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第五十八章 章。

A+A-

    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

    无需利用排泄物,直接使用空气就能造出火/药制作所需的原料硝石,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谁能料到痴人梦居然成了真。

    朱元璋盯着水镜,眼神越发火热,控制不住双颤抖起来。

    朕太爱好和平了,真没有一心想着打仗,原本在皇明祖训里都写了一串不征之国。

    像朕这样出生在老实本分家庭的庄稼汉,在寿命倒计时之际,看到元素周期表想的就是搞个真正的化学教父做做,看到人工合成氨的第一反应才不是用它征服世界。

    对于合成氨的作用,他更看重第一条可以用作化学肥料。

    岂敢忘记明朝处于冰河期。这是人为力量改变不了的,但人能去干预改变粮食产量。

    种地三要素:种子、肥料、农药。

    高产作物能从美洲引种,而后两者能通过化学技术来改进。

    假如搞出合成氨技术就能从空气里研制出肥料,对于改变粮食短缺有极大的帮助。

    这如何不叫人心头一热!

    当然,做人要勤俭持家,不能浪费。

    合成氨的研制不易,需要很多前期投入。一旦研发成功,如果不一物多用,那就太可惜了。

    因此,顺带提升军备,把那些颇有贼心的番邦贼子给打趴下了。这不叫战争狂魔,而叫保家卫国。

    朱元璋思绪狂飙,遗憾的是咕咕并没有展现出合成氨的具体获得过程。

    仅有一句陈述:捕捉空气里的氮,在高温高压下,用催化剂将氮气与氢气合成氨。

    实在的,这句话讲了等于没讲。

    啥是氮气?要么捕捉?使用哪种催化剂?用什么样的设备去创建高温高压的实验条件?

    朱元璋一题也答不出来。

    如今,对他来化学世界就像一桌散发浓郁香气的美食。

    他与美食的距离,没有远到似天空与大地般绝无触碰的会。美食就在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上,只要努力,仍有攀上顶点的可能。

    这桌美食的气息透过水镜传了出来。但隔着重重浓雾,不清楚它的真容,更不谈立刻将实物吃到肚子里。

    这点困难,克服克服就好。

    算一算时间,大明在十七世纪进入冰河期最严重的时期。现在是十四世纪末,还有两百多年的时间。一切都还来得及!

    朱元璋没指望自己踏入科学新世界,但有信心大明能够赶上。

    他的心愿大也不大,在史书上留下科学启蒙皇帝的名号就够了。这个想法不贪心吧?

    本集古代化学以硝石画上了结尾,接下来是评论区被显示出来。

    评论:

    蚊子大军来袭:中国古代搞的火/药,与欧洲后来弄出的炸/药不是一种东西。

    前者黑/火/药,后者黄/炸/药。后者受到了前者的启发,但在化学原理与威力上都不一样。

    黑/火/药是一硝二磺三木炭,黄/炸/药主要是硝化过程得来的。听名字就知道侧重点不同了,一个“火”,一个“炸”。

    草莓牛奶:我的理解,黑/火/药是0到的变化,打开了热武器的大门。黄/炸/药是从开始向上的技术革新升级,能升到0也能升到00。

    要承认0到的伟大,也不能否认从开始军备改进后的强大威力。

    为赋新词吃猪蹄:咕咕视频里提化学工业先举例染料后来又讲硝石,是不是故意想埋暗线?

    因为黄/炸/药的发明源头就与染色行业相关。

    年,也就是清朝乾隆三十六年,大洋彼岸的英国彼得沃尔夫用硝酸与靛蓝搞出了有着强烈苦味的黄色物质。

    当时叫苦/味/酸,后来的三/硝/基/苯/酚。它本来是用来做黄色染料的。

    一百年之后,十九世纪晚期,德国化学家斯普伦格尔发现苦/味/酸有着强大的爆炸能力。

    没几年,它就被用到军事领域。黄/炸/药的“黄”就是从它的颜色属性来的。杀伤性武器的原始本居然是染料,历史轮回真的是很奇妙。

    (回复45)

    风油精爱好者:不懂就问,咕咕提到了明朝高超的金属锌的炼制术。当时叫“倭铅”,从倭寇横行借指这种金属难炼制。

    我对金属炼制的兴趣不大,诚心在评论区蹲大神,求讲明朝倭寇问题。据倭寇不全是日子,真的吗?

    远香近臭:帮顶!

    就喜欢这种直接提问不搞钓鱼的态度。钓鱼佬遍地走,真让我怕了。

    朱元璋读到这则评论,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做死去的记忆在攻击他。

    黑历史绝不再提,专注眼前的问题。

    刚刚看视频时就有疑惑,咕咕“倭铅”冶炼技术是在明朝中期得以实现,那时竟有凶猛倭寇扰边?

    倭寇指的不仅是日本海盗吗?

    朱元璋知道元朝时期倭寇侵犯高丽。洪武初期,倭寇也频频侵扰大明沿海边境。

    当时,大明初建,北面有元军残部、东南有其他势力残部等问题尚未肃清。对于倭寇来袭,他曾经想与日本政府联打击,几次主动派出了使团。

    岂料前两次出使,使团成员大多殒命东瀛。

    第一次是洪武元年,使团在日本五岛附近被贼子截杀。

    所携带的明朝建国文书自是没了踪影。日方没有就此给出任何反应,没有主动表示要捉拿凶。

    很快,大明第二次派遣使者,向日方传递三则消息。

    其一,大明建国,日方应来朝贡;其二,通告倭寇危害大明边境,日方理应采取严厉措施取缔倭寇;其三,如果日方不作为,大明则会出兵讨伐。

    这段文书的内容很过分吗?

    朱元璋毫不认为哪里有错,让日本来朝贡是给它脸了。

    日方政府主动讨伐日本海盗,是它该做的事。

    如果仍有倭寇危害到大明边境安全,大明选择反击打回去,甚至把不作为的日本掌权者给一锅端了,一点毛病都没有。

    不料日本的怀良亲王斩杀了五位大明使者,把其余使团成员扣押三个多月。

    这一举动把朱元璋气得火冒三丈。

    如果不是明初朝局未定在多面作战,他真想要渡海把怀良亲王给宰了。

    第三次,洪武三年大明再派出使团进入东瀛。

    这一次终是达成合作的基础。洪武四年,怀良亲王派使臣来大明,奉表笺向大明称臣,依制纳贡。

    然而,朱元璋没能高兴起来。

    那会他才终于理清了东瀛混乱的内斗局面,原来怀良亲王不是正统意义上的日本国王。

    元末明初,东瀛处于南北朝期间,战乱不断。

    怀良亲王之所以转变对大明的改变,是因短短几年东瀛的内部格局发生巨大改变。怀良亲王的势力大不如前,才会向大明称臣,都是妥协之举。

    明朝当然不愿认可这样的怀良王。

    再派使者去东瀛,想与日本的正统掌权者建立外交关系。

    两国之间却未因此步入稳定往来状态。

    由于东瀛内斗不休,割据势力不臣服于天皇。

    那些地方势力抵达大明后,朱元璋拒绝承认其合法性,不与进行朝贡贸易。

    洪武十四年,怀良亲王竟是厚着脸皮也派来使者,但被大明拒之门外。

    此子以前犯下杀害大明使臣的旧账,怎么可能给他好脸色。怀良亲王对于过去的错误毫无悔意,还在回信中频频挑衅。

    朱元璋早就受够了东瀛的反复无常,在意识到日本内斗不止没能力处理倭寇后,他就改变了对于倭寇的处置策略。

    实施海禁,令部分沿海居民内迁。制造无人地带,不让倭寇一靠近沿海就能抢掠财物。同时增加大明的海防力量,巡视海上对抗倭寇。

    其实,这样做仍有令人不悦之处,没有对东瀛本土加以强力回击。

    偏偏碍于元朝的前车之鉴,蒙古两次东征日本失败了,皆因海上气候环境多变。

    朱元璋不愿让大明重蹈覆辙,索性有了彻底与日本断绝往来的想法。

    随着胡惟庸、林贤等案爆发。查到其有私通倭寇之嫌,借此彻底断了与东瀛的外交,把它逐出了朝贡体系。

    时至今日,与东瀛断绝往来已有七年多。而在大明海防的提升后,倭寇扰边已是少有发生。

    朱元璋盯着水镜。明朝中期,倭寇又卷土重来了吗?具体啥情况?这种不是钓鱼的评论,而开门见山地提问,真的会有人回答吗?

    往下看,憋屈的事来了!

    此前,他用尽心却钓鱼不得。

    今天,为赋新词吃猪蹄直接问,居然得到了一段详细回评。

    朱元璋深呼吸。

    不气,不气,不和后世人一般见识。他还能怎么办,当然是认真看下去,学习新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