,毫不在意朝臣给了他们超低薪资。唯独没辜负就是朱家人,可反给他一刀的正是子孙后代。

    改革!一定要改!

    历史的选择岔路来了,那就走上从未设想的路。

    前路可能给朱家带去覆灭,但他不在乎。

    反正大明早晚都会亡,而他也时日无多,那就去选择与众不同的灭亡方式。

    不过,改革不能操之过急,要分几步走。

    先找帮,给人画大饼看到前方的利益,研究以往没有的新技术投入到民间。

    期间收获了利益分一分,再继续朝更广阔天地冲。海船一开,外面的世界大得很。

    真希望之后的水镜影像,咕咕能给出一张地球地图。

    如果有第二次评论的会,他必会留这样的评论内容,但对结果不再抱有天真期待。

    之前在评论区钓鱼,已经被后世人毒打过一回,真吃不准实话实会有啥反馈。

    不给地图,给点别的也很好。

    比如怎么提升农作物生长,比如科学学科的形成历史,比如发展科技路上的绊脚石是什么等等,都能用来参考借鉴。

    真是好想知道!

    朱元璋暗默默想着,这些内容的相关影像总不能再把他气到吧?

    算了,水镜放什么内容不是他能操控的。

    没影的事,暂不多想。

    回找帮,要哪里找?

    先明确方向,找有掌握科学技术潜力的人群,且能有心去研究表象下的科学原理。比如不只是观察到天文现象,更要有心去研究它出现的原因。

    具体研究范围有待商议。

    朱元璋承认他不懂,只知道算术、天文、水文都在其列,而他没想到方面肯定还有很多。

    他不懂,却能寻找懂行的,也能培养出更多懂行的人。

    西方能在43年出现哥白尼。泱泱大明,岂会没比之更出色的人。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同理,只要舍得投入,必能开拓出一片让科学发展壮大的土壤。

    一开始的操作很简单,就是砸钱。

    人一旦想开了,很多事就不是事。与其把钱留给败家后辈,不如砸在科研上,至少他努力过问心无愧了。

    对比咕咕所在后世,大明人罕知科学。

    砸钱建立学校就很关键。

    一边让有潜力悟出科学规律的人去搞研究,一边引来新鲜血液让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科学。

    学有所成者要投放到朝堂上,在六部之外成立科技部。

    涉及利益重新分配,必要有代表新利益集团的官员势力出现,初期必要有朱家子孙加入把控方向。

    谁去?

    今天众人交上来的答卷是判断依据之一。

    临时考试是给众人的一次会。

    他曾经定下的藩王制度,“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1

    现在对藩王的政策也要发生变化。人人凭本事拿俸禄,一部分人去守边,另一部分参与到改革中来。

    殿内,数十人迟迟没有落笔。写真心话,难道不会等同于试试就逝世?

    作为儿孙,被杀的可能性不高,但是被罚钱的可能性很大。

    父皇/皇爷爷已经变了,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对孩子们大方的大家长了。

    瞧一瞧代王与齐王,他们被罚俸禄一次是一年起步。再被罚下去会如何?

    大明藩王其实没有领地只有管辖军事权,而对民政无权插。

    眼下如果让朱元璋不满意了,是不是会把“食禄”部分也给删了,还要他们反过来掏钱交罚款?

    其中有些人嗅到了更加不祥的气息。

    恐怕不是今天有被罚钱的可能性,而且是将来都没躺着拿钱的好事了。不做不错,躺着享福,那些好日子就要远去了。

    究竟是谁把朱元璋刺激到这种程度?

    是朱棣?

    不,他还没这么大的本事。

    看过水镜的那些人暗中猜测,必是水镜给朱元璋带去了让他重新做人的影像。

    唯一没有这些烦恼的是朱棣。

    朱棣却也没落笔。

    不是怕木秀于林,而是在斟酌一件事,实话实写会不会把老爹给气出病了?

    朱元璋毕竟老了,三天前被叫门天子气到差点灵魂出窍。罢朝三天,他还能承受多少批评?

    语言是一种艺术,自己要怎么把挑刺的实话得很动听呢?

    朱元璋看到没人动笔,继续和煦微笑,没有恶狠狠地催促。

    “也对。这种问题需要思考时间,那就给你们一炷香去写。今天下雨,不宜户外赏景,等你们交了卷,就一起吃顿好的。”

    众人很难不倒吸一口凉气。

    这话更加可怕了,吃什么?吃断头饭吗?

    只见朱元璋从讲坛抽屉里取出了一根清香点燃。“计时开始。”

    香炉,袅袅烟起。

    众人仿佛能听到死亡倒计时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交白卷是不敢交的,有苦难言地拿起笔。

    有些人选择了写真实想法,有些人企图用拍龙屁的方式蒙混过关。

    谁溢美之词不符合要求,朱元璋是要他们写实话,而大肆赞美老爹/祖父也能是心里话。

    一炷香很快过去。

    朱元璋看了一眼殿内众人。“纸上写好各自名字,这种简单规矩,不会有人蠢而不知吧?”

    最前排,秦王朱樉正想着这种提示是多此一举,却猛地一个激灵。

    看向卷面,自己居然忘了写!这十天抄书抄到脑子发晕,睁眼闭眼都是字,眼下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

    唰唰两笔,飞速加上。

    抬眼偷瞄朱元璋,老爹似乎没有发现自己的动作。是真的没发现吗?刚刚那句提醒,是不是对他含沙射影?

    算了,不深想。

    朱樉近来有了不多想的习惯。胡思乱想老得快,他要好好保养身体。

    含沙射影又何如,父皇没指名道姓就是对他很照顾的表现,他很幸福很愉快。

    朱元璋站在上位,距离二儿子最近,将其神态尽收眼底。

    顿时感到一阵心塞。

    老二的脑子到底是什么做的?居然能因怕死,从一个极端突变到另一个极端。

    不愿承认朱樉能够发生这种极端变化,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子肖其父的体现。

    朱元璋撇开眼睛,转而点名朱棣。“老四,你去把答卷全部收上来。”

    “是。”

    朱棣起身,从前面的两位兄长位置开始收卷。

    瞬间,其余人全都看向朱棣。

    朱元璋选择储君的表态很明确了。让朱棣收答卷,就是让他评判兄弟子侄。凭什么他高人一等,那就是凭他要坐上太子之位。

    朱元璋瞧着朱棣,没有出下一句‘收完卷子,写一份点评’。

    他果然是心软的好父亲。今次表明了立储心态度,但没有明晃晃地给老四拉仇恨。老四,应该好好谢谢他。

    朱棣被兄弟子侄们的复杂目光盯着,没有感觉到半点不适,但一不心瞥见朱元璋的眼神,那种瘆得慌的感觉又冒出来了。

    以前听过一句俗话,不怕鬼哭就怕鬼笑,现在改改用到朱元璋身上。不怕老爹怒就怕老爹笑——准没好事。

    **

    **

    话分两头。

    秦朝,嬴政在观看了叫门天子的史实后,大为震撼。

    明朝竟然能出现这种人做皇帝?!

    果然是江山代有败类出,史书上的胡亥与朱祁镇比一比,难分伯仲了。论残酷,朱祁镇更胜一筹,但明朝的运气好,不似大秦直接亡国了。

    同一段历史,不同的人看能够有不同的领悟。

    嬴政从中看到即便朝代更迭,但北方势力带来的军事威胁从未消失。

    明遇瓦剌犯边,秦有匈奴侵扰。从秦到明,北方势力的构成变了,但对中原王朝的掠夺性始终未变。

    他不免思考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能从源头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吗?

    又意识到另一点。

    当有一个外部敌人出现,一致对外的情绪有时能让人变得很可怕。

    恰如于谦指挥下的京城保卫战,将瓦剌军打得逃出塞外。

    他在领兵布阵时,充分调动了京师内的官员、士兵、平民等团结一心。

    由彼及此,嬴政想到六国遗民。

    大秦对六国来就是共同的敌人,其目标一致要推翻大秦的统治。

    如今神迹已显,能让六国遗民暂且安分下来。趁此时,能拉拢的要拉拢,而那些极端危险要趁早扼杀在摇篮里。

    比如会下达屠杀咸阳城命令的人。

    很快,嬴政收到了一封奏报。

    ——泗水郡,项籍与项梁被诛,其人头随竹简送来了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