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纪实诗】杜甫三绝句 来不及了!时间……

A+A-

    李豫像是看不到众人脸上的惊恐和嫌恶,自顾自地伸出。

    他先是轻轻拂去那人头上干涸的血垢,然后才慢条斯理地握住头颅顶上那堆黏在一起的头发。李豫试了试力度,似乎觉得可行,这才一用力,将整颗头颅如拔萝卜般提出。

    石潭边有人发出干呕声。

    举着人头的李豫好似充耳不闻。他微笑地提着人头,又心地调整角度,将底那张死不瞑目的面孔转向众人。

    李豫像是看不到李亨那惨白的面色,语调温和:“父皇,这是儿臣献给您的礼物。本以为只能放在您陵寝前祭奠,想不到今日竟能让您亲自看到——真是赶得早不如赶得巧。”

    “父皇,您喜欢吗?”

    众人不由望向李亨。

    被点到名的李亨一个激灵,差点摔进石潭。他匆匆扭头,毫不掩饰自己脸上的震惊和厌恶。

    “李豫,你疯了?孤根本不知道这是谁!你胆敢拿人头威胁孤,孤要杀了你!”

    李豫笑容不变,将人头往前递了递:“父皇,您再仔细看看。您最恨他了,听您死的时候还在念他的名字儿臣昨日刚杀了他,好不容易替您报仇,父皇,您不喜欢吗?”

    李亨强忍恶心打量:这颗人头看上去五十来岁,想必平时养尊处优,就连耳垂都饱满圆润,唯有一双颧骨高高凸起,显得无比刻薄寡恩。再往下看,人头嘴巴大张,里面的舌头早已不翼而飞,唯独血淋淋的一截断根躺在齿列中间,狰狞可怖。

    “你、你们看孤做什么?孤根本不认得那个头!”

    见众人眼神复杂地望着自己,李亨又急又惧,踉跄着远离石潭,不肯再看。而他身后的武将们看惯生死,虽然被突然出现的人头吓了一跳,但他们很快回过神,开始细细观察:

    “面白无须,嘴上没毛,八成是个阉人。太子殿下,您看看这是不是李辅国的头?”

    “对不上年纪。”有人摇摇头,否决了这个法:“李辅国已在太子身边伺候多年,太子不可能认不出来。”

    听到这个名字,李豫面色一沉:“不是李辅国。”

    他像是恨极,就连一直谦卑的自称都不知不觉地开始改变,陡然从“儿臣”变回了“朕”:“李辅国恣横不逊,自持有定策之功,竟敢要朕称他为尚父。如此老贼,朕五六年前就命人将他乱刀砍死,将其尸首碎尸万段。”

    李亨一怔,居然又凑回到石潭边:“当真?”

    “自然。”李豫冲李亨笑了笑:“对了父皇,那个女人嗯,算算时日,她现在应该还是您的良娣。她图谋不轨,害父皇受惊仙逝。朕后来将她贬为庶人,幽闭处死。”

    李亨面露快意,满意地点了点头。

    或许是李豫做的这一切让他心情舒畅,李亨竟然开始重新打量人头,好奇道:“那这人是?”

    “鱼朝恩。”李豫这次没有卖关子,冷着脸道:“昨日夜宴之后,朕命人将他缢杀。来倒巧,朕本想过几日将他的人头奉到父皇陵寝前,可今日仙人相助,令朕重新得见父皇。父皇——李辅国、鱼朝恩、张良娣,朕一个都没有放过!”

    听到这里,李隆基眼神闪烁了一下:“冬郎,你的意思是,你解决了宦官和外戚问题?”

    “是,儿臣正是此意。”李豫将头颅塞回了锦盒。

    李豫将众人的表情看在眼里,自诩胜券在握。他勾起得意的微笑,将目光投向了李世民,等待着太宗的最后决断。

    李世民一直没有话。就连突然见到人头时,他也不过微微挑眉。对他这种征战南北、戎马出身的皇帝来,区区人头,不值一哂。真正让他感觉玩味的,倒是李豫的段和心。

    先是标榜战功一事,李豫只言光复两京,却对安史之乱何时结束、如何结束的事情只字不提。再是拿人头震慑李亨,众人惊惧之下,话题自然而然被李豫牵着走。李豫轻描淡写地点出三人下场,既威胁、讨好了李亨,又水到渠成地暗示众人自己解决了玄肃一宗留下的烂摊子,成功收服人心。

    他这个后世孙,嘴上倒是有点本事,可惜就是谎话连篇。

    李世民没有忘记刚才天幕放映的“文宗甘露之变”,更没有忘记月兮的那句“代宗时宦官典掌枢密,德宗时宦官掌控禁军,而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

    一颗人头证明不了什么,不过扬扬止沸而已。

    杀掉边令诚,又有李辅国;杀掉李辅国,又有鱼朝恩;杀掉鱼朝恩,又会出现的新的权阉。宦官之祸,根本没有被解决,甚至极有可能在李豫一朝愈演愈烈。

    见太宗深色莫名,迟迟不语。天宝众人对视一眼,最后还是郭子仪款步上前。

    李亨和李隆基自然知道他接下来要什么,但两人对李豫也颇为中意,便也没有阻拦,任由郭子仪一路走到石潭边。

    “太宗。”郭子仪恭敬行礼。

    李世民瞥了一眼兴奋难抑的李豫,缓缓转向郭子仪,语气喜怒不辨:“你们中意他?”

    郭子仪敏锐地感觉到李世民似乎话中有话,他谨慎地不再开口,只是将头低得更深。

    “再等等吧。你们的冬郎既然能呆一个时辰,不如先陪朕看会儿天幕。仙人已经到63年了。63安史之乱已经八年,是时候结束了吧?”

    63年,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走到了尾声。62年十月,唐军与史朝义的叛军在洛阳城北决战,唐军大胜,叛军败走范阳老巢,史朝义吊死在河北滦县的树林中,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安史之乱正式宣告结束。

    此时的杜甫正流寓梓州,听闻喜讯,他老泪纵横,写下了伟大的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诗中的情绪由一“喜”字贯穿:从“初闻涕泪满衣裳”的不可置信,再到“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欢天喜地,终以“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急切结尾。漂泊多年的杜甫急切地收拾行李,希望叶落归根,回到归宿洛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时的杜甫,恨不得“轻舟速过万重山”,好早日与亲友重逢。

    可是,杜甫亦徒亦弟的好友,当时的成都府尹严武写信邀请他回成都。杜甫左右为难,在与妻子商议后,决定还是先回成都赚钱养家、在严武的幕府做校检工部员外郎。而这也是杜甫“杜工部”的称号由来。

    可惜好景不长,代宗李豫即位两年间,以程元振取代李辅国,犹如以豺代狼。63年十月,吐蕃来犯,程元振匿而不报。及至兵临长安,代宗仓皇出奔,避走陕州。皇帝一走,官吏藏窜,六军逃散,玄宗时的悲剧再度上演。长安沦陷,府库闾舍,全被焚掠一空。

    当时代宗下诏征兵,各道兵马无有至者。只因之前代宗听信程元振谗言,剥夺子仪兵权,所以将士皆惧程元振谗构,迟迟不肯救驾。众怨难平,代宗这才罢免程元振,将他流放溱州。

    听闻长安再陷,杜甫在阆州作伤春五首追记其事。五首诗各有主旨,颇多隐喻。其一旁敲侧击,言代宗奔陕之狼狈;其一写长安再陷,情势危急;其三写援军不前,众将畏人谗构,不肯奔命;其四暗喻朝纲不振,宦官排挤郭子仪等老臣;最后一首写代宗逃亡路上,将士冻馁、竞相争逃。诗句的最后,杜甫写下“君臣重修德,犹足见时和”一句,劝谏代宗要赶紧收拾人心,与能臣修德共济,如此才能挽回根本。

    伤春五首其实和时事存在时差,此诗作于64年春,当时长安早已恢复原状。因此诗圣在题下自注:“巴阆僻远,伤春罢,始知春前已收宫阙。”其中的诗句也存在一定落后性,比如其四有“岂无嵇绍血,沾洒属车尘”一句,即借用忠臣嵇绍的典故,鼓励忠臣救驾。

    而在现实中,这位救驾的忠臣早已出现——他就是郭子仪。同月,郭子仪雷霆出兵,数日之内就收复长安。两月后,代宗带着众人重新回都。

    与当初的狼狈出逃不同,回京的路上,代宗与臣子们趾高气昂、气势跋扈,就仿佛当初被吐蕃大军吓得四处溃散并不是他们。见状,杜甫作收京一诗,其中“衣冠却扈从,车驾已还宫”一句就是在讽刺这群胆怯又嚣张的君臣。

    在宦官一事上,代宗的行为极其割裂。一方面,他雷厉风行、斩杀奸佞,且极擅帝王之术,段深沉老辣。对权倾朝野的李辅国,代宗通过一系列明升暗降的举措,利用宦官程元振等人褫夺他的兵权,随后又进封其为博陆王,逼他致仕。待李辅国彻底失权后,代宗对他实施了激烈的复仇。他深夜派人将其刺杀,并割下李辅国的头颅扔到了溷厕之中,还赐下颇具羞辱意味的谥号——“丑”。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放过宦官鱼朝恩。0年,代宗又与元载密谋,于寒食之日在宫中举办酒宴。宴罢,代宗留鱼朝恩在宫中议事,并直言指责鱼朝恩另有图谋。众所周知,臣子于禁中赴宴,往往不能携带利器与护卫。代宗与鱼朝恩撕破脸之后,随即命人绞杀了他。

    但另一方面,代宗又优宠宦官,刚才提到的程元振即是一例。程元振害长安沦陷、君臣出逃,可代宗不肯诛杀罪魁祸首,犹因其有拥立之功而将他放归田里。如此轻描淡写的处置,令朝野众人无比心寒。有感于代宗迷途尚不知返,杜甫作释闷忧心国事,其中一句“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得就是此事。

    除程元振一事,代宗还放任宦官索贿敛财。凡禁中宦官出使四方,代宗从不约束他们向地方索贿,甚至回来后还会特意过问宦官此次所得多少。如果所得财物数量不够,代宗就会借发作,认为对方轻慢天子使臣。由此一来,宦官公求赂遗,无所忌惮。

    众人的目光又落到了李豫身上,只是这一次,他脸色难看,嘴角再也挂不住笑。

    李豫神经质地抚摸着锦盒里死不瞑目的头颅,指甲在鱼朝恩粗粝的皮肤上来回抠挖。半晌,他如同提线木偶般扬起一个僵硬的笑容,勉强道:

    “真没想到,未来竟有如此祸事。”

    李亨本想出言嘲讽,可他的目光在李豫下那颗被抠得血迹斑斑的人头上一转,竟又奇异地闭上了嘴,甚至往后退了半步。

    李亨不敢,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会轻易放过李豫。李隆基自持祖父身份,对着李豫就开始教,话里话外都是责备李豫偏信奸佞、弃城而逃,完全无视了那句“悲剧再度上演”里的“再度”一字。

    李豫静静听着,面色愧疚,看上去十足的乖顺模样。李隆基见状得越发来劲,像是恨不得把教李豫治国理政,但一旁闭嘴不言的李亨却没错过李豫垂眸时眼底的那丝不耐和隐忍,以及他的指竟然已经将鱼朝恩的眼珠子抠了出来,如今正挂在指尖把玩。

    就在李隆基得有些口干舌燥之时,李豫恰到好处地打断了李隆基:“祖父,儿臣知道错了。儿臣以后定会深思熟虑、谋而后动。”

    李隆基满意点头:“你比你父亲长进许多。”

    李亨无言冷笑。

    与所有人的关注点不同,他的心神全挂在那颗人头上,以至于不自觉地开始走神。

    刚才他被鱼朝恩的人头吓了一跳,好不容易缓过神,天幕又开始讲“割下李辅国的头颅扔到溷厕之中”自家儿子什么时候有这种癖好的?算算时日,如今天宝十载,冬郎正住在百孙院中,约莫一十六七。自己倒是许久未见他了,但听人起来,冬郎举止有度,颇受好评,听上去倒也是个偏偏郎君——怎么未来当了皇帝,就有这种玩头的爱好了?

    李亨正盯着李豫指尖的眼珠出神,猝不及防地看到整颗眼球突然被李豫捏爆。他一个激灵猛然回神,正巧对上李豫黑得渗人的眼睛:

    “父皇,您呢?”

    李亨根本没听见他之前了什么,见众人看向自己,他也拉不下脸面再问一遍,只得“嗯嗯”着胡乱应付。

    “谢谢父皇。”李豫弯起了眼:“儿臣定不会辜负父皇期待。”

    “你当真肯让?”

    李隆基有些吃惊地转过身,上下打量着李亨,神情突然有些复杂:“没想到你竟如此疼爱后辈,倒是朕错看你了。刚才你还为皇位要死要活,如今竟肯拱相让,倒是令朕刮目相看。”

    “什、什么?”李亨呆了一瞬,迟钝地理解了李隆基的意思。他惊恐地瞪大眼睛,随即愤恨地望向李豫:“你、你——”

    “谢谢父皇禅位于我。”李豫的重音落得很巧妙,将“禅位”两个字得既感激涕零又暗藏杀:“儿臣定不会辜负父皇期待。父皇放心,儿臣定会给您颐养天年。”

    李亨张了张口,可嗓子眼却像是被堵住了似的,根本不出话。

    见状,李豫笑容愈发恭敬。解决了祖父和父亲,那就还有

    李豫心神一动,目光款款地望向郭子仪。他的脸上骤然换了一副欲还休的表情,声音也变得低沉苦涩,充满着似有若无的深情:

    “子仪”

    郭子仪一颤,不由抬眼。

    见郭子仪目光微动,李豫乘胜追击,甚至主动转变自称,拉近距离:“子仪,我与你浴血奋战、同进同退,我怎会不信你?你是我最信任、最坚实的臂膀与支柱。”

    “天幕所言,实在偏颇。永泰元年,喔,应该65年,我将我最疼爱的女儿升平嫁给了你的第六子。他们两口相敬如宾,如今已有两子一女。那几个孩子都很伶俐,我和你都很喜欢子仪,你不想见见他们吗?”

    李豫避重就轻地略过长安沦陷和优宠宦官,只是抓着杜甫那句“君臣重修德,犹足见时和”侃侃而谈,一副对郭子仪推心置腹、深信不疑的模样,像是恨不得剖开自己的心交到郭子仪的上。

    果不其然,李豫这招深深打动了郭子仪。提到儿子和孙儿,郭子仪的面色当即转阴为晴,再加上李豫的一大堆甜言蜜语,从未感受过圣人珍视优待的郭子仪几乎是肉眼可见地开始动摇。

    郭子仪虽然意动,但周围还有其他文臣武将。见众人偷睨他的神情,郭子仪狠了狠心,不得不重新板起脸:“广平王殿下,宦官干政,实乃大忌。老臣请殿下进贤去奸、扶正黜邪!”

    “自然。”李豫一口应下:“有子仪在侧,朕定会诛除阉宦,革除旧弊。”

    李豫顿了顿,似乎想到了什么,表情随即又转为恳切和希冀:“既然子仪你喊我殿下,想必在你处,如今的李豫年纪尚未而立。还请子仪多多教我、我定会见贤思齐,引以为鉴!”

    提到“见贤思齐”,郭子仪点了点头还未话,水幕突然又传来月兮的声音:

    不过到用人问题,客观来讲,代宗一朝整体还算政治清明。李豫即位后,驱虎吞狼,接连解决数位权宦。那个与代宗密谋的宰相元载,他在除去鱼朝恩后开始得势,逐渐得意忘形,又同样被代宗设计诛杀。后世苏辙称赞代宗“去三大奸如杀犬羊”,段迅猛雷霆,却不惊扰朝堂。元载死后,代宗任命素有清名的杨绾拜相,成功厘革旧弊,令朝野风气一清。

    而对皇亲国戚,代宗秉正无私,不容贵戚违法乱纪。一年大旱,为更好地灌溉农田,京兆尹曾上奏请代宗拆除泾河的水磨。而代宗疼爱的女儿升平公主和其驸马郭暧也在泾河上建了数座水磨,听到消息,公主连夜进宫请求父皇保留水磨,但李豫却对她:“吾为苍生,若可为诸戚唱!”皇帝的诏令是为苍生,又怎能因亲戚而徇私?见父皇如此,升平公主主动拆除了八十多座水磨,以作表率。

    听到这里,刚才还面有愠色的臣子们纷纷点头。

    有重用杨国忠、主动为后妃外戚谋利的李隆基在前,秉公无私、约束国戚的李豫显得那么清新脱俗、与众不同。就连他摆弄人头的动作都看起来都那么优雅从容,完胜一惊一乍的玄宗肃宗。

    天宝的众臣们逐渐被李豫服,贞观的君臣却更为谨慎。

    铜镜在前,李世民不方便开口,只能一边听天幕讲解,一边用眼神和臣子交流。

    “圣人觉得如何?”房玄龄举起中绢布,远远示意。

    李世民点点头,又摇摇头,随即将目光转向长孙无忌和魏征等人。

    长孙无忌举起素纸,上面写着他的观点:“帝性阴鸷,然非昏愚之主,或有可待。”

    魏征垂站在长孙无忌身旁,他身前的素纸上早已写满了字,但真当圣人望过来时,他又故作无意地将那张纸拂到了一旁。斟酌片刻,他最终只是提笔在长孙无忌的那句话后添了一句“好好教便是。”

    程知节探头看了眼纸上的字,也跟着点了点头。他犹豫了片刻,忸怩着举起中绢布:

    “此子肖似圣人。”

    李世民惊诧地瞪大眼睛,就连程知节身侧的李靖都目露不满,低声逼问:“他哪里像圣人?!此子不如圣人万分之一!”

    见众人对自己怒目而视,程知节这才反应过来自己的话引起了误会。他匆忙拿笔,在纸上涂涂改改:

    “臣的意思是,代宗不像是薄情之人。他待郭子仪,倒和圣人待我们十分类似。”

    众人在脑中比对了片刻,神情顿时变得古怪。

    还别,竟然真的有点像!

    比如喜欢对大臣肉麻话。圣人调侃褚遂良“鸟依人”,又给房玄龄送“情诗”,什么“藿叶随光转,葵心逐照倾”,什么“还当葵霍志,倾叶自相依”

    又比如喜欢尚公主。圣人将清河公主许配给程知节之子程处亮,又将城阳公主嫁给了莱国公杜如晦的次子杜荷。如今高阳公主也定下了大婚的日子,明年就将和房玄龄的一子完婚

    李世民显然也想到了这茬,他倒是不以为意:对功臣好,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像李隆基那种冤死能将的皇帝才是奇葩。当然话虽如此,李世民还是在心底默默给李豫加了一分。

    李豫虽然看不见贞观君臣的纸上对话,但他察言观色的本领素来不错。他将天宝众人的表情看在眼里,又格外留意了太宗的神情,见太宗神态放松,他这才不动声色地松了口气。

    李豫甩了甩指,将指尖上粘稠的液体擦在了绢布上。

    虽然在宦官问题上,代宗和肃宗称得上子承父业、半斤八两,但从后世史学家的分析来看,代宗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优宠宦官,而是藩镇割据:“藩镇之祸,河北最甚,延至末造,卒以亡唐,而其祸皆成于代宗之初。”

    正如之前讲到的蜀中花敬定,他就是安史之乱后期占地为“王”的典型代表。在代宗一朝,相当多的地方将领开始拥兵自重,而代宗则对他们采取姑息怀柔政策。同华节度使周智光跋扈不臣,以私怨杀他人宗属0余口,又火烧民舍3000余家,代宗却未对他采取任何处罚措施;而河北诸藩盘踞一方、从不入朝,代宗同样对他们屡为宽贷,从不计较。

    66年,杜甫在夔州作诸将五首,从组诗的题目就能看出,这是杜甫在抨击地方的军将:“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各地的将领不知道屯田养兵,只知道向朝中狮子大开口,不断索要钱财粮草,与此同时,各地的供奉却不断削减,以至于再无音信。

    杜甫的忧虑,朝中并非无人提出。早在64年,郭子仪就觉察到节度使权柄过大,向代宗提出要整修军政,请罢节度使,李光弼也曾多次上表固请自贬。郭、李一人为平叛元臣,对唐忠贞无一,且在军中颇有威信。可惜代宗心有畏惧,终不敢行,以至错失良。代宗之后,藩镇渐强,直至唐末,终招祸乱。

    听到这里,一股怒气同时盈胀在众人的胸口,但还没等谁发作,水幕里突然传来一阵呜呜咽咽的声音。

    李世民皱起眉,轻斥道:“哭什么!”

    竟然是李豫在哭!

    实话,四十岁的男人,就算保养得再好,哭起来总是有种莫名的难看和狼狈。更何况李豫完全没有遮挡面颊,反而生怕众人看不清似的,拼命将自己的面孔朝锦布前凑,所以众人也越发清晰地看见他脸上的滚滚热泪和清水鼻涕。

    “呜呜呜呜”见众人望向自己,李豫哭得越发响亮带劲,颇有种含冤待雪的凄惨意味。直到李世民再次不耐开口,他这才勉强抽了抽鼻子,也没管满脸晶亮的泪水,自顾自地委屈道:

    “儿臣冤啊!”

    “你你哪里冤了?”李世民抱臂,冷眼旁观。天幕至今为止从未出错,偏偏到了李豫这里,他一口一个冤枉,实在令人发笑。

    “儿臣、儿臣不敢不如此啊,太宗呜呜呜”李豫又啜泣了几声,本想再哭嚎几声卖个惨,见李世民怒火渐盛,他当立断戛然而止,麻溜地滚回正题:

    “仙人怨我姑息怀柔,可若是不怀柔,这些将领又怎肯为我所用?太宗不知,儿臣对众将多加人忍让,属实不得已而为之。安史乱兴以来,朝中无将,多在边镇。等儿臣即位时,朝中兵权分割,儿臣底无兵,只能仰仗武人鼻息。儿臣多知军中将士骄横跋扈,可儿臣也实在没法约束啊太宗,儿臣日子苦啊!”

    到这里,李豫瞥了一眼石潭边的玄宗和肃宗,面上却挂着抱歉而怯懦的表情:“两位祖宗别误会,儿臣没有怪你们的意思。”

    李隆基:

    李亨:

    “何不重用郭、李一将?”

    “儿臣重用了。”李豫毫不犹豫地点头,面上却又浮现为难之色:“只是、只是”

    “但无妨。”李世民对于这种挤牙膏般的对话实在感到不耐,顿了顿,他忍不住补充道:“别磨磨唧唧的,拿出我李家儿郎的风范!”

    李豫眼神一凛,神色顿时严肃:“既然太宗到郭将军李将军,那就恕儿臣冒犯了。”

    “郭将军对朕忠心无一,但郭氏一族却并非齐心。朕与郭将军结为儿女亲家,升平嫁给郭六后,新婚之时颇有嫌隙。升平曾回宫告诉朕,郭六曾叫嚣‘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

    李豫语气平静,但郭子仪却面色大变,几乎是瞬间跪倒在地。

    李豫朝他摆了摆,打断了郭子仪即将出口的解释。他朝郭子仪微微一笑,沾泪的脸庞此刻莫名地气势逼人:“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吵架之言,倒也做不得数,朕只是随便罢了。更何况,汝儿得不无道理,没有子仪你,又怎会有今日的朕呢?”

    郭子仪面色青白交加,额头冷汗岑岑,他还想开口,李豫却自顾自地转换了话题。

    “再李将军,李将军在军中颇有威信,朕多有耳闻。”李豫朝李光弼点了点头,露出一丝微笑:“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每申号令,诸将不敢仰视。”

    被点到名的李光弼谨慎上前,朝李豫恭敬行礼。

    他的面颊绷得极紧,有郭子仪前车之鉴,他不敢放松警惕。

    果不其然,李豫夸完李光弼,随即话锋一转:“只是长安沦陷时,朕遥请将军救驾,将军为何迟迟不至?令朕颇为寒心。”

    李光弼面色肃然,跪在了郭子仪身边。

    “事后,朕命将军为东都留守,将军却以诏书未至为由推辞,直接领兵回了徐州。朕只好再遣使臣至徐州慰问将军,又晋将军的胞弟光进太子太保、凉国公,将令慈从河中迎回长安。”

    李光弼面色几变,他深深望了一眼李豫,最后还是没有话。

    完这一切,李豫又进入表演状态,开始无声落泪,看上去既无助又无奈。众武将对视一眼,仆固怀恩最为心软,上前宽慰:“殿下,您也不要太难过,您”

    “哦对了!”

    见到仆固怀恩,李豫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兴致勃勃道:“仆固将军,你还造反了!”

    “不过你大可放心,朕不仅没追究,还厚待了你的亲眷。朕将你的女儿册为了崇徽公主,保她一生荣华富贵。”

    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也跪下了。

    这下再无人敢上前打断李豫。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李豫旁若无人地对李世民委屈哭诉:“太宗,儿臣为难啊!儿臣这个皇帝做得实在”

    “咎由自取!”

    李豫一愣,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咎由自取,文过饰非。”

    李世民再次重复。他这次语气十分严厉,神态更是难得一见的艴然不悦。

    “朕早就发现你有文饰遮羞的毛病,没想到现在愈演愈烈。”李世民威严地望着李豫,目光冰冷:朕问你,升平和你告状后,郭子仪是何反应?”

    李豫沉默了片刻,缓缓回答:“杖子数十。”

    “其后郭家可还有此言?”

    “无。”

    “朕再问你。你命李光弼救驾时,程元振当时又在哪里?”

    “在、在儿臣身边。”

    “朕再问你。李光弼率军回徐,你若真想宽慰他,为何不将其家人送回徐州,反而命他胞弟驻守宫中,又特意将他母亲从河中带至长安?”

    李豫抿唇不言,面色逐渐灰白。

    “还有仆固怀恩叛乱一事,究竟是何缘由,你一五一十来!”

    “儿臣、儿臣”李豫头上冒出冷汗,像是突然变成了结巴。

    “让朕来猜猜,是不是和你亲信宦官有关?”

    李豫讷讷不言。

    李世民盯着李豫看了片刻,缓缓吐气。

    他知道恩威并施的道理,如今雷霆已过,必须春风化雨。见李豫面色难看,李世民主动缓和了声音:“朕知道,你登基时形势不好,八年的烂摊子丢给你,你能做到如今地步,想必也是尽心竭力。”

    “儿臣、儿臣”

    李豫抬起头。

    这一次,他面上的委屈和痛苦毫无作伪。如同一只的猛虎被强行束缚,李豫的眼里还有不曾泯灭的雄心壮志,但他四十来岁的面容上却已刻满疲惫和沧桑。

    李豫像是被剥掉了假面,刚才还恨不得所有人都看清自己脸上眼泪的他,此刻竟然以袖拭泪,不出话。见众人望来,李豫豁然起身,居然匆匆离开了锦布前。

    “无碍,让他去吧。”李世民抬示意众人继续看水幕。

    李世民面上自若,心头却难得地有一丝紧张:

    这是最后一个考验。

    李豫,李冬郎——希望朕没有看错你。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0年,这一年,风起云涌。庙堂之上,代宗设计除去权阉鱼朝恩。江湖之远,杜甫的生命也逐渐走向尾声。

    这一年,他在潭州遇到了一位故人——大名鼎鼎的李龟年。李龟年是唐朝最出名的音乐家、歌唱家。开元之时,李龟年在长安的风头可谓盛极一时。可惜安史之乱爆发,李龟年逃离长安,一直流浪,靠吉日良辰在宴会上唱歌挣钱度日。从北到南,他居无定所,直至潭州时,已经漂泊了七八年之久。

    两人在潭州偶然相逢,两位历经磨难的老人相视无语,万千感慨在心头激荡。在最终,杜甫却只以一句简简单单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纪念此事。以喜写悲,戛然而止,万般滋味,只可意会。

    据之后不久,李龟年在一次宴会上唱了一曲伊州歌,唱罢“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后,李龟年因心情太过哀痛,竟然当场昏倒,四天后才勉强苏醒。之后,他不吃不喝,忧郁而逝。

    而另一边,才刚安顿的杜甫又遇到了潭州战乱,全城百姓被迫仓皇出逃,杜甫一家也不得不卷入其中。一家人逃到衢州,找到了他们之前遗留的船,慌忙向耒阳漂去。偏偏此时耒阳发洪水,杜甫一家被困在船上五天五夜。当时的耒阳县令聂某闻讯,派人送来酒肉,令杜甫一家死里逃生。

    几日后,耒阳县令亲自来江边寻找杜甫,可惜洪水苍茫,船早已漂到了湘江上。县令不知道的是,杜甫因虚饿太久,骤然饱腹,竟然上吐下泻,出汗不止。或许是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杜甫趴在枕上,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杜甫仍未忘却家国黎民:“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只可惜,故土战火纷乱,太平遥遥无期。在这叶漂荡的舟上,诗圣杜甫走完了他的一生。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忧国忧民、悲天悯人。正是在“穷年忧黎元”和“济时敢爱死”的思想主导下,他将目光从王公贵族转向了底层百姓。农民、士兵、织女、船工、寡妇、老汉这些被其他文人懒得一顾的底层人民,却一一进入杜甫诗中,成为他诗歌的重要内容。

    讲完了杜甫的一生,好似也看完了大唐的盛衰。在最后的五分钟里,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声,静静欣赏各朝著名文人对杜甫诗歌的评价吧!所有的评价都会在屏幕上以文字滚动的方式进行播放哦,请大家安静享受!

    最后五分钟,堪称历朝历代文人狂欢。尤其是盛唐之后的朝代,听到“著名”两字,文人骚客几乎是同时仰头,谁不想成为“著名文人”?谁不想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焦急地望向天幕,期待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

    悦耳的音乐响起,天宝与贞观的文臣们也有些蠢蠢欲动:谁闲暇时不写几首诗打发时间?虽然比不过诗圣杜甫,但万一自己也是个“著名文人”呢?

    但这样的念头只不过在众人脑海里一闪而逝。贞观和天宝的骚动只持续了几息,很快再次恢复平静。文臣们虽然想看,但是有一件更为迫切的事情放在众人面前——时间要到了!

    大家都听到了月兮的那句话:“最后的五分钟。”

    “还剩五分钟?五分钟到底是多久?!”李亨不由着急:“冬郎呢?他不是只能和我们对话一个时辰,是不是时间要到了?”

    众人顿时紧张起来,就连李世民也不由面色肃然。他从李承乾的上夺过铜镜,紧紧盯着镜面右下方空荡荡的龙椅。

    “约莫还有三分之一刻钟。”李豫的声音突然响起。

    所有人才出一口气,立刻又被那“三分之一刻钟”给急得憋了回去。

    李豫的面孔重新出现在铜镜里,他已经洁过面,唯有瞳孔上覆着的那层晶亮水光,堪堪证明他刚才落泪的痕迹。李豫神色严肃,语气急促:“儿臣之前设置了漏刻,如今还剩三分之一刻钟,时间不多了!”

    众人默契地望向李世民,等待着他的选择。

    李世民原本心头焦急,但看到李豫出现时,他又骤然松开了掐在龙椅扶上的指。

    与心急如焚的众人不同,李世民八风不动、安稳如山。见状,一旁急躁的臣子们也逐渐安静,他们望着太宗,莫名信服心安。

    “冬郎。”

    李世民也随玄肃一宗唤了李豫一声名,他平静开口:“你还有什么要同朕与天宝众臣的?”

    李豫抿了抿唇,再抬眼,他的眼底再无刚才的算计和诡谲,取而代之的是赤诚的坚定:

    “三位祖宗,各位大人,安史之乱遗害无穷,恳请诸位千万想办法阻止祸事再起。另外,宝应元我是,62年,浙东有百姓叛乱。此事实乃豪吏为官,不肯放粮,百姓忿之,无奈举旗,请朝廷务必多加关照。另外,63年长安之事后,剑南西山诸州被吐蕃攻占,从此蛮夷每年扰京、秋季必定南侵,还请诸位大人早作防范!”

    言罢,李豫深深俯首。

    “完了?”李世民意有所指。

    李豫的目光落在远处的漏刻上——铜人中的浮箭顶端距离刻度不过分毫,时间已经快要到了。奇怪的是,他此刻竟然前所未有感到平静。对上太宗审视的目光,李豫长叹一声,感慨万分:“时至今日,儿臣方懂孟圣真意。”

    众人望着他,无不面露焦急:时间不多了,代宗啊代宗,快问即位之事!

    李豫对众人催促的目光视而不见,他只是望着李世民,一字一句、不疾不徐地念诵那段千古流传、人尽皆知的孟子名句: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浮箭抵上刻度,音乐骤然停止。

    石潭水波激荡、光影缭乱。李世民和李豫的面孔在波浪中摇晃变型,最后彻底模糊消散。

    ——时间到了!